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一個軍,箴言為「公誠廉毅」。

援閩粵軍

1917年9月10日孫中山先生發起護法運動,時任廣東省省長朱慶瀾予以中山先生幫助,撥出廿個警衛營給中山先生,護法軍政府重編之後,稱為「粵軍」。12月2日孫中山命陳炯明為「援閩粵軍」總司令,鄧鏗任參謀長[1],司令部下轄有:秘書、參謀、副官、供應、軍法、醫療、軍務共8個部門[2],司令部設於廣州越秀路惠州會館[3]

初期編制如下:

  • 總司令:陳炯明
  • 參謀長:鄧鏗
    • 第一支隊
    • 第二支隊
    • 第三支隊
      • 司令羅紹雄,下轄3個營
    • 第四支隊
    • 第五支隊
    • 預備隊
      • 司令熊略,下轄2個營
    • 游擊隊

1918年6月開始援閩,7月攻克漳州後驅逐盤據閩省的直系軍閥周蔭人李厚基,並在福建西南地區建立「閩南護法區」[4]。8月6日戰爭結束粵軍擴編成第一軍、第二軍,編制如下:

  • 第一軍
    • 軍長陳炯明
    • 第一支隊
      • 司令李炳榮
    • 第二支隊
      • 司令洪兆麟
    • 第三支隊
      • 司令熊略
    • 第四支隊
      • 司令羅紹雄
    • 第五支隊
      • 司令鄧本殷
  • 第二軍
    • 軍長許崇智
    • 第一支隊
    • 第二支隊
      • 司令關國雄
    • 第三支隊
      • 司令蔣國斌
    • 第四支隊
      • 司令謝文炳[3]

1920年8月16日粵軍由漳州返回廣東,討伐桂軍,10月29日攻克廣州。11月1日陳炯明任廣東省省長和粵軍總司令,掌握廣東省的軍政大權[5]

建國粵軍

1920年11月孫中山先生返回廣州主持政局後,援閩粵軍被整編為粵軍,陳炯明任總司令、鄧鏗任參謀長,下轄第一、二兩軍[註 1]李福林福軍。編制如下:

  • 第一軍
    • 軍長陳炯明(兼)
    • 第一師
      • 師長鄧鏗,下轄2個旅
      • 第一旅[註 2]
        • 旅長梁鴻楷,下轄4個團
          • 第一團
          • 第二團
            • 團長徐漢臣
          • 第三團
            • 團長陳修爵
          • 第四團
      • 第二旅
        • 旅長胡秉為
    • 工兵營
      • 營長吳植夫
    • 通訊連
    • 機槍連
    • 第二師
      • 師長洪兆麟,下轄2個旅
      • 第三旅
        • 旅長尹驥
      • 第四旅
        • 旅長李雲復
    • 第三師

另外共有6個獨立旅[1]

Thumb
大元帥大本營警衛團於廣西梧州合影,前排左3張發奎、左4薛岳、6為葉挺、7為蔣光鼐,後3為繆培南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就任後由鄧鏗成立警衛團,陳可鈺任團長[4]。第一師直屬部隊工兵營、機槍連和警衛游擊第二十七營組成一、二、三營,編制如下:

  • 警衛團
    • 團長陳可鈺,下轄3個營
    • 第一營
      • 營長薛岳,下轄4個連
      • 第一連
      • 第二連
        • 連長梁世驥
      • 第三連
        • 連長梁公福
      • 第四連
    • 第二營
    • 第三營
      • 營長張發奎,下轄4個連
      • 第一連
        • 連長阮寶洪
      • 第二連
        • 連長蘇德燊
      • 第三連
        • 連長王仲瑜
      • 第四連
Thumb
1921年廣西桂林北伐大本營

1921年6月孫中山先生知曉欲出師北代,必先平定兩廣,旋即命令粵軍、贛軍、滇軍黔軍等入桂討伐陸榮廷陳炳焜譚浩明,是為第二次粵桂戰爭,8月兩廣統一[1]。12月4日孫中山先生在桂林建立北伐軍大本營,胡漢民任祕書長,李烈鈞任參謀長,朱培德任滇軍總司令和黔軍谷正倫、贛軍彭程萬,準備北伐[5]

