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杜莎號(德語:SMS Medusa[註 1])是普魯士海軍建造的寧芙級巡防艦的二號艦,得名於希臘神話人物美杜莎。作為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大規模造艦計劃的一部分,該艦於1862年2月開始在但澤王國船廠鋪設龍骨,1864年10月下水,至1865年9月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為了能在海外長期部署,美杜莎號的設計結合了蒸汽風帆動力以擴大航程,並裝備有十門36磅和六門12磅滑膛炮

快速預覽 歷史, 普魯士王國 / 德意志帝國 ...
Thumb
歷史
普魯士王國 / 德意志帝國
船名 美杜莎號
艦名出處 美杜莎
下訂日 1861年7月23日
建造方 但澤王國船廠
鋪設龍骨 1862年2月6日
下水日期 1864年10月20日
入役日期 1867年4月10日
除籍日 1881年4月5日
結局 1891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寧芙級
船型 平甲板巡防艦
排水量
  • 標準:1,085噸
  • 滿載:1,202噸
船長 64.9米
型寬 10.2米
吃水 3.92米
動力輸出 800匹指示馬力(600千瓦特
動力來源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
帆索方案 全帆裝索具
船速 12節
續航力 1,250海里以12節
定員 14名軍官、176名水兵
武器裝備
關閉

美杜莎號在服役生涯中曾進行過兩次重大的海外巡航,第一次是在1867-1868年的克里特人反抗英語Cretan revolt (1866–1869)鄂圖曼統治期間前往地中海。第二次航程更長,從1868年持續到1871年,主要以東亞為中心活動。在那裏,它於戊辰戰爭的最後階段保護在日德國人,協助打擊中國海盜,並訪問了多個港口示旗。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美杜莎號因法國分艦隊封鎖港口而被困日本橫濱;因此,它在衝突期間沒有參與任何行動。1872年回到統一的德國後,該艦被改裝成一艘訓練艦,並在接下來的八年裏都以此身份服役。在此期間,它曾多次開展訓練巡航,既有在波羅的海,也有前往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地中海的長途航行。1870年代中期,該艦還協助監視巴爾幹半島的緊張局勢,並協助確保了一名德國外交官在薩洛尼卡遇刺後獲得賠償。到1880年,美杜莎號已經損耗嚴重,需要接受徹底檢修,軍方遂決定將其退役,並作廢船使用,直至1891年出售報廢英語Scrap

設計

兩艘寧芙級巡防艦是在普魯士王國面臨兩次危機的背景下訂購的。丹麥於1861年開始擴充其海軍力量,普魯士人擔心倘若對方試圖用武力解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規模較小的普魯士艦隊將絕望地處於劣勢。同年3月,時任普魯士海軍部德語Marineministerium (Deutschland)戰爭部長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發佈了一項艦隊計劃,要求除了大量其他艦種外,還需要十二艘蒸汽巡防艦英語Steam frigate,以便為可能與丹麥發生的衝突做好準備。第二次危機是普魯士因羅恩擴大和改革普魯士陸軍的計劃而引發的憲政危機,對他的普遍敵意導致普魯士議會拒絕為海軍計劃撥款。儘管如此,普魯士海軍依然在沒有合法預算的情況下運作,並於7月23日強行訂購了兩艘寧芙級艦隻。[1][2]該級艦的設計工作於1861年完成,並於次年開始動工。[3]

美杜莎號的水線長全長分別為58.54米和64.90米,有10.2米的舷寬以及3.92米的前吃水和4.47米的後吃水;其設計排水量為1,085噸,滿載時則可達1,202噸。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14名軍官和176名水兵。該艦由英國約翰·佩恩父子英語John Penn and Sons公司生產的一台臥式兩缸單脹往復式蒸汽機英語Marine steam engine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3.64米的雙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兩座燃煤箱型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供應,這使得它在800匹指示馬力(600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2(22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相同的速度連續航行1,250海里(2,320公里)。為了在煤炭可能稀缺的海外長期部署時作為蒸汽機的輔助動力,美杜莎號還配備有一套總帆面積德語Segelfläche為1,500平方米的全帆裝索具[3][4]

