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阿拉伯之春(阿拉伯語:الربيع العربي‎,羅馬化ar-rabīʻ al-ʻarabī)是指自2010年底開始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從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以來,阿拉伯世界的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專制政體,並樂觀地把「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預見為這個運動的前景,認為「阿拉伯之春」屬於「諳熟互聯網、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區一樣享有基本民主權利的年輕一代」。

快速預覽 阿拉伯之春, 日期 ...
阿拉伯之春
Thumb
從左上角順時針方向:埃及首都開羅塔利爾廣場的示威者;突尼西亞首都突尼斯市的示威者;2011年2月3日聚集在也門首都沙那的示威者;巴林示威者。
日期2010年12月17日-2012年12月
(2年)
地點
阿拉伯世界及以外地區
(見摘要章節)
起因
目標
方法
狀況

以下仍在持續中(阿拉伯之冬

傷亡
死亡至少五十萬人喪生
(參見摘要章節)
關閉

然而各穆斯林國家的命運不同,使得這場波及多國的民主化運動蒙上陰影。除了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趁亂局崛起,控制大片區域外,其他多個國家也紛紛陷入長期動亂,並引發了歐洲移民危機[2]

科摩羅是唯一一個未被阿拉伯之春影響的阿拉伯國家。

詞源

「阿拉伯之春」一詞是由人民之春布拉格之春引用而來。在伊拉克戰爭之後,各界評論家和網絡部落格作者開始使用這個名詞,來形容阿拉伯民主主義的重大運動[3]。第一個正式使用的媒體可能是美國《外交政策》雜誌[4]

概述

阿拉伯之春,又稱「阿拉伯的覺醒」、「阿拉伯起義」、「阿拉伯革命」[5],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西亞的阿拉伯國家和其它地區的一些國家發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經濟」等為主題的社會運動,這些運動多採取公開示威遊行和網絡串連的方式,其影響之深、範圍之廣使全世界十分關注。從2011年初開始,其帶來的影響與後續效應至今尚未完全結束。

這場運動以北非國家突尼西亞本·阿里政權被民眾抗議推翻為肇始,形成一場規模空前的民眾反政府運動,如潮水般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穩坐江山數十年之久的政治強人和獨裁者如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下。革命運動浪潮隨後波及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阿爾及利亞蘇丹毛里塔尼亞黎巴嫩伊拉克巴林沙地阿拉伯阿曼科威特約旦摩洛哥等國。其他一些阿拉伯國家乃至部分非阿拉伯國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發生了一些抗議示威活動,但大都因政府的讓步或示威規模不大而逐漸平息。

截至2024年12月,此次阿拉伯革命已經成功推翻7個國家政權。2011年1月14日,突尼西亞革命的局勢惡化導致已執政23年的總統本·阿里下台並流亡沙地阿拉伯。埃及示威浪潮使總統穆巴拉克在2011年2月11日正式宣佈下台,權力移交軍方,結束長達30年統治。利比亞反對派成立全國過渡委員會,成功推翻卡達菲長達42年的統治,卡達菲本人於2011年10月20日被殺害。2012年2月27日,也門政治協議正式生效,已執政33年的總統薩利赫退位,薩利赫本人於2017年12月4日被殺害。2019年4月2日,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正式辭職,結束了近20年的總統生涯。2019年4月11日,掌權長達30年的蘇丹總統巴希爾被軍事政變推翻。2024年12月8日,統治敘利亞整整54年的阿薩德政權正式垮台。

但局勢卻進一步惡化,敘利亞已經陷入了無休止的多方混戰;埃及民選總統穆罕默德·穆爾西被軍方發動政變推翻;利比亞在卡達菲被推翻後宗教勢力和親西方勢力互相火拚,內戰再起;也門哈迪政府被胡塞武裝和支持薩利赫的部隊聯手推翻沙地阿聯酋埃及等國出兵干涉;蘇丹在經過反覆多次軍事政變後,終於爆發全國武裝衝突;激進聖戰組織伊斯蘭國興起,並四處攻城掠地,並將勢力發展到索馬里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也門蘇丹等國。

2016年11月,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發表報告,指「阿拉伯之春」自2011年至今已為相關地區帶來高達6,14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6]

Remove ads

摘要

Thumb
毛里塔尼亞
摩洛哥
西撒哈拉
沙地阿拉伯
黎巴嫩
以色列邊界
伊拉克
科威特
阿曼
吉布提
索馬里
Thumb
阿拉伯之春在各地形勢圖:
  政府被數次推翻
  政府被推翻
  爆發內戰
  爆發抗議活動以致政府改組
  爆發大型抗議活動
  爆發小型局部抗議活動
  阿拉伯世界之外的軍事行動和抗議活動

