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沙地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沙地話(吳語拼音:so di wo),別稱崇明話或者啟海話。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之所以叫「沙地」是因為原先的崇明、啟東和海門,陸地是由長江入海時沖積出的一塊塊沙洲組成的。三地的語言幾乎完全相同的原因是啟東和海門的居民絕大多數是在古時從崇明遷來的。另外,南通市通州區、如東縣以及張家港市等地方也有講沙地話的居民。因此以沙地話為母語(或母語之一)的人口大概有340多萬。
分布
崇啓海:崇明縣包括崇明島和2005年劃入崇明縣的長興島和橫沙島通行沙地話[1];海門、啓東境內的沙地話分別稱作「海門話」和「啓東話」,或者合稱爲「啓海話」。
常陰沙地區:常陰沙話主要分佈在舊沙洲縣的東部和北部(今張家港市),即盤蘭沙、東興沙、帶子沙、常陰沙(今錦豐、三興、樂餘、兆豐、南豐、合興、東萊、農場及後塍灘上一帶)。1985年沙洲縣全縣有78.27萬人口,講常陰沙話的約有16.52萬人[2]。當地人稱沙地話爲「崇明話」。
其它方言島:江北的射陽、大豐、東臺、海安、如東[3]一帶,和江南的奉賢、南匯、川沙,還有長江北岸的靖江市都有崇明話的分布。
語言特點
因崇明、海門、啟東三地原為長江入海口的島嶼(崇明現在仍然如此),交通不便、鮮有政治社會動盪和外來人口衝擊,沙地話因此在時代發展中變化不多,在吳語中是比較古老的一種語言。和練塘話、嘉定話、松江話等上海市其它郊區的口音相比,沙地話與上海市區的方言即上海話的差異更大一些。
沙地話區分/ʣ//z/兩個聲母。如「陳」和「神」、「除」和「時」,「住」和「自」等,在上海市區,聲母都讀作/z/,而沙地話前者發/ʣ/。
此外,韻母的聲調多也是沙地話的特點。沙地話保留了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8個調類,相比之下,上海市區話在時代的變遷中已僅剩陰平、陰去、陽去、陰入、陽入5個聲調。
語音
崇明話共35個聲母(不包括只出現於非首字音節的或輕讀的零聲母),下表列出了崇明話的聲母,根據《崇明方言研究》(2009):
Remove ads
崇明話有8個聲調,不包含輕聲。
在連讀時,後字有輕聲的讀法,有些虛字眼也有輕聲讀法。舒聲字輕聲標作/30/,入聲字輕聲標作/0/,有些入聲字喉塞音尾/ʔ/脫落。
詞彙
Remove ads
語法
「子」作後綴時讀輕聲/tsɿ30/,有多種意思,如:
- 指示詞後作量詞:其子(這些、那些、這種、那種)、箇其子(這些、那些、這種、那種)、吉其子(這種、這些)、哪其子(哪一種、哪些)、箇伐子(這些、那些、這種、那種)、吉個伐子(這種、這些);
- 方位詞後表時間或者處所:東南角子(東南方向的地方;太陽在東南方向,指上午10點左右)、西南角子(西南方向的地方;太陽在西南方向,指下午4點左右)、東北角子(東北方向的地方)、西北角子(西北方向的地方);
- 時間詞後表時間
內部差異
常陰沙話無自成音節的/ŋ̍/[2]。崇明話讀自成音節的鼻音韻母/ŋ̍/的字最多,如:我文讀(/ʔŋ̍55陰平/),悟~爽(舒坦)(/ʔŋ̍33陰去/),俄(/ɦŋ̍24陽平/),我白讀(/ɦŋ̍242陽上/),餓(/ɦŋ̍313陽去/)。張惠英調查到海門話只有「我」字讀/ɦŋ̍陽上/[1],而在《南通地區方言研究》的記錄中,除了「我」字外,「鵝」「俄」「娥」「蛾」「餓」五個字的白讀音也爲自成音節的/ŋ̍/韻,可能是是當時的少數老派發音。啓東話「我」字讀/ɦŋ̍陽上/[4]。
相似的,讀自成音節/n̩/韻母字的多少也是一項重要的語音特徵:崇明話有一個陰平調的/ʔn̩55/字,表示未曾的意思,而啓東、海門和常陰沙沒有這個字。崇明話表示「未曾」說/ʔn̩55/和/ʔn̩55 ȵin55/,而啓海話和常陰沙話說「朆「弗曾」合音」和「朆「弗曾」的另一種合音」。
崇明島內語音差別不大,縣屬兩個鎮城橋鎮和堡鎮的口音和用語基本一致,基本可以代表全縣大部分地區方言。城家鎮地區和南盤滧鎮一帶語音和個別詞語上有些特點[1]。
語音特點:一、古宕江通三攝的一些字今讀相混,都讀ã韻。例如:長江=長工(/ʣã24 kɑ̃55/),工人=鋼人(/kɑ̃55 ȵin24-55/),通風=湯風擋風(/tʰɑ̃55 fɑ̃55/),龍頭=榔頭(/ɦlɑ̃24 dɵ24-55/)。二、古曉母匣母今字和古非組字排合口呼韻母時,聲母都讀f或v。例如:河=扶(/vu24/),禍=武(/vu242/),賀=附(/hɦu313/),慌=方(/fɑ̃55/),小夥子=小夫子(/ɕiɔ424 fu55 ʦɿ424-30/),老虎頭=老斧頭(/ɦlɔ242-313 fu424-33 dɵ24-55/),頭爿昏頭暈=頭爿分(/dø24 bæ24-55 fən55/)。
城橋等地讀z聲母的字,南盤滧鎮多讀dz聲母[註 1],如下表:
崇明話和啓東話第三人稱單數作主語和賓語都用「夷」(/ɦi24/)。常陰沙話第三人稱單數作主語時用「渠」(/gi24/),作賓語時用「夷」。海門話第三人稱單數作主語時可用「夷」(/ɦi24/)可用「渠」(/gi24/)[註 2][1][5]。「夷」作賓語時可以指物這點,幾處都相同,如常陰沙話[1]:
渠是我老師他是我老師。
我弗認得夷我不認得他。
箇碗飯喫脫夷把這碗飯喫了。
崇明島陳家鎮地區老年人口音中,「我」叫「尚」(/zɑ̃313/),我們叫「尚里」(/zɑ̃313 li30/);「你」叫「實你」(/zəʔ2 n242-33/),或其合音「甚」(/zən313/),「你們」叫「甚特」(/zən313 də30/)。[1]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