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雀花王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雀花王朝
Remove ads

金雀花王朝(英語:House of Plantagenet),皇室家族是源於法國安茹的貴族,從12世紀起統治英格蘭,首任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除家族原有世襲領地安茹伯國(1060年–1203年),該朝曾統治過諾曼第公國(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蘭王國(1154年–1485年)、亞奎丹公國(1153年–1453年),一度擁有從比利牛斯山蘇格蘭邊境的廣大統治版圖,後世稱此時期的英格蘭王國為「安茹帝國」。金雀花王朝的正式君王有八位,統治着1154年–1399年的英格蘭。1399年理查二世逝世後的英格蘭由該朝的兩分支系——蘭加士打王朝約克王朝先後統治,而這兩家族因為皇位爭奪而爆發了15世紀後半葉的玫瑰戰爭

快速預覽 金雀花王朝, 母家族 ...
Remove ads

金雀花王朝期間,英國文化藝術逐漸成形,最能表現中世紀文學精神的詩人傑弗里·喬叟便處於這個時代。哥德式建築在這時期盛行,著名的西敏大教堂約克大教堂正是根據該建築形式重修的。政治、社會形態也在發展,如憲法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大憲章》便是約翰王簽署的,英格蘭國會模範議會源於該朝。而較專門的教育機構也建立起來了,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而金雀花王朝時期政治氣候多變,此間的「百年戰爭」便是一次代表性歷史事件。

Remove ads

起源

詞源

「金雀花」,是亨利二世的父親,安茹伯爵若弗魯瓦五世的綽號,據說若弗魯瓦在帽子上插以金雀花。直到15世紀中期,約克公爵理查將「金雀花」冠為姓氏,此後「金雀花」被作為安茹的若弗魯瓦家族的代名詞。[1]

王朝的崛起

安茹伯爵是宣誓效忠於法蘭西國王的一個封建領主,第一代伯爵是法蘭克貴族安熱爾熱(Ingelger)。[2]十字軍東征時期,安茹伯爵富爾克梅利桑德共治,成為耶路撒冷國王。富爾克(Fulk,西元1089年–1143年)和梅利桑德的長子鮑德溫繼承了皇位,而富爾克和原配所生的長子若弗魯瓦繼承了安茹。

1127年,若弗魯瓦與亨利一世的女兒、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的遺孀馬蒂爾達成婚。由於馬蒂爾達的弟弟早在1120年因沉船事故去世,她被亨利一世及其封臣承認為英格蘭皇位繼承人。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馬蒂爾達的表兄史提芬乘其身在海外之機,率先加冕為王。此後,兩人在各自勢力支持下掀開了為時19年的皇位爭奪戰,英格蘭陷入無政府狀態。1141年,馬蒂爾達一度俘獲史提芬並被承認為英格蘭女皇,但她未能收攏人心,未及加冕,私生子哥哥兼盟友告羅士打伯爵羅伯特即被史提芬的軍隊所俘,她被迫釋放史提芬作為交換,史提芬於1142年復辟。1153年,兩派達成協議,史提芬仍是英格蘭國王,但死後由馬蒂爾達皇后的兒子亨利繼承。1154年,史提芬去世,亨利繼位,是為英皇亨利二世[3]

年代簡史

安茹帝國

Thumb
亨利二世
Thumb
西敏寺外的獅心王理查塑像

亨利二世繼英格蘭皇位時,還擁有諾曼第公爵領埃莉諾帶來的的嫁妝亞奎丹公國和從父親繼承的安茹伯爵領,在英倫海峽兩岸都有大片土地,締造了名副其實的安茹帝國

亨利是個精力充沛的人,受過良好的教育,經常和學者們商討問題。他鼓勵城市的發展,並親自督導經濟的增長。[3]亨利二世是現在的法律系學生所熟知的中世紀英國國王:在他的統治下,英國習慣法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習慣法是由大法官法庭制定並執行的法律,它超越地方法庭和貴族法庭使用的種種不同法律,國王的主要封臣及其各自的小封臣之間的矛盾和爭執一併歸大法官法庭解決。9世紀晚期,盎格魯-撒克遜國王們就實現了政治統一,現在國家實現了司法上的一致。[4]

