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紐約州第二十國會選區特別選舉於2009年3月31日舉行,旨在為紐約州第二十國會選區選派聯邦眾議員,填補前任議員陸天娜於2009年1月出任聯邦參議員後出現的席位空缺。該州聯邦參議員希拉里·洛咸·克林頓此前接受總統巴拉克·奧巴馬提名出任國務卿一職,州長大衛·帕特森任命陸天娜填補空缺。參選的兩大黨派候選人分別是民主黨人、私營商戶史葛·墨菲,以及共和黨人、紐約州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占·泰迪斯科。此外,自由黨人艾力·桑德沃爾起初以第三黨候選人身份參選,但沒能進入最後的較量。
第二十國會選區歷來傾於保守,競選早期的民調表明泰迪斯科勝算較大,但到了2009年2月,選舉已是勝負難料。共和黨將這場選舉視為對總統奧巴馬經濟政策的全民公決,因此為泰迪斯科的競選注入重資,還出動多位知名共和黨政治領袖——如前聯邦眾議院議長紐特·金里奇、國會少數黨領袖約翰·博納、以及前紐約州州長喬治·保陶基為候選人搖旗吶喊。民主黨則以總統奧巴馬、副總統祖·拜登,以及聯邦參議員陸天娜的支持來應戰。
競選期間出現的主要議題包括:各候選人對總統奧巴馬經濟刺激計劃的立場,泰迪斯科直到競選後期才對此表態反對,墨菲則表示支持。泰迪批評這一經濟刺激計劃是美國國際集團巨額獎金醜聞爆發的潛在因素,他的競選團隊還指稱墨菲在20世紀90年代創辦公司時沒有依法納稅。墨菲則經常以泰迪斯科的主要住所並不在第二十國會選區內來展開進攻。
選舉結果非常接近,領先位置幾度易主,難解難分,甚至一度出現兩位候選人各得7萬7225票的平局。最終打破僵局的是缺席投票,經聯邦司法部起訴後,缺席投票的接收有效期延至4月13日。泰迪斯科起初有小幅領先,但到了4月10日,領先位置已由墨菲佔據,4月23日時,墨菲的領先優勢已有401票,泰迪斯科於是在次日承認落敗,墨菲於4月29日宣誓就職。媒體報道認為,民主黨在2008年11月的勝利,以及墨菲對經濟刺激計劃的明確支持,都是他贏得這場特別選舉的重要原因。
背景
2009年時,紐約州第二十國會選區包括哥倫比亞縣、德芝斯縣、特拉華縣、艾塞克斯縣、格林縣、奧齊戈縣、倫塞勒縣、薩拉托加縣、華倫縣和華盛頓縣的全部或部分地區[1]。這裏歷來政情保守,被認為是共和黨的穩得議席[注 1]。但到了2006年中期選舉時,藍狗民主黨人陸天娜戰勝在任共和黨議員約翰·斯威尼(John E. Sweeney),成為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該選區的首位民主黨國會議員[3]。2008年11月,選區內的共和黨登記選民數有7萬零632人,超過其它黨派,但與2002年州議會剛劃好選區分界線時的9萬3337名登記選民相比還是有較大幅度下降[4][5]。共和黨候選人喬治·獲加·布殊曾在2004年大選中以8個百分點的優勢贏得第二十選區[6],但到了2008年大選時,民主黨候選人巴拉克·奧巴馬又以3%的優勢勝出,共計33萬餘張選票中支持奧巴馬的要多近萬張[7]。2008年,陸天娜以多達24個百分點的優勢贏得連任,相當於2006年選舉勝出幅度的4倍[3]。
巴拉克·奧巴馬贏得選舉後首先就決定提名紐約州聯邦參議員希拉里·洛咸·克林頓出任國務卿,克利頓還曾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初選中奧巴馬的主要對手,她接受新總統提名,辭去聯邦參議員職務[8]。2009年1月,紐約州州長大衛·帕特森任命第二十選區聯邦眾議員陸天娜繼任克林頓的參議員席位,陸天娜的席位因此出缺[3]。2009年2月23日,帕特森發佈公告,把舉行特別選舉的日期定在2009年3月31日[9]。根據紐約州法律,帕特森並不需要在這個時候發佈公告宣佈特別選舉的日期,只需在2010年7月前公告即可[10]。羅滕伯格政治報告和庫克政治報告都表明,這場特別選舉勝負難料[11][12]。
候選人
與通常的黨內初選不同,這次選舉中各黨派的候選人是經各縣委員會的權重票推選。各縣的投票權重由其相應黨派的註冊選民人數決定,選民人數越多,該縣的投票權重就越大,反之則越小。[13]
