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苗栗縣通霄鎮的傳統地名、大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因其北側過港溪砂石豐富,且當地冬季強勁東北季風將砂石吹至河口南岸堆積沙丘,砂石顏色呈淡黃,閩南人乃稱「白沙墩」[1]。而鄰近之客家人則稱之「白沙堆」。
1920年,日本當局整理地名寫法,原有「墩」一律改為「屯」,故「白沙墩」改換「白沙屯」,不過閩南語口語仍襲舊稱;該地居民於每年春季徒步前往北港進香聞名[2]。
白沙墩的建立,最早出現的史料記載可溯自同治十年(1871年)陳培桂所著《淡水廳志》,[3]白沙屯是通霄鎮內開發較早的地區,大致在清康熙中業便已開發[4],二戰後通霄莊的白沙屯大致劃分出白東里、白西里等二里。
白沙屯的族群以閩南人佔多數。[7]早期白沙屯聚落集中在台1線左側,尤以鐵路西側拱天宮週邊最集中,之後發展至鐵路東側,白沙屯車站週邊。台1線東側的佳佳福社區、福泰社區是較新的社區建案。現今漁港附近仍有傳統漁村民宅,店仔街上則有古厝及古街樣貌,白沙屯車站附近因較晚開發,道路方正。
以供奉媽祖的白沙屯拱天宮最為知名,每年都會至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進香。在白沙屯地區還有五雲宮、天德宮、五龍宮、東龍宮等廟宇,足見當地道教信仰興盛。拱天宮的祭祀圈包括了通霄鎮白東里、白西里、內島里、後龍鎮南港里[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