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克分析
通过结构与层级来分析音乐的理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申克分析是依據海因里希·申克(Heinrich Schenker, 1868-1935)的一系列理論,所形成的調性音樂分析法。申克分析的目的是闡釋調性作品深層的結構,以便用這種結構解讀譜面。該理論的基本宗旨,可認為是要找到一種定義調性的方法。申克分析可以展示一段音樂在音高上的層級關係,並從這種層級關係中得出其時間結構。這種分析使用申克開發的一套符號形式的記譜,來演示各種修飾手法。申克的調性理論中,一個關鍵概念是「調性空間」。[1] 主三和弦的各音之間的音程,形成了一個可被經過音和輔助音填充的調性空間,這個空間經進一步修飾之後,形成了作品的表層(譜面)。
申克本人經常以生成的角度表達他的理論,從基本結構(Ursatz)開始入手;而申克分析的實踐中往往是從譜面開始簡化,使其簡化成基本結構。基本結構的圖示是無節奏的,這和嚴格對位法的定旋律類似。[2]即使在中度的簡化里,記譜的節奏(空心、實心符頭、符干、符尾)也不代表實際節奏,而代表音高事件的層級關係。
申克分析是共主觀的(即主觀的、任意的,而非客觀的、機械的)。這種分析反映了分析者的音樂感知和直覺[3],它依據的是申克及後來的理論家建立的特定原則。[4]
基礎
申克相信共性實踐時期作品(尤指J·S·巴赫、C·P·E·巴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蕭邦和勃拉姆斯[5])的傑出卓越,這使他開始探索理解大師們對位法傳統規則的關鍵。申克的目標是說明自由作曲(freier Satz)其實是嚴格作曲(strenger Satz)(即分類對位法,尤其是二聲部對位法)的修飾,即延長。他的辦法是,提出一套稱為延長層次、聲部進行的層次(Stimmführungsschichten),或轉化(Verwandlungen)的修飾層級理論,即,每一層的存在都是在嚴格作曲的基礎上進行的一度自由發揮。
既然修飾的第一原則便是用經過音填滿調性空間,那麼,申克分析的本質目標之一,就是來揭示填充某一層級上的三和弦的幾個音之間本來的線性聯繫——而在次級層次上,這些音符可能被嵌入的其他三和弦分隔開幾小節乃至幾頁的距離。因此分析者應具備一種「結構聽覺」[6](Fernhören)[7]的能力。
主三和弦是整個作品賴以成立的基礎,它以泛音列為原型。然而:
- 純粹地復刻某種自然現象,不可能是人類追求的目標。所以……泛音列……就變形為一個橫向的分解和弦,以納入人聲的音域中。這樣,出於藝術的目的,泛音列就被濃縮、被截斷。[8]
申克將(大)三和弦與泛音列聯繫起來,這只不過是20世紀初共識的口惠。[9]他斷言,小三和弦無此聯繫:
- 想從自然(即泛音列)中衍生小調的基礎(即小三和弦)的任何嘗試都必然是徒勞的。若認為小調不來自自然界中,而是來源於審美趣味,就容易解釋得多了。[10]
申克的和聲學的基本元素是音級(簡稱「級」,德文原術語Stufe,英譯scale degree或scale-step),即具有結構意義的某個和弦。從一個和弦的外音經過音和琶音的組合中,可以生出另一個和弦:最初只是裝飾音,只是聲部連接的現象,但進一步修飾發展之後,就具有了結構意義,更恰當地說,也就成為了音級。申克發現,辨認音級「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11],但從他舉的例子中可以推定,如果一個三和弦能解釋為聲部進行的經過音或輔助音,便不能被認定是音級。
申克分析採用羅馬數字來表示音級:這是19、20世紀維也納通行的、由Georg Joseph Vogler及其學生Gottfried Weber的著作中提出的理論。申克在維也納的音樂學院Simon Sechter及其門徒布魯克納的課堂上學到。[12]
申克的理論是單一調性的:作為主三和弦自然音展開的「基本結構」,其定義決定了它不可能出現轉調。當一個音級被修飾到成為臨時主和聲的程度是,就產生「離調」,但整個作品仍是單一調性的,最終只能是一個音級(主音級)。[13]