12世紀中期的教會與國家之間充滿了各種矛盾和問題,而亨利和時任根德伯里總教區總主教托馬斯·貝克特在國王是否應該控制教會、國家法庭與宗教法庭之間的關係上存在分歧。1170年,亨利手下的騎士謀殺了根德伯里總教區總主教,震驚了基督教世界,教宗歷山三世威脅要對亨利二世處以絕罰。亨利不得不屈服,他赤身表示悔罪,並表示要領導十字軍去巴勒斯坦。

此外,亨利着手於挽回史提芬王時期英格蘭的喪失的疆土。1157年,他施加外交壓力,迫使蘇格蘭王歸還金巴倫威斯特摩蘭諾森伯利亞;然而1157年和1165年,亨利無法對付圭內斯的歐文德赫巴芙的里斯(Rhys of Deheubarth)的游擊戰術,對威爾斯的征戰無功而返;1169年亨利二世的軍隊侵入愛爾蘭,1171年他本人率領一支強大的艦隊登上愛爾蘭,成為第一個登上愛爾蘭的英格蘭君主,並將征服的愛爾蘭的土地分給盎格魯-諾曼的伯爵們,1172年歷山三世承認亨利在愛爾蘭佔領的領域。這些封地主要位於島的東部,這些伯爵們在這裏建立了許多城堡來保護他們的封地。然而亨利的晚年遭到了兒子們和皇后埃莉諾的的反叛,其中理查王子與法蘭西王腓力二世聯合,擊敗亨利。1189年,老國王在希農逝世。[5]

Thumb
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

廣為認知的獅心理查即亨利的次子,於1189年繼承了王座。理查不像他將時間花在英格蘭事務上的父親,在英格蘭待的時間並不多。相反,他的聲望來自於作為一名軍事領袖所取得的偉大戰績,包括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戰勝薩拉丁穆斯林軍隊。[6]理查一度還是塞浦路斯國王,1192年他將該島售予親戚耶路撒冷國王居伊。1199年,理查王在戰亂中受傷,英年早逝。理查死後,事跡在英國民間廣為流傳,他的名字成為了勇敢和勇氣的代名詞。[7]

理查的弟弟約翰亨利二世的第四個兒子,先前因法國的領地已被全部封予他的幾個兄長,沒有可繼承的土地留給他,故被稱為「無地王」。由於兄長們已全部死去,他於1199年登基繼承了整個安茹帝國。亨利二世的第三子喬弗雷當時如果還在世,將成為理查的繼承人,但他早在1186年就死了;他的兒子阿蒂爾之前一度被理查立為皇儲,並繼承了安茹伯國,法王腓力二世支持他接管金雀花王朝的歐洲大陸領地乃至繼承英格蘭皇位,因而與約翰發生了軍事衝突。但約翰在米拉博戰役中俘獲作為叛軍首領的阿蒂爾及阿蒂爾的姐姐埃莉諾。阿蒂爾不久失蹤,傳言被約翰所害。約翰雖然因此坐穩了皇位,但諾曼和安茹的領主們發生叛變。1214年,約翰企圖收復在法國的失地,扶植侄女埃莉諾為布列塔尼女公爵,但其盟友外甥皇帝奧托四世布汶戰役中戰敗,約翰只得撤退,最終喪失了在法國的大量領地。[8]從此他放棄支持埃莉諾繼承布列塔尼。同時,他還困擾於英格蘭動亂,在貴族們的逼迫下於1215年簽訂了具有限制皇權的法律文件《自由大憲章》,這被認為是早期民主政治發展的標誌。[8]但約翰王力圖擺脫大憲章的拘束,不久,與亨利二世的外孫女婿法國皇儲路易侵略英格蘭相呼應的貴族們發動戰爭,第一次諸侯戰爭爆發。1216年,約翰王在陷於叛亂和分裂的國家中去世;他年幼的兒子被立為亨利三世,擁護新王的勢力取得了優勢。次年,路易的軍隊撤出英格蘭[8]

