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悲喜劇(英語:Tragicomedy),又稱『傳奇劇』,是一種將悲劇和喜劇交融並延伸的文學體裁,兼有悲劇和喜劇成分,通常具有喜劇的圓滿結局。英國文學裏,威廉·莎士比亞晚期偏好寫悲喜劇的劇本(如《暴風雨》《冬天的故事》等),在此之後直到19世紀這段期間是悲喜劇最盛行的時候。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討論到關於悲劇和喜劇重複的問題[1]。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1年5月8日) |
古典時期並未有對於悲喜劇完整的正式定義。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作品詩學中探討了有着雙重結局的悲劇,似乎表明他已有與悲喜劇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含義相似的構想。從這個角度來看,包括歐里庇得斯的《阿爾刻提斯》在內的許多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戲劇都可稱為悲喜劇,儘管除情節外並無其他明確的悲喜劇特質。悲喜劇一詞源自普勞圖斯的戲劇作品《安菲特律翁》,他在序幕中半開玩笑地創造了該詞。劇中角色墨丘利認為在喜劇中同時囊括國王和神明以及他們的侍從是無禮的,並聲稱這劇最好是部「悲喜劇」。[2]
“ | 我將讓它成為融合物:就讓我們叫它悲喜劇吧。我不認為一貫稱呼一部既有國王又有神明的劇為戲劇是恰當的。你怎麼想?既然這劇里也有奴隸,我就稱它為悲喜劇好了。 — 普勞圖斯,《安菲特律翁》[3]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