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LMB)是一個設於英國劍橋的研究機構,參與了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發生的分子生物學革命,直到目前它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醫學研究實驗室,但具有了更廣泛的關注[1]。自2013年5月起遷入於劍橋生物醫學園區的原址附近一座價值2.12億英鎊的新建築[2]。新大樓外的道路被命名為法蘭西斯·克里克大道(Francis Crick Avenue),源自於1953年共同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並於196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法蘭西斯·克里克[3]。
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 |
---|---|
別名 | LMB |
概要 | |
類型 | 實驗室 |
地點 | 劍橋 |
座標 | 52°10′35″N 0°08′35″E |
現居租戶 |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 醫學研究委員會(英) |
竣工日 | 1962 |
地主 | 劍橋大學 |
網站 | |
www2 | |
地圖 | |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由英國政府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於1947年設立。迄今已產生了不少諾貝爾獎獲得者,如占士·華生、法蘭西斯·克里克、費德歷·桑格、悉尼·布倫納等。
2009年,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由於核糖體結構分析和闡明的成果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12年,約翰·格登與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2017年,李察·韓德森因為應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觀察到蛋白質高解像度結構而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2018年,葛瑞格·溫特因為應用「噬菌體展示技術」定向研發新藥而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