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枕王鶲(中國大陸、香港作黑枕王鶲,台灣作黑枕藍鶲,學名:Hypothymis azurea),為王鶲科王鶲屬的鳥類。主要分佈於熱帶亞洲,模式產地位於菲律賓呂宋島。
黑枕王鶲是一種纖細敏捷的雀形目鳥類,隸屬於南亞及東南亞的王鶲科。牠們具有兩性異形,雄鳥頭後有一塊顯著的黑色斑塊,並有一條窄窄的黑色半圍領(「項鍊」),而雌鳥顏色較暗淡,翅膀呈橄欖棕色,且頭部沒有黑色斑紋。牠們的叫聲與綬帶鳥相似,在熱帶森林中,成對的鳥可能會加入混種群覓食群。不同地區的種群在羽毛顏色和大小上略有差異。
分類
黑枕王鶲最早由法國博學家喬治-路易·勒克萊爾·德·布豐於1779年在其著作《鳥類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Oiseaux)中描述。[2] 這種鳥也出現在由弗朗索瓦-尼古拉·馬丁內手繪上色的插圖中,該插圖收錄於由艾德姆-路易·多賓頓監製的《自然史彩繪圖集》(Planches Enluminées D'Histoire Naturelle)中,作為布豐文本的補充。[3] 插圖的標題和布豐的描述中均未包含學名,但荷蘭自然學家彼得·博達爾特於1783年在其《彩繪圖集目錄》中為其命名為Muscicapa azurea。[4] 布豐指出,其標本採集自菲律賓,但美國鳥類學家詹姆斯·L·彼得斯於1939年將模式產地限縮為呂宋島的馬尼拉。[5][6] 黑枕王鶲現被歸於德國動物學家弗里德里希·博伊厄於1826年創立的王鶲屬(Hypothymis),並將黑枕王鶲定為模式種。[7][8] 屬名來自古希臘語hupothumis,為劇作家阿里斯托芬所提到的一種未知鳥類的名稱。種小名azurea來自中古拉丁語azureus,意指「天藍色」或「蔚藍色」。[9]
部分學者將兩個亞種H. a. blasii(邦加伊島)和H. a. puella(蘇拉威西)分離,並將它們歸為淡藍王鶲(Hypothymis puella)的亞種。[10]
目前認可的亞種有23個:[8]
- H. a. styani – (Hartlaub, 1899):最初被描述為姬鶲屬Ficedula中的獨立物種,分佈於印度、尼泊爾至中國東南部及越南。雄鳥腹部呈白色。在中國分佈於台灣、華南(廣西、廣東、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福建)一帶。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海南。[11]
- H. a. oberholseri – Stresemann, 1913:分佈於台灣。臺灣話稱染布鳥(ní-pòo-tsiáu)。模式產地位於台灣,為台灣的特有亞種。[12]
- H. a. ceylonensis – Sharpe, 1879:最初被描述為獨立物種,分佈於斯里蘭卡。雄鳥沒有黑色項鍊。
- H. a. tytleri – (Beavan, 1867):最初在闊嘴鶲屬(Myiagra)中被描述為獨立物種,分佈於安達曼群島。雄鳥腹部呈藍色。
- H. a. idiochroa – Oberholser, 1911:分佈於卡爾尼科巴島(尼科巴群島北部)。雄鳥腹部為帶藍色調的白色。
- H. a. nicobarica – Bianchi, 1907:分佈於尼科巴群島南部。雄鳥腹部為帶藍色調的白色。
- H. a. montana – Riley, 1929:分佈於泰國北部和中部。
- H. a. galerita – (Deignan, 1956), 1929:分佈於泰國西南部和東南部。
- H. a. forrestia – Oberholser, 1911:分佈於丹老群島(位於緬甸西部外海)。
- H. a. prophata – Oberholser, 1911:分佈於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婆羅洲。
- H. a. javana – Chasen & Kloss, 1929:分佈於爪哇和峇里島(印尼)。
- H. a. penidae – Meise, 1942:分佈於珀尼達島(位於小巽他群島的峇里附近)。
- H. a. karimatensis – Chasen & Kloss, 1932:分佈於卡里馬塔群島(位於婆羅洲西部外海)。
- H. a. opisthocyanea – Oberholser, 1911:分佈於安南巴斯群島(位於南海)。
- H. a. gigantoptera – Oberholser, 1911:分佈於大納土納島(納土納群島,南海)。
- H. a. consobrina – Richmond, 1902:最初被描述為獨立物種,分佈於錫默盧島(位於蘇門答臘西北外海)。
