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解放日報》是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隸屬上海報業集團。1949年5月28日於上海創刊。日發行量55萬份,在全國各省級黨委機關報發行數中位居第二,僅次於《南方日報》[1]。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的機關報也名為《解放日報》,創刊於1941年5月16日,1947年停刊。
1936年12月13日在西安接管了國民黨陝西省政府機關報《西京日報》,創辦《解放日報》,是西北抗日聯軍(東北軍、紅軍、楊虎城西北軍)的聯合機關報。對開4版報。初由叢德滋任總編輯,「東北民眾救國會」宣傳部副部長張兆麐任主筆,繼由張兆麐接任總編輯,中共地下黨組織指派韓進、魏文伯等參加編輯工作。1937年2月10日停刊。共出版55期。
20世紀40年代初,在延安的報紙刊物,雖然發展壯大,但是一方面,中央級刊物刊發日期較長,並且理論宣傳較多;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一些報紙在皖南事變之後處於不利境地,不但不能宣傳方針政策,並且發行受到威脅。因此中共中央決定合併現有報刊,創辦大型機關報。
1941年5月14日,博古主持召開《解放日報》第一次編務會,楊松、曹若茗、丁玲、張映吾、王揖、楊永直、方紫等人出席。楊松在會議上報告了辦報計劃並主持了討論。博古圍繞《解放日報》的性質和任務、黨報工作者的工作和制度做了長篇發言[2]。
1941年5月15日,毛澤東為中央書記處起草「中共中央關於出版《解放日報》等問題的通知:「五月十六日起,將延安《新中華報》、《今日新聞》合併,出版《解放日報》。一切黨的政策,將經過《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向全國傳達。解放日報的社論,將有中央同志及重要幹部執筆[3]。」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報》創刊,為抗日民主根據地出版的第一個大型日報。毛澤東題寫報名,撰寫《發刊詞》。1942年9月起,同時也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
《解放日報》社址設在延安清涼山。最初用馬蘭草紙印刷,為鉛印四開兩版,中張兩版時每份零售國幣一角,每月三元,全年三十元,擴充為一張大四版後,價格提高一倍,創刊時贈閱三天。第一任社長博古,第一任總編輯楊松,次年楊松病逝,陸定一繼任總編輯。博古遇難後,《解放日報》社長和新華社社長由廖承志接任。
解放日報在1942年的改版被認為既是整風運動在中共機關刊物上的體現,同時也是中共黨報理論形成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其影響一直持續至今。
創刊前的《解放日報》被認為存在許多問題。
1942年1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在闡述《解放日報》的工作問題時指出:社論、新聞、廣播三者應並重。重視社論和專論,並出題目分配中央同志寫文章,報社要組織寫文章的工作。報社應貫穿黨的政策,題材應切實,文字應通俗。要組織新聞,在新聞中表現黨的路線。廣播比三千份報紙更重要,要成為第一位的工作[7]。
毛還嚴厲批評了《解放日報》的做法,並提出了改進建議。兩天後,毛在《中宣部宣傳要點》中含蓄的指出「某些宣傳部門沒有肅清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殘餘」,中宣部隨後的通知更明確地稱「某些同志過去犯了主觀主義、宗派主義的錯誤相當嚴重,一時沒有深刻認識自己的錯誤...」矛頭直指博古。
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在延安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做了《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標誌着整風運動的開始。時任《解放日報》社長的博古,被認為曾犯過「左傾錯誤」,整風開始後,博古和《解放日報》便成為整風的重點之一[8]。
1942年2月2日,《解放日報》在第三版右下角不太顯著的位置報道了毛澤東關於整風的演說。2月10日又在三版左下角不顯著的位置發表毛澤東《反對黨八股》[2]。
1942年2月20日,《解放日報》在編委會上討論毛澤東的意見什麼意見?[需要解釋]。
1942年3月1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發言指出:黨報是集體的宣傳者與組織者,對黨內黨外是最尖銳的武器。要達到改造黨的目的,必須首先改造黨報的工作……黨性是一種科學,是階級性的徹底表現,是代表黨的利益的,無論什麼消息都要想想是否對黨有利益[9]。