Thumb
1922年,孫中山、宋慶齡在廣州與總統府警衛團官兵合影。前排坐者左一為葉挺,右一為薛岳,右二為張發奎。

1922年1月14日孫中山先生在桂林北伐軍大本營召開會議,會議決議編成北伐軍七個軍。2月3日孫中山先生頒佈北伐動員令,令李烈鈞率滇軍朱培德部、黔軍谷正倫部、贛軍彭程萬部為第一路,進攻江西,許崇智率粵軍為第二路進攻武漢[7]

1922年3月21日鄧鏗自香港返回廣州時在廣九車站遇刺,由陳炯明之親信葉舉策劃此案[註 4][2]。5月6日孫中山先生到韶關誓師北伐,分三路進攻江西[5]。6月16日陳炯明發動政變,警衛營一、二營被解除武裝,團長陳可鈺被俘[2],第三營營長張發奎在粵北翁源,與陳炯明部展開激戰後大敗,遂則帶剩餘部下百餘人入草為寇,9月才回到廣州並編入輜重營。7月2日北伐軍回師「靖亂」,但成效不佳。

1923年1月粵軍第一軍第一師參謀長李濟深、工兵營營長鄧演達、第一師第二團團長卓仁璣、第四團代理團長戴戟陣前起義[2],討伐陳炯明。2月17日退駐江門,後各部隊於江門調整部署[8]。3月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府,孫中山先生任大元帥,並將外省駐粵軍隊編為「國防軍」,粵軍則編為「地方軍」[4]

1923年4月粵軍第一師、第三師、第四師等編成「中央直轄粵軍第四軍」,軍長梁鴻楷,參謀長李濟琛,編制如下:

  • 軍長梁鴻楷
  • 參謀長李濟琛
    • 第一師
      • 師長李濟琛(兼),下轄2個旅
      • 第一旅
        • 旅長卓仁璣,下轄4個團
        • 第一團
          • 團長梁鴻林
        • 第二團
          • 團長卓仁璣(兼)
        • 第三團
        • 第四團
          • 團長戴戟
      • 第二旅
        • 旅長陳濟棠
    • 第二師
      • 師長周之貞,下轄2個旅
    • 第三師

1923年5月18日張發奎率第三營佔領肇慶,擊退桂軍沈鴻英部並俘虜旅長黃振邦[2]。攻克肇慶後增編獨立團,由張發奎任團長,編制如下:

  • 獨立團
    • 團長張發奎,下轄3個營
    • 第一營
      • 營長朱暉日
    • 第二營
      • 營長蘇德燊→繆培南[9]
    • 第三營

1924年6月孫中山先生將粵軍改編為「建國粵軍」,建軍前原本是西路討賊軍梁鴻楷部和東路討賊軍許崇智部。成軍後許崇智任總司令,蔣中正任參謀長,下轄第一軍梁鴻楷部、第三軍李福林部、警衛軍吳鐵城部和3個獨立旅。第一軍編制如下:

  • 第一軍
    • 軍長梁鴻楷,下轄4個師
    • 第一師
      • 師長李濟琛,下轄2個旅
      • 第一旅
        • 旅長陳銘樞,下轄2個團[註 8]
        • 第一團
          • 團長張發奎,下轄3個營
          • 第一營
          • 第二營
            • 營長繆培南
          • 第三營
        • 第二團
          • 團長蔣光鼐,下轄3個營
          • 第一營
          • 第二營
            • 營長黃固
          • 第三營
            • 營長黃質勝
      • 第二旅
        • 旅長陳濟棠
    • 第二師
      • 師長張民達,下轄2個旅
      • 第三旅
      • 第四旅
        • 旅長張民達(兼)
    • 第三師
      • 師長鄭潤琦,下轄2個旅
      • 第五旅
        • 旅長李傑夫巫琦
      • 第六旅
        • 旅長何彤
    • 第四師[註 9]
      • 師長許濟,下轄3個旅
      • 第七旅
      • 第八旅
        • 旅長楊錦龍
      • 補充旅