美杜莎號裝備有十門36磅(1,100發)和六門12磅(720發)滑膛炮作為主炮,全數架設在舷側。自1869年起,它們先是被十七門、後為十九門120毫米23倍徑後膛式英語Breechloader箍炮德語Ringkanone所取代。這些火炮共配備1,900發彈藥,最大射程為5,900米。而在運用生涯後期擔任教學艦期間,美杜莎號的武器則僅保留為九門箍炮。[3][4]

favicon
4 sources

歷史

訂購美杜莎號是由普魯士海軍於1861年自行決定的,並於同年7月23日在動工前便根據海軍部的命令確定了艦名,而當時五艘較大的阿科納級巡防艦尚未完成交付。它被普魯士海軍被歸類為「平甲板巡防艦」,特指火炮(不同於蓋甲板巡防艦)是以開放式架設在上甲板的巡防艦。其龍骨於1862年2月6日在但澤王國船廠鋪設,但由於普魯士議會與時任戰爭部長兼海軍部長羅恩的之間的預算爭議,工程進展緩慢。此外,海軍也希望吸收稍早前動工的姊妹艦寧芙號的建造經驗。這些問題在1864年初爆發的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中被擱置一邊,因為普魯士人亟需新的軍艦來對抗實力顯著更強的丹麥艦隊。美杜莎號於1864年10月20日下水,但戰事十天後便告結束。舾裝工序隨即展開,使該艦得以於1865年9月15日準備好海試。海試在但澤至斯維訥明德間進行,並一直持續到月底。[3][5]

favicon
11 sources

第一次海外部署

普魯士海軍曾計劃派美杜莎號遠征北極點,但因普奧戰爭的爆發而被迫放棄,該艦便維持停運狀態直至1866年。它於1867年4月10日才正式入役;隨後於5月15日至22日進行了更多的海試,繼而投入一直持續到8月25日的例行訓練。這些訓練有時會與蓋甲板巡防艦赫塔號同行,並載客接送參加第十四屆福音教會會議德語Deutscher Evangelischer Kirchentag (1848–1872)的人士,以宣傳普魯士艦隊。1866年克里特叛亂英語Cretan revolt (1866–1869)爆發後,此時的北德意志邦聯海軍決定向地中海派遣一個分艦隊,以保護德意志各邦在該島及其周邊地區的利益。美杜莎號、赫塔號和炮艦閃電號德語SMS Blitz (1862)被編入該部隊。在它們出發之前,美杜莎號配備了一個實驗烤箱,以便船員們在部署期間能夠烘烤新鮮麵包,提高口糧質量,而不是完全依賴壓縮餅乾。三艘艦於1867年9月14日離開基爾;行程首站是英國的樸茨茅夫,為的是將一批船員運往剛剛在當地交付的新鐵甲艦王儲號。在外派船員將王儲號帶回德國後,美杜莎號、赫塔號和閃電號繼續駛向地中海。[5][6]

10月下旬,美杜莎號和閃電號抵達克里特島,加入一支國際分艦隊,以保護當地希臘平民免受鄂圖曼軍隊的侵犯,但它們的存在的必要性很快就結束了。北德意志邦聯總理奧托·馮·俾斯麥在法國巴黎發起了一次列強會議,以避免克里特島爆發更廣泛的戰爭。12月8日,三艘北德艦隻在鄂圖曼帝國士麥那會合,由分艦隊司令、海軍上校愛德華·黑爾特德語Eduard Heldt登上美杜莎號前往君士坦丁堡拜訪鄂圖曼政府。這是由於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當時對大型外國軍艦關閉,黑爾特無法搭乘旗艦赫塔號通行。1868年1月12日至24日,美杜莎號開始了愛琴海之旅。由於與法國的緊張局勢加劇,北德派駐地中海的分艦隊於2月16日被召回。美杜莎號先是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停留,然後才動身回國。它於4月中旬抵達基爾,並計劃立即重新裝備以部署到東亞,但預期的任務被取消,該艦於5月15日在基爾停運。[7]

favicon
3 sources

第二次海外部署

美杜莎號於1868年8月20日重新投運,並一度被轉移到但澤,但至9月25日又回到基爾。在此期間,它曾受命前往協助在奧胡斯附近擱淺的俄國巡防艦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英語Russian frigate Alexander Nevsky,但在抵埗之前便被召回,因對方已明確無法救援。該艦於10月20日啟程前往海外執行長途巡航。12月15日,它抵達巴西的里約熱內盧,並受到佩德羅二世皇帝的登艦訪問。在巴西度過聖誕節和元旦後,美杜莎號於1869年1月3日繼續航行,穿越印度洋,至2月14日抵達聖保羅島。它進一步航行到荷屬東印度群島巴達維亞,在那裏遇到了懸掛不萊梅旗的全帆裝船阿德勒號(Adele),後者正遭受火災,且火勢嚴重。美杜莎號遂將阿德勒號拖曳至新加坡,船員們可以從那裏回國。[8]

