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間郡,或為河間國,中國古代的郡、國。
河間一名在戰國趙國時即見於記載[1]。秦代其地為鉅鹿郡所領。[2]
西漢初年屬張耳趙國。漢高帝分趙國所轄的鉅鹿郡東北部置河間郡,仍為趙國支郡。[3]高帝十二年(前193年)分河間郡西北部數縣屬涿郡。文帝二年(前178年),封趙王遂之弟劉辟疆為河間王,分趙國之河間郡置河間國。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河間王劉福薨,無嗣,河間國除為郡。同時,分河間郡南部置廣川郡、分其東部置勃海郡。此時河間郡領地不足初置時的三分之一。
景帝二年(前155年),封皇子劉德為河間王,復置河間國。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推恩置旁光、距陽、蔞、阿武、參戶、州鄉、平城、廣、蓋胥九侯國,別屬魏郡、勃海郡等鄰郡。元朔四年(前125年),推恩置重侯國,別屬平原郡。後推恩置瀋陽侯國,別屬勃海郡。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推恩置景成、平隄、樂鄉、高郭四侯國,別屬勃海郡、鉅鹿郡等鄰郡。五鳳二年(前57年),推恩置陽興侯國,別屬涿郡。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河間國除為郡。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復置河間國,國都在樂成縣(縣治在今河北獻縣東)。建始二年(前31年),推恩置竇梁侯國,別屬鄰郡。綏和元年(前8年),推恩置廣昌、都安、樂平三侯國,別屬鄰郡。漢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推恩置南昌侯國,別屬鄰郡。元壽二年(前1年),推恩置宜禾、富春二侯國,別屬鄰郡[4]。至此,河間國僅餘樂成、候井、武隧、弓高四縣[5]。王莽時國絕。
東漢建武七年(31年),封西漢末河間王之子劉邵為河間王。建武十三年(37年)省河間國,併其地入信都郡。和帝永元二年(90年),封劉開為河間王,分樂成國、勃海郡、涿郡復置河間國,領十二縣。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分河間國之蠡吾縣、高陽縣與中山國、安平國數縣置博陵郡。獻帝建安中,曹操分河間國、勃海郡置章武郡。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降漢河間王劉陔為崇德侯,國除為河間郡。黃初三年(222年),進封燕公曹幹為河間王,復改為河間國。黃初五年(224年),降封曹幹為樂城縣王,復改為河間郡。[6]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宗室司馬洪為河間王,復改為河間國。領六縣:樂城、武垣、鄚、易、中水、成平[7]。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河間王司馬顒被殺,國除為河間郡。
十六國時期,河間郡先後為後趙(314年-350年)、前燕(350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後燕(384年-396年)所有。後燕建興元年(386年),分冀州置司州,河間郡改屬司州。[8]
北魏時,易縣改屬高陽郡,成平縣改屬章武郡,河間郡餘武垣、樂城、中水、鄚四縣,治武垣。北魏道武帝皇始二年(397年),改燕之司州為安州,天興三年(400年)又改為定州。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分定州、冀州置瀛州,河間郡改屬瀛州[9]。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併中水縣[8]。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河間郡,領縣直屬瀛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瀛州為河間郡,治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市),領十三縣:河間、文安、樂壽、束城、景城、高陽、鄚、博野、清苑、長蘆、平舒、魯城、饒陽。[10]
夏五鳳元年(618年),改河間郡為瀛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復改為河間郡,領六縣:河間、高陽、平舒、束城、博野、樂壽。燕聖武元年(756年),復改為瀛州。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復改為河間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瀛州。燕順天元年(759年),復改為河間郡。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復改為瀛州。[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