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歷史悠久,中華民族始祖的主要聚居地和古代東亞農業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來源請求]禹貢九州中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絲綢之路也在這裏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蹟和燦爛文化, 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張掖大佛寺、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歷史古蹟都與甘肅歷史相關。新歐亞大陸橋 重新構築起現代絲綢之路甘肅作為中國東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亞、西亞、中東、歐洲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更加突出。[來源請求]

先秦時代

秦漢時代

兩晉南北朝時代

隋唐五代時代

宋金夏

  • 宋代時歸屬西夏。西夏將唐代的甘、肅兩州的首字合併,設置「甘肅軍」,從此正式稱為甘肅。成吉思汗大軍進攻西夏時,死於甘肅,遺體雖然運回蒙古,現在甘肅興隆山上有成吉思汗衣冠冢。

元朝

  • 1261年,元代在甘肅立西夏中興行省,治中興府,但屢次廢除,並劃入陝西四川行省。直至1286年,該省遷治甘州路,並正式改名為甘肅行中書省。

明朝

清朝

  • 康熙二年,分陝西省西部為鞏昌省,五年改稱甘肅省。甘肅省(含寧夏西寧市)屬於內地十八省乾隆年代蘭州起為陝甘總督府駐地。
  • 1862年(同治元年),陝西甘肅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回民反清起事,至1873年才結束。1862年的甘肅人口有1547.6萬,同治回變期間發生大規模的種族屠殺,加上戰死及同期發生的飢荒、瘟疫和自然災害,造成省內大量人口死亡,到1874年的甘肅人口只有466.6萬。[1]另有人估計當時甘肅境內有九成漢化的党項民、漢民、滿民及三分二回民逃亡或被屠殺。[2] 戰後百萬漢民移民到新疆或西藏。

近現代

1912年3月15日陝甘總督改為甘肅都督。11月29日,北洋政府蒙藏事務局呈「擬將阿拉善旗改歸甘肅都督統轄以一事權請批示遵行文」。1913年1月20日北洋政府任命甘肅省的蘭山鞏秦階隴東寧夏西寧甘涼6道觀察使。4月30日,國務院批覆蘭山道、隴南道、朔方道、隴東道、海東道、河西道、邊關道。

1914年6月2日,北京政府大總統公佈《各省所屬道區域表》,其中甘肅省7道名稱確定為:蘭山道不變,隴南道改渭川道,隴東道改涇原道,朔方道改寧夏道,海東道改西寧道,河西道改甘涼道,邊關道改安肅道。

1928年9月5日青海建省。10月20日寧夏建省。

1935年3月1日,甘肅省政府會議決議:先設平涼、固原兩區行政督察專員。1936年4月20日,國民政府簡任甘肅省第1~7區行政督察專員。

當代

1963年西北各省最後劃定省界。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