持續中

更多資訊 國家或地區, 開始日期 ...
國家或地區 開始日期 抗議狀態 影響 死亡人數 目前情況
 利比亞 2011年2月15日 2011年8月23日原政府倒台,但部族和地區衝突持續不斷 卡達菲政權倒台,本人被殺,大規模內戰衝突持續至2020年底
  • 反對派佔領全國
  • 全國過渡委員會成立
  • 全國過渡委員會臨時管治利比亞
  • 北約結束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 原卡達菲政府在聯合國的席位由全國過渡委員會取代。同時,過渡委將本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名稱由「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Libyan Arab Jamahiriya)更改為「利比亞」(Libya)
  • 2011年10月20日,前領袖卡達菲被殺死
  • 全國過渡委員會移交政權予利比亞國民議會
  • 2012年9月11日,為抗議侮辱伊斯蘭教的電影,來自原利比亞反對派的襲擊者攻擊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美國大使克里斯多夫·史蒂文斯等三名外交人員遇襲身亡
  • 利比亞當局開始清洗曾在卡達菲政府任職的官員
  • 2014年5月16日,世俗勢力代表人物、退役將領哈夫塔爾以反恐為名在東部城市班加西對伊斯蘭民兵武裝實施打擊,內戰重回利比亞。世俗派和宗教派在班加西持續激戰。
  • 2014年6月9日,宗教勢力支持的總理人選馬蒂格被利比亞最高法院裁定當選無效,6月25日,宗教勢力在新一屆議會選舉中慘敗。各派關係徹底破裂。
  • 多國駐利比亞使館、領事館遭遇襲擊。駐利比亞的各外交使團紛紛撤離。
  • 在推翻卡達菲過程中起重大作用的米蘇拉塔和津坦兩支民兵為爭奪利比亞領導權在的黎波里激烈交火。
  • 伊斯蘭國趁機滲透進利比亞,接連奪取班加西和德爾納等城市
  • 2020年年底,利比亞政府和反對派正式宣佈停火,並簽署停戰協議,利比亞目前正處於重建階段。
40,000+ 政權倒台並爆發內戰
 敘利亞 2011年3月15日 2024年12月8日原政府倒台,但部族和地區衝突持續不斷 巴沙爾政權倒台,本人攜全家流亡海外,唯內戰持續至今 580,000+ 政權倒台並爆發內戰
 也門 2011年1月27日 2012年2月27日原政府倒台,2015年2月6日新政府又被推翻,衝突持續 薩利赫政權倒台,本人獲得赦免但其後在內戰中被殺;哈迪政權又被胡塞武裝推翻
  • 也門執政黨的國會議員辭職
  • 獨裁多年的也門總統薩利赫同意交出政權
  • 副總統哈迪接管權力
  • 2014年9月22日,也門胡塞武裝攻入首都沙那,與親政府的武裝展開激烈交火
  • 2015年2月6日,哈迪總統被胡塞武裝推翻,胡塞武裝宣佈成立臨時政府接管國家
  • 2017年12月4日,前總統薩利赫被殺死
  • 南部亞丁等四省宣佈自治,哈迪出逃至南部,宣佈亞丁成為臨時首都,也門出現兩個政府
  • 亞丁被胡塞武裝攻佔,哈迪逃到沙地,請求沙地干預也門
  • 多個遜尼派國家聯手空襲胡塞武裝
  • 阿爾蓋達組織趁機接管也門多個城鎮
  • 也門出現三方大混戰的局面
12,000+ 政權二度倒台並爆發內戰
 蘇丹 2011年1月30日 2019年4月11日原政府倒台,唯內戰持續至今 巴希爾政權倒台,本人隨後被軍方逮捕並受到審判
  • 總統巴希爾宣佈他將不謀求在2015年連任
  • 2015年巴希爾仍然當選為執政黨候選人參加總統競選
  • 2019年4月11日,總統巴希爾被政變推翻
  • 2021年10月25日,蘇丹再度發生軍事政變
  • 2023年4月15日,蘇丹爆發全面內戰
14 政權二度倒台並爆發內戰
總死亡人數: 600,000+
(國際估計,仍在增加中)
關閉
Remove ads

