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
民主和共產的勢力邊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鐵幕(英語:Iron Curtain)特指冷戰時期將歐洲分為兩個受不同政治影響區域的界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東歐地區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1950年代逐漸形成以蘇聯及其衛星國所組成的東方集團(後以華沙條約組織的形式存在),鐵幕以東的國家主要包括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東德、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蘇阿決裂後退出東方集團)及南斯拉夫(實行不結盟政策,未與蘇聯結盟)和部份奧地利領土,該區域的國家普遍為社會主義共和國並以共產主義為主要意識形態。鐵幕以西的西歐及南歐則是以資本主義為意識形態的西方集團(西方世界)國家,該區域內的國家主要包括英國、法國、西德、意大利、冰島、挪威、西班牙、葡萄牙、丹麥、比利時、荷蘭、愛爾蘭(中立國)、瑞典(中立國)、芬蘭(中立國)、瑞士(中立國)、奧地利(中立國)、希臘(南歐)和土耳其(南歐及小亞細亞)及其他位於西歐的微型國家(梵蒂岡)等國,其中部分國家在美國的領導下為對抗蘇聯而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由來
所有德國劇院都必須安裝鐵幕(eiserner Vorhang),作為強制性的預防措施,以防止火災從舞台蔓延到劇院的其餘部分。
鐵幕一詞出自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1946年3月5日在美國密蘇里州富爾頓市的威斯敏斯特學院所發表的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講中:
“ | 從波羅的海邊的斯德丁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這張鐵幕後面坐落着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圍的人口全都位於蘇聯勢力範圍之內,全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不僅落入蘇聯影響之下,而且已受到莫斯科日益加強的控制。 | ” |
而納粹德國的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部長戈培爾在一年之前在《帝國》雜誌上一篇評論的文章中已經用過這個詞了[1]:
“ | 如果德國人民放下他們的武器,根據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的協議,蘇聯人就將控制歐洲東部和南部,包括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在蘇聯控制的大片領土上,一副鐵幕即將降下,鐵幕後面所有的國家都會被屠殺。 | ” |
丘吉爾第一次記錄使用「鐵幕」一詞是在1945年5月12日給他致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電報中,他對蘇聯的行動表示擔憂。
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局長艾倫·杜勒斯在1945年12月3日的演說中也用過這個詞,但是僅指德國:
“ | 我們很難說清楚現在發生了什麼,但是總體而言,俄國人的行徑只比暴徒好一些。他們洗劫了所有的流動資產。那些被迫用雙腳走入蘇聯控制區的德國人拿不到糧票,只剩一口氣。在這些人的命運中,鐵幕已經降下,情況很可能非常糟糕。與雅爾塔的承諾相反,大約800到1000萬人被奴役。 | ” |
使用
鐵幕一詞在當時並不十分流行,但隨着冷戰中情勢的升級,這個詞開始被廣泛採用來形容歐洲的分裂。鐵幕限制了人員與信息的流通,這個比喻最終在西方世界獲得廣泛接受。另一個與鐵幕相似的詞是「竹幕」,是鐵幕在東亞、南亞等東方世界區域的延伸,但在兩岸較常將「鐵幕」一詞擴展使用、而不使用「竹幕」的稱呼[2]。
隨着共產主義國家的陸續轉變及開放和冷戰的結束,自由主義國家與鐵幕或竹幕背後國家的差異逐漸消失,這個詞也成為了歷史名詞,逐漸很少使用。
2010年代後期,隨着中美關係在意識形態及制度上的對立日深,「自由世界」一詞再度逐漸盛行[3][4],2020年7月23日,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在前總統尼克遜的紀念圖書館發表《共產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演說,指責中國造成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擴散並實施暴政威脅美國和世界各國的經濟、自由、國家安全和民主,呼籲改變中共威脅自由世界的行為[5][6]。蓬佩奧亦批評「習近平總書記是一個破產的極權主義意識形態的真正信仰者」(英語: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s a true believer in a bankrupt totalitarian ideology),呼籲中國人民改變中共[7]。此次蓬佩奧的演講被BBC視為開啟第二次冷戰的新鐵幕演講[8]。
劃分
圖集
流行文化
在電腦遊戲《紅色警戒》系列中,蘇聯陣營有一種稱作「鐵幕裝置」的超級武器設施,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將一定範圍內的任何建築、車輛、船隻等進入無敵狀態(不分敵我),使它們在任何一方的任何轟擊下仍毫髮無傷,並使盟軍陣營的超時空傳送無效。而在紅色警戒3中,除了使用盟軍的超時空傳送以外,基本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阻止鐵幕籠罩下的單位。但當鐵幕被用在步兵、警犬等生物單位上時,會導致它們立即死亡。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