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北魏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魏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鮮卑名
拓拔燾即位時,只有十六歲,大臣們都拿他當小孩子看。於是拓拔燾決定先整頓吏治,勵精圖治,令人刮目相看,北魏國力進入鼎盛。427年,拓跋燾在連續兩年突擊統萬城之後,佔領胡夏的北部地區(包含首都統萬),並一度攻下關中,胡夏雖遷都至平涼,卻於次年(428年)打敗魏軍並收復關中。北魏在429年北伐柔然大獲全勝之後,趁着柔然近十年都難以恢復的良機,把軍隊主力向南進攻,於430年大敗劉宋與胡夏的聯合攻勢,不但佔領胡夏大部分的關隴領土(包含平涼、關中、隴西郡),更在431年從宋軍手中奪回河南四鎮(洛陽、虎牢等),拓拔燾返回首都平城,祭告太廟並舉行盛大的慶功典禮。
撤退到上邽的夏主赫連定,雖於431年滅西秦而稍微挽救了國勢,並意圖再滅北涼以維持胡夏,但卻在432年,被吐谷渾君主慕容慕璝襲擊而俘虜。同年赫連定被送給北魏,拓拔燾將其處死,胡夏亡。436年拓跋燾派軍東征北燕,燕主馮弘在高句麗大軍的保護之下,將首都人民全部東遷高句麗,而魏軍主帥忌憚高軍,坐看燕人東撤;北燕雖然滅亡,但只得空地空城,因此拓跋燾大怒之下處罰了征燕主帥娥清、古弼。439年拓拔燾率大軍圍攻北涼首都姑臧,涼主沮渠牧犍出降,北涼亡。至此,北魏統一華北,與江東的劉宋王朝對峙,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自前涼張氏以來,河西地方文化學術比較發達,號稱多士。北魏自道武帝以後,政治上使用漢族高門,汲取不少魏晉典制。431年,藉由同年打敗劉宋的威勢,拓拔燾下詔,徵聘關東地區的數百名士(多為領導地方的世家大族)入朝為官,也就是把山東郡姓如范陽盧氏、博陵崔氏、趙郡李氏等勢力一網打盡,強迫他們到平城擔任無薪水的官職,讓漢人世族的勢力與北魏政權相結合。當時被徵召的名士高允,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徵士頌〉來追憶、讚揚此盛事。[1]439年北魏吞併河西後,又有大批河西文士進入北魏統治區域,不少人被徵召到平城去做官,受到重用,北魏的儒學才開始興盛。
之後,拓拔燾又擊潰吐谷渾、柔然,擴地千餘里。他一共七次率軍進攻柔然,太平真君十年(449)大敗柔然,收民畜凡百餘萬,柔然可汗遠遁,北方邊塞再度得到安靜。
他在450-451年對宋的戰爭中,雖然大勝,但人馬死傷近半,又使軍民疲憊,怨聲不已。末期又刑罰殘酷,使國內政治混亂。譬如崔浩修國史詳實記載魏先世事跡,可能涉及某些鮮卑習俗和私隱,有傷體面,拓跋燾不惜發動國史之獄,將三朝功臣司徒崔浩處死,連清河崔氏與浩同宗者以及崔浩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遭株連。事後拓跋燾說 「崔司徒可惜」,有後悔之意;再如監國執政的太子,也在父子權力衝突下,被宦官宗愛的讒言害死。正平二年二月甲寅(452年3月11日)拓跋燾被宗愛殺死,享年四十五歲,諡號太武帝,廟號世祖。
拓跋燾統治時期,氐、羌、屠各,以及所謂「雜虜」、「雜人」的各族暴亂非常頻繁。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盧水胡蓋吳在關中杏城(今陝西黃陵西南)發動的起義,聲勢最為浩大。蓋吳建號秦地王,有眾十餘萬,得到安定盧水胡劉超、河東蜀薛永宗的響應,拓跋燾調動強大的兵力才鎮壓下去。
