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亦稱地瓜甘薯甜薯番芋山芋山藥等,為旋花科番薯屬的一種常見多年生雙子葉植物。其地下塊根碩大、甜美、富含澱粉,因而成為旋花科最重要的農作物,從南美洲傳播到全球各地,是世界主要主食作物之一。「番薯」一詞也單指其塊根,根據皮肉顏色稱紅薯紅苕朱薯紫薯白薯等。

快速預覽 番薯, 保護狀況 ...
番薯
剛從地里拔出來的番薯
link= class=skin-invert-image
安全NatureServe[1]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類植物 Asterids
目: 茄目 Solanales
科: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屬: 番薯屬 Ipomoea
種:
番薯 I. batatas
二名法
Ipomoea batatas
(L.) Lam., 1793
異名[2]
列表
關閉

名稱

中國古代有「薯」字(或寫作「藷」或「𧄔」),用來表示薯蕷參薯等有可食用地下塊莖的植物。明代,番薯從國外傳入中國,與本地之薯不同,故稱之為「番薯」(「番」或寫作「蕃」)。

大航海時代,歐洲探險家在跟美洲原住民交流時,接觸到了番薯及其叫法,又進一步將番薯及其叫法傳播到世界上其他地方。在由西班牙人引入番薯的地方,人們多使用源自納瓦特爾語的叫法:camote。在由葡萄牙人引入番薯的地方,人們多使用源自阿拉瓦克語言的叫法:batata。番薯學名種加詞batatas)也由此而來。[3]

在一些地方,例如中國河北和美國南部,人們會將番薯稱為「山藥」,與薯蕷混同。[4]

形態

番薯為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地下部分有塊根,形狀、皮色、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不定根,匍匐地面。葉片的形狀、色澤因品種不同而異,通常為寬卵形或卵狀心形,長5至12厘米,基部心形或近於平截,頂端漸尖,全緣或具缺裂;葉柄長2.5至20厘米。聚傘花序腋生,有1、3、7朵花組成傘狀,花序梗長2至10.5厘米;苞片披針形,長2至4毫米,頂端芒尖或驟尖;花梗長2-10毫米;萼片長圓形,頂端驟然成芒尖狀;花冠粉紅、白、淡紫或紫色,鍾狀或漏斗狀,長3至4厘米,無毛;雄蕊花柱內藏。開花習性隨品種和生長條件而不同。蒴果卵形或扁圓形。種子1至4粒,通常2粒,無毛。[4][5]

歷史

番薯是一種六倍體物種,是一種二倍體和另一種四倍體雜交產生的異源多倍體。三裂薯Ipomoea trifida)是已知的番薯最近的二倍體親屬,很可能是番薯的二倍體祖先的直系後代。厄瓜多爾薯Ipomoea aequatoriensis)則是已知的番薯最近的四倍體親屬,很可能是番薯的四倍體祖先的直系後代。三裂薯分佈於加勒比海地區,厄瓜多爾薯分佈於太平洋沿岸的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兩個種群在何時何地、如何接觸並發生雜交,細節仍不得而知。[6][7]

秘魯奇爾卡區的考古證據表明,人類食用番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但無從確認當時人類食用的是野生的還是栽培的番薯。可確信的人類馴化番薯的最早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後,在秘魯卡斯馬河谷的考古遺址中發現了相關證據。[3]

番薯首先從美洲傳播到南太平洋。在庫克群島,發現了公元1000年前後留下的燒焦的番薯。一種觀點認為,在人類之前,番薯就在風、水或鳥類的幫助下長距離傳播到了波利尼西亞。另一種觀點認為,番薯是通過波利尼西亞人航行傳播到各個島嶼上的。總之,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番薯就已經被引入波利尼西亞,成為一些島嶼的重要經濟組成部分英語Sweet potato cultivation in Polynesia,並進一步傳播至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3][8]

番薯在西班牙統治期間被西班牙商船船隊與其他新世界作物英語New World crops一起引進至菲律賓[9]