紐約州參議員貝蒂·利特爾(Betty Little)和前州議會少數黨領袖、2006年州長選舉共和黨候選人約翰·法索(John Faso)都曾加入聯邦眾議員席位共和黨提名的爭奪[14]。紐約市市長米高·布隆伯格的前任助理李察·韋傑(Richard Wager)、以及州參議員史提芬·沙蘭德(Stephen Saland)也曾是潛在人選[15][16]。前紐約州務卿、2008年聯邦眾議員候選人亞歷山大·「桑迪」·崔德威(Alexander "Sandy" Treadwell)都宣佈不會參選[17]。1月24日,薩拉托加縣共和黨委員會主席表態支持州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占·泰迪斯科(Jim Tedisco)[18],格林縣共和黨則支持法索[19]。
2009年1月27日,占·泰迪斯科脫穎而出,獲得共和黨提名[20]。他本是紐約州第110州議會選區的議員,該選區佔有薩拉托加縣的相當一部分地區[21]。泰迪斯科在薩拉托加斯普林斯(Saratoga Springs)擁有一套房產,但他大部分時間並不是住在薩拉托加縣,這在之後成為競選期間的重要議題,他代表的州選區大部分地區都與第二十國會選區重疊。[22]
1月31日,《明星郵報》(The Post-Star)報道稱民主黨已將潛在人選從超過24人減少到6人。民主黨主席於2月1日與6位候選人在一家餐廳會面,最終入選的是紐約上州創投協會會長[23]、來自格倫斯福爾斯(Glens Falls)的史葛·墨菲(Scott Murphy)[24][25][26]。另外5位候選人中已經確認身份的包括薩拉托加縣民主黨主席拉里·布爾曼(Larry Bulman)[15],前紐約遊騎兵守門員邁克·里克特(Mike Richter)[15],格林縣柯薩奇鎮監督員艾力士·貝特基(Alex Betke)[27],以及曾於2008年參選第二十一國會選區聯邦眾議員,但最終未能獲提名的翠絲·布魯克斯(Tracey Brooks)[16]。
根據紐約州的法律和慣例,兩個或多個符合資格的紐約州政黨可以推舉同一候選人參選[28][29]。紐約保守黨於2月9日宣佈跨黨支持泰迪斯科[30],工作家庭黨則於2月17日表態支持墨菲[31][32]。3月1日,第二十國會選區最大的第三黨派獨立黨[33]表態支持墨菲[34]。這也是該選區獨立黨首次支持民主黨候選人[35]。
紐約自由黨主席艾力·桑德沃爾(Eric Sundwall)成為該黨候選人。但由於他的競選團隊收集到的6730個支持者簽名中有3786個經裁定無效,桑德沃爾的名字於3月25日從競爭人選名單上去除[36]。根據州選舉法,國會議員的獨立候選人必須收集到至少3500個有效支持者簽名才能參選[37]。薩拉托加縣有兩位居民對桑德沃爾能夠獲得超過6000個簽名提出質疑,面對失去參選資格的結果,桑德沃爾認為這是泰迪斯科從中作梗,為此他表態支持墨菲[38]。認定無效的簽名絕大多數是因為選民所留的是郵件地址,而非實際生活地址。桑德沃爾失去資格後,還有些之前寄出的選票逐漸發回表示支持他,但都成了無效票[36]。3月27日,桑德沃爾宣佈自己會在選舉中投票支持墨菲,並號召支持者跟進[39]。
競選
各方競選團隊達成協議,一共舉行4場辯論[40]。首次辯論於3月2日在墨菲和泰迪斯科之間舉行[41][42]。第二場辯論由WMHT電視台和《聯合時報》(Times Union)贊助,於3月19日在墨菲和自由黨候選人艾力·桑德沃爾之間展開[40][43][44]。占·泰迪斯科沒有出席第二場辯論,他召集市政廳會議,聲稱桑德沃爾和墨菲之間的辯論不屬各方之前同意舉行的四場辯論之列[45]。第三場辯論於3月23日舉行[46][47],最後一場則是在3月26日舉行[48][49]。
