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四文藝節最早追溯到民國33年(1944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所設立於5月4日之「文藝節」。其創立的過程受到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關於五四文化運動繼承之正統爭議、五四運動詮釋之爭等文化角力影響[1]。中國共產黨管治下的革命根據地乃至後來的中國大陸地區則在同一日慶祝五四青年節[2]。
1920年5月4日,中國各地為五四運動舉辦了首次紀念活動,梁啟超、蔡元培等當時的名流均紛紛發表文章,高度評價學生們的表現。1920年代,廣州政府和北洋政府持續對峙,北京、天津紀念五四的集會遊行被北洋政府禁止,五四運動的紀念中心轉移到南京、上海。1923年,中華民國全國學生總會電告各地學生聯合會,決議各地學聯每年舉辦大會,進行紀念。五九國恥、五三濟南慘案等事件使得五月初的紀念多帶有反日性質,隨着中日矛盾日益加深,五四紀念成為抗日禦侮的標誌。東三省淪陷後的1933年,當年的一場紀念會將5月4日定為「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紀念日」,是為對五四紀念日對首次命名。[2]
1939年3月,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將5月4日定為青年節,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為之撰文和題詞[2],國民政府隨後亦將5月4日定為青年節[2][3]。1939年5月4日為兩黨共同慶祝的首屆五四青年節[2]。1944年,國民政府將5月4日改為文藝節[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將5月4日改回青年節,而和中華民國之五四文藝節差異至今[2]。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所規定之文藝節原為3月27日,為慶祝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設立而定。青年節原為紀念三民主義青年團之設立而定於5月4日,後移至3月29日,改為紀念黃花崗起義的烈士[1]。而5月4日則為青年節。[4]1944年,青年節被改為紀念三民主義青年團之設立的3月29日,引起西南聯合大學等校反對:當年5月3日,西南聯合大學還舉辦題為「捍衛五四精神,發揚五四傳統」的座談會。在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所設立的3月29日的青年節則成為大眾表達對國民黨政府不滿的場合,中共曾藉機發起「爭生存、爭自由、爭和平」 的學生運動。[2]
1950年5月4日,中國文藝協會成立於台北,以當日為文藝節[5];1950年代起,中華民國政府將5月4日定為文藝節[6]。
戰後初期,台灣本土籍作家在談論「五四」時,多強調五四文化運動對台灣自日治時期以來的影響,外省籍作家則以談論五四反抗國民黨的言論鉗制,或是希望以五四精神在台灣清除日本文化殘留、重建中華文化。國民黨政府在1945-1949年的台灣則未進行任何紀念活動。[1]1950年代起,國民黨政府將5月4日定為文藝節,並且創立「五四」文藝獎金,還在每年5月4日舉辦文藝活動來紀念五四精神[6]。馬祖、桃園等地政府機構曾有舉辦各色活動慶祝文藝節的到來[7][8][9]。中國文藝協會則在文藝節當日,舉辦活動以進行慶祝,另外還會頒發中國文藝獎章,該獎章至今已經有超過800人獲得[10],中華民國總統也曾主持活動,為文藝界人士進行過授勳[11]。洛杉磯[12]、三藩市[13]等地僑界亦舉行活動進行慶祝。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