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一級行政區包括有28個邦、8個聯邦屬地、德里國家首都轄區。28個邦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首都轄區與邦處相同的地位,而聯邦屬地則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印度行政區劃的歷史
今日的印度行政區劃有四個源頭:
英屬印度包括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及緬甸(1937年前),由兩種不同性質的行政區域組成:
- 省(Province):由印度總督(viceroy)委任省督(governor)、最高專員(chief commissioner)或行政官(administrator)管理,直接由英屬印度政府統治。1947年印度獨立前夕,英屬印度有17個省:
- 土邦(Princely state):由世襲的土王統治,土王承認英國的宗主權,而換取對內的自治。各土邦大小不一,由最大的人口逾千萬的海德拉巴邦(Hyderabad state),至迷你型的土邦都有。多數的土邦歸英國駐當地的政治監督官(political agent)管轄,而這些政治監督官對上向某一省份的省督負責。但在一些較大的土邦,如海德拉巴、瓦多達拉、邁索爾,及查謨和克什米爾,其政治監督官則直接向印度總督負責。
與英屬印度同時期的還有葡屬印度和法屬印度,然而此兩個歐洲國家在印度的領地都只限於沿岸的幾處小地方。葡屬印度包括果阿、達曼和第烏,及達德拉和納加爾哈維利。而法屬印度則包括金德訥格爾、亞南、朋迪治里、卡來卡及馬埃。
1947年印巴分治,英屬印度的各省和土邦分別劃到印度或巴基斯坦,而旁遮普及孟加拉兩個省就按宗教的分界線一分為二納入兩國。海德拉巴邦位於印度中央,其人民多信奉印度教,但其穆斯林土王卻不希望加入印度,因而打算保持獨立,但在印度軍隊介入下,最終加入了印度。查謨-克什米爾的人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但其土王信奉印度教,因此希望加入印度。
於1947年獨立至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期間,各土邦都被納進新建立的省內,由印度總督委任稱為「拉爾巴拉木」的土邦總督管治。1950年,印度憲法生效,印度總督制廢除,印度將全國的行政區域分為幾個類別:
- 類別A:前英屬印度的省,由選舉產生的邦總督及邦立法機關管治。當時有9個邦屬於此類別,分別是阿薩姆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孟買邦、中央邦(前中央省和貝拉爾)、馬德拉斯邦、奧里薩邦、東旁遮普邦及北方邦(前聯合省)。
- 類別B:前英屬印度的土邦,或由幾個土邦組成的新行政區域,由拉爾巴拉木管治。當時有8個邦屬於此類別,分別是海德拉巴邦、索拉什特拉邦、邁索爾邦、特拉凡哥爾–科欽邦、中央邦、溫迪亞邦、伯蒂亞拉和東旁遮普聯合邦(PEPSU),及拉賈斯坦邦。
- 類別C:既有前英屬印度的省,又有土邦,由最高長官管治。當時有10個邦屬於此類別,分別是:德里邦、庫奇邦、喜馬偕爾邦、比拉斯布爾邦、果達古邦、博帕爾邦、曼尼普爾邦、阿傑梅爾邦及特里普拉邦。
- 查謨和克什米爾於1957年前一直保持特殊地位。
- 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作為一個屬地,直接由印度總統委任總督管治。
至於法屬印度,其中的金德訥格爾於1949年投票加入印度,並於1952年正式成為印度的一部份、於1954年成為西孟加拉邦的一部份。法屬印度的其他地區,即朋迪治里、亞南、卡來卡,及馬埃,於1954年歸印度管治,這四個地區於1962年正式共組成為印度的一個聯邦屬地。葡屬印度的達德拉和納加爾哈維利於1954年被印度佔領,而果阿、達曼、第烏則於1961年遭佔領,原葡屬印度分別組成為三個聯邦屬地。
1953年,馬德拉斯邦北部操泰盧固語地區投票成立新的安德拉邦,是印度的第一個「語言邦」(以語言分佈作為依據而成立的邦)。
1956年,邦重組法案生效,原A、B、C三個類別被取消,並按語言分界對各邦界線進行重劃。新成立的邦多數承襲自原屬類別A的省,包括有阿薩姆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古加拉特邦、喀拉拉邦、中央邦、馬德拉斯邦、邁索爾邦、奧里薩邦、旁遮普邦、拉賈斯坦邦以及北方邦。而德里、喜馬偕爾、曼尼普爾、特里普拉、朋迪治里、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以及拉克沙群島則成為聯邦屬地。其餘的邦都歸併入新成立的邦和聯邦屬地。