民主、共和兩黨的戰略家都認為,這場選舉的結果相當於是對「總統奧巴馬經濟政策的全民公投」。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米高·斯蒂爾(Michael Steele)表示,這場特別選舉是共和黨必須取勝的三場「至關重要」的選舉之一。[50]共和黨將這場選舉視為黨內頭等大事,斯蒂爾、前紐約州州長喬治·保陶基、聯邦眾議院少數黨領袖約翰·博納,以及前眾議院議長紐特·金里奇都在幫泰迪斯科籌款。斯蒂爾兩次到訪第二十國會選區[51]。民主黨一方則有聯邦參議員陸天娜則通過競選廣告和預錄電話為墨菲搖旗吶喊,另一位參議員查克·舒默幫助墨菲籌資[51]。總統奧巴馬在距選舉還有不到一周時向眾多支持者群發郵件,正式表態支持墨菲[52],還敦促支持者們組織起來投票支持墨菲[53]。3月25日,副總統祖·拜登錄製的一段無線電廣告公佈,拜登在錄音中表示支持墨菲。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添·凱恩也在同一天向500餘位黨派主要捐助者發送電子郵件,請他們為墨菲的選舉慷慨解囊。[54]。
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以泰迪斯科的名義花費了10萬美元競選經費[56]。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花費了15萬美元[57],另外服務業僱員國際工會也為墨菲投入了31萬5000美元[58]。紐約州教師聯合會致電其成員,呼籲他們支持墨菲;美國生命權委員會、共和黨全國信託以及紐約州步槍和手槍協會購買廣告並發送郵件支持泰迪斯科[59]。
每位候選人都有通過指出對手的缺點或失誤來貶低對方。共和黨人指出,墨菲曾於20世紀90年代創辦計算機軟件公司,但卻沒有在該公司初創期間繳稅,共和黨還將此事與奧馬巴政府提名的3名重量級人選沒有繳清稅款聯繫起來。[60]全國共和黨國會委員會宣稱,墨菲沒有在2000年總統大選中投票,而且也沒有在2000至2003年的另外7場初選或普選中投票[61],泰迪斯科於是提請選民注意,墨菲已經多次沒有在常規選舉中投票[62]。面對民調結果中支持率下降的情況,泰迪斯科認為全國共和黨國會委員會抹黑對手的競選活動對自己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他宣佈自己會從委員會手中接過競選廣告的主控權[63]。
泰迪斯科起初拒絕透露自己對總統奧巴馬的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的態度,墨菲在競選第一個月主要是針對此事展開批評[62]。3月16日,泰迪斯科終於表態反對該法案,墨菲於是這樣回應:「花了整整一個多月時間後,州議員泰迪斯科終於承諾自己會投『反對』了,這真讓人感到羞恥」[64]。墨菲的競選團隊還稱,泰迪斯科就是雅賓利的職業政客[65]。
隨次貸危機爆發而陷入困局的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以及其他多家公司都因問題資產救助計劃受益,到了3月中旬,該計劃中一項旨在刺激經濟的規定成為競選議題。泰迪斯科反對這項規定,並因此受到墨菲的批評,他於是援引美國國際集團獎金風波來為自己辯護。[66]3月19日,泰迪斯科要求財政部長添曼菲·F·蓋特納因這一風波辭職謝罪[67]。墨菲對此回應稱,這一系列的經濟刺激計劃對提高就業率來說是必不可少的[68]。
2009年3月22日,阿爾斯特縣縣城金斯頓(Kingston)的《自由人日報》(Daily Freeman)宣佈:「即將到來的第二十國會選區特別選舉無疑是對奧巴馬經濟刺激計劃的全民公投」,並為支持計劃的墨菲背書[69]。次日,波啟浦夕的《波啟浦夕學報》(Poughkeepsie Journal)表示「要在任何政治團體中保持坦城和反對的聲音,防止多數派誤入歧途」,並為泰迪斯科背書[70]。3月26日,華倫縣格倫斯福爾斯(Glens Falls)的《紀事報》(The Chronicle)為占·泰迪斯科背書,稱他不算「理想……(但還是)更為優秀的候選人」[71]。《紐約郵報》也在這天為泰迪斯科背書,稱他「對這個總體偏保守的選區來說遠較(墨菲)合適」[72]。