已結束

更多資訊 國家或地區, 開始日期 ...
國家或地區 開始日期 抗議狀態 影響 死亡人數 目前情況
 突尼西亞 2010年12月18日 2011年1月14日原政府倒台 本·阿里政權倒台,本人在境外離世,全家流亡沙地阿拉伯王國 338 政權倒台
 埃及 2011年1月25日 2011年2月11日原政府倒台,2013年7月4日新政府又被軍方推翻,雙方支持者爆發大規模騷亂 穆巴拉克政權倒台,本人在軟禁中離世;穆爾西政府又被政變推翻,最終在法庭上身亡
  • 總理納齊夫沙菲克沙拉夫三人先後下台
  • 軍方最高委員會接管權力
  • 實施憲法暫停,兩院議會被解散
  • 國家安全調查服務被解散
  • 前埃及執政黨民族民主黨被解散,黨產轉移到本國
  • 穆巴拉克、所有的前部長和其兩個兒子全被送交刑事法庭審判
  • 長達31年緊急狀態正式解除
  • 穆罕默德·穆爾西成為埃及首位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統
  • 埃及自由派抗議穆爾西及穆斯林兄弟會在埃及推行伊斯蘭教法
  • 穆爾西又被埃及軍方逮捕,撤職
  • 穆斯林兄弟會發動支持者舉行「憤怒的星期五」遊行抗議軍方的做法
  • 自由派和軍方的支持者馬上採取相反的遊行與穆斯林兄弟會抗衡
  • 最後通牒期限時間過後埃及軍方及支持者採取武力清場
  • 埃及臨時政府開始清查穆斯林兄弟會
  • 穆斯林兄弟會和自由派在街頭發生一系列流血衝突
  • 西奈半島接連發生宗教激進分子製造的恐怖襲擊
4,300+ 政權二度倒台
 阿爾及利亞 2010年12月28日 2019年4月2日原政府倒台 布特弗利卡政權倒台,前總理烏葉海亞塞拉勒被判入獄
  • 長達19年緊急狀態正式解除
  • 2019年3月總統布特弗利卡宣佈他將不謀求再次連任
  • 2019年4月2日,總統布特弗利卡正式辭職
8 政權倒台
 伊拉克 2011年2月10日 已結束
  • 多位省長和地方官員辭職[16]
  • 總理馬利基在2014年放棄爭取連任
  • 伊斯蘭國在納克什班迪教團軍的配合下在2014年接連奪取伊拉克北部和西部大片土地
  • 美國聯合沙地阿拉伯、英國、法國、約旦等多國聯合空襲伊斯蘭國,同時敘利亞也對伊拉克境內伊斯蘭國的據點實施空襲
  • 伊斯蘭國和庫爾德武裝及什葉派軍隊在多地展開武裝衝突
20,000+ 大型示威
 毛里塔尼亞 2011年1月17日 已結束 3 零星示威
 黎巴嫩 2011年1月12日 2011年12月結束 0 政府改組
 巴林 2011年2月14日 已結束 120 大型示威後政府改組
 摩洛哥 2011年2月20日 已結束
  • 國王穆罕默德六世將進行政治讓步
  • 公投此憲法改革
  • 尊重公民的權利以及結束所有的貪污[20]
6[21][22] 政府改組
 約旦 2011年1月14日 已結束 4 政府改組
 科威特 2011年2月18日 已結束 0 政府改組
 阿曼 2011年1月17日 2011年5月結束
  • 蘇丹卡布斯將進行經濟讓步
  • 所有的部長被解散
  • 給予議會立法權[25]
6 政府改組
 沙地阿拉伯 2011年3月11日 已結束
  • 阿卜杜拉國王將進行經濟讓步
  • 2011年9月22日內舉行僅允許男性參與的市政選舉
  • 阿卜杜拉國王宣佈批准婦女在2015年的舒拉議會和市政選舉投票,2015年底共20位女性順利當選
18 零星示威
 西撒哈拉 2011年2月26日 2011年5月結束 0 零星示威
 吉布提 2011年1月28日 2011年3月結束 2 零星示威
 以色列 2011年5月15日 2011年10月結束
  • 巴勒斯坦難民衝擊以色列邊境引發衝突
  • 阿拉伯諸國發生多起大規模反以遊行[26]
  • 以色列爆發全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抗議活動[27]
30-40[28] 大型示威
總死亡人數: 約20000
(國際估計)
關閉
Remove ads

背景

產生原因

造成這些動盪的主要原因包括:世界油價逐漸下跌導致阿拉伯地區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的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政府貪污腐敗、人民生活貧困、專制統治、政治體制僵化、人權的侵犯;領導人長期執政,不思改革,政治經濟分配不透明等等。(參見維基解密泄露美國外交電報事件[29][30]

2008全球金融危機加劇了阿拉伯世界的經濟困難,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爆發。[31]另外,人口結構中大量受過一定教育、熟諳網絡且對現狀不滿的年輕人成為了這次運動中的主要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運動中,現代移動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社交媒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導火線

