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絲,是自2012年初開始從中國大陸興起的流行詞,字面意思為男性陰毛,後引申為「人生失敗者」、「人生輸家」、「單身漢」、「愛情輸家」、「窮小子」、「LOSER」的泛稱[1][2]。義近於台灣網絡用語魯蛇或中國大陸的擼瑟[3],也義近於香港網絡用語廢青毒男。與高富帥相對。2015年,人民網輿情研究室發佈的網絡低俗粗鄙語言的報告顯示,「尼瑪」、「屌絲」和「逗比」位列前三[4]

起源

該詞起源於2011年10月李毅貼吧帝吧」與「雷霆三巨頭吧」的一次對罵[5],雷霆三巨頭吧的吧友罵李毅「是個」,其粉絲就是「屌絲」,表示對李毅吧成員的蔑視[6]。然而,當時李毅吧網友卻覺得這個詞聽起來很,之後拿來作為自嘲用語[7],並以李毅吧為據點向外影響。亦有人以字面上的意思(即陰毛)延伸解釋,認為屌絲就像陰毛可有可無,只能在旁觀看屌爽,引申為失敗組之意。

影響

2011年底,屌絲一詞在Google的搜索結果達到4110萬,新浪微博搜索有超過220萬條微博,該詞也成為眾多中國大陸男青年自嘲的常用語。網絡上更是產生了一大批以屌絲為題材的影音作品,如《屌絲男士》等。[8][9][10][11][12]

2012年3月初,中國大陸地區防火長城短暫失效,使中國大陸網民忽然可以不用代理訪問Google+,許多自稱是屌絲的人在Google+上給美國總統奧巴馬留言,一時間奧巴馬頁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註 1]上充滿了中文留言,被稱為「佔領奧巴馬」,也有媒體稱為中國屌絲「殺出國門」。[13]

德國的喜劇集Knallerfrauen《炸彈妞》被網友譯為《屌絲女士》,在網絡上廣受歡迎。[14]日本電視劇、電影《桃花期》也被網友取名為《屌絲的逆襲》。[15] [16]

網絡主播MC石頭因其形象和生活被認為典型的屌絲。他生活在四川瀘州,初在網絡上傳自己的喊麥視頻,後被鳳凰衛視等多家媒體報導,被北京上海多家迪廳請去做現場DJ。[17]

2012年6月10日,即將畢業的電子科技大學的金雪濤和四川教育學院的吳桔吉以及他們的朋友羅傑在西南財經大學大門的對面開了一家名為「舌尖上的屌絲」的小餐館,開業三天就淨賺了上萬元。[18]

2012年11月3日,《人民日報》十八大特刊刊發《激發中國前行的最大力量》一文,文中寫道:「市場經濟的衝擊餘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疊加。分配焦慮、環境恐慌,拼爹時代、屌絲心態,極端事件、群體抗議,百姓、社會、市場、政府的關係進入『敏感期』。」[19]12月2日,人民日報又再度批評屌絲一詞,人民日報認為使用該詞的人是在自我矮化。[20]

2012年12月30日,《咬文嚼字》雜誌發佈了「2012年十大流行語」中該詞未入選,專家認為,「它的不雅、惡俗的趣味是很明顯的」。[21]

2013年,巨人網絡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給網遊打廣告,其中就寫着「屌絲」。隨後有關方面將該廣告下架。[22]

評價

  • 鳳凰網的評論認為屌絲貌似阿Q而並不意淫。屌絲族群和屌絲文化深深反映了時代背景、貧富之差,「小人物」獲取成功得付出比別人多的艱辛;同時也是爭奪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話語權的一種表達方式,而且又沒有觸及中國大陸法律的底線,他們選擇了一種溫涼性的表述。[3]
  • 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認為:「『屌絲』的傳播具有庶民敘事的特徵,由下而上地對主流話語、價值觀進行反抗。自稱『屌絲』讓很多人找到自我解嘲和宣泄壓力的途徑,這也是它傳播之快的原因。」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把這個網絡亞文化現象概括為「一場語言的狂歡」,「屌絲」的狂歡背後有明顯的失落情緒,「婚戀中的現實壓力,加劇了這個群體的焦慮情緒。」[23]
  • 金羊網評論說:「『屌絲』這個詞的誕生,並不只是『集體焦慮』,而是社會價值觀開始崩塌、人倫底線逐漸爛陷的標誌。倘若還將嘲笑『屌絲』、追捧『高富帥』當作網絡狂歡的樂趣,那麼,這個社會的靈魂確實應該被狠狠、徹底地改革一下了。」[24]

