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武(1899年11月27日—1989年3月3日),男,山西河津人,國民革命軍中將,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勳章獲勛者,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董其武 | |
---|---|
第2任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 | |
任期 1949年12月31日—1952年5月12日 | |
前任 | 楊植霖 |
繼任 | 烏蘭夫 |
第4任綏遠省政府主席 | |
任期 1946年10月15日—1949年9月19日 | |
前任 | 傅作義 |
繼任 | 末任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99年11月27日 大清山西省絳州直隸州河津縣 |
逝世 | 1989年3月3日 中國北京市 | (89歲)
政黨 | 中國國民黨(1926-1949年) 中國共產黨(1980年-1989年) |
其他政黨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
配偶 | 姚清秀 |
獲獎 |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服役 | 中華民國陸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
服役時間 | 北洋軍 1924 - 1926
中華民國陸軍 1926-1949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1949 - 1968 |
軍銜 | 國軍中將 解放軍上將 |
參戰 | 抗日戰爭 朝鮮戰爭 |
學歷
| |
著作
|
1924年在劉鎮華的鎮嵩軍任排長,不久先後任國民軍第二軍第八混成旅二團排長、連長、營長和第九混成旅旅部中校副官長。1926年冬到武漢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先後任少校偵察隊隊長,北伐先遣縱隊支隊長。參加過北伐戰爭。1928年秋到天津,入傅作義部,任天津警備司令部參謀、幹部政治訓練所隊長、第四路軍第三十師八十九團中校團副、團長,陸軍第二十八師四三六團上校團長、第三十五軍第六十八師二一八旅少將旅長。抗日戰爭時期,任三十五軍第一〇一師中將師長、暫編第四軍軍長、騎兵第四軍軍長、第三十五軍軍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第12戰區政治部主任兼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張家口警備總司令,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和駐綏部隊指揮所主任。
1949年9月19日,宣佈綏遠和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綏遠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綏遠省軍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兵團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軍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生平
1919年考入閻錫山創辦的學兵團,1923年入斌業專門學校。1924年開始從軍,先在劉鎮華鎮嵩軍任排長。不久由西安赴洛陽,參加國民軍第二軍,先後任第八混成旅二團排長、連長、營長和第九混成旅旅部中校副官長。1926年冬,董其武到武漢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先後任少校偵察隊隊長,北伐先遣縱隊支隊長,參加北伐戰爭[1]。
1928年秋,董其武到天津,入傅作義部,任天津警備司令部參謀。1929年秋,在傅作義主辦的幹部政治訓練所任隊長。1930年4月起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第三十師八十九團中校團副、團長,陸軍第二十八師四三六團上校團長。1933年5月,在長城抗戰中,董其武率四三六團於懷柔以西地區連續擊退日軍進攻。1936年初,董其武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第六十八師二一八旅少將旅長,同年冬參加綏遠抗戰[2]。
七七事變後,董其武曾率部攻克被日軍佔據的商都城。後參加忻口、太原會戰,並在戰役中負傷[3]。1937年冬,任三十五軍第一〇一師中將師長,率部與八路軍120師相互配合打擊同蒲路地區之日偽軍[4]。1939年12月,參加由傅作義組織指揮的包頭、綏西、五原戰役[5]。1940年起任暫編第四軍軍長,1941年任騎兵第四軍軍長。1944年1月,董其武任陸軍第三十五軍中將軍長[6]。1945年3月至6月到重慶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二期學習[7]。畢業後,董其武任第十二戰區政治部主任兼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部副總司令。
1946年10月,董其武任張家口警備總司令、綏遠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和駐綏部隊指揮所主任,1949年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中將副長官[8]。1947年7月19日,國民政府派董其武為綏遠選舉事務所主任委員;國民政府同時派定其為國民大會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員。[9]:8385-83867月20日,綏遠烏蘭察布盟西公旗女旗長奇俊峰及幼子奇法武,在公廟子被該旗保安團長郝游龍率部暗殺;7月21日凶訊傳來,綏遠省政府主席董其武極為震驚,已電令包頭警備司溫永棟馳往調查。[9]:8386
平津戰役後,接受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在包頭宣佈綏遠省和平解放,即九·一九起義[10],任綏遠軍政委員會副主席。
1949年12月,董其武任綏遠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綏遠省軍區副司令員[11]、第二十三兵團司令員。1951年參加韓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3兵團司令員,負責修建北方機場工作,同年冬回國[12]。1953年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軍長[13],1953年至1955年任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1955年,董其武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解放勳章。
「文革運動」開始之後,董其武主動要求離職。1968年,毛澤東批示:「把董其武接回休息,把他的小汽車也調來,一切生活待遇不變」。1980年,董其武已年過八十,卻再次遞交入黨申請書。中央統戰部負責人到家對他說:「過去你雖沒有履行入黨手續,但早是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了。推遲你辦理入黨手續的緣由是,考慮到你的社會地位,認為你留在黨外比黨內對工作更為有利。」1982年12月,總政治部批准他為黨員,黨齡從兩年前算起,董其武寫詩稱道:「欣逢盛世開太平,願為蒼生獻此生。行見華夏樂小康,更期世界躋大同。」[14]1980年1月24日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董其武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81年12月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88年7月被授予勝利功勳榮譽章。1989年3月3日,董其武在北京逝世[15]。
榮譽
家庭
夫人姚清秀,1910年12月26日生,河南開封人。1926年2月在河南開封結婚。1985年2月5日病逝。二人子女:董都祥、董建民、董健申、董蘭翔、董利翔、董濟民[18]。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