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國歷史學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09年11月21日,邵循正生於福建侯官。祖父邵積誠,同治七年進士,與張人駿、陳寶琛等人同組清流派,做過御史、貴州布政使。父親邵叔煥是福州氣象台的職員。4歲發蒙,由祖母教讀四書,學做對子和認字。10歲,始讀私塾,翁獨健是他的家庭教師。
1924年,與二弟邵循恪考入福州鶴齡英華中學,1926年,又同入福建協和大學。初夏,同赴上海應清華招考,考入北平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在京報做社論賺取生活開銷。1930年,畢業後昇入清華研究院史學部,專攻近代史,師事蔣廷黻,同學有王信忠、朱清永、張德昌、吳晗、張蔭麟。其中尤與吳晗私交甚篤[1]。1933年,以中法越南關係為題寫作畢業論文。[2]1934年初,經陳寅恪、蔣廷黻推薦赴歐洲留學,入巴黎法蘭西學院東方語言學院師從漢學家伯希和,結識同樣研究蒙古史的韓儒林,另同王靜如、于道泉、王重民等人交遊。1935年秋,赴德國柏林大學訪學研究。1936年夏,由法回國,被聘為清華大學歷史學系講師。1937年4月,與鄭遜結婚。七七事變後,隨校南遷赴長沙臨時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歷史系副教授。與王憲鈞、徐寶騄、龔祥瑞、吳晗幾家人常常來往。
1945年秋應英國文化委員會之聘,與陳寅恪、洪謙、孫毓棠、沈有鼎赴英,在牛津大學做訪問學者。併到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和魯汶大學做短期講學。1946年冬歸國,回清華大學任教。1950年,任清華大學歷史學系主任。1951年,知識分子改造運動時,到蘇北參加土地改革。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國科學院第三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52年至1958年任該所史料編輯室主任。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被送到昌平監督勞動,後因為病重返回北京治病。1967年6月開始,與鄧廣銘、陰法魯到中華書局點校二十四史。1973年4月27日,病危逝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