番薯透過與菲律賓的貿易傳入中國,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相關記載。

1563年(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之前,中國雲南已經引種甘薯。李元陽《大理府志》(嘉靖1563年)卷二,列舉「薯蕷」之屬五:「山藥山薯紫蕷白蕷紅蕷。」[10]這其中就提到紫薯(紫蕷)。11年後李元陽在他主撰的萬曆1574年版的《雲南通志》裏更紀錄全省9個府和州已經有別於「山藥、山薯」的各種顏色的「蕷」的種植。可見甘薯由印緬入滇應較由海路入閩,以及較由陸路從安南入廣東,要早至少二三十年。但無證明該物種為番薯,如徐光啟《甘藷疏》:「薯有二種:其一,名山薯,閩、廣故有之;其一,名番薯,則土人傳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種。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種移植,略通閩、廣之境也。兩種莖葉多相類,但山薯植援附樹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壘,番薯,形圓而長。其味,則番薯甚甘,山薯為劣耳。蓋中土諸書所言薯者,皆山薯也」。

1582年(明朝萬曆十年),東莞陳益安南首先引入廣東[11]

1593年5月(萬曆二十一年),《金薯傳習錄》記述: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華僑陳振龍冒着生命危險將紅薯呂宋帶回中國,試種後,「甫及四月,啟土開掘,子母鈎連,大者如臂,小者如拳」,時值福建饑荒,福建巡撫金學曾大力推廣,並撰《海外新傳七則》[12][13][14]多部史料皆載「番薯,明萬歷中閩人得之外國」如周亮工《閩小記》、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赤嵌筆談〉、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 卷十七。

1596年(萬曆二十三年)李時珍在正式刊行的《本草綱目》中記載:「南人用當米穀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藷故也。」中醫學認為甘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15]

1603年,陳第《東番記》記載:「蔬有蔥,有薑,有番薯,有蹲鴟」,表明東番台灣已有番薯。

1605年,琉球野國總管福州帶回番薯的種子,並試種成功。後經麻平衡(儀間親方真常)傳播普及,在琉球全國廣泛栽種。

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徐光啟上《甘薯疏》,後來在《農政全書》其中的〈卷二十七·樹藝〉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並提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扦插、窖藏干藏等技術,可知先民於引進番薯不到廿年已經總結出種植的方法,完成本地馴種。

1617年,張燮東西洋考》:「甘藷漳名番藷,以其自東番攜來也」。

1624年,荷蘭人來台,文獻記載台灣已有野生番藷。

1636年,福建方志《海澄縣志》:「甘藷,俗名番薯,以其種自東番攜來也」。

1698年,琉球國王尚貞贈送了一籠番薯給種子島久基,由大瀨休左衛門在種子島試植成功,隨後普及到日本全境。

1764年,通信使趙曮將番薯種子從日本對馬島帶回朝鮮。在東萊府(今釜山廣域市一帶)和濟州島試種。後由姜必履韓語강필리總結了種植方法,並普及到朝鮮全國。

日治台灣因日本漢字「番」意思不同,所以將番薯改成「蕃薯」,將高山族群番人改成蕃人、生蕃,平埔族群熟番改為熟蕃,故台灣亦有「蕃薯」的用法。

明朝徐光啟在《農政全書》(卷27·樹藝)中,詳細記述了番薯的種植、貯藏、加工法,並提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莖分種、扦插、窖藏乾藏等技術,是最早系統介紹番薯種植法的著作。

更多資訊 國家, 產量(萬噸) ...
番薯產量(2023年)
國家 產量(萬噸)
 中國 5140.1
 馬拉維 804.5
 坦桑尼亞 451.5
 尼日利亞 408.5
 安哥拉 199.8
全球 9352
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16]
關閉

番薯目前已經被廣泛種植於世界各地。在發展中國家,番薯是一種重要的主食,能為飢餓的人口提供充足的食物,保證糧食安全,是重要的救荒食物。在發達國家,番薯的地位相對次要,更多地被用作蔬菜或甜食,因濕潤和甜味而受到青睞。

聯合國糧農組織有統計(1961年)以來,中國大陸一直是全球番薯產量最高的國家。1973年,中國大陸生產番薯1.31億噸,全世界生產番薯1.53億噸,均為歷史最高。近年,中國大陸番薯產量逐漸降低,但始終佔全球番薯總產量的一半以上。與此同時,非洲番薯產量快速增長。2003年,非洲生產番薯1223萬噸,佔全球產量的9.34%;2023年,非洲生產番薯3116萬噸,佔全球產量的33.32%。歐洲是全世界番薯產量最低的大洲,常年不到全球產量的0.1%。

