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德語: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年3月8日—1788年12月14日),一般簡稱C·P·E·巴赫,德國作曲家,J·S·巴赫的三子。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C·P·E·巴赫的音樂作品逾千,當中來自洛可可風格的影響顯著。他的音樂優美典雅,常使用多種裝飾音型,力圖表達豐富的感情色彩。所作交響曲、協奏曲、琴鍵奏鳴曲等,對奏鳴曲式的形成貢獻卓著。論文《琴鍵樂器的正確演奏法》(Versuch über die wahre Art, das Clavier zu spielen)亦頗具價值[1]。
生平
C·P·E·巴赫早年從其父學習音樂,1738年到柏林任腓特烈大帝的羽管鍵琴師,1767年遷居漢堡任職,接手教父泰利曼的樂長(Kapellmeister)職位[1]。
此章節需要擴充。 |
評價
C·P·E·巴赫在生前享有比父親更高的聲譽,他在當時普魯士的幾個重要音樂城市工作,對葛路克、海頓、莫扎特都有影響。甚有一說,18世紀後半的德國人談及巴赫,更多是指稱C·P·E·巴赫,而非J·S·巴赫[1]。
除了受到當代洛可可風(或德語區的敏感風格)的影響之外,若以分析論,C·P·E·巴赫的作品是主調音樂的推手,而不同於其父筆下的複音音樂。在這層意義上,他可視為是巴洛克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的承先啟後者[1]。
現今普遍認為他的作品以器樂音樂具有較高的價值,包括羽管鍵琴、擊弦鍵琴等樂器在內,共作有四百餘首琴鍵獨奏音樂,以及為數可觀的協奏曲等[1]。這些作品在樂曲結構與形式,甚至是樂器性能本身均做出了貢獻。其中,大量的奏鳴曲與多梅尼科·史卡拉第等量齊觀,是巴洛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另外,他在交響曲方面的創新,例如在樂隊編制加入管樂器(是為濫觴)等,於約瑟夫·海頓多所啟發[1]。
錄音節選
- 作品全集,Brilliant,2013年
- 作品全集,Hänssler,2021年
其他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