發生在突尼西亞的自焚事件是整個「阿拉伯之春」運動的導火索。2010年12月17日,26歲年輕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經濟不景氣而無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經濟負擔的重壓下,無奈做起小販,期間遭受警察和市政官員的粗暴對待,抗議自焚,不治身亡。這個事件激起了突尼西亞普通大眾的同情,也激起了突尼西亞人長期以來的對失業率高漲、物價上漲以及政府腐敗的潛藏的怒火,致使當地居民與突尼西亞國民衛隊發生衝突,隨後衝突蔓延到全國多處,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社會騷亂,並造成多人傷亡。

 突尼西亞

Thumb
民眾擁進首都突尼斯市的街道進行示威抗議

自從一位抗議者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在西迪布濟德自焚之後,示威者在2010年12月內開始了觸發境內大規模街頭示威及爭取民主活動。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政治腐敗、缺乏言論自由、及生活條件不佳等造成了此事件。此示威浪潮是近30年來在突尼西亞最有聲有色的社會與政治騷亂,並已造成幾十人死亡和受傷,多數都是警察和安全部隊對示威者採取行動的結果。2011年1月14日,總統本·阿里採取一系列措施後於當晚逃往沙地阿拉伯,結束他長達23年的執政。事件導致時任政權倒台,成為阿拉伯國家中第一場因人民起義導致推翻現政權的革命。

本·阿里離開之後,突尼西亞政府宣佈戒嚴,以及創建了一個看守聯合政府。此聯合政府成員包含了包括本·阿里黨,也就是憲政民主聯盟,以及來自其他部委的反對派人物。然而,新任命的5個非​​憲政民主聯盟部長立即辭職。由於示威活動還在持續,突尼西亞總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在1月27日內改組整體政府,解除所有的前憲政民主聯盟但本人除外,然後2月6日暫停前執政黨。隨後,憲政民主聯盟在3月9日內被解散。加努希辭職於2月27日,之後貝吉·凱德·埃塞卜西任命為新總理

 埃及

Thumb
奧馬爾·蘇萊曼宣佈穆巴拉克已經辭去總統職務,塔利爾廣場的示威者開始慶祝

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成功之後而在還未參與當為埃及政治中心人物的時候,潛在總統候選人埃爾巴拉迪警告說埃及將來會有「突尼西亞式爆發」規模。

埃及示威浪潮在1月25日內開始行動,一直持續了18天。在1月28日午夜時分,為了要抑制抗議者通過社會化媒體的組織能力,埃及政府已經成功消除了國家的互聯網接入。在當天的時候,趁數萬抗議者在某些主要城市的街道上抗議,穆巴拉克總統駁回了他的政府,後任命新的內閣。穆巴拉克還任命了近30年來的第一位副總統。

2月10日,穆巴拉克交給副總統奧馬爾·蘇萊曼所有他的總統權力,可是隨後他宣佈將繼續擔任總統直到任期結束。2月11日,蘇萊曼宣佈穆巴拉克已經辭去總統權力,並交移給埃及武裝部隊接管權力。埃及軍方隨後立刻暫停實施憲法、解散兩院議會、以及承諾解除該國三十年的「緊急狀態」。之後又承諾在6個月內或最遲在2011年底內通過舉行自由、公開的選舉。3月4日,夏拉夫被任命為總理。然而2011年7月,因要回應夏拉夫和軍方最高委員會看起來不充足的實行改革,示威者繼續抗議活動。

2012年2月,埃及維權人士與大學生在11日發動國民罷工、罷課一天,以紀念扳倒前總統穆巴拉克一周年,抗議國家狀況未見改善,並要求日漸失去民心的軍方交出政權[32]。之後舉行的選舉中,穆斯林兄弟會的代表穆爾西上台,不久解除國防部長坦塔維的職務。他在對外政策上支持敘利亞自由軍,並在國內強調推行宗教法,這引發自由派和軍方不滿。

2013年7月3日,埃及和敘利亞斷交成了引發自由派數十萬人遊行的導火索,他們要求穆爾西下台。埃及軍方隨即逮捕穆爾西及穆斯林兄弟會主要領導,雙方支持者爆發一系列街頭抗議和流血衝突。受此影響埃及國內局勢極度惡化,在西奈半島和穆斯林兄弟會有關的武裝團伙發動多起暴力襲擊,並和阿爾蓋達組織串聯。開羅等城市有自由派、軍方和穆斯林兄弟會支持者的遊行。