1925年6月13日成功驅逐楊希閔劉震寰後,蔣中正任廣州衛戍司令。粵軍第一營駐高州會館,第二團二、三營駐觀音山[10],其餘各部駐守廣州、四邑、東江、西江地區[2]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1925年7月,國民政府正式在廣州成立,各省駐粵軍隊統一整編為國民革命軍。建國粵軍第一軍第一師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下轄三個師,當時編制如下:

北伐戰爭前,李福林所部國民革命軍第五軍下轄第十三師被撥歸第四軍節制。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此時兵力不足,第四軍編組並未出現旅級部隊,而是在團以上直接跳師,該軍實際兵力不過仍是一師。

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

1926年7月,國民政府揮師北伐。第四軍分成前線與後方兩部分:前者由陳銘樞第十師、張發奎第十二師和葉挺獨立團組成,接受副軍長陳可鈺指揮開往前線;軍長李濟深身兼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黃埔軍校副校長,與陳濟棠第十一師、徐景唐第十三師及兩個炮兵營留守廣州。[11]北伐戰爭中,第四軍所向披靡。在汀泗橋賀勝橋大勝吳佩孚部。10月10日,攻克武昌。該軍亦因此榮獲「鐵軍」稱號。

1926年11月,前線的第四軍第十師和第十二師在未徵詢後方意見的情況下進行擴編:第十師擴編繼承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陳銘樞接替方本仁任軍長,蔣光鼐任副軍長,下轄第十、第二十四及二十六師;第十二師則單方面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張發奎任軍長,黃琪翔任副軍長,鄧龍光任教導第一師師長,下轄第十二、二十一、二十五師;原李濟深所部第四軍因此被迫在張發奎回粵後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之後張部第四軍東進,與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共同在江西擊破孫傳芳主力,攻下九江南昌[11]

1927年4月,蔣中正在江浙發起「清黨」,另立南京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對峙,陳銘樞因支持蔣而被唐生智張發奎驅逐,所部第十一軍張發奎屬下朱暉日接任軍長,同時黃琪翔升任第四軍軍長。

1927年8月10日,李濟深在廣東將國民革命軍後方總司令部改組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部,節制留守廣東的新編第四軍第五軍第十六軍第三十二軍新編第十三軍,後又增加節制北伐歸來的第四軍、第十一軍。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張發奎部在北伐前線立下「鐵軍」殊勛,但下克上等諸多做法無形中招致一些同為第四軍出身同袍的不滿,為之後第四軍持續數年的內訌埋下禍根。

國共分裂

1927年初,寧漢分裂,蔣中正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正統中央對峙,並於4月開始清黨,捕殺共產黨人。留守廣東、廣西的李濟深黃紹竑等人亦配合清共。於前方的第四軍在張發奎指揮下向武漢國民政府效忠。第十一軍陳銘樞則因與唐生智張發奎等不和,被驅逐離開軍隊赴南京,第十一軍亦交張發奎指揮。其後武漢與南京分頭北伐,第四軍及第十一軍在河南擊潰張作霖奉軍

1927年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分共。最初第四軍軍中共產黨員甚多,但張發奎實際並未認真執行清黨指令,反而保護了一批共產黨人,如主要由中國共產黨人成立的中央獨立師便被第四軍吸收為教導團。不過不甘坐以待斃的共產黨人於8月1日在南昌發動南昌暴動,由共產黨控制的第四軍25師、教導團及第十一軍第10師、第24師皆參與起事,導致張發奎損失慘重,所部只剩下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繆培南)及改追隨張的原十一軍第二十六師(師長許志銳)。十一軍第十師最初亦參加南昌暴動,後來脫離共產黨開赴福建,復歸陳銘樞轄下並效忠南京。至此原第四軍分裂成:中國共產黨的紅四軍、張發奎第四軍、陳銘樞第十一軍及李濟深新編第四軍。