批評

「屌絲」一詞雖然在主流媒體上鋪天蓋地,同時卻也引起了許多的反對和厭惡。尤其是「屌絲『文化』」中對女性的物化和性歧視,以及拜金主義更是導致女性主義者和獨立知識分子一致的聲討。有評價稱其為「一種對社會拜金風潮的無奈摻雜的產物,亦充滿了格調不高的低俗氣」。亦如「但如果當『黑木耳』之類隨意且帶有性暗示和侮辱性的稱呼在網絡上大行其道,對女性起碼的尊重已經蕩然無存」,並道出「毫無疑問,在屌絲的語境中,女性已經被物化為男性的附屬」。[25]

有女生寫出了《防屌絲手冊》,並且指出「屌絲有大男子主義傾向,對女性缺乏基本的尊重。」[26],但這篇文章對屌絲的草率定義亦缺乏對部分被這篇文章無辜波及到的男性的尊重。

一篇《北大才女:為什麼反對「屌絲」亞文化》的文章也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並被不少貼吧所轉載。文中指出「旗幟鮮明反對『屌絲』亞文化,是因為它具有犬儒性和排他性」,亦有提及屌絲對女性的物化和排斥。[27]類似的文章還有《我為什麼反對屌絲文化》等。[28]

「復旦人類學」的新浪博客不僅指出了「屌絲」文化所蘊含的雙重標準和處女崇拜,更是發出如下的警告:「一旦這種話語模式廣泛地滲透入大眾傳媒,頂着『解構、自嘲』的招牌的『屌絲文化』就會使歧視性的性別觀念變得堂而皇之起來,甚至可能麻痹社會性別意識,鈍化女性的生命感覺。更可怕的是,在『屌絲文化』的戲謔自嘲的基調下,一旦有人提出質問,就會被真真假假的屌絲以一句『認真你就輸了』弄得啞口無言」。[29]

不過以上的引用來源都是網頁內容可信程度不高,有學者發的論文研究認為類似「擼瑟」(loser)、「屌絲」這一類貶義單詞容易讓人和男性聯想起來實際上是對男性的歧視。「作為養家餬口者不甚成功或不盡人意的話,英語中自然不乏誹謗之辭: loser,deadbeat,bum/freeloader,leech,parasite,goldbrick,sponge 等等。這樣的境遇伴隨男性一生。如果他背離了社會所界定的男性的行為準則就會受到懲罰。而女孩只要願意,她就可以表現得很『boyish』,沒人覺得不可接受; 但如果男孩表現得很『girlish』,就會讓人難以接受。」[30]

大洋網的評論《回顧百度貼吧屌絲節 以網絡亞文化反哺主流社會》中的評論「誠如百度貼吧所宣揚的,愛因斯坦、喬丹、梵高、扎克伯格乃至奧巴馬,這些改變世界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前,也曾是屌絲。」和「在更早之前,網易、金融界、新浪微博等主流門戶、財經、SNS網站,都對屌絲節做了深度的報道與傳播。」也說明了「屌絲『文化』」的突然膨脹背後離不開百度等商業力量的推波助瀾。

2013年2月26日,電影導演馮小剛在微博上稱「屌絲就是雞巴毛,是對境遇不堪者的蔑稱,自稱屌絲的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31]

2020年11月25日,小米集團清河大學副校長王嵋因表示「小米認為未來的天下,得屌絲者得天下,得年輕人得天下」引起爭議而被迫辭職[32]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