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穀梁傳》(「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古稱邯(趙邯鄲縣。從邑,甘聲。――《說文》。朱曰:「今直隸廣平府邯鄲縣,甘地有邯山。」)
- 戰國時,是戰國時趙國的國都邯鄲,《後漢書·光武紀》註:「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字皆從邑,因以名焉。」有三千年的歷史。邯鄲早在春秋時代已是列國爭奪的重要城堡。先屬衛,後歸晉。自公元前386年趙國從中牟遷國都於邯鄲,至秦滅趙,達158年之久。
- 秦滅趙,置邯鄲郡。
- 西漢置趙國。邯鄲至西漢末仍為全國五大都城之一,城區面積13.6平方公里,人口有15萬之多;手工業、商業和冶鐵鑄造發達,有「冶鐵都」之稱。
- 三國後漸衰。三國時,曹操據鄴(今臨漳縣),鄴城開始崛起。
- 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冉魏、前燕及北朝的東魏、北齊都在此建都。
- 隋朝初年,鄴城被毀。
- 唐朝時期,境內的魏州逐漸崛起,改稱大名府,成為「河北重鎮」、「畿輔八府之首」,
- 宋代又晉升為都城東京汴梁(今開封)的陪都,稱「北京大名府」。北宋末年,因長期的戰亂,逐漸衰落。
- 金改屬邢洺路。
- 明清兩代,邯鄲縣屬廣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