Remove ads

亨利三世與三愛德華

亨利三世繼位時年僅9歲,朝政最初由貴族第一代彭布羅克伯爵威廉·馬歇爾休伯特·伯格英語Hubert de Burgh, 1st Earl of Kent主導,[9]威廉·馬歇爾成為攝政,並組建了御前會議處理國務,成員包括首席政法官、皇宮總監、財政大臣、大法官大主教等。布列塔尼的埃莉諾的宣稱沒有得到主張,按約翰的遺命,她繼續被軟禁,並且在1218年被褫奪列治文女伯爵。

亨利在1227年親政,拋開御前會議獨自行使權力,在1230年和1242年兩度發兵,試圖奪回金雀花皇室在法國北部諾曼第等領地,未能成功[10]。而他把不少頭銜授予外戚——即與皇后普羅旺斯的埃莉諾有關的外國人——的舉措引起了本土貴族的不滿。[11]期間布列塔尼的埃莉諾在1241年去世,傳說亨利送了她一頂金皇冠,意圖以此讓自己的權利合法化。

1252年開始連續三年糧食欠收,加劇民生艱難。1254年亨利與教宗諾森四世達成協議,為向西西里進兵而向貴族徵收軍費,無視歷年欠收情況而強徵貴族們的三分之一收入,惹起貴族集體不滿。於是在1258年4月由孟福爾伯爵帶領男爵們,武裝進逼亨利,要求其放棄強徵和更好遵守《大憲章[12]。亨利在武裝貴族們的壓力下,於1258年6月召開史稱「狂暴議會」的會議,會議上貴族們逼使亨利簽訂了《牛津條例》,亨利還被逼遣散外國顧問,改由顯赫人士組成的「十五人議會」參與政務,被後世認為是英國國會的起源。後來,亨利三世故態復萌,貴族公然反叛,引發了第二次男爵戰爭(1264年-1267年)。1264年,孟福爾擒獲亨利三世,成為國家的實際統治者。然而15個月後,重振旗鼓的保王黨在愛德華王子率領下,在伊夫舍姆戰役中擊敗孟福爾軍隊,叛亂逐漸被平息,亨利復位。[11]亨利三世對美學富有熱情,如西敏寺約克大教堂採用哥德式建築風格重建。[10]1268年,亨利命令艾姆斯貝利教堂紀念歷代先王皇后時,一併紀念堂兄阿蒂爾和堂姐埃莉諾。

Thumb
愛德華一世(跪者)對腓力四世(坐者)效忠,愛德華是以亞奎丹公爵的身份作為法蘭西國王的封臣
Thumb
愛德華三世與黑太子

繼任的愛德華一世綽號「長腿愛德華」,在位期間頒布了大量法律法規,改善了司法系統,使英國在其後的一個世紀沒發生太大的改變,因此又被譽為「英國的查士丁尼」。[13]自諾曼時代以來,英皇逐步在威爾斯建立起領主權;由於圭內斯的格魯菲德國王盧埃林拒絕效忠,1277年愛德華與之發生了軍事衝突並迅速取勝,締結了阿伯康威和約英語Treaty of Aberconwy;然而盧埃林及其兄弟戴維德不久便撕毀合約繼續抗爭,愛德華王便在1282年—1283年開始發動對威爾斯的征服戰爭,最終將它置於英格蘭的直接統治下,1301年封愛德華王子為威爾斯親王。[14]愛德華一世同樣具有行使對蘇格蘭最高領主權的計劃。但蘇格蘭跟威爾斯不同,處於坎莫爾皇室英語House of Canmore統治下;1286年,蘇格蘭王歷山去世,他年幼的孫女瑪嘉烈繼位,愛德華抓住時機提出瑪嘉烈與自己的兒子、英格蘭皇位繼承人愛德華王子結婚,蘇格蘭貴族同意了這個提議(《博格姆條約》),但堅持了一些蘇格蘭主權獨立的主張。[15]不幸的是,1290年年僅6歲的瑪嘉烈去世,愛德華一世接受蘇格蘭「王國監護者」的邀請仲裁皇位繼承問題,他選擇了約翰·巴里奧作為新王,然而愛德華插手蘇格蘭事務、架空巴里奧的權力的做法引起了蘇格蘭的不滿,1295年蘇格蘭-法蘭西同盟成立,劍鋒直指英格蘭,隨後,持續三十多年的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英語First War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爆發。愛德華隨後即行了軍事反撲,奪得了象徵蘇格蘭皇權的斯昆石,在福爾柯克之役中戰勝威廉·華萊士。但愛德華一世始終沒能獲得蘇格蘭的王座,1307年愛德華在對蘇格蘭發動第六次遠征的途中逝世。[16]