- H. a. leucophila – Oberholser, 1911:分佈於西比路島(位於蘇門答臘西部外海)。
- H. a. richmondi – Oberholser, 1911:分佈於恩加諾島(位於蘇門答臘西南外海)。
- H. a. abbotti – Richmond, 1902:最初被描述為獨立物種,分佈於雷烏薩姆島和峇比島(位於蘇門答臘西北外海)。
- H. a. symmixta – Stresemann, 1913:分佈於小巽他群島西部和中部。
- 菲律賓黑枕王鶲(H. a. azurea)– (Boddaert, 1783):亦稱為黑頂王鶲和菲律賓黑枕藍王鶲,分佈於菲律賓(甘米銀省南部除外)。
- H. a. aeria – Bangs & Peters, JL, 1927:最初被描述為獨立物種,分佈於瑪拉圖亞島(位於婆羅洲東部外海)。
- H. a. catarmanensis – Rand & Rabor, 1969:分佈於菲律賓南部的卡米金島。
描述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8/Black-naped_Monarch_%28Hypothymis_azurea%29.jpg/640px-Black-naped_Monarch_%28Hypothymis_azurea%29.jpg)
成年雄性黑枕王鶲體長約16公分,主要呈淡天藍色,腹部下方為白色。牠具有黑色的枕部和窄窄的黑色頸帶。雌鳥顏色較為暗淡,且沒有黑色斑紋,翅膀和背部為灰棕色。然而,不同地理區域的繁殖種群在斑紋的範圍和色調上有所差異。印度半島的亞種H. a. styani(包含斯圖爾特·貝克的H. a. sykesi)[13],雄鳥具有非常明顯的黑色斑紋及白色腹部。斯里蘭卡的亞種H. a. ceylonensis雄鳥則缺乏黑色枕部和頸帶,色調更偏紫色。安達曼群島的亞種H. a. tytleri腹部為藍灰色。卡爾尼科巴島的亞種H. a. idiochroa腹部為灰白色,而尼科巴群島南部的H. a. nicobarica喙較小且細。[14][15] 鳥喙基部的嘴縫顏色從黃綠色到綠色不等。[16]
分佈與棲地
黑枕王鶲分佈於熱帶南亞,從伊朗和斯里蘭卡東至印尼和菲律賓。此物種通常棲息於濃密森林及其他樹木繁茂的環境中。
牠的叫聲為尖銳而短促的skrip。[14] 在印度的主要繁殖季節為夏季的5月至7月。牠們會在樹枝的分叉處築造杯狀巢,巢內裝飾著蜘蛛的卵囊。[17]
行為與生態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5/Mother%27s_Care_-_Black-naped_monarch.jpg/640px-Mother%27s_Care_-_Black-naped_monarch.jpg)
黑枕王鶲腿部短小,停棲時姿勢非常直立,像伯勞一樣顯眼。牠是食蟲性的,常以捕捉飛行中的昆蟲為食。當受驚或保持警覺時,牠的枕部羽毛會豎起,形成尖尖的冠狀。[18] 牠們會加入混種群覓食群,並且是西高止山脈混群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活躍於森林樹冠層的下層。[19] 斯里蘭卡的一項研究顯示,牠們會因人類活動的干擾而退避至距離干擾邊緣約75米的地方。[20]
儘管牠們大多為定居性鳥類,但已知有局部的季節性移動。[21] 在印度的繁殖季節為3月至8月,牠們的巢是一個整齊的杯狀巢,置於樹枝的分叉處。巢內襯有蜘蛛網絲和真菌絲,包含小皮傘屬(Marasmius),這些真菌已知能產生抗生素,可能藉此保護幼鳥免於感染。[22] 巢由雌鳥築造,雄鳥負責守護。典型的一窩蛋有三顆,雙親共同孵蛋,幼鳥約12天後孵化,雙親共同餵養幼鳥。[18]
大型蜘蛛如大木林蜘蛛(Nephila maculata)的蜘蛛網曾被發現能捕捉這種鳥類。[23] 柬埔寨的一隻黑枕王鶲被檢測出感染了一種星狀病毒,這種病毒此前並未在雀形目鳥類中發現。[24] 來自越南的黑枕王鶲身上發現了羽蟎Proterothrix hypothymis(隸屬於羽蟎科: Protophyllodidae)。[25]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2/Hypothymis_azurea_4G4A4908.jpg/640px-Hypothymis_azurea_4G4A4908.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d/Hypothymis_azurea_4G4A5362%28Black-naped_monarch%29.jpg/640px-Hypothymis_azurea_4G4A5362%28Black-naped_monarch%29.jpg)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