2009年3月29日,《聯合時報》雖然在報道中對泰迪斯科在建立紐約州學校稅收救助計劃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以及他對設立物業稅上限的支持表示認可,但還是表態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因為他「會與奧巴馬先生合作來實現目標」[73]。同日,《明星郵報》表示國會需要「經驗豐厚、辦事有效的議員」,因此為泰迪斯科背書[74]。《薩拉托加人》(The Saratogian)也在這天表態支持泰迪斯科,對他的「公共服務、經驗和政治哲學」、以及對待僱員自由選擇法案的立場深感欽佩[75]。《特洛伊記錄》(Troy Record)也在29日為泰迪斯科背書,稱這位共和黨候選人「以往的紀錄足以讓他成為華盛頓的堅實制衡」[76]。
†經泰迪斯科的競選陣營和全國共和黨國會委員會委託
‡經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委託
選舉
所有選區的選票全部遞交後,經初步統計,墨菲在共計超過15萬票中以約60票的優勢領先[84][85]。哥倫比亞縣選舉委員會於次日對結果做出修正,墨菲的領先幅度降至25票[86]。此後幾天裏,選舉結果在兩位候選人之間搖擺不定,紐約州選舉委員會一度宣佈選舉以平局收場,兩黨候選人各獲7萬7225票[87]。到了4月12日,泰迪斯科又以12票領先,為此他於4月5日辭去州眾議院少數黨領袖職務,準備接手國會工作[88],拜仁·科爾布(Brian Kolb)也在次日接替泰迪斯科的少數黨領袖一職[89]。4月7日,泰迪斯科的領先優勢擴大到97票[90]。如此之小的差距意味着選舉結果將由缺席選票決定[91]。
在紐約州共和黨的呈請下,法院發出禁制令,扣押了所有選票和缺席選票的信封。根據法院命令,缺席選票不能在各選區分別計數,而需在統一地點計數[91]。發給選民的缺席選票共有1萬份,其中有6000份寄回[85]。所有寄至美國本土及阿拉斯加州範圍內的缺席選票必須在4月7日前回到紐約州才會納入有效票,而海外領地(包括軍事領地)的選票截止日期則延長到4月13日,這一日期實際上是在聯邦司法部起訴紐約州後延長的,司法部要求給予海外公民應有的機會來行使投票權[92]。紐約最高法院因此接受墨菲競選陣營的請求,裁定缺席選票的統計時間從4月7日推遲到4月8日[93]。
統計期間,有約600份缺席選票的合法性出現爭議[94],參議員陸天娜的選票也在其中[95]。到了4月23日,墨菲已以401票的優勢再度領先[96],泰迪斯科則在次日承認落敗[97]。墨菲於4月29日宣誓就職[98]。正式結果於5月公佈,墨菲以8萬零833票贏得選舉,佔有效選票總數的50.23%,比對手泰迪斯科的8萬零107票(49.77%)只多了726票[99]。
|
|
餘波
《聯合時報》發文稱,墨菲的勝利源自奧巴馬贏得2008年總統大選的西瓜效應[110]。《紐約時報》認為,墨菲明確表態支持經濟刺激計劃,泰迪斯科則遲遲沒有表明立場,這也對結果產生了影響[111]。還有報道指出,泰迪斯科「對經濟刺激法案猶豫不決」,並且還出現指控稱他是通過操縱選舉才成為共和黨候選人,這都對他產生不利影響[112]。《華爾街日報》發表社論,稱有關「奧爾巴爾野心家」的評論、以及在競選中抹黑對手的做法都損害了泰迪斯科的政治形象[113]。民主黨人立即將這場失敗視為突破口,希望能乘勝追擊,奪取泰迪斯科的州議會席位[114]。
墨菲在宣誓就職當天聘請競選經理托德·舒爾特(Todd Schulte)擔任幕僚長[115]。他還請來州長帕特森的其中一位助手瑪姬·麥克科恩(Maggie McKeon)出任通信主任一職[116]。對於選區主任一職,墨菲選擇的是共和黨人羅布·肖爾茨(Rob Scholz),後者則為墨菲的競選出謀劃策,並得到薩拉托加縣民主黨委員會主席拉里·布爾曼的讚譽[117]。贏得選舉後的一個月內,墨菲已在薩拉托加斯普林斯和哥倫比亞縣的哈德森(Hudson)開設辦事處[118][119]。餘下的任期接近尾聲時,墨菲競選連任,但在2010年11月2日的選舉中不敵退役美國陸軍上校克里斯·吉遜[120]。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