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佔領華爾街(英語:Occupy Wall Street,或譯佔據華爾街)是一連串主要發生在紐約市的集會活動[3],由加拿大反消費主義組織廣告剋星發起。行動靈感來自2011年發生的阿拉伯之春,尤其是發生在2011年埃及革命期間的開羅塔利爾廣場周圍的集會與示威運動。行動於2011年9月17日開始,當日近一千名示威者進入紐約金融中心華爾街示威,警方更一度圍起華爾街地標華爾街銅牛阻止示威者進入[4]

快速預覽 佔領華爾街 Occupy Wall Street, 日期 ...
佔領華爾街
Occupy Wall Street
佔領運動的一部分
Thumb
活動宣傳海報
日期2011年9月17日 (2011-09-17)憲法日)-2011年11月15日
地點
起因貧富懸殊為其中之一
方法
狀況蔓延到國內其他城市如華盛頓特區三藩市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波特蘭邁阿密西雅圖丹佛
國際響應:加拿大德國英國愛爾蘭日本韓國澳洲香港中國河南鄭州
人數
華爾街附近/祖科蒂公園:

幾百個「核心」示威者[1]

紐約市其他地區:

  • 超過2000人
    (在紐約市警察局總部遊行)[1]
  • 超過700人
    (在布魯克林大橋上遊行)[2]
逮捕/受傷
逮捕:780+[2]
關閉

活動的目標是要持續佔領紐約市金融中心區的華爾街,以反抗大公司的貪婪不公和社會的不平等,反對大公司影響美國政治,以及金錢和公司對民主[5]、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對法律和政治的負面影響[6]。組織者試圖通過佔領該地以實現「儘可能達到我們的要求」之目的,具體要求在運動中逐漸產生[7][8]

10月1日,類似的集會運動出現在了華盛頓特區三藩市洛杉磯芝加哥波士頓波特蘭阿布奎基坦帕夏洛特西雅圖丹佛緬因州波特蘭[9][10][11][12]

後來,該運動已發展成「一起佔領」(Occupy Together),蔓延至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各地,並在10月15日開始全球各大城市串連,亞洲包括鄭州[13]台北東京首爾香港吉隆坡都有人加入響應[14]。以及延續至今(2014)的土耳其烏克蘭泰國等反對政商合一統治的、佔領政府機構的行動。

Remove ads

發生背景

運動的起源

Thumb
9月17日的紐約,一名參與者手拿反對腐敗、號召更多人加入他們的卡片
Thumb
美國前1%富人占社會財富比率變遷

2000年代後期環球金融危機爆發後,許多大公司瀕臨破產,導致美國等許多國家經濟萎靡不振和失業率居高不下。一個位於加拿大的組織——廣告剋星媒體基金會(以宣傳反消費主義而聞名,簡稱廣告剋星),提議舉行和平的集會活動以佔領華爾街,以此來反抗目前的美國政治領袖在解決經濟危機中的不夠有作為的表現。

儘管該項活動由《廣告剋星》雜誌提出來的,不過實際活動並無具體領導者[15]。來自匿名者的積極行動份子鼓勵該組織的成員參與這個活動,從而使得該運動得以壯大[4]。隨後,包括紐約市大型集會(NYC General Assembly)和美國憤怒日(U.S. Day of Rage)在內的其他組織也都給予積極響應[6]

在該活動於9月17日舉行之前,紐約市長米高·布隆伯格發表了一份書面聲明表示「民眾有抗議的權利,如果他們想要抗議,我們將樂於確保他們有舉行活動的地點」[6]

形式

最早發起這個運動的雜誌廣告剋星說,「在運動成氣候之前,提出具體目標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開始的目標就是佔領本身——佔領意味着直接民主,而直接民主有可能產生特定目標,也可能不。那些主流媒體不停地問什麼是目標,他們錯了。」意思是,抗議青年們意欲透過「佔領」本身形成一場對體制反思的運動,並且在佔領過程中,以直接民主的方式去討論問題、目標與策略。而這個過程就是一種民主實踐。[16]抗議者們表示,沒有人可以代表他們,由每個受害者自己來發言是最合適的,這是為了不重演錯誤:讓少數人主宰一切,多數人被迫沉默。[17]

目標與要求

Thumb
9月28日,佔領祖科蒂公園的示威者

根據活動的最初組織方廣告剋星的表示,最核心的訴求是要求總統奧巴馬「組建一個總統委員會,以結束金錢對國會議員的影響」[18]。導演麥可·摩爾說雖然這次抗議活動並不像其他國家發生的一樣,不過這個抗議活動代表了美國人的各種要求,其基本普遍訴求就是對於政治腐敗、以及大商業公司和最富有的1%的富人在政策制定上享有的特權的反感[19]

不過這個活動也被一些人批評,Ginia Bellafante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這個活動缺乏團結,過程像童話劇一樣,各種參與人實際上面臨着如找工作,償還學校貸款等不同的生活難題[20]