申克的嚴格作曲模型仍是二聲部對位;而自由作曲是對嚴格對位法的的自由運用。申克分析的一個目的就是,透過表層的自由發揮,來跟蹤作品在最深層次是如何遵守這些嚴格規則的。[14]
申克的理論在多年的發展中,在二聲部嚴格寫作的問題上貫穿的一點就是「流暢旋律」(fliessender Gesang)的規則。申克將此規則歸功於凱魯比尼,是他提出了「嚴格對位法中,流暢的旋律永遠是好的」;[15]而旋律的流暢(即對級進的偏愛)即使在自由作曲中,也是聲部連接的一個主要規則。這樣的旋律中不會出現連續的跳進,營造一種「波浪形的旋律線條,而整體而言,在起伏的曲線中又使各獨立部分達到平衡的一個生動的實體」。[16] 這個概念催生了線條進行(Zug)的概念,具體來說就是基本線條(Urlinie)的概念。





基本結構(Ursatz,英譯通常為「fundamental structure」)是申克為作品賴以發端的底層最簡結構所擬的術語。在該理論最典範的含義中,基本結構由一個分解低音(Bassbrechung)支持的基本線條(Urlinie)構成。因此,基本結構其實是一個二聲部對位,遵守嚴格對位法的規則。[17]以調性空間理論來看,基本線條可以從三和弦的任意一音開始,下行到主音為止;分解低音是空五度,從I級上行到V,再下行回I。基本線條在旋律的維度上展開調性空間,而分解低音從和聲維度表現。[18]
基本結構理論是申克理論中最飽受批評的部分——把所有調性音樂都簡化為差不多千篇一律的背景結構,這是讓人難以接受的。然而這是一個誤解:申克分析並非要說明所有作品都能簡化為同樣的背景,而是要闡釋每部作品是如何獨一無二地展開背景,而實現其本體和「含義」的。這也是申克的座右銘:「Semper idem, sed non eodem modo.」(永遠相同,但以不同的方式相同。)[19]
在申克理論發展的早期,基本線條的概念就出現了。印刷材料中首次提到是在1920年貝多芬奏鳴曲Op. 101的版本中;但此概念與「流暢旋律」聯繫起來,明顯是在其十年之前。[20]申克最初將基本線條構想成一種流暢的動機線條,在各種掩蓋下貫穿整個作品,使其統一。後來他猜想一部作品從頭到尾應該只有一個統一的基本線條。他意識到這些線條一般是下行的,所以最終將基本線條定義為只能下行。並不是他不承認上行線條,而是他認為在結構上不重要。「基本線條從、
或
開始,經過下行導音
進行到
。」[21]基本線條的起始音稱為「首音」(Kopfton)。首音可以用上方輔助音裝飾,但不能在下方裝飾。[22]很多情況下首音要通過上行線條(Anstieg,「初始爬升」)或上行琶音來達到,這在嚴格意義上不屬於基本結構的一部分。[23]
五度的分解是對泛音列的一種模擬,因為[原文]「人類的能力只能感受相繼發出的幾個聲音。」[24]琶音中的五度音與基本線條中的同時發聲,這乍一看只是形成了一個填充調性空間的「五度處的分割」。然而它作為一個協和的音響,可以進一步定義出一個高層級的調性空間,即屬和弦,以便作品進一步展開。五度分割和屬和弦的區別,似乎只是在於所在的層次不同:五度分割的概念是初始調性空間的一個修飾,而屬和弦的概念則是在已有的調性空間中創造出的新調性空間。但現代申克理論家在這一點上有分歧。[25]
申克圖式的記譜法
圖式在申克分析中扮演重要角色。「用記譜方法來表現各種因素的關係,是申克理論所獨有的」。[26]申克圖式是一種「層級的」記譜,音符的大小、時值和其他特徵,只代表音高的結構意義。申克本人在其《圖式分析五則》的前言中稱「圖形表示法很發達,文字說明已不再需要了」。[27]申克圖式更代表了符號系統從音樂本身到圖形表示的轉化,類似於從音樂到(分析)文字的轉化,不過這種變化已經體現在了譜面上,而申克也正確地注意到了記譜和分析之間的類比。[28]圖形分析中,有一個方面沒有得到足夠強調,那就是對時間的捨棄,而將作品一目了然地表示——至少,以「扁平的」讀譜替代了「線性的」讀譜。



