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號戰列艦(Орёл,有時也採用音譯而稱為奧廖爾號戰列艦)為俄羅斯帝國建造的博羅季諾級戰列艦4號艦。鷹號建成之時,日俄戰爭早已於1904年2月爆發,因此俄軍將鷹號編入第二太平洋艦隊,並啟程前往旅順港(俄方稱亞瑟港),解救被日本海軍圍困在港內的俄國第一太平洋艦隊主力。但在第二太平洋艦隊依舊在海上航行時,日軍即已攻陷旅順要塞,第一太平洋艦隊已經覆滅;第二太平洋艦隊只能將目的地改為俄國在遠東的另一個軍港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舊稱海參崴)。1905年5月,以逸待勞的日本聯合艦隊主力在途中對馬海峽堵住了勞師遠征的第二太平洋艦隊,對馬海峽海戰(日方稱為日本海海戰)爆發。此戰鷹號雖然奮力抵抗但終告不支而投降,並為日軍所獲。
Орёл 石見いはみ/いわみ | |
---|---|
概觀 | |
艦種 | 前無畏艦 |
擁有國 | 俄羅斯帝國(建成至1905年重創被俘) 大日本帝國(1905年捕獲至1922年) |
艦級 | 博羅季諾級戰列艦 |
製造廠 | 俄國聖彼得堡海軍部造船廠 |
下訂 | 1899年11月7日 |
動工 | 1900年6月1日 |
下水 | 鷹:1902年7月19日 |
服役 | 鷹:1904年10月14日 石見:1907年6月6日 |
結局 | 鷹:1905年5月28日受創後投降被俘 石見:1924年7月10日作為靶艦被擊沉 |
除籍 | 鷹:1905年9月13日在俄軍中除籍 石見:1922年9月1日在日軍中除籍,列入雜役船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鷹:1萬4440噸 石見:1萬3516噸 |
滿載排水量 | 鷹:1萬5275噸 |
全長 | 艦體全長:121.0米 |
全寬 | 23.2米 |
吃水 | 鷹:8.9米 石見:7.96米 |
燃料 | 1370噸燃煤 |
鍋爐 | 燃煤專燒貝爾維爾式水管鍋爐20座 |
動力 | 直立型三段膨脹式三汽缸複合式蒸汽引擎2座 2軸推進 |
功率 | 1萬5800匹馬力(1萬1782千瓦) |
最高速度 | 18節 |
續航距離 | 2590海里/10節 |
乘員 | 軍官28名,水兵826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克虜伯滲碳裝甲 水線帶:145-194毫米 水下防魚雷裝甲:43毫米 甲板:32-51毫米(2英寸) 主炮炮塔:63-254毫米(10英寸) 主炮炮座:102-254毫米 75毫米炮裝甲炮座:76毫米 司令塔:51-203毫米 |
日軍接收鷹號後對其進行了修復和改裝,並根據石見國而將鷹號重新命名為石見いはみ/いわみ,編列為一等戰列艦(日本正式名稱為「一等戦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石見即參加了日軍對青島的進攻;1918年,石見在俄國內戰期間參加了日本出兵西伯利亞的行動。1922年隨着《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石見退出了現役,並於1924年作為靶艦被擊沉。
建造背景及概述