 利比亞

Thumb
示威者集合在貝達

突尼西亞和埃及政變成功之後,利比亞在2011年2月15日開始反政府抗議活動。2月18日,反對派控制了該國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政府派出精銳部隊和僱傭軍想奪回班加西,但他們被擊退。2月20日,抗議活動已蔓延到首都的黎波里,導致賽義夫·伊斯蘭·卡達菲在電視台警告示威者,他們的國家可能陷入內戰。龐大的死亡人數,引起國際社會的譴責。某些利比亞外交官開始辭職,並呼籲政權解散。

2月26日,反對派在班加西成立一個臨時政府。隨後政府軍從反對派手中奪回地中海沿岸多數地區。

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投票通過1973號決議,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為了「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和「保護平民和平民中心」的安全。兩天後,法國美國英國開始轟炸親卡達菲部隊。來自歐洲和中東國家的27個聯盟國加入了此干預行動。卡達菲部隊在班加西郊區被逼退,然後反抗軍展開攻勢,控制了一些沿海城鎮。政府軍反攻奪回大部分的鄉鎮,阻止了反抗軍的攻勢,在布雷加艾季達比耶之間形成僵局,焦點轉移到持續激戰的利比亞西部。經過三個月的戰鬥,四個主要的戰線為:奈富塞山、的黎波里省海岸、錫德拉灣以及利比亞沙漠的西部。

8月底,反對派控制了卡達菲的阿齊齊亞兵營,結束他長達42年的執政以及解散了卡達菲政府。許多政府機構,包括卡達菲和幾名政權官員都在蘇爾特重組,卡達菲宣佈在這裏成立利比亞的新首都。雖然其他人都逃到拾哈拜尼沃利德利比亞沙漠的偏僻地區或是鄰近國家,但拾哈在9月底時被佔領,拜尼沃利德在歷經一周的艱苦圍攻後被佔領。最後在10月20日,全國過渡委員會軍佔領了蘇爾特,當天射殺了卡達菲。他成為在阿拉伯之春中第一個被殺死的領導人。

不久戰火又起,多地民兵組織拒絕服從臨時政府,擁兵割據,繼而班加西等地宣佈自治。

2012年9月11日,一夥武裝分子襲擊美國駐班加西領事館,美國大使死亡。同時大量囚犯借局勢不穩時越獄,內戰持續至今。

 也門

Thumb
首都沙那舉行大規模示威活動

2011年1月中在也門北與南部的許多城鎮開始爆發抗議活動。示威者起初抗議政府的修憲建議,並抗議失業和腐敗等,過後他們要求總統薩利赫下台。1月27日,有至少16,000名抗議者在薩那街頭上舉行示威。此後,人權活動者和政治家塔瓦庫·卡曼呼籲2月3日的「憤怒日」。根據新華社,組織者呼籲數百萬示威者舉行示威。薩利赫當時宣佈他將不謀求在2013年連任。除了至少有2萬示威者在薩那街頭上抗議政府,有些人也在亞丁參加了塔瓦庫·卡曼呼籲的「憤怒日」。當時士兵、總人民代表全國人民大會黨的武裝成員和許多示威者也在薩那舉行親政府集會。當天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下台時,也門示威者在被稱為「憤怒星期五」當日再次走上街頭抗議總統薩利赫。儘管示威者與保安部隊及親政府民兵發生衝突,抗議活動仍然繼續。

4月23日,迫於國內反政府示威的壓力,也門總統薩利赫同意接受海合會作委員會的調停方案,將在30日內辭去總統職務。但後​​來,薩利赫本人拒絕簽署該協議,反對派也拒絕了由政府高官作為代表簽署協議的提議,於是導致協議被毀。6月3日,也門總統府內一座清真寺遭到炮擊,造成總統薩利赫和議會發言人受傷,隨後薩利赫被送到沙地療傷。9月4日,數十萬名民眾在首都沙那的變革廣場和第六十大街進行了大型的示威遊行,以及包括塔伊茲荷台達、哈賈、伊卜、阿姆朗等省份都發生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要求薩利赫立即下台,成為也門發生的規模最大的抗議活動。

9月23日,薩利赫回國,25日發表電視講話說:「我拒絕權力,並將在未來數天內放棄權力」。11月19日,薩利赫在視察共和國衛隊時表示他辭職後將把權力移交給軍方。最後在11月23日晚,薩利赫在沙地阿拉伯簽署協議,將權力和平移交給副總統哈迪。這意味着也門長達33年之久的「薩利赫時代」終於落下了帷幕。2012年2月27日,也門政治協議正式生效,總統薩利赫辭職。

