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國大陸網路迷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膜蛤文化是對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核心江澤民進行模仿惡搞的網絡迷因[1],「膜」字取「膜拜」之意而「蛤」則源於江澤民常佩戴一副蛤蟆鏡及認為江澤民的長相貌似蛤蟆的觀點[2]。
「膜蛤」的網友被稱或自稱為「蛤絲」、「膜法師」等[3],他們對江澤民的許多言行進行模仿,並稱其為「膜法」。「續一秒」(或「+1s」)是常被這一群體在各種網絡場合下使用的惡搞短語之一,因其多次傳出逝世的消息(其中「續」指「續命」「為……延長生命」)故續命指為其延長生命。
此風潮在中國大陸網絡的傳播以2000年江澤民怒斥香港記者張寶華事件為起點,在2014年微信公眾號「江選研討會」出現後大為盛行[4]。
2000年10月,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至北京向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兼國家主席的江澤民述職。在2000年10月27日,江澤民和董建華正式會談前會見記者時,香港記者張寶華追問江澤民是否欽定香港特首選舉,江澤民當場怒斥之[5]。此次事件發生後,香港媒體盤點江澤民的回應語氣,稱其「傲慢無禮」[6]。但也有網友拿其中江澤民的部分言論來惡搞,這被認為是膜蛤文化的起源[7]。
隨着互聯網的興起,「膜蛤文化」由部分網友傳播江澤民怒斥香港記者的視頻而開始發揚,主要在百度貼吧、知乎、微博、AcFun、嗶哩嗶哩等平台上流傳[註 1]。據經濟學家何清漣的文章顯示,膜蛤文化的傳播是百度貼吧李毅吧的偶然之舉,最初的互聯網傳播是部分人為了佐證江澤民欠缺領袖風度的笑料。然而到後來,部分網民特別是青年發現,一個喜怒均形於色的領導人才有血有肉有活力,更顯得可愛與親切感,於是開始「膜拜」。[8]
2011年7月6日,香港亞洲電視誤報江澤民逝世,在第二日經新華社闢謠後撤回報導並道歉。在同年10月的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江澤民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共同出席。「死而復生」的軼事使得江澤民開始被與古共中央第一書記兼國務委員會主席卡斯特羅(1926年8月13日—2016年11月25日)、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1931年3月2日—2022年8月30日)、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1926年4月21日—2022年9月8日)、法國總統德斯坦(1926年2月2日—2020年12月2日)等同年齡段或同時代的國家領導人進行對比,人們對江澤民的興趣重新燃起。從這時開始,「膜蛤」的諷刺味道漸漸稀釋、戲謔意味更重。2011年到2013年,江澤民的更多視頻和新聞材料被挖掘出來,後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蛤三篇」(即「江澤民怒斥香港記者」「江澤民與華萊士談笑風生」與「江澤民視察國機二院」)也於此時得到廣泛認可。[9]
2014年11月,微信平台上出現了名為「江選研討會」的公眾號。該公眾號發佈了許多關於江澤民以往的經歷及趣事,並以戲謔的文風評論江澤民和其他人物,被大量網友點讚和轉載,膜蛤文化開始漸漸形成氣候[4]。雖然後來該公眾號被審查機構關閉,但是仍有不少的自媒體和網友對江澤民的趣事津津樂道並繼續在網絡中傳播。
2015年前後,一些獨立、非主流社交媒體也轉變風向,開始讚揚起江澤民來。[2]2014年左右建成的荷葉金蟾,也被網友們拿來與江澤民聯繫[10]。而當年提問江澤民的香港記者張寶華所開設的新浪微博賬號,也成為了蛤絲們的聚集地[2]。而江澤民的語錄「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提高知識水平」、「悶聲大發財」、「智商着急」等用語已成為網絡流行語。同時,網友也常常化用一些詩句來膜蛤,如「垂死病中驚坐起,談笑風生又一年」(改編自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天若有情天亦老,我為長者續一秒」(改編自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人生經驗」(改編自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水能載舟,亦可賽艇」(改編自《荀子·哀公》)。[11]此外,一些成語也被改變成帶有膜蛤味道的詞語,如「江信江疑」「似董非董」「萊士洶洶」等。同年的11月份,網絡上出現了一個名為「蛤乎」(模仿知乎)的網站,開站的幾天內便有數千名註冊用戶,但一周左右即被審查機構關停。[註 2]外交政策雜誌對此有相關報導[12]。