分析的第一個步驟一般是對作品進行「節奏性」縮譜,將節奏和聲部連接「標準化」。[29]這種縮譜有悠久的傳統,它不僅存在於對位法論著和理論著作中[30],也存在於某些巴羅克時期作品的簡化記譜中,例如亨德爾A大調組曲的序曲HWV426、以及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第一冊的C大調前奏曲的早期版本。節奏縮譜的一個直接優勢在於,它使聲部連接變得清晰:在車爾尼的這個例子中,將蕭邦的琶音轉換成四部(或五部)和聲。Edward Aldell和Carl Schachter寫道,改寫的第一步應該是「儘可能做到音對音」。[31]Allen Cadwallader和David Gagné提出了一種他們稱為「假想數字低音」的節奏縮譜[32],強調了節奏縮譜和一個帶數字低音的旋律之間的聯繫。它基本上是為作品想像出了一個數字低音,並為之配上相應的和弦。
申克本人在着手分析時,通常先作出一個他稱為「Urlinietafel」的節奏縮譜。從1925年往後,它在節奏縮譜上進一步完善其他表示,分別對應通往基本結構的各階段。最初,他主要依靠符頭的大小來指代層級關係,但後來發現對印刷技術的要求太高,便拋棄了這一體系。Allen Cadwallader和David Gagné描述申克的圖形記譜體系稱:「它很靈活,方便每個人表述細微的(有時甚至是不同的)解讀方法。」他們提到了表示最高層級的空心符頭,較低等級的實心符頭,連接分解和弦或輔助、經過音的連線,重複音或持續音的虛連線,聯結錯位音符的斜線,以及連接統一和弦中連續兩個音(展開)的反轉符桿等。[33]
延長的手段
申克分析的主要內容,是說明背景結構如何擴展形成作品表層的一連串音樂事件。申克用術語Auskomponierung(意即:作出)表述這個過程,但更常用的譯名是」elaboration「(展開、修飾、潤色)。現代申克理論家更傾向用」延長「(prolongation)這一術語,強調在時間軸上對事件的修飾展開。
申克寫道:
- 在藝術的實踐中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在實際內容中實現和聲的概念。於是可以看到,在蕭邦的前奏曲Op. 28第6首中,這一動機
播放和弦(說明·資訊) 或
播放琶音(說明·資訊)
- 是負責實現B、D、升F這一三和弦的抽象概念的。[34]
此處對三和弦的展開主要是以琶音的形式,它將具體意義、」實際內容「,賦予了三和弦。修飾是以減時的形式進行的,將待修飾的事件完整時值打碎成為多個短時值事件。這樣做改變了音符的音高和節奏位置;而分析的目的某種程度上就是恢復這些音符本來的位置,並解釋其錯位的原理和原因。[35]


申克分析的一個特點是,它不將作品看待成一連串相繼發生的事件,而是從高層次事件中生成出來的新事件,正如從樹幹上生長出來的枝葉——從這個意義上,申克理論須理解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此處的例子最初也許會被認為只是一個F大三和弦在三個聲部上的展開,上方兩聲部帶有一些經過音(無符杆實心音符),這是F大調調性空間的一個例子。標為(V)的和弦最初只是「五度分割」,但低音分解和弦中的五音(C)與上方經過音碰撞之後,便在主和弦I中生成了一個屬和弦V。海頓F大調奏鳴曲Hob. XVI:29的開頭正是這種情況,第三小節最末出現了(不完整的)屬和弦,而剩餘的分裂則由F大三和弦的琶音(帶有經過音)構成。[36]


琶音是最簡單的展開形式,它劃定了展開所需的調性空間,但缺少進一步發展所需的旋律維度,所以說它「仍僅是一個和聲現象」。[37]三和弦本身的結構,自然而然決定了分解的和弦音之間是分離的,而需要連續的運動來填充其中的空間。申克區別了調性空間填充的兩個種類:其一是輔助音(Nebennoten),以相鄰的音裝飾着三和弦的其中一個音;其二,經過音,在兩個音之間以級進方式填充。輔助音和經過音都是不協和音,通過與其他音配合而達到協和(如上海頓例);而一旦協和,便可以劃定其他的調性空間來展開。只要一個和弦中包含多個聲部,琶音、經過音就一定會出現從一個聲部運動到另一個聲部的情況。