而薩利赫本人於2017年12月4日被殺害,成為在阿拉伯之春中第二個被殺死的領導人。也門南北武裝衝突加劇,內戰持續至今。

 敘利亞

Thumb
巴尼亞斯的抗議集會

敘利亞的抗議在2011年1月26日開始,示威者呼籲政治改革和恢復公民權利、以及結束自1963年以來實行的國家緊急狀態。雖然有一個「憤怒日」的計劃將定為在2月4日至5日,但它的示威多數是平靜的。3月6日敘利亞安全部隊在德拉逮捕了約15名兒童在牆壁上書面反對該政權的口號,當時這些兒童被安全部隊殘酷折磨。德拉是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的第一所城市,也就是反對自1970年以來統治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

3月15日數千名示威者在大馬士革阿勒頗哈塞克德拉代爾祖爾以及哈馬街頭上集會。第二天,有報告說大約3千名被逮捕和發現有數位的「烈士」,但在官方內沒有獲得真正的死亡人數。2011年4月18日約10萬示威者坐在霍姆斯的廣場中央,要求巴沙爾·阿薩德下台。

抗議活動一直持續到2011年7月。政府在一些尤其在北方地區,以採取惡劣的安全取締與軍事行動來回應示威者。阿薩德當局隨後使用坦克和狙擊手來對付反政府抗議者。在德拉、霍姆斯、伊德利卜和哈馬等抗議的中心地區也不斷受到政府軍的圍攻,當地的水電也被切斷。到8月上旬部隊對抗議者的打擊達到了高峰:大量平民、活動家、以及拒絕向抗議者開槍的士兵被安全部隊射殺。因此許多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對敘政府的暴力做法表示譴責;而敘當局則宣稱是「武裝幫派」製造了流血事件,政府軍打擊的只是「武裝分子」。

在這個時候反對派已經成立了某些反對派組織。這包括了全國委員會革命委員會自由敘利亞軍以及地方協調委員會等等。同時蓋達組織也潛入敘利亞。

2012年3月15日抗議滿一週年之際,巴沙爾·阿薩德政府依然沒有下台。根據聯合國的觀察,敘利亞政府鎮壓反抗政府的軍民,其中無辜死亡的百姓超過6千人。針對鎮壓人民,聯合國原擬發表譴責,但俄羅斯動用否決權;而美國總統奧巴馬英國首相卡梅倫在2012年3月中會面時,同時表示不會對敘利亞採取和利比亞一樣的軍事行動,來阻止敘利亞政府的鎮壓行動。

截至目前內戰仍持續,另一方面由於反對派屠殺庫爾德人並試圖控制庫爾德區,使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的庫爾德人也與反對派作戰。與反對派同屬遜尼派的大量各國聖戰分子前往敘利亞支援,目前索馬里青年黨伊斯蘭祈禱團、車臣聖戰者、伊斯蘭解放黨、塔利班的成員都出現在敘利亞。外國的(深水旅、努斯拉陣線、救贖營)和本國的(統一旅、烈士旅、法魯克旅、護欄營、真主至大營)武裝分子之間也發生一系列衝突。

伊拉克遜尼派武裝組織「伊拉克伊斯蘭國」乘亂進入敘利亞發展,2013年更名「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2014年更名「伊斯蘭國」,至2014年10月已攻佔敘利亞和伊拉克大片領土,內戰持續至今。

2024年12月8日,阿薩德政權垮台

 阿爾及利亞

 蘇丹

對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影響

Thumb
2011年7月22日,數千示威者在巴林街頭參與「堅持我們的全國性要求」集會

除了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阿爾及利亞蘇丹等國的事件外,其他一些地區也出現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只有 索馬里 阿聯酋 巴勒斯坦等少數幾個阿拉伯國家未受到影響),有些面對政府強大的抑制,也有些國家開始改革或政府改組。

 毛里塔尼亞

2011年2月26日,為數大約一千到一千五名群眾在首都遊行,他們拉起橫幅,高舉標語牌,大聲疾呼政府改革的口號,要求政府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要求總統阿布杜勒·阿齊茲下台。示威者表示,他們來自不同的部落,沒有任何政黨或部落在背後支持他們,他們是為了飢餓而站出來示威。部分示威者表示,通過一些社交網站,知道一些北非以及阿拉伯國家都有反政府示威浪潮。

 黎巴嫩

 巴林

巴林民眾從2011年2月14日開始示威活動。初期示威者要求政府提供體面的工作和生活,要求公民享有大的政治自由度和賦予什葉派平等的權利和地位等內容的民主政治改革,不久在巴林人口中佔多數的什葉派穆斯林提出了推翻遜尼派王室統治的要求。[33]

2月17日,巴林出動軍隊鎮壓了示威者。3月14日,在海合會的支持下,沙地阿聯酋的1500名軍警進駐巴林幫助該國平息內亂,哈馬德國王宣佈全國進入三個月緊急狀態。這些舉措受到了一些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的譴責。