國共內戰

1927年中,蔣中正、汪兆銘分別在與新桂系的爭鬥中失利下野。隨後蔣汪二人便分別聯絡張發奎黃琪翔二人,以其能利用張黃二人的軍事資本,在廣州等地另立國民黨中央,以對抗新桂系所設立之「中央特別委員會」。同時,張、黃二人也希望借反桂擴大影響,削弱新桂系的政治盟友,長期控制廣東之李濟深,進而奪取廣東地盤。三派勢力開始聯合。

南昌起義後,張發奎黃琪翔藉口南下追剿南昌起義部隊,率軍自江西南下廣東。控制廣東之李濟深對張、黃所部歸來表示歡迎,劃出北江地區為張、黃部隊之駐地,並要求張、黃部隊立即出兵攻打在粵贛邊境的共產黨葉挺部隊,但張黃二人以要求李濟深通電反桂作為交換條件。其時新桂系唐生智之矛盾已經基本激化,無論從政治,軍事上新桂系都佔優勢,而李濟深本身又是廣西梧州人。於是李濟深不願反桂,只得調動其嫡系部隊北上攻擊共產黨武裝,廣州城防空虛。張、黃二人之部隊趁機控制了廣州,同時暗中收買李濟深新編第四軍所屬薛岳新編第二師、黃鎮球新編第四師及廣東省防軍等部隊,蓄謀驅逐李濟深、奪取廣東地盤。此時第四軍下轄第十二師(師長繆培南)、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漢魂)、第二十六師(師長許志銳)。

1927年10月29日,汪兆銘自香港到達廣州,另立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公開宣佈反對新桂系之「中央特別委員會」。此時新桂系與唐生智矛盾已經徹底激化,寧漢戰爭爆發,雙方已經在湖北、安徽開戰,新桂系黃紹竑不得不將駐屯廣東的桂軍部隊撤守廣西。汪精衛、張發奎、黃琪翔趁機排擠李濟深在廣東的勢力。而蔣介石則自日本返回上海,宣佈將於11月間在上海召集國民黨中執委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的預備會,電請汪精衛,李濟深自廣東北上上海,企圖將李濟深誘離廣東。

11月16日,汪兆銘、李濟深離開廣州北上上海,張、黃二人立即發報給留守廣西的新桂系排名第三的首領黃紹竑,要其前來廣州暫代李濟深之職務。因新桂系之政治盟友李濟深離開廣東,新桂系同意黃紹竑前往廣州,以控制局面。不料黃紹竑於17日凌晨到達廣州,尚未住下,寓所就被張發奎派兵包圍。黃紹竑意識到有被瓮中捉鱉風險,立即在包圍圈未合攏之時化裝逃離廣州前往香港。張、黃二人遂正式發動政變,將桂系在廣州周邊的部隊繳械,李濟深部薛岳新編第二師和黃鎮球新編第四師(後編入張發奎第四軍分別改番號為教導第一師和教導第二師)以及李福林第五軍也同時倒戈,攻擊粵西地區的桂系主力部隊第七軍,第七軍被迫退回廣西。18日,張發奎自任廣州軍事委員會主席,以汪派人物顧孟餘陳公博分別出任中國國民黨廣州政治分會主席和廣東省政府主席

因當時寧漢戰爭正在進行,新桂系無暇顧及對廣東用兵,於是只得先行政治和輿論攻勢,張、黃二人與新桂系爆發了大規模的輿論戰。張黃二人攻擊黃紹竑入粵,是企圖將張黃二人之部隊繳械,張黃政變實為自衛。而新桂系,李濟深則聲稱黃紹竑所部乃合法入粵,張黃二人兵變實乃軍閥行徑。一時間輿論大嘩。

在上海舉行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預備會上,新桂系,李濟深與汪兆銘展開了爭鬥。新桂系和李濟深聯合反汪各派攻擊汪精衛,要求先追究張黃事件之責任,再召開二屆四中全會。而蔣中正則以「中立調停」的姿態,聲稱張黃事件應壓後處理。在各派圍攻之下,汪兆銘突然拋出要求蔣中正復職之提案,意圖轉移視線。由於當時國民黨內各派勢力之政治利益難以調和,蔣中正復職為各派唯一可接受之共同點。自此,在寧漢分裂前期被迫下野的蔣中正,得以借廣州張黃事變復出。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唐生智、新桂系、李濟深、汪兆銘、蔣中正、張黃二人錯綜複雜的政治爭鬥之下,中國共產黨利用潛伏在張黃部隊中的共產黨員和左翼分子發動起義,中國大陸史學界稱之為「廣州起義」。張黃二人連夜逃往廣州河南區粵軍李福林部駐地,隨後立即抽調防備桂系之軍隊主力約5萬餘人,圍攻廣州。12月14日,廣州起義失敗,起義部隊大部戰死,部分撤離至海陸豐