線條進行,是協和音程之間的級進填充。在圖形分析中通常以連線連接進行首尾的兩音。最初級的線條進行由其展開形成的調性空間所決定:從主音到三音,三音到五音,五音到八度音,可以上行或下行。申克寫道:「調性空間只有1-3、3-5和5-8的。當中沒有經過音進行,也沒有旋律的存在。」[38]換句話說,線條進行可以是三度進行(Terzzüge)或四度進行(Quartzüge),以及它們結合成的更大進行。當線條進行的支持和聲不變,但其中一個音被替換時,進行可以不完整(阻礙)。下例貝多芬奏鳴曲Op. 109的開頭中,低音線條從E3下行到E2。B1替代了♯F2本該出現的位置以形成終止式,但在B7和弦中不明顯。另外,上方聲部以聲部交換的形式(E大三和弦下行琶音後,第3小節的E4-♯F4-♯G4與其下方的♯G2-(♯F2)-E2)呼應了低音線條。中音聲部從♯G4到♯G3的下行,與低音線條形成平行十度;次中音聲部交替支持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如虛括線所示。統一這一段落的是低音聲部,它對E大三和弦的展開最充分,是其他所有聲部都依賴的「主導進行」。[39]



申克稱七度的線條距離為「虛幻的」,[40]他認為那代表了二度(音區轉移後),無法填充調性空間,只是和弦間的經過。[41]
填充和弦內音程的經過音,可以認為形成了該和弦各聲部之間的線條。同時,如果和弦音本身參與了和弦進行的線條(且通常如此),那麼低級線條會在高級線條之間展開。最有趣的要數線條從內聲部連接到上聲部的情況——這不僅有上行情況(通常描述為「內聲部發出的線條」),當內聲部被音區轉移為上聲部線條,即「超越」(Übergreifen,英譯為superposition或overlapping[42])時,也會出現下行的情況。下面舒伯特《遊子夜歌》例中,第一小節末尾的下行線條♭G-F-♭E-♭D可以認為是一個超越。
橫展(Ausfaltung)是一種修飾方式,指組成一個和弦或和弦進行的多個聲部中,當上聲部的音連接到內聲部,再返回上聲部(或反之)時,合併為一個線條。[43]舒伯特《遊子夜歌》Op. 4第三首的結尾,人聲旋律的兩個聲部展延為I-V-I進行。下聲部的♭B-♭A-♭G是主要線條,表達了♭G大調調性;上聲部的♭D-♭C-♭B在伴奏的右手聲部低八度重複。



申克在他後來的(1930年以降)著作中,有時使用一個特殊的符號來表示橫向展延——用一個翻轉的符槓連接概念上同時出現在不同聲部的音(甚至是同一個線條中先後出現的)。[44]
音區轉移(register transfer)是指一個或幾個聲部向另一個八度(即音區)的運動。申克設想,一首作品正常情況下只在一個音區(「責任音區」,德文Obligate Lage,英文Obligaroty register)展開,但有時也會錯位到更高或更低音區,分別稱作「向上音區轉移」(Höherlegung)和「向下音區轉移」(Tieferlegung)。[45]音區轉移在鋼琴作品(其他鍵盤作品亦然)中尤其突出,因為音區(雙手距離)的對比十分有力,可以營造一種交響化的效果。[46]八度耦合(coupling)是指音區轉移的聲部與原來的八度保持連接,這時作品似乎在兩個音區平行展開。
聲部交換在對位法中是一個常用手法。申克將其看作是通過移動位置來對和弦修飾。兩個聲部交換音符,其中往往還有經過音。上例貝多芬Op. 109的末尾,低音和高音聲部發生交換:♯G從低音聲部轉移到高音聲部,而E從高音聲部轉移到低音聲部,由交叉的直線標出。[47]
基本結構的展開
基本結構的展開需要具體討論,因為它決定了作品的曲式。
基本線條的起點「首音」(Kopfton)需要通過上行達到,或初始爬升線條(Anstieg)或初始分解和弦,這一過程可能比下行的基本線條還要長。這會形成一個拱形的旋律。申克決定基本線條只能下行時,已是1930年;而在他早期的分析中,初始爬升線條也是基本線條的一部分。[23]
申克強調,基本線條的首音需用「一級輔助音」來裝飾。一級輔助音必須是上方的,因為「下方輔助音會有一種被打斷的效果」。第一級的輔助音是–
–
或
–
–
,而支持的和聲通常是IV級或VI級,表示處於作品的下屬調域。[48]
分解低音最典範的形式是I-V-I。其中處於–
正格完全終止之下的第二個音程V-I,在背景層上不受修飾。而第一個音程I-V則通常修飾展開。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49]