 卡塔爾

 約旦

 摩洛哥

摩洛哥國王准許公投進行憲法改革,並作出政治讓步。

 沙地阿拉伯

沙地國王作出了經濟方面的讓步,並批准婦女在未來2015年的舒拉議會和市政府選舉投票。

 阿曼

2011年2月25日,阿曼北部城市蘇哈爾發生大規模遊行。與此同時,首都馬斯喀特也發生示威活動。連日來蘇哈爾市集會示威活動持續不斷。據現場目擊者表示,有部分示威者與警察發生了衝突。為緩和局勢,阿曼蘇丹卡布斯已宣佈將重組內閣,同時政府將為私營企業僱員加薪43%,但相關措施未能令示威者完全滿意。

 科威特

2011年2月以來,科威特多次發生反政府和平集會,示威者以首相納賽爾·薩巴赫領導的政府治理國家不力為由,要求他辭職。11月28日,因不滿議會議員屢次對內閣大臣提出質詢導致政府和議會關係緊張,納賽爾領導的內閣集體辭職。科威特埃米爾隨後任命看守內閣第一副首相兼國防大臣賈比爾為新首相。2012年2月和6月,賈比爾先後兩次辭職,不久後又被埃米爾重新任命為首相。

 伊拉克

2011年伊拉克抗議緊跟着突尼西亞革命和2011年埃及革命。抗議已經導致至少45人死亡,其中包括至少29人是在2011年2月25日「憤怒日」。一些抗議是針對3月沙地干預巴林。抗議活動也發生在伊拉克北部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為了防止潛在的動盪,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宣佈他不會競選第三任期。然而,數百名抗議者於2月12日聚集在幾個主要的伊拉克城市地區(特別是巴格達卡爾巴拉),要求一個更安全的國家和調查聯邦腐敗案件,以及要求政府公共服務公平和可訪問。作為回應,伊拉克政府宣佈補貼電費。

 吉布提

2011年1月28日,大約300名抗議者聚集在政府宮附近的抗議現任吉布提總統奧馬爾。抗議者高呼口號,譴責現任總統,要求他不尋求連任,呼籲更多的自由和社會變革。

2月19日,衝突升級,數百名要求總統下台的示威者與防暴警察發生衝突。至少有一名警察被打死,又有消息稱一名示威者也被殺害了。抗議的組織者被捕,第二天,吉布提當局釋放三名反對派領導人。

3月3日,吉布提下令反對黨取消反政府抗議。吉布提主要反對派的領導人穆罕默德說抗議活動將如期進行。原計劃於3月11日抗議,但安全部隊破壞了抗議並逮捕了4名反對派領導人。

 阿爾及利亞

2010年12月開始,阿爾及利亞爆發一系列反政府示威。抗議者針對國內嚴重的政治腐敗、公民言論自由的缺失、高失業率、住房的缺乏、高昂的食物價格等等民眾惡劣的生存狀況和權利缺失等問題而展開。

示威活動在過去幾年一直普遍存在,只不過到了2010年12月才開始發展壯大起來。剛開始抗議者只是要求政府降低食物價格,隨後發生了民眾的自殺現象,他們大多聚集在政府建築前面。反對黨組織了民眾的遊行示威活動,儘管根據國家安全法他們這樣做是非法的。

2011年1月22日,阿爾及利亞的反對黨「爭取文化與民主聯盟」(以前譯作「文化與民主聯盟」)的支持者上街遊行示威,與警察方面衝突,最終導致19人受傷,其中8名為警察。

阿內政和地方政府部長達胡·烏爾德·卡布利亞在《自由報》中表示:首都禁止遊行示威的法令並不只針對反對黨。就算有執政聯盟中的「民族解放陣線」、「全國民主聯盟」、「爭取和平社會運動」申請遊行也會被拒絕。他又說:禁止示威遊行是為防止恐怖組織藉機破壞。

早在2001年6月,阿爾及利亞東北部卡比利亞地區在首都組織的遊行引發成有近千人員傷亡的騷亂後,政府便出台法令禁止在首都遊行。

加沙走廊

由於哈馬斯支持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埃及軍方推翻穆爾西政府後封鎖了加沙,埃及國內的巴勒斯坦人也被自由派作為穆爾西支持者予以清查打擊,使得加沙走廊日子更不好過。埃及摧毀了加沙的走私隧道,在埃及一側炸毀幾十個出口,切斷了加沙的漁民與大海的聯繫,並建立了一個警戒線。以色列也加緊封鎖。