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結束後,俄、德、法三國聯合要求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此即「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事後俄國以此為理由向清廷租借旅順口作為報酬,並建立軍港和要塞。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二世下令為了適應遠東形勢的發展、防衛俄國在遠東唯一的不凍港旅順港而建造新的戰列艦,博羅季諾級即應運而生。而另一方面,日本將此事視為奇恥大辱,在日俄爭奪在朝鮮的權益之餘,更添一道對俄國的仇視。[1]
俄國1898年向法國訂購了一艘戰列艦太子號,向這一項龐大的海軍擴充計劃踏出了第一步,同時也購買了在本國船塢進行後續艦隻建造的生產許可。博羅季諾級係由太子號發展而來,船體有所擴大,以容納下更多的裝備,但同時削減了裝甲厚度以減輕重量。鷹號全長121.0米,寬達23.19米,滿載時吃水深達8.9米。博羅季諾級的設計排水量為1萬3733噸,但鷹號的實際排水量達到了1萬4378噸。排水量的增加導致了許多問題,在鷹號的姊妹艦亞歷山大三世號海試時即暴露了出來:其在高速轉彎時傾角達到了15度,甚至淹沒了艦上的75毫米炮的射擊孔。鷹號在設計上也沒有作太多修改,因此同樣存在這些問題。[2]
鷹號上安裝了20座貝爾維爾式鍋爐,推動艦上的兩座四衝程三段膨脹複合式蒸汽引擎,設計功率1萬5800匹馬力,設計最高速度18節。1904年9月10日的海試只錄得了1萬4176匹馬力的實際輸出功率,不過鷹號依然成功達到了預定的最高速度。艦上可攜帶1370噸燃煤,在10節經濟航速下航程為2590海里。[3]
艦上的主武裝為兩座305毫米雙聯裝火炮,艦艏和艦艉各一座。副炮則是12門法國卡內公司生產的152毫米速射炮,分別安裝在6座雙聯裝炮塔里。另外艦上還裝備有一批小型火炮,包括20門75毫米和20門47毫米哈奇開斯速射炮,以防備魚雷艇的襲擊。4具魚雷發射管中,兩座安裝在水線以上,一艏一艉;另兩具則安裝在舷側水線下。[4]
艦歷
1899年11月7日,聖彼得堡的波羅的造船廠就已經開始了建造鷹號的先期工作[5]。1900年6月1日,工廠正式開始鋪放鷹號的龍骨。
但鷹號的建造過程一直多災多難。1902年春,波羅的造船廠意外發生火災,大火迅速蔓延到建造鷹號的船台邊,嚴重威脅着鷹號的安全(雖然尚未建成的軍艦一般不會有太多可燃物,但在高溫炙烤之下船身、尤其是龍骨有可能會發生變形而導致軍艦報廢),甚至有燒斷的起重機掉落砸在鷹號上;幸而經過多方奮力撲救,鷹號總算逃過一劫[6]。1902年7月19日鷹號下水,尼古拉二世也參加了下水儀式[7]。但儀式中再次發生意外,鷹號一直卡在船台上無法下滑,儀式主席只能尷尬地宣佈下水儀式完成;然而當晚鷹號突然自行滑入水中,令毫無準備的船廠狼狽不堪,所幸沒有出現什麼嚴重的損傷[6]。1903年9月底,已經完成船體建造的鷹號由拖船從船廠拖往聖彼得堡外港準備進行最後的舾裝,途中停泊在一個碼頭上過夜,但夜間涅瓦河因為洪水而水位大漲,鷹號左傾坐沉在碼頭邊上,萬幸的是由於水淺沒有徹底傾覆,只是打撈與清理、除鏽工作又花了不少時間[6]。1904年5月,鷹號在喀琅施塔得進行舾裝期間,在準備安裝裝甲板時發生了意外,臨時覆蓋物脫落導致船身進水,5天後坐沉。建設方設法排乾海水讓鷹號重新上浮,作業過程比較順利,沒有再發生事故[8]。1904年10月,舾裝完成[9],總造價為1340萬4000盧布[10]。原本鷹號是博羅季諾級中進度最快的一艘,結果因為事故不斷,變成除了光榮號之外最晚一艘完工的了[11]。