Thumb
德國人於1872年繪製的東亞地圖

美杜莎號抵達新加坡後,海軍部於1867年下令建立的東亞駐地終於得以啟用,並由美杜莎號艦長、海軍少校馬里努斯·施特魯本擔當首任駐地司令。除了維護北德意志邦聯的政治和商業利益外,該艦的首要任務是尋找一個合適的地點建立可供德國軍艦使用的加煤站英語Fuelling station;為此它考察了馬來半島東岸關丹附近的貝理雅灣英語Blair's Harbour台灣與日本之間的琉球群島,以及朝鮮海峽入口處長崎以西的五島群島。回到新加坡後,美杜莎號收到北德駐日公使馬克斯·馮·巴蘭德的消息,稱日本人開始迫害居住在該國的基督徒,它有必要到場行使保護職責。該艦遂於1869年5月16日離開新加坡,途經香港短暫停留,並參與了將普魯士駐港領事館變更為「北德」領事館的工作,然後繼續前往日本。美杜莎號於6月初抵達函館,其船員在當地目睹了前普魯士巡防艦但澤號德語Danzig (Schiff, 1853)被摧毀的過程——該艦此前已被售予德川幕府,並更名為回天號(「回天丸」)。[8]

美杜莎號隨後航行到橫濱,進而抵達江戶,於8月19日加入了一個國際艦隊,目的是向當時正值戊辰戰爭尾聲的日本明治政府英語Government of Meiji Japan施壓,以鎮壓對該國歐洲人的襲擊,並開放更多的日本港口通商。美杜莎號是艦隊中吃水較淺的艦艇之一,得以靠近岸邊錨泊,緊鄰日本鐵甲艦東艦。第二天,談判順利完成,美杜莎號駛回橫濱。然而它在途中遭遇颱風,並因一艘三桅帆船被強風吹撞而來導致嚴重受損。風暴期間,美國的小型風帆戰船愛達荷號英語USS Idaho (1864)也遭到嚴重破壞,美杜莎號前往援助;其船員的義舉受到了時任美國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的褒獎。美杜莎號一直在橫濱接受維修直到10月下旬。[8]

完成修復後,美杜莎號應北德駐華公使的要求,被派往中國海域與英國軍艦合作打擊襲擊歐洲商船的中國海盜。事件的起因是一艘北德三桅帆船阿彭拉德號(Apenrade)滿載着茶葉從中國駛向紐約,卻在澳門附近遭到一艘海盜船的襲擊。美杜莎於1869年11月15日前往當地追捕海盜;到達阿彭拉德號時,德國人發現船長受傷、一名水手喪生,但船上的大部分貨物都仍然保留,因為海盜們被另一艘船的靠近嚇跑了。阿彭拉德號回到澳門,美杜莎號則展開搜尋,同行的還有一艘葡萄牙炮艦、一艘美國炮艦和兩艘中國炮艦。葡萄牙炮艦捕獲了這艘戎克船,將其擊沉,並將海盜船員帶到廣州接受審判和處決。在搜尋過程中,美杜莎號則發現並逮捕了另一群海盜,他們最近襲擊了一艘英國帆船。施特魯本少校還向柏林發送了一份報告,建議北德邦聯應效仿其他國家,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期部署炮艦,以協助打擊海盜。結果,赫塔號被派出追隨其步伐。[9]

美杜莎號此後一直駐留在香港直至1870年1月底,繼而前往曼谷,出席已故暹羅國王蒙固的喪禮,並協助一艘在湄公河上被撞沉的德國商船進行賠償調解。4月10日,美杜莎號離開曼谷,在返回香港的途中在西貢停留;該艦的發動機發生了嚴重事故,迫使它停在港口修理。一名傷勢嚴重的船員則在當地由一艘法國商船載回法國土倫接受治療。由於在西貢無法修理發動機,美杜莎號只得啟程前往橫濱,並依靠風帆航行。它於7月23日抵達那裏,與被派來增援東亞駐地的赫塔號會合,並由後者的時任艦長、海軍上校海因里希·科勒爾德語Heinrich Köhler (Admiral)接任駐地司令。在橫濱停留期間,美杜莎號的軍官們於8月15日在同樣駐泊在當地的一艘法國鐵甲艦上參加了「拿破崙日」的慶祝活動,雙方都對一個月前爆發的普法戰爭毫不知情。此後不久,一艘美國輪船才帶着戰爭狀態的消息抵達,法國的遠東分艦隊英語Far East Squadron遂在港口對北德艦船實施封鎖。此舉雖然阻擋了兩艘德艦的作戰行動,但反過來也牽制住了法國分艦隊,使其無力分身襲擊德國商船。[10]儘管如此,兩艦的「不作為」仍然在德國國內受到了部分批評。[11]