這是三和弦的完整琶音。一旦修飾展開之後(尤其在小調作品中),會成為三個調域,這時III級便是到關係大調的離調。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小調的奏鳴曲樂章中,主部主題群負責展開I級,副部主題群在III級的關係大調調域,而展開部會走向V級,最後於在線部中回到主調。


申克在其理論中儘管一直沒有詳細討論這種修飾,但它仍佔據特殊地位。甚至可以說,基本結構中只要沒有在背景中描述到II或IV,就是不完整的。申克用一個特殊的符號表示這種現象,見此例的繞行曲線,它穿過了IV(或II)和V之間的圓滑線。該IV(即此處的F音)記作四分音符,表示它比記作二分音符的I和V等級更低。這裏申克理論和里曼的調性功能理論產生了意外巧合;也許這是申克不願就此詳述的原因。現代的申克分析中,IV級或II級和弦一般取名為「屬前」(predominant)和弦,意即為屬和弦作準備。這樣的進行會寫作「T-P-D-T」,即主-屬前-屬-主。
屬和弦可能以級進上行的方式聯繫到主和弦。通常這種進行中的某個和弦(II、III或IV)會異常突出,然後還原到上述已知的某種情況。
阻斷(Unterbrechung,英譯interruption)是在基本線條到達終點之前的最後一個經過音上被打斷的一種修飾。結果,分解低音本身也在五度分割點(V)被阻斷。基本線條和分解低音都需要回到起點,重複一次之後最終到達終點。阻斷是形成曲式的主要修飾手法,經常用於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結束在屬和聲)中。而若分割屬和聲(即V級上的2)的修飾足夠充分,也可能產生三部曲式,尤其是奏鳴曲式。[50]
申克將主和弦調式的交替稱為「混合」(Mischung),即將主大三和弦替換成小三和弦。對形成和弦修飾,可以在大調作品中形成一個小調段落,或反之。.[51]
一部作品基本結構的形式可以在任何層次上重現。「基本結構的每一種越級都有自足的結構效果,都有上下聲部來界定一個單一的調性空間」。[52]。這便是說,一部作品中的任何一個樂句都可以作為完整基本結構的一個載體。很多經典的主題(例如莫扎特K.331鋼琴奏鳴曲的主題及一套變奏)就形成了這種類型的自足結構。局部的中景與背景結構相像,這是申克分析的魅力所在,它具有一種遞歸的自相似結構。[53]
影響和批評
申克本人在1927年與學生Felix-Eberhard von Cube的通信中提到,他的觀點影響範圍在「不斷擴大:有愛丁堡的John Petrie Dunn(包括紐約的George Wedge)、萊比錫的Reinhard Oppel、斯圖加特的Herman Roth、維也納的他本人和Hans Weisse、慕尼黑的Otto Vrieslander、⋯⋯杜伊斯堡的你(馮·庫布),以及圖林根維克斯多夫的August Halm」。[54]馮·庫布與申克的另一個學生Moritz Violin於1931年在漢堡建立了申克學會。[55]基於申克的學說,Osward Jonas於1932年出版了《音樂作品的本質》(Das Wesen des musikalischen Kunstwerkes),Felix Salzer於1935年出版了《西方復調音樂的含義與本質》(Sinn und Wesen des Abendländischen Mehrstimmigkeits)。二人還共同創辦並編輯了短命的申克理論期刊《三角》(Der Dreiklang)(維也納,1937-1938年)。[56] 由於二戰的原因,歐洲的研究陷入暫停。申克的著作被納粹封禁,有些被蓋世太保收繳。而美國才是申克分析首次得以重大發展的地方。