1904年10月15日,剛建成沒幾天的鷹號就編入第二太平洋艦隊第一戰隊,隨其他艦艇一道,在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從利耶帕亞啟程前往旅順港[12]。當月21-22日間,精神極度緊張的第二太平洋艦隊第一戰隊官兵在多格灘附近,將數艘英國漁船誤當作「日本的魚雷艇」並開火誤擊,此即「多格灘事件」。事後英國方面大為震怒,派出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的巡洋艦隊一路監視着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第一戰隊的南下,有一段時間英國巡洋艦甚至逼近到鷹號左舷只有2鏈(40米)的距離,直到第一戰隊抵達西屬摩洛哥丹吉爾港後英國艦隊才撤回[13]。
第二太平洋艦隊第一戰隊由於無法從沿非洲西海岸跨越了大西洋,並繞過好望角,1905年1月9日抵達馬達加斯加西北的貝島,並在那裏停留了兩個月,等待燃煤採買和裝運事宜。同年3月16日第二太平洋艦隊再度出發,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到達法屬印度支那的金蘭灣,又在那裏逗留等待第三太平洋艦隊。第三太平洋艦隊由尼古拉·涅博加托夫(又譯「涅鮑加托夫」)海軍少將率領,由黑海艦隊中抽調艦艇組成,但旗下軍艦大多老舊,直到同年5月9日才抵達金蘭灣與第二太平洋艦隊會合。在此前的同年4月26日,鷹號因為伙食問題幾乎引發譁變,當天船上為了慶祝東正教復活節而宰殺了一頭牛,但因為選擇的是一頭病牛,而引發了水兵騷亂[14]。由於接下來的航程很難再獲得補給,鷹號只能儘可能地多裝煤炭和其他補給品,導致超重1814噸;其中大部分超載的補給品都堆積在鷹號的上層,不但使其本來就堪憂的復原性進一步惡化,更致命的是導致鷹號的水線裝甲帶完全被壓到了水線以下[15]。
由於第二太平洋艦隊跨越大半個地球而缺乏充分的整修,無論是輪機情況、外船體清潔情況,還是艦隊內的訓練水平以及士氣都不容樂觀,更重要的是補給問題一直揮之不去,羅傑斯特文斯基決定走最短的路線,直接穿越對馬海峽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但日軍正確判斷了俄軍的意圖,1905年5月27日成功在對馬海峽攔截了北上中的俄軍艦隊。戰鬥剛開始時,4艘博羅季諾級戰列艦都劃入第一分隊,歸羅傑斯特文斯基直接指揮,而鷹號在艦列中位列最末尾。鷹號艦長尼古拉·榮格海軍上校下令向約9000米開外尾隨着俄軍隊列的一艘日軍巡洋艦開火,由此打響了對馬海峽海戰的第一炮。在戰前俄軍並未針對這種情況作出過指示,不過羅傑斯特文斯基最終還是下令鷹號停火,而此時鷹號已經打出了30餘發炮彈,無一命中。[16]
在戰鬥一開始,鷹號就受到日軍的炮擊而起火,不過並未受到日軍的重點攻擊[17]。戰鬥爆發大約一小時左右,日軍通報艦千早向俄軍艦隊發射了兩枚魚雷,目標有可能就是鷹號,不過兩枚全部射失。隨着亞歷山大三世號以及蘇沃洛夫公爵號在交戰中先後受創脫離戰列,當天16:00左右,鷹號變成了跟在博羅季諾號之後,排在第二位。日軍集中了大部分火力轟擊博羅季諾號,19:30前後沉沒。此時鷹號遭受了若干次命中,但都沒有造成太大的傷害。博羅季諾號沉沒以後,鷹號接過了領隊的位置。隨着夜色漸深,日軍艦隊統帥東鄉平八郎下令日艦脫離接觸。稍後鷹號與涅博加托夫的第二戰隊會合;由於羅傑斯特文斯基在日間的戰鬥中已經身負重傷無法指揮,涅博加托夫遂接替進行指揮。他下令殘餘的俄軍艦艇繼續向符拉迪沃斯托克前進。[18]。
當晚日軍魚雷艇部隊對俄軍第二太平洋艦隊殘部發動了魚雷突襲,但收效不大,鷹號在夜襲中毫髮無損。在次日早上,日艦再次發現了北上的俄艦;此時俄軍以涅博加托夫的尼古拉一世號為先導,博羅季諾級僅存的鷹號則緊隨其後位列第二[19]。10:00前後東鄉重新下令開火。日艦航速比俄艦要快,可以游離在俄艦射程外射擊而不用擔心受到反擊。陷入窘境的涅博加托夫既無法讓手下的艦艇還擊,也無法追上去縮短與日艦的距離,無奈之下只能於10:30下令投降,日軍派員登船接收了殘存的俄軍主力艦,鷹號也在其中[20]。
