單翼機泛指固定翼飛機當中,僅有單一機翼設計的機種,有別於兩片或者是更多機翼的設計。雖然在1920年代以前,雙翼或是多翼機是主流的設計,但是單翼機出現的時候並沒有比較晚,僅是種類和數量較少。

Thumb

到了1930年代,由於對飛行速度以及航程的要求,多片機翼產生的阻力與多餘的重量,並不利於性能的提升。加上金屬材質和懸臂(Cantilever)結構設計日趨成熟,單翼機逐漸取代多翼機,成為航空上的主流設計。

原因是起初的飛機完全以尾舵控制方向和升降,降落又完全依賴輪子和跑道摩擦,所以需要很大的翼面程來提供升力,而為了平衡安全需要鮮有使用很大的單翼而流行雙翼。後來飛機的主翼上有襟翼並在輪上安裝了剎車,大大減輕了主翼的負擔,所以翼的面積可以縮小為單翼。

到了1940年代中期,雙翼機無論是在軍用或者是民航機市場,都僅剩下佔有非常少的數量。

機翼位置

上單翼

上單翼飛機的機翼位於機身靠上部位或高於機身位置。當發動機吊掛於機翼上時,上單翼飛機可提供最大的發動機離地距離和更小的機身離地距離。這些特性提供了很多好處,如最大程度的避免外來物損害發動機(FOD)、最小的貨艙地板離地高度和免廊橋登機\離機,因為這些好處許多翼吊發動機構型的運輸機支線客機都採用了上單翼,如C-130大力神運輸機、波音C-17環球霸王III運輸機、An-148型噴氣式客機、C-5銀河運輸機、沖8支線客機和BAe-146客機。一些戰鬥機也同樣採用了上單翼,如狂風戰鬥機鷂式戰鬥機米格-23

中單翼

中單翼的阻力最小,多用於戰鬥機殲-8米格-21等都是中單翼設計。同時,中單翼讓機翼離地有一定空間,能讓地勤人員更輕鬆地完成掛彈任務。[1]

下單翼

下單翼飛機的機翼位於機身靠下部位。下單翼飛機可提供更好的操縱性,因此很多追求靈活度的戰鬥機都採用了下單翼,如二戰時的噴火戰鬥機Bf-109戰鬥機La-5P-51,和現代的A-4F-4。下單翼也提供了最低的發動機距地高度和噪音等級,所以追求便於維護和舒適的主流幹線客機幾乎都採用了下單翼,如常見的波音737系列客機、空中巴士A320系列客機、波音777系列客機和空中巴士A330系列客機。與追求靈活的戰鬥機不同,客機為抵消下單翼所帶來的不穩定性(即靈活性)而採用了機翼上翻。另外下單翼可提供最大的翼地效應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