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突厥(古漢語:鐵勒;中古藏語:Drugu[1];突厥字母:𐱅𐰇𐰼𐰰:𐰜𐰇𐰛(Kök Türk);維吾爾語:كۆك تۈرك (Kök Türk);土耳其語:Gök Türk;英語:Celestial Turks、Blue Turks或Kok Turks;塞語:Ttūrka、Ttrūka[1];)是大約漢代至唐代在內亞的一個游牧部族,使用古代突厥語,在匈奴部族統治下,歷經與周圍鮮卑族、東胡、柔然、漢族、以至於西亞地區一些游牧民族等通婚和繁衍,形成了一眾分散的古突厥語部族。漢代(約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曾隸屬於匈奴,晉朝時則隸屬於鮮卑之下。隨着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塞外游牧民族接受漢化、紛紛南下到中國北方建立政權,塞外草原出現了游牧政權的真空,於是在土門的領導下,這一支突厥語部族發展成了突厥汗國,並因此得名。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10月18日) |
除了建立突厥汗國的這支鐵勒部族,同時期其他的鐵勒部族在突厥汗國建立後仍稱鐵勒或敕勒,一部分在突厥汗國崩潰並西遷後形成了回紇民族。在西方以至於歐洲一帶,尚有欽察、保加爾人、巴爾卡爾人等,也被認為來源於古突厥人。
古突厥語為 𐱅𐰇𐰼𐰰 Türk,[2][3] 或𐱅𐰇𐰼𐰰:𐰜𐰇𐰛(Kök Türk)(突厥語意為「藍突厥」或「天突厥」)[2][3]。古漢語最初在漢代時(大約公元1-2世紀)以「鐵勒」、「敕勒」稱呼,「突厥」之名始見於《周書》卷二七《宇文測傳》。在西方文籍中始見於東羅馬人阿伽提亞斯(?-582)著作,作Kök Türk。現代西方文獻中的Göktürk是 古突厥語Kök Türk的現代土耳其語形式。
'''Türk'''一詞在 古突厥語和諸現代突厥語中意為「強大」或「力氣」[4]。在《周書·異域傳》中則將該詞解釋為:突厥「居金山(即阿爾泰山)之陽……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謂兜鍪為「突厥」,遂因以為號焉。」
突厥的起源並未有定論,大致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可能帶有匈奴的血統。 《北史》記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另一說出自平涼雜胡。又曰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
2018 年 5 月發表在 自然雜誌上的一項基因研究檢查了四名古突厥精銳士兵的遺體,這些士兵被埋在大約 公元 300 年和公元 700 年。[5]提取的Y染色體樣本屬於單倍群Q-M242(樣本 DA86),[6] 單倍群R1(樣本 DA89,[6] DA224)和單倍群O-M175 (樣本 DA228 [7])。[8]提取的線粒體DNA樣本屬於單倍群C_(線粒體DNA) C4b1(樣本DA86)、單倍群A_(線粒體DNA) A14(樣本DA89)、單倍群H_(線粒體DNA) H2a(樣本DA224)和單倍群A_(線粒體DNA) A15c(樣本DA228)。[9]被檢查的古突厥人被發現比之前的天山匈人有更多的東亞人種血統。還發現了歐洲血統的證據,表明與歐洲的持續接觸。隨後的中亞突厥國家顯示出更高水平的東亞血統,這表明中亞的突厥化是由東亞人種血統的主要少數民族進行的。[10][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