整場戰鬥中,鷹號受到5發12英寸(300毫米)、2發10英寸(250毫米)、9發8英寸(200毫米)、39發6英寸(150毫米)炮彈的命中,此外還有21發小型炮彈或者碎片造成了些損傷。鷹號舷側的非裝甲區域有多處遭到擊中,一片狼藉;但整體的船體損傷並不算嚴重,水線裝甲帶處受到的4發命中(1發12英寸、3發6英寸)都沒能成功擊穿裝甲。鷹號的前部主炮塔中左側那門305毫米炮被一發8英寸炮彈擊中,炮口破損;另有一發8英寸炮擊中了後部主炮塔的頂部,把頂部砸凹了一塊,導致左側火炮的最大仰角受到限制。此外日軍命中的8英寸炮彈還摧毀了鷹號上的兩門6英寸炮;其中一門6英寸炮由於彈藥起火而燒毀;又有一發12英寸炮彈擊中了鷹號的一座炮塔的輸送管道,導致這個炮塔無法使用。兩發6英寸炮彈的碎片飛濺進了司令塔內部[21],給榮格造成了致命的重傷,榮格不久即因傷逝世[22]。艦上乘員共有43人戰死,80餘人負傷[23]。
1905年9月13日,俄國方面正式將鷹號除籍。[23]
對馬海峽海戰過後,日軍讓朝日和裝甲巡洋艦春日押送捕獲的鷹號返回日本[24][25];原鷹號乘員由朝日收容[26]。各艦原定的返航地點是佐世保港[27];但在途中鷹號進水情況日漸嚴重,右傾加大,引擎也故障停機,只好中途離隊,由朝日和裝甲巡洋艦淺間護送着前往舞鶴海軍工廠[28],進行應急維修和艦內的清潔維護[29]。修理工作一直持續到同年7月29日;在6月6日[30],修理工作仍在進行之時,有關方面將捕獲的原俄國軍艦重新命名[31],其中鷹號根據島根縣石見國而重新命名為「石見」,同日各艦列入軍艦籍內,石見的類別為一等戰列艦(日方稱「一等戦艦」)[32][33]。同年12月12日,日本海軍修改了艦艇類別等級表[34],戰列艦不再進行分級,因此包括石見在內共有9艘軍艦列入戰列艦一欄[35][36]。此時的石見是除香取級兩艘以外最新式的戰列艦,因此日本方面對石見非常重視[28]。
日本方面在吳海軍工廠對石見進行了徹底的修理,幾乎算是重新修建了這艘軍艦[37]。為了降低石見的上部重量,日本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包括縮短了煙囪、拆除了桅杆頂部橫樑,還將上層建築的高度降低。武裝方面,拆掉了全部的雙聯裝6英寸炮,改成在甲板步道上安裝6門8英寸炮,並配有炮盾作為防護;艏艉的8英寸炮都往下移了一層,和艦舯的火炮高度持平[38]。艦上原有的75毫米炮全部換成了16門日本自產的12磅76毫米(3英寸)速射炮[39],其中艦舯的炮位還加裝了蓋板;另外原來的魚雷發射管也換成了兩具水下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動力方面,原有的鍋爐全部更換成了日本國產的宮原式水管鍋爐。經過一番改造,石見的噸位減少到了13,500長噸(13,700公噸)[40],改造後定員806人[37]。原本鷹號外形上是很典型的長艏樓船體,干舷高聳,但在改造後的石見上已經基本看不出來了。
1907年11月26日,日本方面將石見編入第一艦隊,不過在1908年期間石見隨同第二艦隊參加了行動,次年才重新轉回第一艦隊。[37]
1912年(大正元年)8月28日,日本方面修訂了艦艇等級表[41],將石見重新分類為一等海防艦(7000噸以上)[42]。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日本方面將從俄軍捕獲的軍艦組成第二艦隊第二戰隊,石見也位列其中,並在青島戰役中封鎖並炮轟青島港。