於1956年後有幾個新的邦和聯邦屬地從原有的邦分割出來。哈里亞納邦於1966年從旁遮普邦分出,而阿薩姆邦則分出了阿魯那恰爾、梅加拉亞、米佐拉姆和那加蘭四個聯邦屬地。於2000年有三個新的邦成立,包括從比哈爾邦南部分出賈坎德邦、從中央邦東部分出恰蒂斯加爾邦,及從北方邦西北部分出北安查爾邦。
1975年印度吞併錫金,成為印度的一個邦。此外,有幾個聯邦屬地後來升格為邦,包括果阿、阿魯那恰爾、梅加拉亞、米佐拉姆和那加蘭。
行政區劃
地圖 | 名稱 | ISO 3166-2:IN[1][2] | 建立時間 | 人口 | 面積 (km2) |
官方語言[3] | 行政首府 | 最大城市 (若非首府) |
人口 密度 (/km2) |
識字率(%) | 城市人口(%) |
---|---|---|---|---|---|---|---|---|---|---|---|
1 | 安德拉邦 | AP | 1953年10月1日 (安德拉邦) |
49,506,799 | 160,205 | 泰盧固語 | 阿馬拉瓦蒂 | 維沙卡帕特南 | 308 | 67.41%[4] | 29.6 |
2 | 阿魯納查邦 | AR | 1987年2月20日 | 1,382,611 | 83,743 | 英語 | 伊塔那噶 | 17 | 66.95 | 20.8 | |
3 | 阿薩姆邦 | AS | 1912年4月1日 (阿薩姆省) |
31,169,272 | 78,550 | 阿薩姆語、孟加拉語、博多語 | 第斯普爾 | 古瓦哈提 | 397 | 73.18 | 12.9 |
4 | 比哈爾邦 | BR | 1936年4月1日 | 103,804,637 | 99,200 | 印地語、烏爾都語 | 巴特那 | 1,102 | 63.82 | 10.5 | |
5 | 恰蒂斯加爾邦 | CT | 2000年11月1日 | 25,540,196 | 135,194 | 恰蒂斯加爾語 | 新賴布爾 | 賴布爾 | 189 | 71.04 | 20.1 |
6 | 果阿邦 | GA | 1987年5月30日 | 1,457,723 | 3,702 | 孔卡尼語 | 帕納吉 | 394 | 87.40 | 62.2 | |
7 | 古加拉特邦 | GJ | 1960年5月1日 | 60,383,628 | 196,024 | 古加拉特語 | 甘地納加 | 亞美達巴德 | 308 | 79.31 | 37.4 |
8 | 哈里亞納邦 | HR | 1966年11月1日 | 25,353,081 | 44,212 | 印地語、旁遮普語 | 昌迪加爾 (共享;中央直轄) |
法里達巴德 | 573 | 76.64 | 28.9 |
9 | 喜馬偕爾邦 | HP | 1971年1月25日 | 6,856,509 | 55,673 | 印地語 | 西姆拉 | 123 | 83.78 | 9.8 | |
10 | 賈坎德邦 | JH | 2000年11月15日 | 32,966,238 | 74,677 | 印地語 | 蘭契 | 賈姆謝德布爾 | 414 | 67.63 | 22.2 |
11 | 卡納塔克邦 | KA | 1956年11月1日 | 61,130,704 | 191,791 | 卡納達語 | 班加羅爾 | 319 | 75.60 | 34.0 | |
12 | 喀拉拉邦 | KL | 1956年11月1日 | 33,387,677 | 38,863 | 馬拉雅拉姆語 | 錫魯萬納塔普拉姆 | 859 | 93.91 | 26.0 | |
13 | 中央邦 | MP | 1947年8月15日 | 72,597,565 | 308,252 | 印地語 | 博帕爾 | 印多爾 | 236 | 70.63 | 26.5 |
14 | 馬哈拉施特拉邦 | MH | 1960年5月1日 | 112,372,972 | 307,713 | 馬拉地語 | 孟買 | 365 | 82.91 | 42.4 | |
15 | 曼尼普爾邦 | MN | 1972年1月21日 | 2,721,756 | 22,347 | 曼尼普爾語 | 因帕爾 | 122 | 79.85 | 25.1 | |
16 | 梅加拉亞邦 | ML | 1972年1月21日 | 2,964,007 | 22,720 | 英語、加羅語、卡西語、浦那爾語 | 西隆 | 132 | 75.48 | 19.6 | |