George Wedge早在1925年於紐約的音樂藝術學院教授了一些申克的思想。[57]曾在維也納師從Hans Weisse的Victor Vaughn Lytle寫做了可能是最早討論申克學說的英語文章《當前的作曲》(《美國管風琴家雜誌》1931年),但沒有明確歸功於申克。[58]最早從1912年起就跟隨申克學習過的Weisse本人,在1931年移民美國,並在紐約曼尼斯音樂學院教授申克分析。他的一個學生Adele T. Katz在1935年為《亨利希·申克的分析方法》一書供稿[59],又在1945年為另一本重要的書《挑戰音樂傳統》供稿:她的分析對象不僅限於申克喜愛的J. S. 巴赫、C. P. E. 巴赫、海頓和貝多芬,還包括瓦格納、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和勛伯格。這無疑可以代表拓寬申克分析的語料庫的最早嘗試。[60]
然而,評價也不總是正面的。羅傑·賽欣斯在《現代音樂》第12期(1935年5-6月號)發表題為《亨利希·申克的貢獻》的訃文[61],肯定申克的成就,但批評了《自由作曲》出版前(他承認,當時尚未在美國發行)數年間的理論進展,稱「當申克的教學遠離了具體描述,而開始進入了教條的主觀臆斷,就是它走向貧瘠乏味之時。」[62]對申克最激烈的攻來自保羅·亨利·朗針對Adele Katz的新書《挑戰音樂傳統》為《音樂季刊》32/2(1946年6月)撰寫的「社論」,當中他反對了唐納·托維同在1945年出版的《貝多芬》。他的攻擊也指向了申克的追隨者,可能主要是美國的追隨者。他寫道:
- 申克和他的弟子們的音樂理論和哲學,已經不是藝術。整體的概念——至少著作中表達出來的——是缺乏感情的。很少有人的靈魂像他們一樣冰冷,唯一的溫暖是他們的教條主義。只有能夠納入這個體系的音樂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結果音樂只是成了飼料,餵養他們貪求無厭的理論頭腦,而不是內心的想像力。在這個卓越的體系中,沒有藝術,也沒有詩意,只討論演奏家手中音樂的原材料。申克和他的弟子們演奏音樂就像別人下象棋一樣,從來不去猜想每個作品深層有什麼幻想、什麼感傷的漩渦。他們只能看見白紙黑字的線條,他們的思想是冰冷的、一板一眼的。而音樂是多彩的、溫暖的,這才是具體藝術的價值。[63]
申克留下了約4000頁打印稿,最初的翻譯工作驚人地緩慢。現在幾乎都有英譯版,申克文檔在線工程處理着100000多張手稿的編輯和翻譯。其他語言的翻譯進展緩慢。
- 1904 Ein Beitrag zur Ornamentik.
- 1976 Transl. by H. Siegel, Music Forum 4, pp. 1–139.
- 1979 Japanese translation by A. Noro and A. Tamemoto.
- 1906 Harmonielehre.
- 1954 Harmony, transl. by Elisabeth Mann Borgese, edited and annotated by Oswald Jonas ISBN 9780226737348.
- 1990 Spanish transl. by R. Barce.
- 1910 Kontrapunkt I.
- 1987 Counterpoint I, transl. by J. Rothgeb et J. Thym.
- 1912 Beethovens neunte Sinfonie, 1912
- 1992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a Portrayal of its Musical Content, with Running Commentary on Performance and Literature as well, transl. by J. Rothgeb, 1992.
- 2010 Japanese transl. by H. Nishida and T. Numaguchi.
- 1913 Beethoven, Sonate E dur op. 109 (Erläuterungsausgabe).
- 2012 Japanese transl. by M. Yamada, H. Nishida and T. Numaguchi.
- 1914 Beethoven, Sonate As dur op. 110 (Erläuterungsausgabe).