蔣中正立即利用這一事件,反而連同新桂系和李濟深倒汪。汪兆銘腹背受敵,不得已與張發奎、黃琪翔等通電下野、流亡海外,由繆培南繼任第四軍軍長,吳奇偉升任第十二師師長,同時繆集結殘餘部隊,準備取道贛皖北上逃離廣東。

此時李唐之戰已基本告終,知悉張部動向的新桂系立即調動部隊,連同李濟深之粵軍,圍攻張發奎部第四軍。桂軍從廣西大舉東進,粵軍則自潮汕西進,新桂系另有一部自上海海運汕頭助攻。張部第四軍在繆培南帶領下,由薛岳師、黃鎮球師首先東進進攻東江陳銘樞陳濟棠粵軍,將二陳的部隊擊退。隨後主力回師進攻東進的黃旭初桂軍。雙方激戰數日,張黃部隊軍心不穩,又無後援。李福林部和廣東海軍又倒戈,已經無力再戰。繆培南率部艱難退往粵北逃出生天,在此過程中第二十六師師長許志銳陣亡,該軍後被蔣介石收編。張發奎通電下野。新桂系之政治盟友李濟深重回廣州。

張黃事變結束後,李濟深於1928年回粵,復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等職。1928年3月19日,李濟深宣佈撤銷張發奎部第四軍番號(唯張發奎不肯承認,依舊自視為第四軍正統),同時李濟深辭去第四軍軍長職,改以陳濟棠任第四軍軍長,徐景唐第五軍軍長,陳銘樞繼續擔任第十一軍軍長。此時第四軍下轄第十一師(師長余漢謀)、第十二師(師長香翰屏)、第二十五師(師長陳章甫)。

由此,第四軍演化分裂成為陳銘樞部、陳濟棠部、張發奎部、中國共產黨部四大系統。

陳銘樞部

1928年李濟深返粵後,陳銘樞仍然沿用第十一軍番號,部隊恢復至一師一團規模。同年12月陳銘樞請辭軍長職,蔣光鼐短暫接任軍長。1929年3月15日李濟深北上調停蔣桂戰爭後,蔣光鼐背叛李濟深、投靠蔣介石響應南京軍事編遣,所部縮編為廣東編遣區第三師和獨立第二旅,蔣光鼐任師長、蔡廷鍇任旅長。1929年7月蔣光鼐聯合陳濟棠師擊潰擁護李濟深的徐景唐部廣東編遣區第二師,所部由陳、蔣收編。

1929年8月17日,為第三次粵桂戰爭作準備,在南京支持下,廣東編遣區第三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師,獨立第二旅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師,蔣光鼐蔡廷鍇分任師長。

1929年底至1930年期間,作為中原大戰的一部分,南京支持的二陳粵軍(陳濟棠蔣光鼐蔡廷鍇)和桂張(發奎)聯軍爆發激烈戰爭,新桂系在北流陳濟棠、張發奎系第四軍在衡陽蔣光鼐重創,退守柳州一帶。