1942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佈《為改造黨報的通知》,指出:「報紙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反映群眾生活,要這樣做,才是名副其實的黨報。如果報紙只是或者以及大的篇幅為國外通訊社登載消息,那麼這樣的報紙是黨性不強,只不過是為別人的通訊社充當義務宣傳員而已,這樣的報紙是不能完成黨的任務的[10]。」
1942年3月31日,毛澤東在《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上講話,指出:「利用《解放日報》,應當是各機關經常的業務之一。經過報紙把一個部門的經驗傳播出去,就可推動其他部門工作的改造。我們今天來整頓三風,必須要好好利用報紙[9]。」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正式改版。這一天除了刊登中共中央宣傳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也發表了改版社論《致讀者》[6]。
改版後,第一版主要是關於國內外的重大新聞,國內的新聞又以抗日民主根據地消息為主;第二版是陝甘寧邊區版;第三版是國際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專論。
解放日報改版從1942年3月開始,至1944年2月結束,兩年分三個階段:
1942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談到「《解放日報》今年四月改版後是有進步的」[12]。
1943年8月25日,《解放日報》發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社論。還套用了《中國之命運》一書的話語,指出:「如果今日的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那就是沒有了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被人民網評為中共黨史上的80句口號。
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報》創刊1000期發表社論《本報創刊一千期》,對改版後的工作進行了系統回顧總結,稱:「這一年又十個月中間,我們的重要經驗,一言蔽之,就是『全黨辦報』四個字。由於實行了這個方針,報紙的脈搏就能與黨的脈搏呼吸相關了,報紙就起了集體宣傳與集體組織者的作用[13]。」這也代表着《解放日報》改版工作的結束。
1946年5月,毛澤東指示《解放日報》和新華社合併。
1947年3月國民黨進攻延安,3月13日《解放日報》在延安出版了最後一期,14日報社人員撤至瓦窯堡繼續出報[14]。
1947年3月27日,《解放日報》停刊[14]。共出2130期,歷時近6年。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中共中央24日致電華東局:「上海黨報決定命名為解放日報,南京黨報決定命名為新華日報。毛主席已允寫報頭,即可帶來,在帶到前可沿用舊報頭。」當日下午,周恩來代表黨中央任命范長江為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社長、石西民為南京市委機關報新華日報社長。《解放日報》也是接管《申報》之後創辦的[15]。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當天,《解放日報》創刊。發刊詞為《慶祝大上海的解放》,其中提出三項任務:徹底肅清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餘,保護全上海人民的民主自由;順利完成接管;迅速恢復生產[16]。
范長江擔任第一任社長兼總編輯,社址為原《申報》報館。人員由《新民主報》原班底,北京及華中新聞幹校人員和上海地下黨、原《申報》員工組成。
解放初期的《解放日報》以「密切配合黨的中心工作,作為黨聯繫群眾的橋樑,宣傳黨的政策,動員廣大市民為實現黨提出的任務而鬥爭」為主要任務。但由於對報紙「專業化」和「群眾性」的關係沒有處理好,在陌生的大城市辦報缺乏經驗,加之通貨膨脹,1949年《解放日報》累計虧損23-24億元,經營狀況不佳。
後《解放日報》通過擴大與群眾聯繫、建立和領導通訊員網絡以及讀報組工作等措施,逐漸對報紙內容進行改進[17]。
1949年創刊至1966年文革之前,《解放日報》配合中國共產黨進行政策宣傳,報道過「南京路上好八連」、志誠興鋼鐵廠「一把菜刀鬧革命」、建設機器廠「螞蟻啃骨頭」、楊懷遠「小扁擔精神」[15]。
