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鶴(1912年10月10日—2005年7月28日),廣東東莞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雕塑事業奠基人之一,人民英雄紀念碑《抗日游擊戰》及《毛主席像章》浮雕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親歷淞滬會戰、抗日游擊戰、敵後潛伏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畢生創作共和國領袖及革命歷史人物的「紅色」藝術家。[1][2]
生平
1912年張松鶴出生於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浮崗柏朗村,1930年秋考入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1936年加入將北上抗日的國民革命軍第12集團軍第154師,任中尉科員。1937年赴華東淞滬會戰戰區並參加南京保衛戰,隨部撤退廣東後因不滿其消極抗日及腐敗而於同年11月離開,回鄉組織清溪抗日自衛隊。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東寶惠邊抗日游擊隊第二大隊副大隊長,後併入東莞模範壯丁隊並成為東江縱隊的組成部分。後任清溪抗日民主鄉長、路東新三區區長、聯區主任、東江南岸第三戰線副指揮員。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北撤至山東煙臺解放區,任擴編成兩廣縱隊後的《行軍快報》主編,直至1948年因病退役。此後從事藝術教育及創作,曾任華北大學教授、北京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市人民美術工作室副主任,北京美術公司創作室主任、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
張松鶴曾任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1960年代起,被授予國家突出貢獻專家,一直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代表作品
- 《毛主席畫像》油畫,1950年(合作,1950-1951年天安門城樓)
- 《戰鬥》、《埋雷》、《支前》圓雕,1951年(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 《抗日游擊戰》浮雕,1953-1958年(人民英雄紀念碑)
- 《運籌帷幄》圓雕,195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新四軍像》圓雕,1958年(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藏)
- 《毛主席胸像》圓雕,1959-1971年(多種尺寸,全國大量複製)
- 《毛主席立像》圓雕,1959-1971年(多種尺寸,全國大量複製)
- 《毛主席頭像》浮雕,1950-1975(第一屆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毛主席像章》以及多種獎章原版)
- 《毛主席坐像》圓雕,1977年(合作,毛主席紀念堂藏)
- 《馬克思和恩格斯像》浮雕,1962年(德國特里爾馬克思故居紀念館藏)
- 《魯迅半身像》圓雕,1972年(中國美術館、魯迅博物館藏)
- 《魯迅頭像》浮雕,1972年(魯迅全集封面、魯迅紀念郵票、魯迅文學獎獎章)
- 《抗日烽火》、《解放凱歌》等(浮雕),1984-2000(深圳烈士紀念碑、惠州東江烈士紀念碑、清溪烈士紀念碑)
- 張松鶴文革初期除親自塑造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天津紡織工學院、山東師範大學、湖南大、等多所大學毛主席巨像外,《毛主席立像》原稿亦被全國各地複製放大成為毛主席巨像。
- 自一九五〇年起的多個版本毛主席側面浮雕像被廣泛複製用於製作《毛主席紀念章》,文革達到鼎盛,其發行量達數億枚。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