1930年7月,作為中原大戰蔣方援軍,同時削弱陳銘樞實力,第六十師、第六十一師被陳濟棠禮送出境,組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蔣光鼐任總指揮,蔡廷鍇任軍長,就此脫離廣東。此時第十九路軍下轄第六十師(師長沈光漢)、第六十一師(師長先戴戟毛維壽)。1931年5月,增編第七十八師(師長區壽年)。此後爆發一二八淞滬抗戰,十九路軍在上海進行了英勇抵抗。1932年5月停戰後,十九路軍被派往福建剿共,此時又於7月增編了第四十九師(師長張炎)、補充師(師長譚啟秀)。在屢次敗於紅軍、受南京排擠後,陳銘樞強力推動福建事變,宣稱脫離中華民國、另立中華共和國,此時部隊改稱人民革命軍。人民革命軍的陸軍共有5個軍,10個師,33個團,乃是由十九路軍的5個師10個旅改編而來,1933年12月又新組建1個軍2個師,並收編了盧興邦的部隊為新二軍;人民革命軍空軍有2個大隊;此外還有海軍陸戰隊2個旅、特務團、人民自衛團等武裝,總兵力約7萬人,歸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部指揮,十九路軍番號仍保留,蔡廷鍇任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兼十九路軍總指揮。鄧世增任第一方面軍參謀長兼十九路軍副總指揮。第一軍先駐沙縣,軍長為沈光漢,統轄第一師劉占雄,六十師鄧志才;第二軍駐泉州,軍長毛維壽,統轄第二師龐成,六十一師梁世驥;第三軍駐福州、莆田,軍長區壽年,統轄第三師張君嵩,第七十八師雲應霖;第四軍駐龍巖,軍長張炎,統轄第四師謝瓊生,第四十九師阮寶洪;第五軍駐古田水口延平一線,軍長譚啟秀,統轄第五師司徒非,第七師趙一肩;第六軍駐安溪,軍長翁照垣,統轄第六師洪文德,第八師余承堯;此外特種部隊駐紮廈門;還有盧興邦的新二軍駐尤溪。另有其他獨立單位如下:第一獨立旅陳濟,第一獨立團聶進龍,第二獨立團馬鴻興,陸戰隊第一旅楊廷英和第二旅林秉周則由總部直轄。1934年1月21日,福建事變徹底失敗,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十九路軍流亡海外,部隊最初被改編為毛維壽第七路軍,後被徹底分割併入中央軍:第六十師劃歸陳誠土木系,第六十一師和第七十八師劃歸胡宗南系統,第四十九師逐漸瓦解。

1936年,陳濟棠李宗仁聯合發動兩廣事變反蔣,蔡廷鍇應邀入桂,以十九路軍剩餘公款重建第十九路軍,下轄第六十師(師長翁照垣)、第六十一師(師長丘兆琛)、第七十八師(師長區壽年),但不久余漢謀投蔣、陳濟棠垮台、蔣桂和解,重建的第十九路軍失去政治籌碼價值,最終被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七六師(師長區壽年),劃歸新桂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八軍,此後參加抗戰繼承原十九路軍報國意志,直至1940年因不願參加皖南事變、新桂系製造「雲應霖事件」對十九路軍出身軍官大肆清洗、區壽年被迫離職為止。

陳濟棠部

1928年李濟深返粵後,陳濟棠升任第四軍軍長,部隊下轄三師。

1929年3月15日李濟深北上調停蔣桂戰爭後,背叛李濟深、響應南京軍事編遣,所部縮編為廣東編遣區第一師和獨立第一旅,陳濟棠(後余漢謀)任師長、香翰屏任旅長。李濟深遺留的第八路軍總指揮職由陳濟棠接任。

1929年7月聯合蔣光鼐師擊潰擁護李濟深的徐景唐部廣東編遣區第二師,所部由陳、蔣收編,香翰屏轉任該師師長,李揚敬繼任獨立第一旅旅長。

1929年8月17日,為第三次粵桂戰爭作準備,在南京支持下,廣東編遣區第一師擴編為第五十九師、第六十三師,獨立第一旅擴編為第六十二師,余漢謀、香翰屏、李揚敬分任師長。

1929年底至1930年期間,作為中原大戰的一部分,南京支持的二陳粵軍和桂張(發奎)聯軍爆發激烈戰爭,新桂系先後在北流、衡陽等地遭受重創,退守柳州一帶。

1931年2月28日,蔣中正幽禁胡漢民於南京湯山,在古應芬的策動下,陳濟棠與新桂系、汪精衛等南方反蔣勢力和解,另立廣州國民政府和廣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並單方面將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自任總司令、以早前返粵投陳的繆培南任參謀長,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九師、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二師、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三師分別改稱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原師長分別升任軍長。此次改番號擴軍舉動,並未獲得南京承認,作為回應,南京方面撤銷第八路軍及下轄各師番號。

