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麥康比去氧反應是一個有機反應。在反應中,有機化合物中的羥基取代[1][2]。該反應以英國化學家德里克·巴頓(1918年-1998年)和斯圖爾特·W·麥康比命名。

Thumb
巴頓-麥康比去氧反應

這個反應是一個自由基取代反應。在另一個類似的反應巴頓脫羧反應中,底物為羧酸

機理

反應機理包括催化劑的自由基引發階段(鏈引發)與後續的鏈轉移階段[3]1首先反應生成黃原酸酯2。另一個反應物三丁基錫烷3AIBN8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三丁基錫自由基4。這個自由基從2中奪取黃原酸基團,得到烷基自由基5和三丁基錫烷黃原酸酯77中的鍵很穩定,為反應提供了驅動力。之後自由基5從另一個三丁基錫烷分子中奪取一個氫,生成脫除氧的目標產物6和自由基4,後者繼續參與鏈轉移過程,如下圖所示。

Thumb
巴頓-麥康比去氧反應原理

變化

其它的氫給予體

本反應中使用的三丁基錫烷有較強的毒性,價格昂貴,而且難以從反應體系中分離。這成為了這個反應的主要缺點。一種改良的方法是用氧化(雙)三丁基錫提供自由基,而用聚甲基矽氧烷英語Polymethylhydrosiloxane提供氫[4]。在這個反應中,硫代氯甲酸苯酯最終生成羰基硫

Thumb
在氧化(雙)三丁基錫與聚甲基矽氧烷作用下進行的巴頓-麥康比反應

三烴基硼烷

三烴基硼烷水合物(如帶有很少量水的三甲基硼烷)是另一個很好的氫給予體[5]

Thumb
在三烴基硼烷與水存在下進行的巴頓-麥康比去氧反應

在一個催化循環中,在水的存在下,三烴基硼烷3首先被空氣氧化,同時生成甲基自由基44與黃原酸酯2作用,生成硫代S-酸酯7與烴基自由基5。化合物35提供氫,得到去氧產物與一個新的甲基自由基。

Thumb
三烴基硼烷水合物存在下的巴頓-麥康比去氧反應機理

理論計算表明,硼烷水合物中的氫-氧鍵發生均裂時,需要吸熱。所吸收的熱量與三丁基錫烷發生均裂時相近,但比水均裂時吸收的能量要少得多。

最新進展

印楝素英語azadirachtin全合成中,有一步用到了巴頓-麥康比反應的其中一種變化形式[6]

Thumb

在反應的另一種變化形式中,用1,1'-硫代羰基二咪唑(TCDI)作為反應試劑,代替了常用的硫代氯甲酸苯酯。這個反應在pallescensin B的全合成中得到了應用[7]。由於TCDI氮上的孤對電子參與組成咪唑的芳香環,該孤對電子並不與硫代羰基共軛。所以黃原酸酯不會因為共振而變得特別穩定,亦因此加強硫代羰基碳原子的親電子性。所以TCDI特別適用於伯醇的去氧反應。

Thumb

這個反應也可以應用在S-烷基黃原酸酯上。用三乙基硼烷作為新型的不含金屬的試劑,去氧時所需要的氫可以來自於質子溶劑或反應器壁。在嚴格無水的條件下,氫甚至可以來自硼烷自身[8]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