Thumb
10月1日,向紐約市警察局等目的地行進的人群

一個小的草根政黨Light Par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建議抗議者都應該購買50美分的華爾街的股票,該黨的創建者Da Vid Raphael告訴合眾國際社說:這一舉措將一年至少為美國經濟增長3500億美元。共和黨人說我們不願意花更多的錢,因為這樣會增加個人的債務,那麼錢都在哪裏?在華爾街[21]

美國女演員Roseanne Barr今日俄羅斯上表示,她建議個人財富超過1億美元的富人都應該送入「再教育集中營」(Education camps),如果不配合就應該被斬首[22]

10月1日,前奧巴馬顧問Van Jones宣佈,他和其他進步主義者將發動一個「十月攻勢」(October Offensive)運動,以對抗右翼茶黨運動[23]

Remove ads

抗議者的政治觀點與目標

Thumb
一個男孩站在擺放着各種要求的標語卡片的地面上,9月25日

在活動的官網上,一份有關活動的關鍵聲明中這樣表述:「最基本的事實就是我們99%的人不能再繼續容忍1%人的貪婪與腐敗」。「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我們不需要華爾街,我們不需要政治家」。

抗議者要求消除金錢對政客和國家政策的影響,用公民大會的共識機制來取代政商合一的政府[24][25][26][27]

事件主要進展

Thumb
祖科蒂公園里,一名演說者向人群發表演講,9月17日
Thumb
10月1日在華爾街抗議的人群
Thumb
「佔領波士頓」運動的人在波士頓Dewey廣場安置的露營地,10月3日
  • 10月14日,上千名和平示下午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遊行,遊行隊伍從賓夕法尼亞大街自由廣場出發,向國會山下的史密森學會博物館建築群挺進。他們高喊「佔領華爾街、佔領K街」等口號,抗議大企業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和美國政府發動的阿富汗伊拉克戰爭,要求美國政府將更多資源投到民生方面。示威者在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與保安人員發生大規模衝突,保安人員使用辣椒水噴霧阻止示威者進入,場面一度極為混亂。被噴中面部的示威者當場倒地,不少示威者被辣椒水嗆得淚流滿面,更有人倒地嘔吐,被辣椒水噴霧噴中的示威者紛紛用瓶裝水相互清洗面部[42]。在遭保安人員阻攔後,示威者聚集在博物館門口拒絕離開。大隊警察和消防隊人員趕到,阻攔周圍道路。警犬、騎警等防暴部隊也嚴陣以待。警方以有爆炸物威脅為由封閉了博物館。[43]
  • 10月14日,「佔領華爾街」示威者慶祝可以逗留在祖科蒂公園時,與警察發生激烈衝突,多人被捕。
  • 10月15日,示威者在香港發起「佔領中環 (2011年)」行動。
  • 11月25、 26日,佔領華爾街運動發起了「全球罷買日」(Buy Nothing Day),號召美國與世界各地民眾二十四小時不要購物,反思整個消費體系的弊端。[44]
Remove ads

暴力衝突

美國官方文件證明,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暗中稱「佔領華爾街」運動是「恐怖主義」行動,並用對付「恐怖分子」的方式對付參加者。美國警察FBI、和國內安全聯盟委員會英語Domestic Security Alliance Council通力合作,盡全力配合銀行,用逮捕行動,來瓦解美國左翼佔領運動。[45]

祖科蒂公園衝突

2011年11月15日凌晨1點,紐約市當局和祖科蒂公園所有者商業地產公司布魯克費爾德物業一起對佔據祖科蒂公園的示威者現場發佈了「清場信」,信中說「我們希望你們儘快暫時性地離開公園,以便於清掃衛生,恢復原狀。當清掃工作結束後,你們還會被允許重新回到這個公園。但如果你們決定回來,將禁止攜帶帳篷睡袋以及其他相似的東西。」紐約警方用高音喇叭喊話說如果不離開將被逮捕。然後紐約數百名全副武裝的防暴警察及鏟車對該地進行了強制清場,警方與部分不願離開的示威者爆發衝突,約200人被捕。清理完現場垃圾後抗議者已經返回祖科蒂公園[46][47][48]

各方反應

紐約警察

Thumb
9月30日,在紐約遊行的隊伍與附近的警察

在抗議期間,發生的紐約警察逮捕事件如下:

  • 4名抗議者由於蒙面而被捕[49]
  • 1名抗議者由於穿過警察設置的路障並對抗警察而被捕[50]
  • 2名抗議者由於進入美國銀行大樓而被捕[50]
  • 1名抗議者由於擾亂治安被捕[51]
  • 在9月24日,至少80人[52]在強行通過被關閉的大街開始向外圍住宅區遊行時被捕[53][54]。逮捕他們的大多數理由是阻礙交通,個別理由是擾亂和不遵守秩序。
  • 10月1日,抗議者在通過布魯克林大橋遊行時,《紐約時報》報道說有超過700人被捕。警察使用10輛巴士運載抗議者離開大橋[55]。警察並沒有阻止這場非法的遊行,只是禁止示威者走上行車道,紐約警察局的發言人Paul Browne表示:警察是在對抗議者多次警告不要滯留在大橋上而應該站在行人路後,由於人們拒絕服從才被捕的[2]。而沒有走上行車道而在行人路上的示威者並沒有遭到逮捕。
  • 截至10月2日,絕大多數被捕的人已被釋放,只有20人由於擾亂治安而面臨刑事指控[56]