1915年,石見轉為吳特別警備艦,同年晚些時候參加了一些海軍的海上行動。
1918年1月7日,石見獲指定為第三艦隊第五戰隊旗艦[37]。同年1月12日,亦即五天後,日本開始出兵西伯利亞干涉俄國內戰,石見在行動中運送了一個海軍陸戰隊連登陸符拉迪沃斯托克[43]。同年9月9日,石見返回吳港,並退出第三艦隊編制。
1920年9月24日,石見奉命以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為基地,守衛堪察加半島。這項任務一直持續到1921年6月30日。[37]
1921年9月,日本方面將石見分類為一等海防艦,主要用作訓練艦。
日本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後,將石見列入了裁撤名單之中。1922年9月1日正式除籍[44][45]。
1923年5月9日,已經解除了武裝的石見轉作雜役船使用。
1924年7月,日本方面決定讓石見作為橫須賀基地航空隊的靶艦[46],此次實驗集中了眾多日本海軍航空隊以及船舶建造相關人員[47]。8日,有關方面利用石見在橫須賀軍港進行了小型炸彈的轟炸實驗;9日由朝日拖曳到東京灣外的城之島後,航空隊的飛機對其進行了轟炸,當天16:30左右開始右傾,17:33沉沒[48]。
歷任艦長
- 尼古拉·維克托洛維奇·榮格 一等海軍校官(海軍上校):1904年5月9日 -
下表系根據《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將官履歴》,以及《官報》進行整理。
- 福井正義 海軍大佐:1907年5月17日 - 1908年4月2日
- 加藤定吉 海軍大佐:1908年4月2日 - 5月15日
- 石橋甫 海軍大佐:1908年5月15日 - 1909年1月25日
- 西山實親 海軍大佐:1909年1月25日 - 12月1日
- 山口九十郎 海軍大佐:1909年12月1日 - 1910年6月22日
- 花房祐四郎 海軍大佐:1910年6月22日 - 1911年12月1日
- 磯部謙 海軍大佐:1912年5月22日 - 12月1日
- 川浪安勝 海軍大佐:1912年12月1日 - 1913年3月7日
- 高島萬太郎 海軍大佐:1913年3月7日 - 10月14日
- 小林恵吉郎 海軍大佐:1913年10月14日 -
- 丸橋彥三郎 海軍大佐:1914年12月1日 - 1915年4月1日
- 白石直介 海軍大佐:1915年6月30日 - 8月3日
- 阪本則俊 海軍大佐:1915年2月1日 - 12月13日
- (兼)中川繁丑 海軍大佐:1915年12月13日 - 1916年2月25日
- (兼)本田親民 海軍大佐:1916年2月25日 - 3月15日
- 關重孝 海軍大佐:1916年4月11日 - 12月1日
- 森本義寬 海軍大佐:1916年12月1日 - 1917年2月13日
- 海老原啟一 海軍大佐:1917年10月1日 - 1918年11月10日
- (兼)糸川成太郎 海軍大佐:1918年12月1日[49] - 1919年4月18日[50]
- (兼)正木義太 海軍大佐:1919年4月18日 - 1920年8月12日
- 白根熊三 海軍大佐:1920年8月12日 - 1921年9月20日
- 丸橋清一郎 海軍大佐:1921年9月20日[51] -
同級艦
- 博羅季諾號戰列艦
- 亞歷山大三世號戰列艦
- 蘇沃洛夫公爵號戰列艦
- 光榮號戰艦,對馬海峽海戰爆發時本艦尚未完工
註釋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