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拉罕·葛林(英語:Graham Greene,1904年10月2日—1991年4月3日),本名亨利·葛拉罕·葛林(英語:Henry Graham Greene),OM,CH,英國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1991年卒於瑞士沃韋。他的小說混合了偵探、間諜和心理等多種元素。[3]
葛拉罕·葛林 Graham Greene | |
---|---|
出生 | Henry Graham Greene 1904年10月2日 英國赫特福德郡伯克翰斯德 |
逝世 | 1991年4月3日 瑞士沃韋 | (86歲)
職業 | 作家 |
國籍 | 英國 |
創作時期 | 1925–1991 |
體裁 | 小說、驚悚 |
配偶 | Vivien Greene (1927-1948) (分居) |
伴侶 | Lady Catherine Walston (1946-1966) Yvonne Cloetta (1966-1991) |
子女 | Lucy Caroline (1933) Francis (1936) |
受影響於 | 約瑟夫·康拉德、亨利·萊特·哈葛德、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亨利·詹姆斯、馬塞爾·普魯斯特 [1][2] |
生平
葛林的父親是一所學校的校長,葛林本人也就讀於這所學校。他的父母是表親,他們的家族擁有一家英國最大的英資釀酒廠。上學的時候葛林經常被同學欺負,有幾次甚至試圖自殺。
1922年,他曾經加入過英國共產黨,這對他日後的世界觀有不小的影響。[4]後來他考入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並且為牛津的一份刊物擔任編輯工作。1926年大學畢業後,他在泰晤士報找到了一份初級編輯的工作。
1929年他出版了自己的小說《The Man Within》並且反應良好,沒多久他就從泰晤士報辭職專心於小說創作。不過他最開始的創作並不是很成功,於是他又從事了書評家的工作。他在1932年發表成名作《斯坦布爾列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為軍情六處工作,被派往非洲。此一相關經歷也被寫進他日後的作品裏。
1948年和1951年發表的小說《問題的核心》和《戀情的終結》一舉奠定他的文學地位。除了寫作之外他也非常熱愛旅遊,50年代時他曾經居住在西貢(胡志明市)、香港和新加坡等地。1953年他還前往肯雅報道當地的起義。葛拉罕·葛林多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是從來沒有獲獎。據已經公佈的提名資料顯示,從第一次被提名的1950年到1966年間,他一共被提名11次,一生更是被提名多達21次。
1961年是他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一次,最後的得主是南斯拉夫作家伊沃·安德里奇。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他在作家群體內部備受推崇。威廉·福克納、加西亞·馬爾克斯、V·S·奈保爾、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等文學大師都公開表示過對葛林的欣賞和崇拜。1976年,獲美國推理作家協會最高榮譽獎——大師獎。1981年,獲耶路撒冷文學獎。
1986年,由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授予英國功績勳章。直到葛林去世,他一直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威廉·戈爾丁稱他為「20世紀人類意識和焦慮最卓越的記錄者」。
1991年,葛拉罕·葛林死於瑞士。[5]
作品
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