Remove ads

台灣種植方法

番薯在臺灣全年可生長,但以每年3月至11月之間因氣候得宜而生長迅速,惟冬季遇上低溫寒流時,番薯藤及番薯葉可能凍傷枯萎,需改至東北季風的背風面種植。種植地點要有良好的排水性,若在戶外菜園種植,可在四周挖溝將多餘水分導走;若是以盆栽方式種植,應維持盆底排水功能正常,以避免黃葉出現。並適度施以氮肥可促進葉片生長,以增加番薯葉的收穫量。

種植番薯常用扦插法,將長約20厘米(7.9英寸),末端帶有數片番薯葉的番薯藤,於泡水發根後,以斜插的方式將根部淺埋到土壤裏約5厘米(2.0英寸)深即可。初時澆水勿過量,以免番薯藤腐爛,待根部生長健全後,即可增加澆水量,以促進番薯藤及番薯葉生長,惟土壤勿過於潮濕,以免蝸牛大量繁殖並啃食番薯葉。若要種出番薯食用,則要在番薯藤長出一節節的藤時,把歧出的根鬚拉離土壤,使養分能回送到源頭,而在根部長出碩大的番薯。

Remove ads

食用方法

Thumb
甜番薯
Thumb
使用番薯澱粉製作的青田「山粉餃」

番薯基本上加熱即可食用,也可曬製成乾;種植在山丘、高原等土地偏乾燥地區的番薯會因為乾燥原因沉澱澱粉而甜度較高。

常見的烹飪料理方式與產品包括:

  • 煮番薯(也可以和一起煮,煮成番薯飯或番薯稀飯)
  • 烤番薯(烤地瓜、烤紅薯、烘山芋)
  • 番薯葉
  • 拔絲地瓜
  • 番薯糖水
  • 蜜番薯
  • 番薯薯條
  • 番薯乾
  • 地瓜球
  • 地瓜酥
  • 花蓮薯
  • 餡料:番薯泥可以作為湯圓的餡料;紫心番薯可與芋頭混合製成餡料,來模仿香芋的顏色和味道。
  • 西南地區普通會把紅薯磨粉做成類似米粉類型的「苕粉」或稱「紅苕粉」,一般會作為火鍋或者麻辣燙的配料。

營養

快速預覽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熱量 ...
番薯
每100 g(3.5 oz)食物營養值
360 kJ(86 kcal)
20.1 g
澱粉12.7 g
4.2 g
膳食纖維3.0 g
0.1 g
1.6 g
維生素
維生素A equiv.
(89%)
709 μg
(79%)
8509 μg
0 μg
硫胺(維生素B1
(9%)
0.1 mg
核黃素(維生素B2
(8%)
0.1 mg
煙鹼酸(維生素B3
(4%)
0.61 mg
(16%)
0.8 mg
吡哆醇維生素B6
(15%)
0.2 mg
葉酸(維生素B9
(3%)
11 μg
維生素C
(3%)
2.4 mg
維生素E
(2%)
0.26 mg
膳食礦物質
(3%)
30.0 mg
(5%)
0.6 mg
(7%)
25.0 mg
(7%)
47.0 mg
(7%)
337 mg
(4%)
55 mg
(3%)
0.3 mg
美國農業部資料庫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參考膳食攝入量(DRI)
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數據庫
關閉

有觀點提倡番薯應連皮吃,因番薯含有豐富的鈣質多酚。烹煮前應徹底將皮洗淨,連皮煮熟食用最能吸收營養;且因番薯較少加農藥,可購買品質較好的番薯,帶皮烹煮食用,更能吸收到完整營養。地瓜皮含豐富的黏液蛋白多醣類物質,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保持血管彈性,預防血管硬化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17][18]

橙黃色的番薯是因為當中的β-胡蘿蔔素,但不是所有的番薯都是橙黃色的。除了有紫心番薯之外,在烏干達的番薯卻是白心的,因為當地的氣候令胡蘿蔔素含量較高的物種無法成長,但可以生長的物種卻只會製造大量碳水化合物[19]

