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原是先秦中原部落對九州境內四方部落(先秦夷人)所用的泛稱。這個稱謂最早見於西周晚期,是周室用來分別『王母弟甥舅』(華夏)諸國與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諸國的統稱[1]後來周室沒落,諸侯國混戰,中原人群與九州境內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各部落人群融合形成漢族,其中戎狄與先秦華夏同源[2],而秦漢以後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稱呼轉為代指九州以外地方上其他民族的代稱。[3][4][5][6][7][8]

Thumb
四夷圖

春秋時代,華夏的族群意識和邊界變得日益明晰,風俗、語言、禮制等文化因素成為區分夷夏的主要標準[4][5][7][8]。至戰國時期,隨着中原的夷狄或被華夏同化或驅逐以及五行學說的發展,夷蠻戎狄的稱謂逐漸與四個方位形成固定搭配[7][5]。後來周室沒落諸侯國混戰,華夏不斷融合九州境內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四夷」[9](有研究指出先秦戎狄與先秦華夏同源[10]) 並在漢代開始逐漸出現以「漢」作為族稱[11]。秦漢以後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稱呼轉為代指更遠的地方上其他民族的代稱。[12]

秦漢之後四夷的叫法用以稱呼其他民族,並形成了體系化的記述模式。古代中國人認為自己位於世界的中央,並將主要居於「中國」[13][14](九州)[15][16]以外的居民統稱為夷、夷狄,並以方位來區分[17]。中國皇帝是天子、其政權是天朝,代表「天」統御四方藩屬,而四方藩屬最高只能稱「」,其與中國的關係是貢國屬國,以東南西北四夷方位的敘述來強調自身的正統地位。

戰國時代開始統稱漠北草原匈奴等民族為,於是此後漠北草原各民族均泛稱為北胡、胡族、胡人。及至唐朝,胡人又包含自西域來的各民族,並分為東胡、西胡。

清代「四裔」的具體內涵又進一步發生了變化,不再將蒙古、西藏、回部等稱為夷,而是將四夷的地理範圍繼續向外擴展。清朝統治者認為既然已將歷代的四夷地區納入版圖,因此四夷所處之地也應隨之延伸[7]。許倬雲認為這體現了「中國」的概念自商周以來就在不斷擴張中重新構建:隨着原有的「邊陲」被納入「中心」,更遠的地區便成為了新的「邊陲」[18]

至清代,滿族以異族入主漢地,為維護自己的地位,自然要反對「夷」一類的稱呼,因此清廷對一些禁忌字眼考察之精細,堪稱前無古人,如陳垣先生在《舊五代史輯本發覆》中所列清人忌字多達十餘種,即:「 忌虜第一,忌戎第二,忌胡第三,忌夷狄第四,忌犬戎第五,忌酋第六,忌偽忌賊第七,忌犯第八,忌漢第九,忌雜第十」[19]

至晚清,依舊稱呼外國為[20]。1858年,清朝和英國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其中第五十一款規定:「嗣後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此後中國逐漸用洋人一詞稱呼歐美人[21][需要較佳來源]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