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楨(1820年4月9日—1879年12月18日),榜名振宗翰宇幼丹[1]文肅,是一位生於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的晚清重要大臣。他是「同治中興」時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先後曾任江西巡撫總理船政大臣、臺灣海防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對臺灣歷史發展也有重大影響。其妻林普晴是清朝名臣林則徐的三女。

快速預覽 沈葆楨, 爵位 ...
沈葆楨
 大清頭品頂戴兩江總督加贈太子太保銜世襲一等輕車都尉
爵位一等輕車都尉(同治三年起)
籍貫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
族裔漢族
原名沈振宗
字號翰宇,一字幼丹
諡號文肅
出生嘉慶二十五年二月廿七日子時
(1820年4月9日)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侯官縣
逝世光緒五年己卯十一月初六日未時1879年12月18日(1879歲—12—18)(59歲)
 大清江蘇省江寧府
配偶林普晴
出身
  • 廩生
  • 道光十九年己亥科舉人
  •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進士出身
經歷
  • 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七年~三十年)
  • 翰林院編修(道光三十年~咸豐四年)
  • 武英殿纂修官(咸豐元年)
  • 順天鄉試同考官(咸豐二年)
  • 江南道監察御史(咸豐四年~五年)
  • 掌貴州道監察御史(咸豐五年)
  • 江西九江府知府(咸豐五年~七年)
  • 署廣信府知府(咸豐六年)
  • 江西廣饒九南兵備道(咸豐七年~九年)
  • 加按察使銜(咸豐九年)
  • 江西吉南贛寧道(咸豐十年)
  • 江西巡撫(咸豐十一年-同治四年)
  • 兵部侍郎(坐銜)
  • 右副都御史(坐銜,咸豐十一年~同治四年)
  • 總理船政大臣(同治六年九年,同治十一年~光緒元年)
  • 臺灣海防欽差大臣(同治十三年,光緒元年)
  • 兩江總督(光緒元年~五年)
  • 辦理通商事務大臣(兼任,光緒元年)
  • 太子太保(追贈,光緒五年)
關閉
favicon
1 sources

生平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1 sources

出身

沈葆楨,父沈廷楓,母為林則徐妹妹,生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咸豐四年(1854年)改任御史

任職江西

咸豐六年(1856年)改派江西,任廣信知府,追隨曾國藩太平天國作戰[2]。當時,城池被太平軍圍攻,守城的沈葆楨與其夫人(古代夫人不冠夫姓,所以一是稱林夫人,或是沈葆楨夫人,不能稱沈夫人)林普晴(禁煙名臣林則徐的三女,沈葆楨表妹)同登上城樓,其夫人甚至仿效南宋梁紅玉在城樓上擊鼓,守軍士氣為之大振、擊退敵軍。

咸豐十一年(1861年),沈葆楨升任江西巡撫。同治三年(1864年),清軍攻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江蘇南京)後統帥曾國荃縱兵屠城,姦淫擄掠三日夜火光不息,死二、三十萬[3][4][5][6][7][8][9];忠王李秀成率眾突圍失敗,唯幼天王洪天貴福洪仁玕黃文英等輾轉逃至江西,皆為沈葆楨部擒獲,並以斬草除根為目奏請慈禧太后全處凌遲極刑,其中14歲的幼天王因此成為人類史上凌遲死刑紀錄最年幼者;沈葆禎親自監刑,以此功晉正三品輕車都尉[10][11][12][13]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1 sources

船政大臣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福建福州設立馬尾造船廠,左仍在籌備中旋即被調任。左宗棠薦沈葆楨代其事,沈於次年(1867年)被任為船政總理大臣,任內對中國的現代航海事業及洋務運動皆貢獻甚大。沈葆楨除了在馬尾興建船塢,製造現代船艦以裝備福建水師(同時更供應北洋海軍南洋海軍其他艦隊),更非常着重人材培養,建立了中國首家海軍學校福建船政學堂,訓練之人材中不少成為日後北洋水師與洋務實業的中堅。

臺灣海防欽差大臣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牡丹社事件

同治十三年(1874年)5月,牡丹社事件爆發,日軍攻打臺灣恆春,清廷聞訊後派遣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楨,緊急前往臺灣籌辦防務。不久之後,清廷獲知日軍已登陸臺灣,且與臺灣原住民之斯卡羅發生激戰,因此改授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稱「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將福建所有總兵道尹歸其節制,江蘇廣東沿海各口輪船准其調遣,以便與日本及各國按約交涉。沈葆楨受命後,便與福州將軍文煜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李鶴年聯合上奏,提出聯外交、儲利器、儲人才、通消息等四項要求,清廷均予以嘉許,並命迅速辦理。