紅薯含有眾多膳食纖維,在腸道內無法被消化吸收,能增強腸道蠕動,另有一種氧化酶物質,這種酶容易在人的胃腸道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如紅薯吃得過多,會使人腹脹、打嗝、排氣。

紅薯是β-胡蘿蔔素最豐富的天然來源之一,到達人體內會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對人體免疫系統和至關重要,而且也可以保持眼睛健康[20]

蕃薯在發芽後營養會流失減少,口感也較差,但是仍可食用[21]

台灣種植品種

在台灣的蕃薯品種以「黃金蕃薯」黃地瓜的台農57號為最大宗,種植於南投縣竹山鎮、彰化、雲林、台南與高雄,產期約在每年9月到隔年4月,約7到14天發芽。紅皮黃肉的台農62號產於雲林與嘉義。

由台灣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開發的「金香蕃薯」,紫皮黃肉、有栗香氣味、耐儲存的台農74號,產量比台農57號多3成,可以長期儲存28天仍不發芽[22][23]

紅地瓜甜度較高,類胡蘿蔔素較其他品種高,有黃皮紅肉的台農64號與紅皮紅肉台農66號種植於台灣北海岸。台農68號。台農72號。

紫心地瓜又稱為芋仔蕃薯紫芋地瓜芋心蕃薯,因肉質顏色由呈鮮豔紫色,故取商業名稱為芋仔甘藷,不是如外界揣測的芋頭與甘藷所雜交的品種,此為甘藷的一個品種特性,極適合烘烤食用,口感鬆甜好吃,普遍栽種於花蓮新城彰化大城[24][25]

巴西白地瓜富含維他命K由台灣楊天和醫師引進,在台灣南投縣竹山鎮栽種,取名為西蒙一號白地瓜,楊天和醫師並將白地瓜引入日本栽種獲NHK電視台關注報導[26][27]

諺語及逸事

中國大陸

  •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 一斤番薯兩斤屎,一擔番薯十斤屎,身體不好還不止。(其促便清腸之意)
  • 夏至後壓,一擔苗,一擔薯
  • 種種甘薯種種稻,產量年年高
  • 黃鸝來,拔蒜薹;黃鸝走,出紅薯。

臺灣

  • 「嫁妹莫嫁竹頭背,毋係番藷就係豬菜」:美濃客語俗諺,舊時社會普遍貧窮,不願將自家女兒嫁到竹頭背後更窮困的山林去,因為山多陡峭,日未出而上山工作,日已落而未息,尚須拖着疲憊飢餓的身子,肩膀上所負擔者,不是兩籃滿滿的番藷,就是一肩的豬菜(番薯藤及番薯葉),回家路上,也不得安閒[28]
  • 「無命好食番薯湯」:臺灣客家語俗諺,比喻情況糟透了,連留下命來吃甘薯湯的機會也沒有了。
  • 「食番薯毋知米價」:臺灣客家語俗諺,比喻人沒見識。
  • 「會算毋會除,偷米換番薯」:臺灣客家語俗諺,會算計卻不會籌劃,偷到米卻換得番薯。形容人算計太過,最後反而吃虧。或形容表面看似聰明,其實不然。
  • 「時到時擔當,無米再來煮番薯湯」:臺語俗諺,意思是船到橋頭自然直,不必多慮,須懂得合理地隨機應變。
  • 「番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臺語俗諺,意思生命力很強,根深柢固,只要你種下它,它就可以生生不息。比喻台灣人的精神,吃苦耐勞,根性強。
  • 「番薯好食免大條」:臺語俗諺,意謂不要以貌取人,人的內在素質比外表重要。
  • 「吃番薯要看勢面」:臺語俗諺,意謂凡事都要審時度勢,不能莽撞行事。
  • 由於台灣島的外形狀似一顆番薯,台灣人又常以番薯做為自身的象徵。而臺北市貴陽街原名為蕃薯市街。

日本

  • 日本薩摩國地區(今鹿兒島縣)以出產番薯著名,因此「薩摩」(さつま)的地名在日本語中被用來命名番薯,即「さつまいも」(「薩摩芋」之意)。

香港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