在封鎖期間,美杜莎號的發動機得到了修復,並直到戰爭結束後才離開橫濱,於1871年4月2日收到返回此時已統一的德國的命令。完成整備後,該艦於4月中旬啟程向南航行,橫渡印度洋,然後繞過好望角,向北穿越大西洋,最終於8月26日抵達基爾。在那裏,它於10月10日退役前接受了徹底檢查;由於基爾的帝國船廠尚不具備該艦的保養能力,因此它至1872年8月被轉移到但澤進行徹底的檢修,並被改裝成一艘培訓見習水兵訓練艦[12]

favicon
5 sources

後續運用

1875年3月15日,美杜莎號重新投運,並迎來首批見習水兵登艦。它在波羅的海進行了一次短暫的訓練巡航,相繼到訪挪威和瑞典的港口。8月底,該艦開啟前往南美洲西印度群島的大規模長途訓練巡航;行程的首站包括巴西的桑托斯和烏拉圭的蒙特維多。隨後,美杜莎號向北航行到巴巴多斯,於1876年1月9日抵達。在那裏,該艦收到了帝國海軍部的密令,指示它以搜捕逃兵為名,離開西印度群島前往葡萄牙的里斯本。事實上,由於巴爾幹地區爆發反對鄂圖曼統治的騷亂,德國政府希望派出一艘可用的軍艦,而不是讓主力艦隊內的成員提前投運。[註 2]此舉將使美杜莎號更為接近地中海,且無需公開表明德國打算對局勢作出反應。在前往里斯本的途中,艦上的船員進行了密集的武器訓練,為必要時使用武力的敵對行動做好準備。[14]

美杜莎號於1876年2月中旬抵達里斯本,3月16日又被發往西西里島墨西拿,並在那裏收到進一步的指令,立即前往當時屬於鄂圖曼帝國的薩洛尼卡,因德國和法國總領事均在當地遇害。當美杜莎號於5 月15日抵達薩洛尼卡外海時,其他國家的許多軍艦已經集結在那裏;它使數量增加到29艘,但最初僅是陣中唯一的德國軍艦。該艦的時任艦長、海軍少校保羅·齊爾措德語Paul Zirzow率領一支分遣隊上岸參加領事的葬禮,並與薩洛尼卡的鄂圖曼政府談判,要求對遇刺案進行賠償。例行啟用的德國主力艦隊則於5月22日在海軍少將卡爾·費迪南德·巴奇德語Karl Ferdinand Batsch的指揮下,攜鐵甲艦皇帝號德國號、王儲號、腓特烈·卡爾號以及通報艦波美恩號德語SMS Pommerania威廉港出發,至6月25日抵達薩洛尼卡。美杜莎號因此得以於7月中旬撤出任務,並於整個8月都在地中海巡航,以完成其水兵培訓職責。它於9月21日返抵基爾,九天後就地停運。[14]

1877年4月4日,美杜莎號重新投運,開始新一年的訓練日程。從4月到7月初,它都在波羅的海巡航,其中包括訪問瑞典港口,然後返回母港開始準備海外長途拉練。該艦於7月27日啟航,再次前往南美洲和中美洲水域。美杜莎號先是南行來到里約熱內盧,繼而北至丹屬西印度群島聖托馬斯,於1878年1月6日至2月16日期間在當地逗留。它從那裏接到命令前往尼加拉瓜與蓋甲板巡防艦伊利沙伯號會合,以解決「艾森施圖克事件德語Eisenstuck-Affäre」;該艦進一步去到巴拿馬的科隆,並派出一名軍官上岸,循陸路調查尼加拉瓜的軍事局勢。4月16日,美杜莎號被轉移到尼加拉瓜的北聖胡安。由於德國的要求得到了滿足,該艦得以於兩天後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繼續訓練之旅,並在經停了幾個美國港口後返德。它於9月25日抵達基爾,28日按計劃停運。[14]

美杜莎號於1879年4月1日最後一次獲委派投運執行訓練計劃。5月至6月,它按標準慣例在但澤周邊的波羅的海進行了一次短途巡航。其大西洋之旅始於7月15日,該艦在這年訪問了北美和南美東岸的眾多港口,北至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南抵阿根廷的布蘭卡港。隨後,美杜莎號又先後依次造訪了安地列斯群島以及委內瑞拉的拉瓜伊拉卡貝略港。繼1880年5月在美國的諾福克和7月中至8月中在哈利法克斯停留後,它再次橫渡大西洋,於9月10日返抵基爾,至當月30日按計劃停運。經基爾帝國船廠的初步檢查顯示,美杜莎號只有在接受徹底的基礎性維修後才能繼續運用。因此它被轉移到但澤,在那裏通過仔細檢查明確了修復工作不再值得。該艦遂於1881年4月5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進而充當廢船德語Hulk (Schiffstyp)使用,直至1891年才出售並拆解報廢。[14]

favicon
2 sources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