皇位繼任者愛德華二世,在國務上與父親唱對台戲。[17]愛德華二世不是精幹的軍事統帥,在班諾克本戰役中敗於蘇格蘭王羅伯特一世[18]由於對加弗斯頓這樣的寵臣的濫加賞賜,也激怒了其他權貴。[17]一些封建貴族聚集在國王的表親托馬斯周圍,謀殺了加弗斯頓。愛德華二世具有他父親的頑固個性,形成了一種絕不受那些謀殺者們的控制的決心,另一個寵臣、據傳與國王同性戀者德斯彭瑟則引起了更大的鬥爭。1322年,愛德華的軍隊在巴勒布里奇打敗了托馬斯領導的貴族叛軍,並處死了托馬斯。1327年,皇后伊莎貝拉與她的情夫馬齊伯爵聯合起來發動政變,在愛德華另一表親亨利的幫助下罷黜愛德華。愛德華同意放棄皇位以讓他和伊莎貝拉的兒子——愛德華王子——繼任。接着愛德華被押送到伯克利城堡,5個月後被謀害。[17]

愛德華三世即位後,由伊莎貝拉及馬齊伯爵把持朝政。1330年,18歲的愛德華發動政變親政,處死了馬齊伯爵,囚禁伊莎貝拉皇太后。他推翻了1328年承認蘇格蘭獨立的《愛丁堡-諾咸頓和約》,支持愛德華·巴里奧稱蘇格蘭王,與當時蘇格蘭的布魯斯王朝的國王大衛二世抗衡,第二次蘇格蘭獨立戰爭爆發,而這次戰爭是依據蘇格蘭-法蘭西老同盟百年戰爭相呼應的。1346年,大衛二世在內維爾十字之戰中被俘虜並被囚禁在倫敦塔中,直到1357年的伯威克條約簽訂後才被高價贖回。[19]

Remove ads

百年戰爭的開始

Thumb
百年戰爭第一階段,克雷西會戰是金雀花王朝對法國的重大勝利

14世紀初,法蘭西皇位繼承問題浮現[20]。1314年,法王腓力四世去世,長子路易十世繼位,1316年去世。次子腓力五世繼位,同年,路易十世兒子出生五日後夭折。1322年,腓力五世去世沒有兒子,皇位由三子查理四世繼承。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也沒有兒子,皇位傳予其堂兄、瓦盧瓦王朝腓力六世,標誌着卡佩王朝的結束。根據封建法,作為當時唯一在世的腓力四世的子女伊莎貝拉的長子,愛德華三世聲稱有權繼位;而薩利克法典明確女性無權繼承。[21]隨後,腓力六世以愛德華「抗命」沒收了英皇在亞奎丹的領地,愛德華三世決定以武力實現皇位繼承的主張,直接引發金雀花王朝與瓦盧瓦王朝的百年戰爭。百年戰爭可分為三個階段,1337年——1360年是為第一階段。這時期的戰場上金雀花王朝佔優勢,著名的克雷西會戰普瓦捷戰役即發生於此間,1360年法蘭西被迫簽訂布勒丁尼和約[22]

