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以莎士比亞同名戲劇為題材,創作於1869年末到1880年。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當時作者只有29歲),也是他流傳最廣泛的作品之一[1]

背景

俄羅斯作曲家,強力集團的領頭人物巴拉基列夫早在1869年夏季就建議並不斷鞭策柴可夫斯基以莎士比亞劇作《羅密歐與朱麗葉》進行創作。在1869年10月6日的一封信裏面,巴拉基列夫說了自己的意見並提出對該主題的處理方案,給出了開頭的四小節。在柴可夫斯基創作的過程中,巴拉基列夫對其音樂主題不斷進行篩選,並推薦其開篇使用李斯特式歌唱性風格,又對調性提出改進意見。樂曲的第一稿在六周內完成,並於1870年三月首演,由尼古拉·魯賓斯坦指揮。但到了該年夏季,柴可夫斯基就又拿出新的一稿,採用了巴拉基列夫的建議,使用了一個緩慢的合唱式的開頭。該版在1872年聖彼得堡首演。

1878年,婚姻失敗後的柴可夫斯基在其兄弟莫德斯特加中做客,他再一次轉向這部悲劇作品,並且意識到將其改寫為歌劇的可能。該年六月,他致信默德斯特說道:「我當然會為《羅密歐與朱麗葉》作曲。它將會是我最偉大的作品。真奇怪,為什麼我早點不懂得為這部劇作作曲。」不過兩年後,終稿畢竟並沒有成為一部歌劇,取而代之的是一部幻想序曲。就是後來在1881年和1893年兩次嘗試,柴可夫斯基也沒有成功。他已經為這對情侶用序曲的材料設計好了二重唱,但是該曲不曾被配器,而且最終被束之高閣,有可能使柴可夫斯基意識到,這部歌劇要超越這首序曲有多難[2]

分析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鮮有像這首序曲那樣,內容和形式結合得如此水乳交融。兩個有世仇的家族之間的鬥爭和兩家的這對情侶相互之間的柔情浪漫都是靠奏鳴曲式來展現的,而且兩者形成強烈對比。鬥爭的主題被放在強烈掙扎的發展部。柴可夫斯基接受了巴拉基列夫的建議,在樂曲的開頭使用緩慢悲怨的聖詠旋律,以單簧管巴松管承擔,象徵了冷靜的勞倫斯神父。弦樂隨後也加入並伴有豎琴的撥奏,暗示着不詳的預兆[3]。然後是街頭鬥爭的象徵性主體,接着進入有名的愛情場景,主角是英國管中提琴,柔和動人。這個主題後面會再一次重複,不過定音鼓的敲奏意味着心臟搏動漸緩,冰冷而沒生氣。到了最後,崇高莊嚴的結尾代表着情人的死悲痛地化解了兩家的仇恨[2]

favicon
1 sources

配器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此曲之配器(1880年版)可簡記為"*3 *3 2 2—4 2 3 1—tmp+2—hp—str"[4]

favicon
1 sources

段落

各版本錄音

  1.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於的80年代版本,以「卡拉揚金版」的形式發行,DG
  2. 伯恩斯坦指揮以色列愛樂樂團DG
  3. 辛諾波利指揮愛樂樂團DG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