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內閣秘書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內閣秘書處(印地語:केन्द्रीय सचिवालय;Mantrimanḍala Sacivālaya;英語:Cabinet Secretariat)為負責印度政府行政工作的印度政府部門。印度內閣秘書處位於新德里內閣秘書處大樓中,該處也是印度內閣大部分成員的辦公場所。該建築位於印度新德里的瑞辛納山,並由兩座隔着國王大道的大樓組成。此外該建築也是許多印度重要部門的所在地[3]。
概觀

印度內閣秘書處負責執行《1961年印度政府業務辦理規則》(Government of India (Transaction of Business) Rules 1961)和《1961年印度政府業務分配規則》(Government of India (Allocation of Business) Rules 1961),以確保政府部門遵守這些規定,促進政府業務辦理的順暢度。印度內閣秘書處還能夠協調和消除政府部門間的歧見、透過特設秘書委員會來達成共識,以協助政府做出決策。除此之外,新的政策也能透過這個機制進行推廣[4]。
組織構造
印度內閣秘書處下轄三個處室:民生、軍事和情報。內閣秘書下還多名秘書領導各種部門,像是協調秘書就掌管內閣事務,並兼任國家化學武器公約管理局局長、安全秘書掌管特別衛隊、研究秘書則為官守議員,負責管理印度研究分析室,同時也是航空研究中心和特別邊防部隊的安全總幹事。公共申訴總署(Directorate of Public Grievances)同樣由內閣秘書處管理[5][6]。
內閣秘書為官守議員,為公務委員會(Civil Services Board)、內閣秘書處、行政服務局的首長,主管印度政府所有公務[4][6]。
總的來說,內閣秘書是行政服務局最高層級的官員。在總統繼任順序中,內閣秘書順位為第11位[7][8][9][10]。內閣秘書對總理負責,無固定任期限制。
在印度的行政系統成形前,所有的政府業務都由總督會同行政會議(Governor-General-in-Council,內閣秘書處前身)處理,行政會議以聯席協商委員會形式存在。隨着政府業務日趨複雜,許多政府部門的業務會交由會議中的成員處理,除了一些要事會由總督或會議全體成員處理[11]。
第一代坎寧伯爵查爾斯·坎寧掌權期間,規範行政程序的《1861年行政會議法案》通過,建立了行政系統和總督行政會議(Executive Council of the Governor-General)。行政會議秘書處則由內閣秘書掌管[11]。
1946年9月,臨時政府的憲法將行政會議秘書處更名為內閣秘書處,職權並沒有什麼更動。最主要的職權變更,就是將秘書處從一個傳遞文件給各部會或部長的地方,變成在各部會中進行協調的機構[11]。
印度內閣秘書處,直接向總理負責。任何內閣秘書處做出的政策決定,都必須受到總理和內閣秘書的簽字同意。印度總理為印度聯邦政府的首長,而印度總統則為國家元首。印度採用西敏制民主體制,因此由總理負責印度聯邦政府的日常運作[4]。
2013年6月,內閣秘書處內設立了一個名為專案監督小組(Project Monitoring Group)的單位,以追蹤公共和私營部門停滯不前的投資項目,並迅速消除這些項目的實施瓶頸。此外還開設了一個網站以提供大眾追蹤總值100億盧比(1.55億美元)的投資項目。[12]
重要官員
內閣秘書處大樓
內閣秘書處大樓由英國著名建築師赫伯特·貝克所設計,大樓採用了拉傑普坦風格,比如說賈麗(一種窗戶的裝飾,能夠阻擋熱帶的毒辣陽光和雨季的雨水)。另一個特點是其被稱為查特里的印度特有圓頂結構,在古代這樣的構造能夠提供過客躲避豔陽的庇蔭[3]。
內閣秘書處大樓中有以下數個印度政府部門[3]:
相關條目
註腳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