儘管當時黑死病一度席捲了不列顛愛德華三世在位期間,英格蘭法制和政府職能仍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英格蘭民族的認同感增強了,這部分是由於對外戰爭的持續;愛德華三世還創立了嘉德騎士勳章制——這被認為是貴族體製成型的一個重要標誌。[23]晚年的愛德華逐漸變得老態龍鍾,不僅難以妥善處理國內問題,而在對法關係上也面臨着新的挑戰。1364年約翰二世在囚禁中死去,導致法國出現一個更加精幹的國王即查理五世[24] 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又稱為卡洛林戰爭於1369年開始。當時王朝的軍隊,由黑太子愛德華岡特的約翰領導。1376年,可能因為患上癌症,黑太子去世;次年,愛德華三世也因病去世。[23]

Thumb
1381年大起義時期,年僅14歲的理查二世會見起義軍領導

愛德華三世去世後,皇位由黑太子唯一存活的兒子和繼承人,10歲的理查二世繼承。[24]理查二世初年由叔父岡特的約翰攝政,而議會一些人試圖約束其政治影響,上層階級存在着權力鬥爭。與瓦盧瓦王朝的戰爭是一項成本巨大的風險投資,為籌措資金,人頭稅此時被強行徵收,且稅率逐年提高。1381年,徵稅遭遇巨大的阻力,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當年聲勢浩大的暴動[25]時年14歲的理查二世不得不跨上馬背,會見起義軍領袖,表現出了超出其年齡的政治素質。[26]1386年,議會和一些權貴,包括告羅士打公爵和域伯爵阿藍得伯爵諾定咸伯爵和國王的堂兄打比伯爵等5位上訴貴族對理查二世的顧問提出控告或上訴,甚至威脅到了國王本人;次年國王最親密的朋友牛津伯爵被擊敗,國王不得不屈服於這些權貴。1389年,理查二世開始進行報復,一些貴族遭到處決或流放。[27]1399年,岡特的約翰去世,他受驅逐的兒子、曾被理查剝奪繼承權的亨利發動兵變,廢黜了理查二世,是為亨利四世蘭加士打王朝時代開始。[28]

Remove ads

王朝紛爭

對蘭加士打王朝的挑戰

因為身為愛德華三世長子黑太子愛德華唯一後嗣的理查二世沒有子女,根據長子繼承制,愛德華三世的次子加倫公爵萊奧內爾王子的外孫、理查二世的表外甥、第四代馬齊伯爵羅傑,於1385年被確立為皇儲。1398年,羅傑在愛爾蘭為當地氏族所殺,他年僅6歲的兒子埃德蒙·莫蒂默繼承了皇儲。然而,埃德蒙還只是個孩子,他的年紀不能為他樹立威望。1399年,岡特的約翰的長子即愛德華三世的另一個孫子蘭加士打的亨利奪取了皇位,埃德蒙及其弟弟羅傑受新王監護,儘管針對亨利四世的叛亂隨時可能發生,但他們還是得到體面的對待。[29]

亨利四世上台後,首先面對的是歐文·格林杜爾,以及諾森布里亞的珀西分別在威爾斯英格蘭的叛亂,皇室最終在1408年的布拉默姆莫爾戰役中取得勝利。而皇后喬安娜被指修煉巫術,約克大主教理查被國王處死等事件,使得蘭加士打皇室的聲譽日下。[30]當亨利四世因癲癇病死去時,有人認為是上帝對他的懲罰。[31]亨利四世為王的最後兩年健康狀況差,國王的職責大部分已落在威爾斯親王蒙茅思的亨利上了。[30]