6月,沈葆楨與福建布政使潘霨一同至臺。沈葆楨以軍備刻不容緩,臺南市府城為根本之地,遂於安平興建砲臺,置放西洋巨砲以為防禦(即億載金城),同時派兵分駐枋寮東港等地,也在旗後(今日的旗津區)設立砲臺,並請調淮軍最精銳的武力銘軍劉銘傳部)唐定奎部六千餘人,及總兵張其光吳光亮等洋槍隊及粵勇共八千餘人先後抵臺,積極備戰。

雖然此時臺灣情勢一觸即發,但清廷本身海防空虛,新疆回亂未平,不希望與日本發生正面衝突;日本也因飽受臺灣南部瘴癘之氣所苦,同時並未具備大規模對外征戰能力,雙方遂簽訂北京專約,日軍撤離臺灣。

在臺灣的建設

Thumb
臺南二鯤鯓砲臺內沈葆楨像。邱火松作品,1975年。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增設府縣

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決定在日軍登陸的瑯嶠地區設置恆春縣,同時奏請在臺灣北部設立臺北府,將淡水廳噶瑪蘭廳分別改為淡水縣宜蘭縣。另將淡水廳頭前溪以南地區單獨劃設為新竹縣,雞籠地區單獨設廳,並改名為基隆廳。於是大甲溪以北地區新設臺北府,下設淡水、新竹、宜蘭三縣及基隆廳,以淡水縣為附郭縣,使北部在行政組織上的比重大為增強,以配合其在臺灣開港以後的迅速發展。

沈葆楨為解決組織與移墾開發速度脫節的問題,也對中南部的行政區劃加以調整。由於當時諸羅縣南部的曾文溪以南地區距離縣治過遠,且為加強臺灣府之附郭縣臺灣縣的轄境,因此將此一地區劃入臺灣縣。此外又將彰化縣埔里地區單獨設立埔里社廳,改「北路撫民理蕃同知」為「中路撫民理蕃同知」,移駐埔里。另在後山地區設置卑南廳,移「南路撫民理蕃同知」駐守。於是大甲溪以南的中南部地區仍設臺灣府,下轄彰化縣嘉義縣臺灣縣鳳山縣恆春縣五縣及埔里社廳澎湖廳卑南廳三廳。

加強軍防

Thumb
沈葆楨廳:以沈葆楨為名的臺北市市政大樓一樓大廳「沈葆楨廳」。「沈葆楨廳」牌匾已於2016年卸除。

為加強臺灣的防禦能力,沈葆楨乃命人在臺灣各地修築相關建築。像臺南二鯤鯓砲臺恆春縣城牆等。

開山撫番

沈葆楨奏請增設臺北府,也認為須同時進行開山撫番,計劃一面開發後山(東臺灣)地區,先行佔領,以免為外人所佔領,因此建設三路,北路由噶瑪蘭蘇澳鎮花蓮縣奇萊,共計205里、中路由彰化林圮埔花蓮璞石閣,共計265里,以及南路由屏東射寮(車城)至臺東卑南,共計214里。另外則是「撫蕃」,乃是招撫高山族原住民),使其漢化,不再出草漢人。欲使原住民失去武裝,則討伐不順從的原住民[14]與消滅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加禮宛戰役屠殺事件[15],又凌遲處死赴營請降的族長古穆·巴力克(Komod Pazik)、並當眾慘殺其夫人伊婕·卡娜蕭(Icep Kanasaw),花東二族在抵抗清軍的持續入侵中幾近滅絕[16]

favicon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廢除渡臺禁令

沈葆楨經考察後認為必須解除過去限制漢人的渡臺禁令以落實「開山撫蕃」政策,否則臺灣之土地將無法充分開發;1875年2月,沈葆楨上奏請求解除關於臺灣之各種禁令,並獲得朝廷准許使得漢人大量來台。

表彰忠節振勵民心

沈葆楨抵臺之時,清廷領有臺灣已達190年,當時清廷對鄭成功的抗清運動也已由貶抑轉向包容,早在康熙帝就已有「朱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之語。臺灣人也有建祠祭祀之風,鄉民私下祭奉鄭成功,稱為大王爺開山王,且名以「開山廟」(臺南市開山路上),以掩官吏耳目。