1932年4月,胡案和平解決後,南京方面恢復承認第八路軍番號,但陳濟棠仍自稱第一集團軍。同年,陳濟棠以武力驅逐張惠長陳策,吞併廣東空軍和海軍第四艦隊。

1934年1月8日,因政見不合,香翰屏被解除第二軍軍長職務,陳濟棠自任軍長,以張達代職。

1936年1月,第一集團軍擴編,張達繼任第二軍軍長,黃任寰繆培南分任第四軍、第五軍軍長,另組建警衛軍,由陳濟棠兄陳維周任軍長。

1936年6月,因對胡漢民之死、蔣中正意圖染指廣東感到不安,陳濟棠聯合新桂系反蔣,引發兩廣事變。在南京分化瓦解下,陳濟棠被迫下野,第八路軍改編為第四路軍余漢謀香翰屏分任正副司令,並遵照南京指示改組部隊為第一五一至一六〇師共十個師,另設置五軍區司令,由李振球(原第一軍副軍長)、張達(原第二軍軍長)、黃任寰(原第四軍軍長)、黃延楨(原第三軍副軍長)、繆培南(原第一集團軍總參謀長兼第五軍軍長)分任以安撫舊人。

1937年抗戰爆發後,原陳濟棠粵軍、即現余漢謀粵軍,分別組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二第六十三第六十四第六十五第六十六軍,後一度增編第八十三軍,投入抗戰序列。

1939年初,因第八十三軍在1938年10月至11月的惠廣戰役中作戰不力被裁減。

1940年初,因第六十六軍在1939年底桂南會戰中作戰不力被裁減。

1945年抗戰勝利後,剩餘部隊繼續投入內戰序列。

1949年,第六十五軍在四川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投降。

1950年初,因海南島戰役失利,第六十二軍第六十四軍被殲滅,第六十三軍搶運出二萬五千餘人逃往台灣,因第四軍、第六十四軍所剩無幾,第六十二軍幾近全滅,於是第六十三軍官兵被平均分配至第四軍、第六十三軍和第六十四軍,三個軍皆降級為師。不久第六十三師、第六十四師分別劃歸第五十軍和第七十五軍。

1952年進行整編後,第六十三師一度預定被裁減,但在上峰力保下反納編第一四七師部分官兵改稱第二十七師,第一四七師卻被裁減。與此同時第六十四師被裁減,粵軍第六十四軍歷史就此結束。

1976年第二十七師改稱第一二七師。

1983年停止部隊換防,從此長駐金門金西。

1999年4月1日,第一二七師縮編為第一二七旅。

2007年4月1日,第一二七旅縮編為金西守備大隊。

2014年4月1日,金西守備大隊與金東守備大隊合併為金門守備大隊,新的金門守備大隊承襲國民革命軍第一一八師歷史,粵軍第六十三軍歷史就此結束。

張發奎部

1928年中,原張發奎部第四軍響應蔣介石提出的裁軍通電,被縮編為第四師,繆培南任師長,下轄三個旅。到了1929年中,蔣介石與桂系爆發蔣桂戰爭,張發奎率第四師與桂系作戰,進駐湖南。蔣得勝後,企圖將第四師繳械,張於是又聯合桂系反蔣,再次起用「第四軍」番號,以薛岳為軍長,並南下廣東。但是在廣東花縣一帶為陳濟棠陳銘樞部所大敗,被迫撤返廣西。1930年初,蔣光鼐北流大敗第四軍,第四軍只剩三團約五千人。1930年中爆發中原大戰,再以第四軍名義聯合桂系參加反蔣。但開至湖南後為陳銘樞部切斷而敗退,全軍只剩一千餘人。之後第四軍縮編,併入桂系。在經歷上述一系列慘痛失敗後,張發奎部第四軍一度到了解散的邊緣,繆培南李漢魂鄧龍光等人陸續離張返粵,薛岳也曾經要求解散,但在部分官兵要求再干和新桂系撥補兵員的情況下,張部得以存續。