Thumb
阿金庫爾大捷

亨利五世14歲起從軍,16歲時便指揮過對抗珀西反叛勢力的梳士貝利戰役,1415年領導粉碎了劍橋伯爵企圖將埃德蒙·莫蒂默推上皇位的南安普頓陰謀[30],展現了祖先們的政治軍事才能。亨利五世有着恢復金雀花王朝早期龐大的安茹帝國版圖的抱負,而那些失地都已納入了法國瓦盧瓦王朝的領地。亨利首先使用外交手段,提出與查理六世的女兒嘉芙蓮結成連理;當這一要求遭到拒絕後,百年戰爭第三階段(1415—1429)拉開序幕,這次金雀花王朝與勃艮第公國組成對法同盟。對亨利來說這場戰爭有着兩大政治動機:一是獲得領地;二是團結皇室成員一致對外,防止國內貴族伺機叛變。亨利表現出虔誠和親近大眾的姿態,以彌補自他父皇統治以來的國王形象。在阿金庫爾戰役中,亨利領導遠少於敵方的軍隊取得巨大的勝利,英格蘭佔領了諾曼第庇卡底法蘭西島省的大部分。軍事佔領通過1420年的特魯瓦條約獲得確認,亨利五世如願迎娶了嘉芙蓮。然而該條約沒有得到查理六世跳過了兒子查理七世的認可。[32]1422年,亨利五世在加冕為法蘭西國王前的兩個月,在文森森林去世。[33]

Thumb
亨利六世創建的國王學院

1422年8月31日,僅出生九月的亨利六世加冕為英格蘭王,10月21日即法蘭西皇位,這是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承認金雀花王朝對法蘭西皇位的主張後的登基,且英皇已佔領了法國北部地區,故而此次稱王具有實際意義。[34]亨利六世在位初年仍是個孩子,由其叔父告羅士打公爵漢弗萊貝福德公爵約翰博福特的亨利進行攝政。[35]貞德瓦盧瓦王朝查理七世致力於收復失地,展開了大反擊,將百年戰爭帶入最後階段:1449年到1453年,布列塔尼諾曼第加斯科涅相繼被收復,英皇在法國的屬地只剩下大陸尖岬加萊[34]

亨利六世性格溫和,相較於發動對外戰爭,他更注重於發展教育,創建了伊頓公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等教育機構。此時的英格蘭,宮廷官員數量龐大,皇室支出過大,民怨四起,根德蘇塞克斯發生了傑克·凱德領導的民眾叛亂,內部矛盾激化了。1453年開始,亨利六世發生間歇性精神崩潰,約克公爵理查便被任命為攝政王和護國公。理查有着和域伯爵內維爾等政治盟友的支持,[34]理查及其支持者們萌生了約克王朝主義的思潮。當亨利六世神志清楚時,理查及其支持者們躍躍欲試於將這種思潮付諸行動。約克公爵理查有着足以王座提出要求的皇室血統:祖父是為愛德華三世第四子第一代約克公爵蘭利的埃德蒙,母系出自愛德華三世次子加倫公爵萊昂內爾。而皇后安茹的瑪嘉烈較亨利六世機智果敢,對理查懷有敵意,動用蘭加士打皇室貴族在朝中排擠約克家族勢力。蘭加士打王朝與約克家族的紛爭——玫瑰戰爭已經箭在弦上。[36]

玫瑰戰爭與約克王朝

Thumb
在藝術作品中,以紅白玫瑰象徵玫瑰戰爭(薔薇戰爭)

1455年—1460年是玫瑰戰爭的第一階段。1455年首役聖奧爾本斯之戰由約克方獲勝,雙方很快進行了達成調解。安茹的瑪嘉烈堅持不讓兒子西敏的愛德華被剝奪繼承權,理查被迫回到愛爾蘭軍中任職。緊張局勢沒有結束,政治鬥爭與暗殺行動沒有間斷,不久理查勢力捲土重來,戰火重燃。1460年諾咸頓之役中,約克方獲勝,亨利六世被俘並被帶回倫敦,蘭加士打控制區被拒之於英格蘭中北部。[37]國會通過《調解法案》,亨利六世在世時保留國王稱號,但由理查及其後代繼承皇位。蘭加士打方面是無法接受的,對南方發動進攻。在隨後的域菲戰役中,理查戰死,首級被展示於約克的城牆上,他的兒子埃德蒙梳士巴利伯爵內維爾被蘭加士打黨俘獲並斬首。[38]約克王朝事業的領導落在了理查的兒子愛德華肩上。瑪嘉烈與蘇格蘭皇后蓋爾德斯的瑪麗結成聯盟繼續抗衡,蘇格蘭軍隊一度劫掠了南英格蘭,倫敦市門緊閉。當約克的愛德華到倫敦時得到熱烈的歡迎,約克方面宣布愛德華登基為王。1461年陶頓戰役約克黨勝利後,愛德華在西敏寺正式加冕,是為愛德華四世[37]