- 2013 Japanese transl. by M. Yamada, H. Nishida and T. Numaguchi.
- 1921–1924 Der Tonwille (10 vols.)
- 2004–2005 Der Tonwille, transl. under the direction of William Drabkin.
- 1922 Kontrapunkt II.
- 1987 Counterpoint II, transl. by J. Rothgeb et J. Thym.
- 1922 "Haydn: Sonate Es-Dur", Der Tonwille III, pp. 3–21.
- 1988 Transl. by W. Petty, Theoria 3, pp. 105–160.
- 1923 "J. S. Bach: Zwölf kleine Präludien Nr. 2 [BWV 939]", Der Tonwille IV, 1923, p. 7.
- [2007] French transl. by N. Meeù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923 "J. S. Bach: Zwölf kleine Präludien Nr. 5 [BWV 926]", Der Tonwille V, pp. 8–9.
- [2006] French transl. by N. Meeù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924 "Mendelssohn: Venetianisches Gondellied, op. 30, Nr. 6", Der Tonwille X, pp. 25–29.
- [2011] French transl. by N. Meeù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924 "Schumann: Kinderszenen Nr. 1, 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 Der Tonwille X, pp. 34–35.
- [2011] French transl. by N. Meeù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924 "Schumann: Kinderszenen op. 15, Nr. 9, Träumerei", Der Tonwille X, pp. 36–39.
- [2011] French transl. by N. Meeù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925 Beethovens V. Sinfonie. Darstellung des musikalischen Inhaltes nach der Handschrift unter fortlaufender Berücksichtigung des Vortrages und der Literatur, Vienne, Tonwille Verlag et Universal Edition. Reprint 1970.
- 1971 Ludwig van Beethoven: Symphony N. 5 in C minor, partial transl. by E. Forbes and F. J. Adams jr., New York, Norton, 1971 (Norton Critical Score 9), pp. 164–182.
- 2000 Japanese transl. by T. Noguchi.
- 1925–1930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3 vols.
- 1998 transl. under the direction of William Drabkin.
- 1925 "Die Kunst der Improvisation",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 pp. 9–40.
- 1973 Transl. by S. Kalib, "Thirteen Essays from the Three Yearbooks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PhD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1925 "Weg mit dem Phrasierungsbogen",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 pp. 41–60.
- 1973 Transl. by S. Kalib, "Thirteen Essays from the Three Yearbooks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PhD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1925 "Joh. S. Bach: Sechs Sonaten für Violine. Sonata III, Largo",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 pp. 61–73.
- 1973 Transl. by S. Kalib, "Thirteen Essays from the Three Yearbooks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PhD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1976 Transl. by J. Rothgeb, The Music Forum 4, p. 141-159.
- 1925 "Joh. S. Bach: Zwölf kleine Präludien, Nr. 6 [BWV 940]",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 pp. 99–105.
- [2010] French transl. by N. Meeùs[永久失效連結].
- 1925 "Joh. S. Bach: Zwölf kleine Präludien, Nr. 12 [BWV 942]",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 1925, pp. 115–123.
- [2006] French transl. by N. Meeù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925 "Domenico Scarlatti: Keyboard Sonata in D minor, [L.413]",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c I, pp. 125–135.
- 1986 Transl. by J. Bent, Music Analysis 5/2-3, pp. 153–164.
- 1925 "Domenico Scarlatti: Keyboard Sonata in G major, [L.486]",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c I, pp. 137–144.
- 1986 Transl. by J. Bent, Music Analysis 5/2-3, pp. 171–179.
- 1925 "Chopin: Etude Ges-Dur op. 10, Nr. 5",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 p. 161-173.
- 1973 Transl. by S. Kalib, "Thirteen Essays from the Three Yearbooks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PhD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1925 "Erläuterungen",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c I, pp. 201–205. (Also published in Der Tonwille 9 and 10 and in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I.)
- 1973 Transl. by S. Kalib, "Thirteen Essays from the Three Yearbooks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PhD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1986 Transl. by J. Bent, Music Analysis 5/2-3, pp. 187–191.
- [2011] French transl. by N. Meeù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926 "Fortsetzung der Urlinie-Betrachtungen",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I, pp. 9–42.
