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簧管,又稱豎笛黑管,是一種木管樂器,從夏盧摩笛(法語:Chalumeau,一種古代的單簧低音樂器)發展而來的,形成於17世紀末,訛傳是由德國長笛製造家丹納(Johann Denner,1655年—1707年)所發明,但這一說法未有實據支持。最早為人所知的單簧管音樂收在阿姆斯特丹的羅傑(Estienne Roger)出版的曲集內(1716年再版)。從大約1780年起,單簧管被一些最大的管弦樂隊採用。現代單簧管則是在1800—1850年發展而成的。單簧管由於音域寬,管樂隊或以管樂為主的軍樂隊的首席通常由單簧管手擔任。[原創研究?]

Quick Facts 樂器別名, 音域 ...
單簧管
Thumb
左:法國單簧管,右:德國單簧管
樂器別名豎笛、黑管(臺灣)
音域
Thumb
相關樂器
相關條目
木管樂器
Close

外形,構造

單簧管的管身通常用非洲黑檀木製造,亦有由其他木料、塑膠或金屬製成。有一個鳥嘴形的吹口和圓形的接駁筒,管體成圓筒形,並可裝拆,下端為開放的喇叭口。

吹奏方法

在吹口處固定一塊簧片,吹奏者通過簧片和吹口的空間吹氣時,並配合下唇適當的壓力,簧片尖會產生振動,使樂器管內的空氣柱開始振動,因而發出柔美的音色。

音域

單簧管擁有極闊的音域,差不多有4個八度,能涵蓋人聲的絕大部份範圍,在任何的音區,其音量的大細都能控制自如,相比雙簧管,單簧管更能處理大幅度的旋律變化。單簧管在不同音區都有獨特的音色:低音區深沉,中音區渾厚,高音區明亮,音色又接近人聲,適合表現各種音樂性格,是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種類

現時常用於管弦樂隊的單簧管有以下類別:

  • B調、A調單簧管
  • E調高音單簧管
  • B調低音單簧管

降B調單簧管是常見的單簧管,在管樂團,則再會加上E調中音單簧管

單簧管是木管樂器中最先推行常規四管制,事實上當幾款變種樂器包括短笛英國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巴松管成為管絃樂團的常規樂器後,木管樂器便逐漸由雙管制變成三管制。19世紀末期起,低音單簧管已經不再由單簧管手兼任,同時高音單簧管亦加入編制時,為免令原來單簧管聲部被分薄,因此作曲家都會額多安排多一位單簧管手兼顧高音單簧管,慢慢變成了現今單簧管聲部都比其他木管聲部多1位樂手。

Thumb
德商沃利策(Wurlitzer)的單簧管系列樂器,左起依序為:低音單簧管巴塞管,D調單簧管,B調單簧管,A調單簧管,G調高音單簧管,E調高音單簧管,以及巴塞單簧管
Thumb
法商比費·庫姆布恩的單簧管系列樂器,左起依序為:E調高音單簧管,黃楊木製成的B單簧管,F調巴塞管,E調倍中音單簧管
More information 名稱, 調性 ...
名稱 調性 註釋 音域 (實音)
倍高音單簧管 A 罕用,只應用以意大利軍樂隊及近代音樂合奏。[1] Thumb
高音單簧管 E 擁有獨特和突出的音色,和單簧管非常配合。樂隊中常和長笛演奏旋律性的樂段。 Thumb
高音單簧管 D 曾經出現,但因E調高音單簧管的出現,很快便被取代。 Thumb
單簧管 C 聲音比B調及A調明亮。曾於古典時期流行過,現時已經罕用。 Thumb
單簧管 B 現時最常用的制式。獨奏、室樂或管絃樂團皆能應用, 古典時期則較常用於降調號樂曲。 Thumb
單簧管 A 比 B 調單簧管能奏出更豐厚的音色, 古典時期較常用於升調號樂曲。 Thumb
巴塞單簧管 A/B 由巴塞號演變出來的樂器,具備單簧管及巴塞號的特徵。它比A調單簧管有更闊的音域,和巴塞號一樣能吹奏至C3譜音(即B2或A2實音)。古典時期經常應用的樂器。[2]甚至莫扎特所寫的《單簧管協奏曲,K.622》其實亦是應用A調巴塞單簧管,但現時已被A調單簧管所取代。 此外莫扎特晚期的歌劇《狄托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也有一段詠嘆調是用B調巴塞單簧管。 Thumb
巴塞管 F 於18世紀中後期出現的樂器,同樣能伸延至C3(F2實音)。由於過長,吹嘴及喇叭口部份為彎曲。莫扎特時期亦出現另一種款式,上半段管身向內彎曲45度。但19世紀初便遭淘汰。直至近代才開始有生產商重新製造,個別近代作曲家亦有為巴塞號創作樂曲。 Thumb
中音單簧管 E 管樂團常用樂器,但在管絃樂團則屬罕見。 Thumb
低音單簧管 B 管絃樂團中最常用上的單簧管低音聲部,亦出現於管樂團及爵士樂。 Thumb
倍中音單簧管 (又可稱E倍低音單簧管) EE 多用於單簧管合奏團。 Thumb
倍低音單簧管 BB 多用於單簧管合奏團。當演奏近代音樂時亦間中在管絃樂團使用。 Thumb
Close

在單簧管合奏團中亦有用上 EEE 和 BBB 加倍低音單簧管英語Subcontrabass clarinet,但現時仍屬試驗階段。[3]

代表作品

著名演奏家

美國

  • 賴瑞·康姆(Larry Combs)
  • 艾迪·丹尼爾(Eddie Daniels)
  • 史坦利·杜拉克(Stanley Drucker)
  • 班尼·顧德曼(Benny Goodman)
  • 雷吉納德·凱爾(Reginald Kell)
  • 查理·奈迪西(Charles Neidich)
  • 理查·史托茲曼(Richard Stoltzman)
  • 亞提·蕭(Artie Shaw)
  • 大衛·席夫林(David Shifrin)
  • 葉強(John Bruce Yeh)
  • 章魚哥(Squidward Q. Tentacles)

奧地利

  • 阿弗列德·普林茲(Alfred Prinz)
  • 俄斯特·歐騰薩梅爾(Ernst Ottensamer)
  • 彼得·施密德(Peter Schmidl)

比利時

  • 華特·畢肯斯(Walter Boeykens)

加拿大

  • 詹姆士·坎貝爾(James Campbell)

英國

  • 傑克·布萊梅爾(Jack Brymer)
  • 艾瑪·強生(Emma Johnson)
  • 思雅·金(Thea King)
  • 安東尼·裴(Antony Pay)
  • 葛凡斯·裴耶(Gervase de Peyer)

德國

法國

  • 米歇爾·亞利格農(Michel Arrignon)
  • 路易·卡優札克(Louis Cahuzac)
  • 亞歷山卓·卡本納(Alessandro Carbonare)
  • 傑克·朗斯洛(Jacques Lancelot)
  • 保羅·梅耶(Paul Meyer)
  • 米歇爾·波特(Michel Portal)

荷蘭

  • 亨利·博克(Henri Bok)——低音單簧管獨奏家
  • 喬治·彼得生(George Pieterson)

瑞典

瑞士

  • 艾德華·布魯納(Eduard Brunner)

著名品牌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