Thumb
巴內特戰役中,蘭加士打家族多名重要人物喪生,約克家族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Thumb
塔中王子(愛德華五世和弟弟約克公爵

亨利六世此後被監禁於倫敦,屈居蘇格蘭的安茹的瑪嘉烈母子,不久流亡至法國。愛德華四世比前任國王更勤政。[39]而為約克王朝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和域伯爵內維爾不滿愛德華四世的迎娶伊利沙伯·伍德維爾的婚約決定,認為未能取得與自己功績相稱的器重和獎賞。[40]和域伯爵內維爾的反叛計劃被愛德華四世粉碎,內維爾逃至加萊。隨後(1470年),內維爾幫助蘭加士打黨人東山再起,成功進軍倫敦,亨利六世短暫復辟,愛德華四世與弟弟理查前往勃艮第避難。1471年,愛德華四世兄弟在勃艮第的幫助下登陸英格蘭,在巴內特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並復位,亨利六世與安茹的瑪嘉烈之子西敏的愛德華戰死,亨利六世被謀殺。[41]愛德華復位後,加強了對政府的控制以謀求政治穩定。愛德華四世與法國簽訂了皮吉尼條約,加強國有財產的管理,投資公用事業,如出版印刷界的威廉·卡克斯頓引進了英格蘭第一台印刷機。[39]

愛德華四世逝世後,愛德華四世的長子12歲就加冕為愛德華五世,攝政權托於叔父、愛德華四世弟弟告羅士打公爵理查。理查對愛德華四世皇后的伍德維爾家族存在矛盾,也認為另一哥哥加倫公爵佐治的死與伍德維爾家有關。[42]在理查的操控下,英格蘭國會通過了一份確認愛德華五世與其弟梳士貝利的理查私生子身份的決議,理由是愛德華四世迎娶伊利沙伯·伍德維爾時曾與他訂婚的塔爾博特郡主還在人世。又因佐治因叛國伏誅,議會禁止佐治子女繼承皇位,理查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是為理查三世[43]此後,愛德華五世和約克公爵理查兄弟成了囚禁在倫敦塔的「塔中王子」,他們的最終下落不明,很多人認為他們死在倫敦塔中。[39]理查三世在北英格蘭有着堅實的政治基礎,還設立北方委員會加強統治。[44]英國紋章院也是他在位時期設立的。[45]

Thumb
梳士巴利伯爵夫人是金雀花皇室最後一位成員

就在這時,威爾斯親王米德海姆的愛德華於1484年夭折,而理查三世已是沒有繼承人的鰥夫,除了其兄佐治的弱智兒子愛德華外,約克王朝乃至整個金雀花王朝都已沒有直系男性繼承人;就在這時,打着蘭加士打家族旗幟的亨利·都鐸這時突然冒了出來聲稱有皇位繼承權。亨利·都鐸的母親瑪嘉烈·博福特夫人岡特的約翰私生子之後,此前藏身於布列塔尼、巴黎一帶。在法國攝政法蘭西的安妮的支援下,亨利集結了法國僱傭兵,並確認得到了蘇格蘭和威爾斯的一些貴族支持後,於1485年在米耳弗德港登陸,隨後與理查三世展開了博斯沃思原野戰役。理查三世遭到諾森伯蘭伯爵亨利·珀西反叛,同時打比伯爵不肯發兵,理查三世與效忠自己的羅福公爵約翰·霍華德一同戰鬥至死。[46]