部分中國媒體有時也會公開「膜蛤」,引用江澤民曾經的發言進行調侃。如觀察者網就曾模仿江澤民斥責香港記者的語氣,對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特朗普加以調侃[13];而搜狐網也發佈了一篇由「江選研討會」公眾號的作者「黃薄碼」撰寫,記載了江澤民與其夫人王冶坪之間愛情故事的文章,文中以「長者」稱呼江澤民[14]。2017年11月28日,揚州號導彈護衛艦等三艘戰艦訪問歐洲國家後回國,途經台灣以東海域。次日在CCTV-4《海峽兩岸》欄目的「台媒驚嘆大陸軍艦繞台」一期中,軍事評論員崔軼亮評價台灣媒體「報道有偏差」「想搞大新聞」「聽風就是雨」,被懷疑是故意「膜蛤」。[15][16][註 3]
2016年暑假,當年代表香港商業電台出席怒斥記者現場的女記者許秋霞為一群來自北京的中學生做新聞講座,當期間播出怒斥片段時,她發現這些學生全都能背誦片段中內容,而僅在一年前還沒有這麼多人會背。[17]
2016年12月20日和21日,TVB《新聞檔案》節目分兩集重溫了江澤民怒斥香港記者的事件,該節目在翡翠台和互動新聞台播出後被上傳至YouTube,無線新聞官網也提供了相關視頻。由於上述兩頻道為高清頻道,該視頻被網友戲稱為「高清重續版」。[18]
而「膜蛤」風潮也帶動了周邊產業,如有人開設網店銷售帶有「長者」語錄與眼鏡形象的T恤、USB記憶體、手機殼等產品[19][20]。
由於涉及曾經的領導人,因此當「膜蛤」延伸到社會活動之中,中國政府會採取較大力度的干預。特別是在「膜蛤」逐漸帶有「借古諷今」的含義[21]以及2016年10月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上對領導人宣傳工作及宣傳用語做出「實事求是,禁止吹捧」的要求後[22],膜蛤文化被中國網絡審查限制至今,特別是在2010年代更一度被嚴格禁止。
由於膜蛤文化涉及曾經的領導人,因此中國官方從不提及它的存在,來自社會及媒體的公開評論也都限於中國境外。[71]
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表示,相比習近平,人民發現過去對江澤民過於苛刻的批評有點過分,引起某種反彈。他說:「江澤民海派文化的特徵,經過宣教出來的對世界文化的仰慕,同時對全球價值觀的認同,對西方國家、對世界文明希望靠近……使得中國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懷念江澤民。」[21]
余杰則指出習近平的嚴厲施政漸漸造成人民對於過去(包括江澤民時期)網絡言論環境的緬懷[72]。
時事評論作家長平在德國之聲撰文稱,之所以會出現膜蛤文化,是因為中國民眾(特別是網民)對於習近平2012年上台後的「倒行逆施」感到強烈不滿,而對江澤民時代相對開放的社會有所懷念。[7]
加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夏業良表示,在習近平執政三年期間,中國政治生態每況愈下,導致了中國民間對江澤民的某種懷念。他說:「兩害相權取其輕,反倒覺得相比習近平而言,江澤民更可愛。膜蛤文化就有了市場。」[21]
長平認為,癩蛤蟆在中國文化中是種可怕又令人噁心的動物,人們拿蛤蟆描述江澤民的形象有嘲諷的意味。[註 5]他還認為江澤民與習近平都是獨裁者,因此「不能因為厭惡一個獨裁者就去推崇另外一個獨裁者」。[7]
夏業良認為,「有人是借『蛤絲』來打壓習近平,比如說法輪功就支持習近平打擊江派,當然也有人用江派來加壓習近平,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在利用,並不是真的崇拜江澤民。」[3]
中國媒體觀察者、獨立評論人士溫雲超認為,「膜蛤文化」屬於屌絲亞文化的一個分支。「從整體來看,蛤絲多數並不(直接)指向政治,而僅是津津樂道於對『蛤蛤』(即『長者』江澤民)的模仿。這種亞文化有消解、解構當前政治的作用。」「蛤絲群體指向政治意義的其實很少,蛤絲自己也不認為他們有任何政治含義……大家更嚮往自在的、個人化的、生活化的一種方式。這也就是『膜蛤文化』總結出來的江澤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些特質。」[2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