17 | 米佐拉姆邦 | MZ | 1987年2月20日 | 1,091,014 | 21,081 | 米佐語 | 艾藻爾 | 52 | 91.58 | 49.6 | |
18 | 那加蘭邦 | NL | 1963年12月1日 | 1,980,602 | 16,579 | 英語 | 科希馬 | 迪馬普爾 | 119 | 80.11 | 17.2 |
19 | 奧里薩邦 | OR | 1936年4月1日[5] (奧里薩省) |
41,947,358 | 155,820 | 奧里亞語 | 布巴內什瓦爾 | 269 | 73.45 | 15.0 | |
20 | 旁遮普邦 | PB | 1947年8月15日 (東旁遮普) |
27,704,236 | 50,362 | 旁遮普語 | 昌迪加爾 (共享;中央直轄) |
盧迪亞納 | 550 | 76.68 | 33.9 |
21 | 拉賈斯坦邦 | RJ | 1950年1月26日 | 68,621,012 | 342,269 | 印地語 | 齋浦爾 | 201 | 67.06 | 23.4 | |
22 | 錫金邦 | SK | 1975年5月16日 | 607,688 | 7,096 | 尼泊爾語、菩提亞語、古隆語、絨巴語、林布語、馬嘉爾語、尼瓦爾語、夏爾巴語、蘇努瓦爾語、達芒語 | 甘托克 | 86 | 82.20 | 11.1 | |
23 | 泰米爾納德邦 | TN | 1950年1月26日 (馬德拉斯省) |
72,138,958 | 130,058 | 泰米爾語 | 清奈 | 480 | 80.33 | 44.0 | |
24 | 泰倫迦納邦 | TG | 2014年6月2日 | 35,193,978[6] | 114,840[6] | 泰盧固語、烏爾都語 | 海德拉巴 | 307 [7] | 66.50% [7] | N/A | |
25 | 特里普拉邦 | TR | 1972年1月21日 | 3,671,032 | 10,492 | 孟加拉語、特里普里語 | 阿加爾塔拉 | 350 | 87.75 | 17.1 | |
26 | 北方邦 | UP | 1902年3月22日 (阿格拉和奧德省) |
199,581,477 | 243,286 | 印地語、烏爾都語[8] | 勒克瑙 | 坎普爾 | 828 | 69.72 | 20.8 |
27 | 北阿坎德邦 | UT | 2000年11月9日 (北安查爾邦) |
10,116,752 | 53,483 | 印地語、梵語 | 德拉敦(臨時) | 189 | 79.63 | 25.7 | |
28 | 西孟加拉邦 | WB | 1947年8月15日 | 91,347,736 | 88,752 | 孟加拉語、英語 | 加爾各答 | 1,029 | 77.08 | 28.0 |
地圖 | 名稱 | ISO 3166-2:IN[1][2] | 人口 | 官方語言[3] | 首府 | 人口密度 (/km2) |
識字率(%) | 城市人口(%) |
---|---|---|---|---|---|---|---|---|
A | 安達曼-尼科巴群島 | AN | 379,944 | 英語、印地語 | 貝理雅港 | 46 | 86.27 | 32.6 |
B | 昌迪加爾 | CH | 1,054,686 | 英語、印地語、旁遮普語 | 昌迪加爾[註 1] | 9,252 | 86.43 | 89.8 |
C | 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和達曼-第烏 | DD | 586,956 | 英語、古加拉特語、馬拉地語 | 達曼 | |||
D | 查謨和克什米爾 | JK | 12,541,302 | 印地語, 英語 | 斯利那加 (夏季) 查謨 (冬季) |
99.9 | ||
E | 拉達克 | LA | 290,492 | 拉達克語 | 列城 | 3 | ||
F | 拉克沙群島 | LD | 64,429 | 英語、馬拉雅拉姆語 | 卡瓦拉蒂 | 2,013 | 92.28 | 44.5 |
G | 德里國家首都轄區 | DL | 11,007,835 | 印地語、英語、旁遮普語、烏爾都語 | 新德里[註 2] | 11,297 | 86.34 | 93.2 |
H | 朋迪治里 | PY | 1,244,464 | 馬拉雅拉姆語、泰米爾語、英語、泰盧固語[12] | 朋迪治里 | 2,598 | 86.55 | 66.6 |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