1931年,胡漢民被軟禁,兩廣反蔣。此時在陳濟棠和新桂系的許可下又恢復第四軍番號,再以張發奎為軍長。九一八事變後,兩廣與南京復合,南京方面再正式恢復第四軍。1932年,第四軍離開廣西,進入江西對共軍作戰。張發奎辭去軍長,由吳奇偉任,自此第四軍屬中央軍土木系序列。

1932年後第四軍曾參與「剿共」,該軍當時只有第九十師,1934年3月該師轄下第二七〇旅擴編為第五十九師,韓漢英任師長,自此該軍固定陣容成型。

抗日戰爭時期,為粵軍出身的中央軍旁系部隊,內部廣東人佔主導地位,吳奇偉歐震先後在該軍任軍長。薛岳的胞弟薛仲述安插到第四軍第90師任師長。第四軍先後參加淞滬武漢長沙會戰,然因在長衡保衛戰中作戰不力,軍長張德能被槍斃。後面的軍長沈久成王作華也是薛岳的親信。

抗戰勝利後因國共協商整編軍隊,於1946年整編第四師,1948年9月恢復第四軍番號。在渡江戰役中被殲滅,軍長王作華隻身化裝逃跑外,副軍長李子亮以下被俘。1950年1月,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岳暫五暫六2個軍並為新的第四軍,軍長薛仲述,擔負瓊西守備任務。海南島戰役前,曾先後有第六十師、第九十二師、第一〇二師、第二八六師加入該軍序列。1950年海南島戰役失敗後,該軍雖撤往台灣,但人員所剩無幾,在得到第六十三軍殘部撥補後才勉強縮編為第四師,後劃歸第六十七軍。

1951年,陸軍第四師更改番號為陸軍第八十一師。

1966年9月1日,陸軍第八十一師與海軍陸戰隊第一旅合併整編為「海軍陸戰隊陸戰第二師」。

1975年7月15日,更改番號為「海軍陸戰隊第五十四師」。

1976年8月15日,更改番號為「海軍陸戰隊第九十九師」。

2000年3月1日,遵奉國防部命令,貫徹「精實案」,將海軍陸戰隊第九十九師改編為「海軍陸戰隊守備旅」。

2001年5月1日,正式編成為「海軍陸戰隊守備旅」。

2005年1月1日,遵奉國防部命令,貫徹「精進案」,海軍陸戰隊守備旅改編為「海軍陸戰隊陸戰九九旅」。

2005年4月1日,正式編成為「海軍陸戰隊陸戰九九旅」,現今「鐵軍部隊」名號由海軍陸戰隊陸戰九九旅承襲。

共產黨部

南昌起事的原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所部由朱德帶領輾轉與南部各省,1928年4月底與毛澤東指揮的秋收起義井岡山的部隊會師,為了繼續保持鐵軍的名號,改稱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發展為紅一軍團,國共統一戰線後紅一軍團被改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343旅,後發展成為八路軍山東軍區,抗戰結束後大部挺進東北改編為東北野戰軍,小部留守山東與北上新四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

抗戰開始後,留守在南方八省打游擊的紅軍被國民政府改編。由於該部有一些原國軍第四軍起事產生的部分,且新部隊的軍長為當年為第四軍被稱為「鐵軍」時期的獨立團團長的的葉挺。葉挺提議將改編後的番號叫「新編第四軍」,以繼承和發揚過去鐵軍的光榮傳統。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部分編制延續至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依然存在。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八十二集團軍中型合成第一二七旅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八十三集團軍中型合成第一一三旅各一部被認為是第四軍的編制後代。其中前述之第127旅前身127師379團繼承「葉挺獨立團」榮譽稱號,繼續以「鐵軍」為旗幟,其軍史比共產黨軍隊的軍史還長。

鐵軍得名之由來

武昌人民稱第四軍為「鐵軍」。為了表揚四軍的功績,當地粵僑紳商特別鑄一鐵盾,賚送第四軍旌其功勛,並題詞曰:

[12]

這就是「鐵軍」得名之由來。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