- 1973 Transl. by S. Kalib, "Thirteen Essays from the Three Yearbooks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PhD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1926 "Vom Organischen der Sonatenform",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I, pp. 43–54.
- 1968 Transl. by O. Grossman, Journal of Music Theory 12, pp. 164–183, reproduced in Readings in Schenker Analysis and Other Approaches, M. Yeston ed., New Haven, 1977, pp. 38–53.
- 1973 Transl. by S. Kalib, "Thirteen Essays from the Three Yearbooks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PhD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1926 "Das Organische der Fuge, aufgezeigt an der I. C-Moll-Fuge aus dem Wohltemperierten Klavier von Joh. Seb. Bach",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I, p. 55-95
- 1973 Transl. by S. Kalib, "Thirteen Essays from the Three Yearbooks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PhD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1926 "Joh. Seb. Bach: Suite III C-Dur für Violoncello-Solo, Sarabande",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I, 1926, pp. 97–104.
- 1970 Transl. by H. Siegel, The Music Forum 2, pp. 274–282.
- "Mozart: Sinfonie G-Moll",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I, pp. 105–157.
- 1973 Transl. by S. Kalib, "Thirteen Essays from the Three Yearbooks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PhD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Haydn: Die Schöpfung. Die Vorstellung des Chaos",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I, pp. 159–170.
- 1973 Transl. by S. Kalib, "Thirteen Essays from the Three Yearbooks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PhD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Ein Gegenbeispiel: Max Reger, op. 81. Variationen unf Fuge über ein Thema von Joh. Seb. Bach für Klavier",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I, pp. 171–192.
- 1973 Transl. by S. Kalib, "Thirteen Essays from the Three Yearbooks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PhD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1930 "Rameau oder Beethoven? Erstarrung oder geistiges Leben in der Musik?",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III, pp. 9–24.
- 1973 Transl. by S. Kalib, "Thirteen Essays from the Three Yearbooks Das Meisterwerk in der Musik: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PhD dis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1932 Fünf Urlinie-Tafeln.
- 1933 Five Analyses in Sketch Form, New York, D. Mannes Music School.
- 1969 New version with a glossary by F. Salzer: Five Graphic Music Analyses, New York, Dover.
- 1935/1956 Der freie Satz. Translations of the 2d edition, 1956.
- 1979 Free Composition, transl. by E. Oster, 1979.
- 1993 L'Écriture libre, French transl. by N. Meeùs, Liège-Bruxelles, Mardaga.
- 1997 Chinese translation by Chen Shi-Ben, Beijing, People's Music Publications.
- 2004 Russian transl. by B. Plotnikov, Krasnoyarsk Academy of Music and Theatre.
- Oswald Jonas, Das Wesen des musikalischen Kunstwerks, Wien, Universal, 1934; revised edition, Einführung in die Lehre Heinrich Schenkers. Das Wesen des musikalischen Kunstwerkes, Wien, Universal, 1972.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revised edi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Heinrich Schenker: The Nature of the Musical Work of Art, transl. J. Rothgeb, New York and London, Longman, 1982.
- Felix Salzer, Structural Hearing: Tonal Coherence in Music, New York, Charles Boni, 1952.
- Allen Forte and Steven E. Gilbert, Introduction to Schenkerian Analysis, 1982.
- Allen Cadwallader and David Gagné, Analysis of Tonal Music. A Schenkerian Approa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d edition, 2011 (1st edition, 1998).
- Edward Aldwell and Carl Schachter, 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 Boston, Schirmer, Cengage Learning, 4th edition (with Allen Cadwallader), 2011 (1st edition, 2003).
- Tom Pankhurst, Schenkerguide. A Brief Handbook and Website for Schenkerian Analysi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8 Schenkerguide web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illiam Renwick and David Walker, Schenkerian Analysis Glossa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Larry J. Solomon, A Schenkerian Prim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Nicolas Meeùs, Análise schenkerian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ortuguese (Brasil) translation from the French by L. Beduschi, 2008.
- Luciane Beduschi and Nicolas Meeùs, Analyse schenkérien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French), 2013; several earlier versions archived on the same page. Albanian translation by Sokol Shupo, available on the same webpage.
參見
- 申克分析術語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