拓跋燾受崔浩、寇謙之影響,奉道排佛。鎮壓蓋吳過程中,在長安佛寺中發現大量兵器,認為佛寺與蓋吳通謀,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詔:「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是為北魏太武帝滅佛,三武滅佛之一(另外兩位是北周武帝和唐武宗)。
拓跋燾天生將才,為人勇健,善於指揮。戰陣親犯矢石,神色自若,命將出師,違其節度者多敗,因此將士畏服,為之盡力。有知人之明,常從士伍中選拔人才。賞不遺賤,罰不避貴,雖所愛之人亦不寬假。他放棄父親拓跋嗣築邊城防禦柔然的政策,主動攻擊柔然並獲得成功。他自奉儉樸,而賞賜功臣絕無吝嗇,幾乎把資源都用在主動出擊的軍功賞賜之上。認為元老功臣勤勞日久,應讓他們以爵歸第,隨時朝見餉宴,百官職務則可另簡賢能。這樣就保證了行政效率,使政治多少能健全發展。他倚重漢人,李順、崔浩、李孝伯等先後掌握朝權,但個性果於殺戮,處死大臣後常懊悔自己太快動刀。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認為,魏太武帝的胡名「佛狸」是官號,阿爾泰語系中büri或böri的音譯,意為「狼」,「伐」或bäg是官稱,且是魏晉時期鮮卑諸部使用最為廣泛的政治名號[2]。
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拓拔燾遣大臣李敞所刻的石刻祝文,存於嘎仙洞內的石壁上。1980年7月30日,中國考古學家米文平等人在此洞發現石刻祝文,結合當時在洞內發現的陶器碎片等,認定此處即為史書中記載的北魏祖庭。但該洞是否確實就是拓跋鮮卑的發源地,史學界尚有爭論。[6]
《魏書·世祖紀下》記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宋元嘉二十七年擊敗王玄謨的軍隊以後,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
南宋詩人辛棄疾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後又有《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佛狸愁。」
太延元年(435年)十月,太武帝東巡冀州、定州,二十日甲辰到定州,駐駕於新城宮。十一月十六日己巳,在廣川(河北景縣)校獵。二十三日丙子到達鄴城(河北臨漳),祭祀密太后(太武帝母杜氏)廟,並慰問老年族人,褒禮賢俊。十二月二十日癸卯派遣使者到北嶽恆山祭祀。次年正月初二甲寅從五回道返回平城。
在東巡至河北易縣南管頭之南畫貓村古徐水河谷時,見山岩險峭,景觀奇麗,魏太武帝即興在貓兒岩下演示射術,射出的箭越過貓兒岩有三百多步,魏太武帝又命令隨從擅於射箭的將士數百人都去射箭,武衛將軍昌黎公拓跋丘、前軍將軍浮陽侯拓跋齊、中堅將軍藍田侯豆代田、射聲校尉安武子韓茂、次飛督安熹子李蓋等六人作為魏軍中箭術出眾的代表射箭,但沒有超過魏太武帝的射程。鎮東將軍、定州刺史、樂浪公請求立碑紀念。到太延三年丁丑(437年)碑刻完工,樂浪公已去職,新任刺史征東將軍、張掖公禿髮保周接手此事。
東巡碑碑額題【皇帝東巡之碑】,史籍最早提到北魏太武帝東巡碑,是酈道元《水經注》。酈書之後,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六七易州滿城縣條,也曾提及此碑,稱引的內容有溢出酈書者。此後東巡碑湮沒無聞將近千年,直到1935年,由徐森玉(鴻寶)先生在河北易縣覓得原碑,把20份拓本帶回北平,次年傅增湘、周肇祥也前往摹拓,東巡碑才重新現身,為藝林所重[7]。今碑已破碎,僅剩殘片若干塊。
劇名 | 演員 |
張鐵林 | |
唐國強 | |
郭軍 | |
劉錫明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