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珀爾(英語:George Perle,1915年5月6日—2009年1月23日),美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生於新澤西州貝永,畢業於德保羅大學,曾以私人學生身份跟隨克熱內克學習。二戰時加入過美軍。1956年在紐約大學獲博士學位。他的音樂創作受第二維也納樂派影響,但並未直接照搬該樂派的十二音技法,而是自創了一套「十二音調性(twelve-tone tonality)」。他還是研究貝爾格的權威,1968年與斯特拉文斯基等人一同創辦「貝爾格社團」。1986年獲普立茲獎。1989年至1991年任三藩市交響樂團駐團作曲家。2009年在紐約逝世。他作有多部室內樂曲,代表作有第四木管五重奏、鋼琴與室內樂隊《小夜曲III》、大提琴曲《希伯來旋律》等。著作包括《十二音調性》《序列音樂寫作與無調性:勛伯格、貝爾格與韋伯恩音樂介紹》等。[1]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12月6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12月6日) |
喬治·珀爾 George Perle | |
---|---|
出生 | 新澤西州貝永 | 1915年5月6日
逝世 | 2009年1月23日 紐約 | (93歲)
國籍 | 美國 |
知名作品 | 第四木管五重奏、大提琴曲《希伯來旋律》 |
所屬時期/樂派 | 20世紀 |
擅長類型 | 室內樂 |
師從 | |
學生/受影響人物 |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