以色列在2011年和2014年對加沙走廊先後發動代號「鑄鉛行動」和「防務之刃」的軍事打擊,造成巴方2000多人死亡、10000多人受傷。重創了哈馬斯。

哈馬斯對以色列製造數起單獨的襲擊,作為回應,以色列封鎖了阿克薩清真寺,巴以局勢進一步惡化。

阿拉伯世界以外國家影響

「阿拉伯之春」也延燒至大中東以外,歐洲美洲亞洲無一倖免,影響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甚鉅。發生類似「阿拉伯之春」運動的國家,以地區分類如下。

歐洲國家,離阿拉伯世界由近而遠,依序有希臘克羅地亞[34]意大利德國英國等。其中英國較嚴重,2011年8月初爆發連續一週的倫敦暴動,亦稱2011年英國騷亂[35]。希臘亦於2011年10月出現大型的反政府示威遊行[36][37]

美洲國家有美國玻利維亞[38][39]等。其中,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自2011年8月初,發展益熾,9月15日獲得全球78國1400多個城市響應[40][41][42][43][44][45]

亞洲國家和地區,離阿拉伯世界由近而遠,依序有哈薩克[46]印度[47]孟加拉韓國[48]大陸地區香港[49]越南馬來西亞等,活動例如:馬來西亞要求選舉改革的萬人遊行[50][51][52]及其引申的三隻小豬運動[53]。活動方式包含溫和的網絡號召、小型公開聚會、大型遊行、其他創意活動等,以敦促政府主動對國內實行援助措施或改革。

 土耳其

 伊朗

 馬里

利比亞內戰導致大量武器四處流散,增強了阿爾蓋達組織北非分支的實力,北非不穩定因素大幅上升。圖阿雷格分離主義者在聖戰分子幫助下趁機控制了馬里北部地區,稱阿扎瓦德獨立國。稍後阿爾蓋達組織和西非統一聖戰運動等聖戰者又擊敗圖阿雷格人,控制了馬里北部。2013年1月,阿爾蓋達組織繼續進攻南方,法國出兵協助馬里政府作戰,迅速收復北方主要城市,但局部衝突不斷。

 以色列

以色列由此面臨了嚴峻的邊境形勢,在西奈半島上由於埃及的混亂而產生了極端主義肆虐的局面。新上台的穆爾西政權與伊朗和哈馬斯和解,這對以色列來說是個壞消息;埃及不再走唯西方是從的道路,與西方關係發生微妙的變化。在大馬士革的騷亂也蔓延到了戈蘭高地,大批人士試圖衝破以色列佔領區;以軍開火造成了人員傷亡、由於敘利亞局勢的不穩,若是遜尼派的極端分子掌權,對以色列來說不得不面臨嚴峻形勢。敘利亞的化學武器也讓以色列極度緊張起來,擔心以色列受到恐怖主義的襲擊。真主黨更是做好準備,支援敘利亞;在以黎邊境躍躍欲試。以色列的邊境驟然緊張起來。

同時以色列國內也發生一系列遊行抗議,2011年初開始,以色列各地就曾爆發小規模的遊行示威,而7月中旬發生的帳篷抗議事件,則讓示威迅速擴大化。當時,一些示威者將帳篷扎到了特拉維夫市中心,以抗議當地的高房價。隨後,扎帳篷運動迅速蔓延到該國其他城市,並最終滾雪球似的引發了各地的示威活動,並在6日晚達到頂峰。而在此前的3個周末,每周都會有超過10萬人遊行。在系列抗議活動中,示威者的訴求也從最初的降低房價問題,擴展到減稅、增加照顧小孩休息日,提高薪水等。三居月租要1500美元。媒體報道稱,目前特拉維夫的房價、房租高得離譜。在耶路撒冷,租一個普通三居每月要花1500美元,在特拉維夫更高。要在特拉維夫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則需要60萬美元。而以色列人的平均工資只在2000美元到2500美元左右。

 中國

歐洲移民危機

利比亞受卡達菲統治時,從利比亞經地中海北上歐洲的偷渡活動受到壓制。自從2011年卡達菲被推翻後,利比亞陷入無政府狀態,吸引偷渡集團招攬大量偷渡者從利比亞乘船出發,經地中海進入歐洲。[54]同年爆發的敘利亞內戰造成大量敘利亞人逃到國外成為難民,雖然鄰國土耳其黎巴嫰約旦接收了大量難民,不過許多人希望在更富裕的歐洲居留,不惜從中東輾轉來到歐盟國家申請庇護。大量非正規移民從北非和中東湧入歐洲,釀成歐洲移民危機

網絡封鎖

在這次大規模示威中,由於臉書推特YouTube等社交媒體發揮了重要作用[來源請求],一些國家(如埃及和利比亞)對該國部分地區或全國網絡進行了網絡封鎖[來源請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