1966年11月27日,上海「紅衛兵上海市大專院校革命委員會」(簡稱「紅革會」)提出要將他們主辦的本期的《紅衛戰報》與《解放日報》同時發行,但被《解放日報》拒絕。因而11月30日凌晨起紅衛兵進入《解放日報》社大樓,阻攔《解放日報》發行,時間達八天九夜,震驚全國,被稱為「解放日報事件」,是上海「造反派」繼安亭事件之後製造的又一重大事件[14]。後經中央文革小組指示事件解決,對峙雙方簽署《三項決議》以及《四項要求》。12月7日《解放日報》恢復發行,9日各進駐《解放日報》社的革命造反組織陸續撤離[18]。
1976年10月,隨着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粉碎,《解放日報》恢復為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1983年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成立後曾同時作為上海經濟區的報紙)[14]。
粉碎「四人幫」、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放日報》在經過黯淡的十年之後,宣傳報道由過去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1978年,《解放日報》在全國地方黨報中率先轉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979年大年初一,《解放日報》在全國各報紙中率先恢復刊登商品廣告[19]。
1981年4月28日,《解放日報》推出「安徽鳳陽專頁」,報道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發源地小崗村和鳳陽縣實行「包產到戶」引發的巨變。翌年,上海經濟區成立,解放日報確立「立足上海,兼顧上海經濟區(後改為兼顧華東),面向全國,發行海外」的辦報方針,在北京、廣州等地設立了辦事處,還在蘇浙皖贛閩各地建立了通聯站和特約記者站,同時成立了長江三角洲報道組。1984年12月,解放日報將長江三角洲報道組擴容升格為上海經濟區部;1988年1月1日,擴版後的《解放日報》增加了上海經濟區新聞的版面。而隨着國務院撤銷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解放日報》隨之將先前的上海經濟區的報道範圍拓展到華東地區。1989年4月18日,解放日報將上海經濟區部易名華東新聞部[20]。
1983年9月,解放日報社黨委會和編委會實行年輕化,陳念雲接任黨委書記兼總編輯[14]。
1991年,《解放日報》連發《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等4篇署名「皇甫平」的有關改革開放、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的評論文章[14]。
1997年4月,解放日報社啟用信息系統,整個系統包括採編子系統、資料檢索子系統、廣告管理子系統和遠程通信子系統,並實現相互連接。1998年7月28日,解放日報推出電子網絡版。2006年升級為新聞入門網站,定名為解放網。該網站現為上觀新聞的前身[21][22]。
2000年10月9日,以《解放日報》為主報的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成立。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是以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為主報組成的黨報集團,擁有十報四刊一個網站一家出版社和一家文藝院團。旗下報刊包括《支部生活》《新聞晨報》《新聞晚報》《報刊文摘》等等。據2011年9月新聞出版總署統計,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在全國報業集團總體經濟規模中排名第一[23]。2013年10月28日,原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與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合併為上海報業集團。
2014年1月1日,由解放日報打造的新媒體項目「上海觀察」正式上線,起初為付費客戶端[24],後改為免費(此後更名為「上觀新聞」)。
2016年3月1日,解放日報在採編組織架構、流程上啟動了3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改革,將全部採訪力量轉入「上觀新聞」,同時向解放日報供稿[25]。原解放網後與上觀新聞合併,原解放網域名www.jfdaily.com統一導向上觀新聞網站。