Remove ads

王朝的終結

1485年,亨利·都鐸加冕稱王,是為亨利七世,結束了金雀花王朝及其支系的統治,開創了都鐸王朝。次年,亨利七世與愛德華四世長女、約克的伊利沙伯成婚,雖說亨利七世屬於蘭加士打派是牽強附會的(雖然岡特的約翰的私生子女包括亨利的先祖當時都已取得合法身份,但如根據法律,他們本無權繼承皇位),但象徵着蘭加士打家族與約克家族結合的都鐸玫瑰即源於此。[47]1487年有人冒充約克王朝的繼承人愛德華·金雀花,第十七代和域伯爵,約克黨的殘餘支持者如理查三世生前確立的繼承人、外甥林肯伯爵約翰·德·拉·波爾等發動反叛,但在斯托克戰役中戰敗,被亨利七世鎮壓下去。[48]1499年,第十七代和域伯爵被亨利七世處決,金雀花王朝的男性後裔斷絕;1541年,第一代加倫公爵的女兒梳士巴利伯爵夫人以叛國罪被亨利八世處死,金雀花皇室家族至此完全斷絕。[49]

君主頭銜

-
更多資訊 頭銜, 時間 ...

君主列表

更多資訊 肖像, 名稱 ...

蘭加士打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名稱 ...

約克王朝

更多資訊 肖像, 名稱 ...

系譜

本表僅列出金雀花皇室家族的合法婚生的男性成員
蘭加士打王朝
約克王朝
安茹伯爵
若弗魯瓦五世

1113–1151
英格蘭國王
亨利二世

1133-1189
南特伯爵
若弗魯瓦

1134-1158
普瓦圖伯爵
威廉十世

1136-1164
英格蘭幼王
亨利

1155-1183
英格蘭國王
理查一世

1157-1199
布列塔尼公爵
若弗魯瓦二世

1158-1186
英格蘭國王
約翰

1167-1216
布列塔尼公爵
阿爾蒂爾一世

1187-1203
英格蘭國王
亨利三世

1207–1272
康和公爵
德意志國王
理查

1209–1272
英格蘭國王
愛德華一世

1239-1307
蘭加士打伯爵
埃德蒙

1245–1296
阿爾曼的亨利
1235–1271
康和公爵
埃德蒙

1249-1300
車士打伯爵
阿爾方索

1273-1284
英格蘭國王
愛德華二世

1284–1327
羅福伯爵
托馬斯

1300–1338
根德伯爵
埃德蒙

1301-1330
蘭加士打伯爵
托馬斯

1278-1322
蘭加士打伯爵
亨利

1281-1345
英格蘭國王
愛德華三世

1312-1377
康和伯爵
約翰

1316–1336
根德伯爵
埃德蒙

1326–1331
根德伯爵
約翰

1330-1352
蘭加士打公爵
葛洛斯蒙的亨利

1310-1361
威爾斯親王
愛德華
(黑太子)

1330-1376
加倫公爵
萊昂內爾

1338–1368
蘭加士打公爵
約翰·岡特

1340–1399
第一代約克公爵
埃德蒙

1341-1402
告羅士打公爵
托馬斯

1355-1397
英格蘭國王
理查二世

1367-1400
英格蘭國王
亨利四世

1366–1413
第二代約克公
愛德華

1373-1415
劍橋伯爵
肯尼斯布魯的理查

1375-1415
白金漢伯爵
漢弗萊

1381-1399
英格蘭國王
亨利五世

1387-1422
加倫公爵
托馬斯

1387–1421
貝福德公爵
約翰

1389–1435
告羅士打公爵
漢弗萊

1390-1447
第三代約克公爵
理查

1411-1460
英格蘭國王
亨利六世

1421-1471
英格蘭國王
愛德華四世

1442-1483
律倫伯爵
埃德蒙

1443-1460
加倫公爵
佐治

1449-1478
英格蘭國王
理查三世

1452-1485
威爾斯親王
愛德華

1453-1471
英格蘭國王
愛德華五世

1470-?
約克公爵
梳士貝利的理查

1473-?
第十七代和域伯爵
愛德華

1475-1499
威爾斯親王
米德海姆的愛德華

1473-1484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