沈葆楨抵臺之後,臺灣進士楊士芳等稟稱,可否奏請追諡鄭成功,並准予建祠;臺灣道道員臺灣知府等官員亦表贊同,沈葆楨也認為有其必要,據以上奏 [17]

清廷准其奏請,在臺灣府城建專祠,並「忠節」,以彰義忠。之後建祠於府城,以南明諸臣114人配享,春秋兩季加以祭祀。沈葆楨並親手書寫對聯云:「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favicon
1 sources

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

Thumb
沈葆楨像

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離台,上燕京後,被任為兩江總督南洋大臣,負責督辦南洋水師。沈葆楨以朝廷經費有限,分散建南、北洋水師感到不足,主動提議先集中力量建北洋水師。

逝世

光緒五年(1879年),沈葆楨在江寧病逝於任上。文肅,朝廷追贈太子太保銜。

沈葆楨墓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洪山鎮梅峰路2號、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第二住院部(總院分院)西北角的運動廣場(26°05′58″N 119°15′43″E),與其父、母、妻、弟、弟媳同葬。沈家後人曾於西元2000年集資重修塋地,並在墓旁立一重修記碑。據重修記,原墓碑在西元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左右兩段已不全,僅存中間部分殘片至今。

評價

  • 連雅堂:「析疆增吏,開山撫番,以立富強之基,沈葆禎締造之功,顧不偉歟!」

家庭

  • 父,沈廷楓,(1787—1870),娶林則徐六妹林蕙芳(1794—1865)為妻
favicon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夫人

  • 配林氏,諱普晴,字俊蘭,又字敬紉,謚文忠公仲女,佐守危城事載廣信府志,奉旨附祀廣信府城專祠,誥封一品夫人,道光辛巳年八月十五日亥時生,同治癸酉年八月十五日亥時卒,壽五十三歲,同附葬梅亭和豐山
  • 側潘氏,誥贈一品夫人,同治癸亥年七月念八日卒,葬西門馬坑山墓三壙
  • 側吳氏,誥封一品夫人,道光丁未年十一月念九日亥時生,宣統辛亥年八月念六日酉時卒,壽六十五歲,葬北門古城山墓五壙

兒子

  • 沈瑋慶(1842-1880),林太夫人出
  • 沈瑩慶,林太夫人出
  • 沈璘慶,側潘夫人出
  • 沈瑜慶,林太夫人出,出嗣爾康
  • 沈璿慶,林太夫人出
  • 沈瑤慶,林太夫人出
  • 沈琬慶,側吳夫人出

女兒

  • 長適三品銜江蘇補用道李端字康侯,林夫人出
  • 次適長樂光緒庚寅科進士就職保擧五品銜本班先選用知縣施魯濱字文波,林夫人出
  • 三適邑庠生何岏字植齋,林夫人出
  • 四適古田邑庠生曾憲義字質臣,林夫人出
  • 五適光緒壬辰科進士兵部車駕司主事同知銜山東清平縣掖縣知縣陳鉅前字小眞,側潘夫人出
  • 六適順天大興邑庠生林學縉字筍寅,林夫人出
  • 七適光緒辛卯科解元甲午進士翰林散館知縣江西新昌縣南豊縣知縣二品銜江西候補道陳君耀字右長,側吳夫人出

其他後代

  • 第三代:沈翊清(1861-1908)、沈黻清(1863-1938)、沈贊清沈照藜沈淮琛沈毓衡沈惠言沈亮吉沈永清沈成鵠沈成栻沈鵲應(1877-1900)
  • 第四代:沈覲扆沈覲平沈覲宸沈覲冕(1887-1945)、沈覲笏沈覲鼎沈覲安(1901-1975)、沈覲壽(1907-1995)、沈覲康沈覲唐沈崇 (1928-2014)
  • 第五代:沈祖牟(1909-1947)、沈祖幾沈祖海、(沈祖榮), (沈祖勛沈祖湜沈祖馨沈祖籌沈祖雄沈祖飛沈祖強沈祖同沈祖椿沈祖杭 (1906-1963)
  • 第六代:沈秋傑沈秋龍沈梁沈丹昆沈孝先沈小菡[18]沈呂寧[19]沈呂巡(1949-2023)沈呂百沈呂遂沈冬沈達先沈旭東沈呂汀沈呂英沈呂星

[20]

  • 第七代:沈光中沈衛國[來源請求]沈衛斌沈朱熙沈筱中沈宏[來源請求]沈婧菀
  • 第八代:沈哲廷
favicon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316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413》,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