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織造署遺址,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原蘇州城東南的帶城橋下塘[1]:15、孔付司巷內。最早可追溯至明末外戚周奎的故居[2]:85。
蘇州織造署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江蘇省蘇州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7-0970 |
認定時間 | 2013年 |
初建
明朝初年,明廷在蘇州設置的蘇州織染局到崇禎年間完全停廢除。清兵入關後的順治二年(1645年),清廷重建南京、蘇州、杭州的織造事務。順治三年(1646年),工部右侍郎陳有明到任蘇州。陳有明選擇在帶城橋東的孔付司巷、明代外戚周奎故居,設立蘇州總織局[2]:85。機房工場在天心橋[3]:78,即明代織染局舊址。順治四年(1647年),曾對明代織染局舊址增建和修理[2]:85。
《蘇州織造局志·卷三》所述建築佈局,「總織局前後有兩所,三個大門,三間驗緞廳,一百九十六間機房,四百五十張織機,五間繡緞房,七間局神祠,五間染房,廚房等二十幾間。四面的圍牆長一百六十八丈,開溝一帶,長四十一丈,厘然成局,燦然可觀」[2]:85。
順治年間,織造衙門在蘇州城內有帶城橋的「南局」、天心橋「北局」、洞橋地方「南新局」、顧家橋「北新局」等辦公、生產經營場所。康熙十三年(1674年),南局的南半部被劃定為辦公衙門,稱蘇州織造府(蘇州織造衙門、蘇州織造署)。北半部為織造場[3]:79。
康熙四十年(1701年),蘇州織造李煦奉旨為禮部侍郎孫岳頒造住宅,佔用「北新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李煦以織造府西花園為康熙帝南巡行宮。太湖石「瑞雲峰」移置行宮。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佔蘇州城,蘇州織造毀於庚申之劫[3]:82—83。
重建、湮滅
同治二年(1863年),清軍李鴻章部收復蘇州。清廷下令修復蘇州織造,但因缺乏資金未成。織造局暫時安置於顏家巷民房內[2]:85。同治十年(1871年),蘇州織造德壽在原址重建織署。次年落成。「此次培寬臨河之岸,新砌磚石照壁,費錢四萬二千餘串,建設房廊四百餘間,其它司庫、庫使和筆帖式等署亦修繕一新」[3]:83。至清末,蘇州織造已日見式微。光緒三十三年(1906年),蘇州織造局停織[2]:85—86。日本人小此木藤四郎在清末所見:「柱傾壁斜,機台塵封,雜草叢生,雞犬不出沒。」[3]:84
1911年武昌起義後,蘇州織造府建築遭到破壞,挪為他用,為「警察訓練所」。1928年,吳縣教育局將織署及行宮舊址撥給蘇州私立振華女校(今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多為公堂和機房建築。此後改建為中學部校舍。1934年,振華高一學生徐湘貞撰文描述:「垂花門以西有瑞雲峰一座,聳峙屹立該處,下瞰全宮,歷歷在目。今全宮被毀無遺,而該峰猶巍然獨存。」[3]:83—84
遺存、文物保護
目前是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校園。除瑞雲峰外,大門外有石獅、頭門、儀門、多祉堂、數塊清朝碑石遺存。多祉堂邊的龍井、西花園的水海皆稱為織署舊物,但現代研究者指,「經過時代變幻,這恐怕已經很難說清了。」[3]:83—84。
1980年,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後以織造署舊址之名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蘇州織造署遺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處遺址未對外開放。有作者指出,遺址「應開放,改變目前封閉孤立式的保護模式」,並提高「保護的層次」,「僅存的絲綢國保應當融入絲綢文化的研究」[1]:16。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