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臂(英語:Canadarm)的正式名稱是穿梭機遙控機械手系統(英語:Shuttle Remote Manipulator System),是國際太空站上由加拿大太空總署設計的一系列機械手臂,用於部署、移動和捕獲有效載荷。在哥倫比亞號穿梭機災難之後,加拿大臂與軌道器臂傳感器系統(OBSS)配合使用,用來檢查穿梭機隔熱系統的損傷。國際太空站上最新的移動維修系統也被稱為"加拿大臂2號",也由加拿大宇航局設計。前加拿大總督、前太空人朱莉·帕耶特曾參與加拿大臂的設計和安裝。
研製
1969年,加拿大受美國太空總署(NASA)邀請參加穿梭機計劃。[1]加拿大DSMA Atcon公司曾製造過一個可以向CANDU核反應堆注入燃料的機械人,這個機械人吸引了NASA的注意。[1]1975年,NASA和加拿大國家研究理事會簽署了一個合作諒解備忘錄,讓加拿大研製和建造穿梭機遙控機械手系統(英語:Shuttle Remote Manipulator System),也就是加拿大臂。[2]
第一台加拿大臂於1981年4月運送至NASA。[3]總共有五台加拿大臂(分別是201,202,301,302和303)建造並移交給了NASA。其中302號加拿大臂在挑戰者號穿梭機災難中被損毀。[4]
設計與性能
最初的加拿大臂能夠在太空中部署重達29噸的有效載荷。[5]在1990年代中期,為支持空間站組裝作業,機械臂控制系統經重新設計,有效載荷能力提高到了266噸。[6]儘管加拿大臂在太空的微重力中可以操控一輛滿載公交車重量的運載物,但在地面上機械臂的馬達連機械臂自身的重量都不能舉起。[7]
加拿大臂長15.2米,直徑38厘米,重450千克,有6個自由度。加拿大臂有6個關節,可以大致的對應到人體手臂的關節。肩部橫擺和仰俯兩個關節,肘部仰俯一個關節,腕部橫擺、仰俯和內外旋三個關節。加拿大臂腕部的末端裝有末端操作器,用來抓住運載物上的錨鈎固定裝置。
服役歷史
在穿梭機計劃早期的測試階段,有一個模擬的加拿大臂安裝在企業號穿梭機上,軌道器的運貨艙門打開時可以看到這台加拿大臂。[8]1981年,在哥倫比亞號穿梭機的STS-2任務中,加拿大臂第一次進行在軌測試。加拿大臂的第一次操作是在STS-3任務中,用於部署和移動等離子體診斷模塊(英語:Plamsa Diagnostics Package)。[9]加拿大臂跟隨5架穿梭機總計執行了超過90次任務。
自從加拿大臂2號安裝到國際太空站上之後,加拿大臂將穿梭機運載的用於組裝空間站的部件傳遞給加拿大臂2號。兩台機械臂通過部件串聯在一起的狀態,被媒體戲稱為「加拿大握手」。
加拿大臂第90次也是最後一次任務是在2011年7月的STS-135任務,運送Raffaello多用途後勤艙到國際太空站並返回。此後,加拿大臂隨穿梭機一起退役。發現號的加拿大臂與發現號一起陳列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中。[10]奮進號的加拿大臂在STS-134任務(也是奮進號最後一次任務)中,由於任務需要將加拿大臂拆下。本來計劃在返回地球後陳列在加拿大太空局總部[10][11],但是奮進號的加拿大臂現在被永久陳列在位於渥太華的加拿大航空博物館[12][13][14]。最後一台進入太空的加拿大臂,搭載在亞特蘭蒂斯號上的加拿大臂,於2011年7月完成了最後一次穿梭機任務STS-135。這台加拿大臂被運至位於休斯頓的NASA林頓·約翰遜太空中心,用作工程學的研究並有可能在未來的任務中重新啟用。[15]
在媒體中的出現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