2018年,報紙入選2017年全國百強報紙推薦名單[26]。
2020年10月,美國國務院將《解放日報》列為「外國使團」。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方做法是對中國駐美媒體及記者的「政治打壓和污名化」[27]。
1984年12月15日,解放日報創辦「周末增刊」,每期單獨編印對開4版,成為上海第一張日報的周末版[21]。
1988年1月1日,《解放日報》由原來每日4版擴展到每日8版,是上海第一家突破對開4個版傳統模式的地方綜合性大報。其中新聞信息版有5個,首次推出國際新聞、國內新聞和華東新聞3個整版新聞,以及文化娛樂和體育等專刊;除第一至第三版的新聞以經濟為主以外,第四版還設置了「上海市場」「上海經濟透視」「市郊大地」「企業家俱樂部」等7個經濟系列專刊,每天輪流刊出;「新論」發表經濟理論文章。上海新聞版每天約有三分之一版面刊登「社會新聞」,重要的社會新聞刊登一版。「人民廣場」和「海外博覽」專刊以副刊化或較有深度的社會新聞為主。改版後《解放日報》共有21個專副刊[28]。
1992年1月4日,《解放日報》推出彩色周末版,每期出四開8版,是中國大陸第一張定期出版發行的彩色報紙。翌年1月1日起,《解放日報》由對開8版擴到對開12版,是第一家實現日出對開12版的上海地方報紙及中國大陸省級黨委機關報,以加強經濟新聞和國際報道為擴版重點。擴版後的《解放日報》有7個新聞版,除了加強深度報道,還推出一整版信息和行情及港澳台新聞專欄。1996年1月1日,《解放日報》創辦「雙休特刊」,逢周六出版對開8版、周日出版對開4版。1998年1月1日,《解放日報》由對開12版擴到20版,成為上海版面最多的大型綜合性日報。擴版後首次採取現代報紙的分類方法,分為A、B、C、D、E五疊,每疊4個版。新聞版面增至13個版,專副刊總量維持不變,共19個特色版面[28]。
2000年10月23日起,《解放日報》又有新一輪改版,以「了解上海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最新狀況的第一選擇」為改版後的辦報宗旨,突出「內容是核心競爭力」和「頂天立地」的理念。主要特點在:重新設計報頭,拆除傳統的日曆牌樣式,底部拉出通欄4行藍框,分別放置氣象預報和空氣質素預報(此頭版版面佈局維持至今);首創新聞板塊邏輯分類形式,設立兩個分報頭;設立「熱點追蹤」版;版面編排樣式和總體風格統一;專副刊與新聞聯動,前後呼應,整體創新。為宣傳改版後的《解放日報》,該報還在上海黨政機關、經濟、文化界選擇5位代表性人物,投資拍攝形象廣告片,在上海電視台滾動播出。這是中國新聞界第一部黨報宣傳形象廣告片[21][28]。
2001年元旦《解放日報》推出100版的《世紀之版》[16]。
2015年3月23日,《解放日報》調整改進版面,將頭版調整為兼具導讀功能的「第一要聞」版,二版為承接和延伸頭版功能的「第二頭版」,主要解決頭版時政要聞多、自采稿難見報問題。體育版改為科教衛體版。重新包裝專刊《解放周一》《解放周末》[29]。
現今解放日報每周一至周五12版,周六、日8版。該報的文藝副刊名為「朝花」,取自魯迅作品《朝花夕拾》,於1956年9月20日創刊[30]。
上海《解放日報》創刊時,其社址設在原申報館所在地(漢口路309號)。1994年,《解放日報》在申報館對面的漢口路300號啟用新大樓(即解放日報大廈)[31];2011年,解放日報及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子報子刊整體遷入閔行區莘莊鎮都市路4855號解放大廈。2015年12月18日,《解放日報》社址遷回市區,目前社址位於上海市靜安區延安中路816號(嚴同春住宅,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32]。
第一個在第一版刊登社會新聞;
第一個刊登連載小說;
第一個刊登商業廣告;
第一個創辦文摘報紙;
第一個把國際新聞做一版頭條;
第一個出版彩色周末增刊;
第一個以整整半版版面刊登股票和期貨市場的信息行情;
第一個在評論文章中透露了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講話;
第一個兼併工廠企業的新聞單位;
第一個以中共機關報總編輯的身份訪問台灣[15]。
|
|
2009年2月23日《解放日報》第10版右上角的「百姓連線」欄目中刊載了一篇名為《「臥槽」是怎麼回事》的文章。擔任解答者的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段凡將網友杜撰的「臥槽泥馬」說成是出自《戰國策》的典故,引出個極大的笑話。2009年3月4日,自由撰稿人宋石男認為,《解放日報》是中國的大報之一,「犯此低級、低俗錯誤,應當面壁反省、長跪負荊。」[35][3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