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朝的香港地區在商貿上已漸漸蓬勃起來,人口亦有所增長,更成為海防要地,沿海有海盜為患。[1][2]而當代香港一些地名開始在史籍中出現。據目前發現的史料,九龍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應檟所著邊疆軍事志書《蒼梧總督軍門志》。[3]香港島的名稱,最早見於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粵大記》一書。該書所載的《廣東沿海圖》中,標有香港以及赤柱、黃泥涌、尖沙咀等地名。[4] [3]明萬曆元年(1573年)香港一帶開始隸屬新安縣,一直至割讓給後來的大英帝國。地理大發現期間,葡萄牙的船隊與使節多次與明朝地方官員交接與軍力衝突。[5]澳門以東的香港一帶捲入其中;儘管在明朝滅亡之時、清朝上升之際、英國船隻出現[6]與荷蘭船隻途經香港的機遇,香港依然是瞭然無聞的漁港。[7]
香港一帶自唐朝肅宗至德元年(756年)起,一直由東莞管轄,縣治位於到涌。1370年,明朝設官富巡檢司,大致相當於今香港地區[8]:468。
但到了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夏天,南頭一帶發生饑民搶米暴動,鄉紳吳祚曾參與平息暴動,史稱「辛酉之變」[9]。隆慶二年(1568年),南頭再發生饑荒,幸當地鄉紳及時救災。隆慶六年(1572年),吳祚等向剛上任的廣東海道副使劉穩請求在當地建縣。眾多官紳皆認為當地離東莞百餘里,管理不便,又常受海盜騷擾,紛紛附議。劉穩轉告兩廣總督殷正茂,奏准設立。「新安」一名有「革故鼎新,去危為安」之意。[來源請求]
自此由明萬曆元年(1573年)起從東莞守禦所劃出56里、7608戶、33971人,成立新安縣,縣治設在南頭。清順治三年,廣東總督佟養甲入粵,明朝知縣楊昌歸順清廷離任,清朝知縣張文煋蒞任。康熙五年,新安縣併入東莞縣。[10]康熙八年七月,復新安縣,委番禺縣丞路一鼇暫署縣事。康熙九年,知縣李可成蒞任。[11]
香港地區的經濟在明朝時主要靠種香、煮鹽、捕魚、耕種及燒灰等維持,當中以種香業最為篷勃。可是,原本於宋朝盛行於大步海(今吐露港)的採珠業,因產量日減,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正式廢置。[來源請求]
香港地區在明朝時開始盛產及出口香木。這種香木屬於莞香,又名女兒香,當年在廣東與江浙等地備受歡迎。王崇熙纂《新安縣志》卷二《奧地略.物產》曾提及香港地區往昔出產香木的景況:『香樹,邑內多植之。東路出於瀝源,沙螺灣等處為佳』。[12][13]瀝源即今日新界的沙田等地,沙螺灣則在大嶼山西部。從香港的瀝源、大奚山(今大嶼山)沙螺灣等地生產的香樹製品皆用木箱裝好,會經陸路運至尖沙頭(今尖沙咀)的碼頭,用小艇送到石排灣(今香港仔)[14],再用艚船(俗稱為「大眼雞」)運至廣州,最後運往蘇杭銷售[15]。直到今日,沙田白田村附近尚有名叫香粉寮的地方。「香港」的名稱的由來,其中一個傳說就是因為香木的盛產和出口,因此有「香港」(運送香料的港口)這個名稱。
鹽場方面,於明朝時位於九龍灣沿岸的官富場其作為鹽場的部分遭到撤廢,並與鄰近地區的鹽場合併。後曾重整為軍事汛站,稱為「官富巡檢司」,設有巡檢及司吏各一,並駐弓兵50名,以打擊販賣私鹽。當時官富巡檢司受「廣東鹽課提舉司」管轄。而所出產的海鹽,大多經梧桐山運往廣州。香港一帶的捕魚業也於明朝繼續發展。當時的漁船多集中於大嶼山北岸一帶。除捕魚外,漁船也會採摘香港沿海盛產的海藻、昆布及魚介。而農業方面,則主要產稻米、蔬菜和水果。[16]
香港地區也開展了製瓷工業。在大埔碗窰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窰工可能早至明朝初期已開始製造青花瓷器。另一方面,在大嶼山竹篙灣亦出土了大量明朝青花瓷器。[來源請求]
明朝在香港地區設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禦南中國海一帶沿海為患的海盜[1]、日本來的「倭寇」,以及後來的葡萄牙和荷蘭的侵略者。明朝中葉,廣東沿海有三路巡海備倭官軍。其中的中路「自東莞縣南頭城,出佛堂門、十字門、冷水角諸海澳」。[17]佛堂門在香港地區,該地區顯然屬於中路的防禦範圍。[來源請求]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福建巡撫譚綸、總兵戚繼光奏請恢復設置水師城寨(簡稱水寨)舊制。在此之後,明朝政府在廣東的潮州、惠州、廣州、高州、雷州、瓊州等地設置了六個水寨。在廣州地區的為南頭寨,防禦地區東至大屋,西至廣海; 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南頭寨的軍事首長是一名參將。明神宗萬曆十四年至十八年(1586年至1590年)一度改為由級別更高的總兵擔任。南頭寨舊額大小戰船53載,官兵1,486人。萬曆十九年(1591年)以後,戰船曾增至112艘,小陸官兵及雜役曾達到2,008人。該水寨轄有佛堂門、龍船灣、洛格、大澳、浪淘灣、浪白等汛地六處。每處汛地駐軍二百餘名。其中至少有佛堂門、大澳兩處汛地屬於今天的香港地區。[來源請求]
香港在中西外交關係史上也佔一席位。佛朗機(葡萄牙帝國)船長費爾南·佩雷茲·德·安德拉德在1516年率船隊前往中國,並於翌年8月15日(明武宗正德12年7月28日)抵珠江口與明朝廣東地方官員接洽,是為葡萄牙和明朝的第一次官方接觸。[來源請求]
從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起,佛朗機控制香港地區的屯門和后海灣達七年,並於屯門島(可能是大嶼山)當地立石柱,刻該國國徽於其上,以示佔領。佛朗機人還在該地建軍營、造火銃、設刑場、控制財物和人口。在廣東地方官員和北京中央的多番交涉不果 。[18]
1521年(正德十六年),葡萄牙人強行駛入香港,企圖前往廣州貿易,曾在屯門附近與明朝水師激烈交鋒[19]:3。廣東巡海道副使汪鋐督師,次年凱旋[8]:468。
佛朗機人初時據險抗守,以火銃轟擊明軍,並欲佔據南頭城。汪鋐親臨前線,指授方略,用破船多載枯柴和乾燥的荻草,灌以油脂,因風縱火焚毀對方船隻;同時還用善游泳的人潛入水中,把對方的船鑿沉。汪鋐並得原本受聘於佛朗機人的華人協助,照對方的辦法製造銅銃、火藥,以此轟擊佛朗機人,繳獲他們的大小銃二十餘管。佛朗機人拋棄部份船隻,乘三艘大船逃走至馬六甲[20]。翌年4月,葡軍再派出由六艘軍艦組成的艦隊企圖重新佔領屯門。8月,兩軍在大奚山茜草灣附近對峙。此戰從茜草灣海面一直打到海面,最後明軍大獲全勝。[18]
此外,於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荷蘭軍有兩艘艦[來源請求]闖入佛堂門,惟得到當時的新安縣知縣陶學修率領軍民嚴陣以待,[來源請求]。荷蘭軍退。[21]荷蘭人不敢進攻,於海上遊弋數日,後退走。[來源請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