美國聯邦調查局

根據英國衛報美國聯邦調查局FBI 把「佔領華爾街」的和平運動,作為潛在的犯罪與恐怖組織行動進行監控和打擊。[57]

媒體

一些媒體和財經部門的評論人士表示儘管這些活動的組織者表示活動大多是非暴力的,仍然能帶給不少紐約人以騷亂的恐懼感。在The New American的採訪中,來自Center for the Defense of Free Enterprise的Ron Arnold宣稱「美國的種族主義者正在計劃舉行許多暴動以顛覆我們的社會制度...我在談論我們國家裏反對資本主義恐怖分子[58]。保守的The Blaze新聞網站,批評美國憤怒日(U.S. Day of Rage)參與這些運動,並將之與1969年發生的「憤怒日」(Days of Rage)的暴力活動相提並論[59]。《紐約每日新聞》在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將抗議者描述為「一群被寵壞的小屁孩」(bunch of spoiled brats)[60]。《華爾街日報》在一篇文章寫道「持續一周的抗議活動像是一尊半身雕塑像(意思是失敗的)」[61]。電視節目The O'Reilly Factor對活動評論道「如果大家把每一項左翼的思想進行實踐,那麼大家就都陷入災難里了」[62]

而對活動持支持態度的自由派媒體也有不少。為ThinkProgress寫作的部落客Zaid Jilani在文章中表示:抗議者反抗華爾街的憤怒情緒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華爾街的行為使得上千萬的人戲劇性地變窮[63]左翼部落格Crooks and Liars的部落客Susie Madrak寫「我感覺這(活動)可能是對的事情」[64]。不過,自由派的雜誌Mother Jones對集會活動給予了嚴厲抨擊,9月27日發表的文章強烈批評這個運動缺乏向前進步的清晰信息和策略,該觀點是指這些運動在廣大美國人之間很難具體實踐:「到目前,這更像是一場夢想者們的運動,而非中產階層想要的」[65]

名人

電台節目The Sean Hannity Show英語肖恩·汉尼提秀Sean Hannity聲稱「所有抗議者所說的關於福利的言論都直接來自於總統奧巴馬口中」,而Kimberly Guilfoyle英語Kimberly Guilfoyle則稱抗議者「絕對沒有關注個人生活的目標或動機」[66]。在Gothamist英語Gothamist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紐約市長米高·布隆伯格批評活動參與者在表達論點時缺乏具體細節[67]

導演麥可·摩爾反對華爾街時說「他們(華爾街)在儘量拿走我們的民主,並把這個國家變成盜賊統治的國家」[68][69]。教育家兼作家Cornel West針對一些批評者說抗議者缺乏具體的目標時表態說「把針對華爾街貪婪的焦點概括成一兩種具體訴求是很難的,我們談的是民主的覺醒」[70]。加拿大作家娜歐米·克萊因支持示威者時說「現在不是解散剛誕生的反對金錢權力運動的時候,相反人們應該去加強它、支持它和幫助它使之產生巨大的能量。面臨許多困難,我們承擔不起犬儒主義(cynicism)」[71]

饒舌嘻哈歌手盧普·菲亞斯科為活動者捐助了帳篷和移動音響器材,他還寫詩以激勵抗議者[72]喜劇演員Roseanne Barr在活動的第一天對示威者對話時,她把華爾街金融家說成是「使我們經濟下降並導致世界產生各種問題的人」[73]。奧斯卡影后蘇珊·莎朗頓對集會者說道「我來這裏是來接受教育的……我們國家的富人與窮人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距(void)」[74]。其他支持活動的名人還有:Russell Simmons英語Russell Simmons[75]Anti-Flag[76]薩爾曼·魯西迪瑪格麗特·愛特伍諾姆·喬姆斯基電台司令[77]

國際金融「大鱷」、量子基金創始人喬治·索羅斯表示,他對於最近從紐約華爾街蔓延到全國的示威抗議活動表示同情和支持。他能理解「『華爾街』抗議民眾心中的憤怒。」[78]

中國大陸媒體

幾大門戶媒體頭版用紅色字體報道批評美國媒體對「華爾街革命」實行低調處理。美國各大主流媒體要麼視而不見,要麼輕描淡寫。文章批評「美國媒體,看不到什麼『新聞自由』,看不到什麼『客觀公正』,真正看到的不過是美國媒體基於資本利益、美國利益所一貫嚴格恪守的『政治正確』而已」。[79]

參見

延伸閱讀

引注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