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鎮遠(1889年10月2日—1961年12月),號建勛湖北秭歸縣新灘北岸下灘沱人。中國近代鐵路學家、鐵路工程師。

Quick Facts 杜鎮遠, 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任顧問工程師 ...
杜鎮遠
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任顧問工程師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98年10月2日
 大清湖北秭歸縣
逝世1961年12月
北京市
籍貫湖北秭歸縣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Close

生平

出生與遊學

父親杜定祥,號吉甫,晚清邑庠生。先行醫,後進入四川經商致富,捐資在重慶市的江北、洛磧兩地創辦高、初兩座小學而享譽川、陝,受聘任四川省立巴縣官瀾書院院長。杜鎮遠7歲進入族叔杜安祥塾館讀書,13歲隨父親進入官瀾書院就讀。不久,清朝廢科舉、撤書院,杜定祥告誡兒子不要謀官,務必精通一門專業,力求融會貫通,才能在社會上立足。1907年6月,杜鎮遠考入成都鐵路學堂。1910年6月畢業,7月考進郵傳部唐山路礦學堂(後更名國立唐山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1914年夏畢業後,任陸軍部修浚宜渝灘險工程處工程師兼測量隊隊長,併兼任宜昌馬路局工程師。不久受川漢鐵路輪船公司之聘,改任大川輪副船長,負責整治長江上游航道。雖然待遇均較優厚,卻都與他所學專業不合,杜鎮遠於1916年辭職[1]

1917年7月,杜鎮遠任京奉鐵路(今京瀋鐵路)豐臺工務段實習工程師,得到交通部總長葉恭綽的賞識[2]。1919年,葉恭綽派杜鎮遠去美國信號公司學習,研究鐵路號誌。次年考入康乃爾大學土木工程科深造,1922年獲碩士學位。1924年,杜鎮遠奉命以交通部專員身份,赴歐美各國考察鐵路號誌工程及材料,從美國到加拿大,途經英、法、德、意大利、瑞士、比利時,進入當時已經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再由西北利亞經中東、南滿鐵路(今濱洲、哈大鐵路)回國,任京奉鐵路京渝號誌總段工程師,設計改善行車標誌,成績卓著,1927年出任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土木專門委員[3]

修建杭江鐵路

當時,國民革命軍打敗軍閥孫傳芳,控制江、浙兩省,張靜江出任浙江省主席,倡議自建鐵路,邀杜鎮遠與之合作。1929年6月,浙江成立杭江鐵路(浙江杭州至江西玉山)工程局,杜鎮遠出任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師。省政府撥款20萬元,交杜鎮遠組織施工。由於資金和技術力量嚴重不足,開工半年,省政府改變計劃,決定分期分段修築,第一期將蕭山至常山段改修為公路。他只能按省政府決定辦事,先修西興至蘭溪段,長195公里。1930年3月在蕭山鳴炮開工,歷時兩年通車至蘭溪;一面四處遊說,得到中國銀行等幾家銀行的支持,促成省政府與4家銀行簽訂了借款合同,展築浙江金華至江西玉山段,長165公里[4]。一面修築路基一面鋪軌,於1933年12月將全長360公里的杭江鐵路建成[5]。12月28日,浙江省要員在金華舉行隆重的通車典禮,慶祝第一條省辦鐵路建成[6]

修建浙贛鐵路

杭江鐵路通車後,引起了巨大讚譽與關注,民眾紛紛倡議續修玉山經南昌至萍鄉段,與株萍鐵路(湖南株洲至江西萍鄉於1905年築成的舊路)接軌,聯絡粵漢鐵路(今京廣鐵路武漢至廣州段)。成為橫貫長江南岸的一條大動脈,並建議將這條鐵路命名為浙贛鐵路。1934年3月,由浙、贛兩省和財政、鐵路兩部發起,聯絡金融、工商各界財團組成浙贛鐵路聯合公司,在鐵道部召開第一次理事會議。5月成立浙贛鐵路工程局,杜鎮遠出任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師[7]。有了當局和財團的支持,杜鎮遠在7月即開工建設玉山至南昌段,長292公里,於1936年1月通車。之後便動工修築南昌至萍鄉段,同時改造株洲至萍鄉舊路,全部工程於1937年9月建成通車。與此同時,因大學同學茅以升已將錢塘江大橋建成,鐵軌與大橋順利通車。從杭江鐵路開工之日起,歷時4年零3個月,耗資5000萬元,將全長1000公里的浙贛鐵路建成,此為中國完全憑藉中國資金與中國技術建成的首條長達千里的鐵路[8]

修建湘桂鐵路

1938年8月13日,日軍侵略上海。國民政府為了發展後方交通,決定修築湘桂鐵路(湖南衡陽至廣西桂林),任命杜鎮遠為湘桂鐵路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師[9]。由於戰事緊張,杜鎮遠自感責任重大,建議中央和湘桂兩省合資經營,並由兩省徵用民工,各築本省路基土石方,其所需枕木及其他材料,也由兩省代為徵購。他親自帶隊勘測沿線,湖南境內選定衡陽——祁東——東安線,既縮短了里程,又省去兩座湘江大橋。方案一經提出,立刻得到中央和湘、桂兩省的贊同。施工中,他革除了傳統的「序進」法,採用「分段並修」,率領25萬民工,將全線劃分為十個工段施工,一年之內將全線361公里建成通車。平均每天築路一公里,創鐵路施工最高記錄。當時武漢廣州相繼被日軍佔領,國民政府撤往大西南與日軍長期對峙,湘桂鐵路成為軍民大轉移的重要運輸線[10]

修建滇緬鐵路

1939年夏,杜鎮遠調任滇緬鐵路工程局局長兼總工程師。當時,華北已經失守,沿海城市相繼淪陷,中國與歐美各國的交通通道,從東南沿海轉向南亞和印度支那國家。出於抗戰的特殊需要,國民政府決定修築滇緬鐵路。起自雲南昆明滇越鐵路相聯,西行經祥雲至中緬邊境之滾弄,再由滾弄延伸至臘戍與緬甸鐵路接軌。全長950公里,其中國內線長800公里,緬甸境內長150公里,由杜鎮遠統一指揮修築。杜鎮遠領銜赴任,深入不毛,率領鐵路民工數萬人[11]。路基土石方工程大致完成,只余大橋未架,軌道未鋪之時,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封鎖緬甸首都仰光,中國與各國訂購的材料無法輸入,致使項目被迫停工。之後,中華民國交通部派杜鎮遠率團赴印度洽淡修築中印公路,打開新的交通線。達成協議後,他立即回國組成六個工程處,夜以繼日地分段搶修[12]。但最終因臘戍失守,八莫密支那危在旦夕,整個緬甸即將陷入日軍之手而停工。當他從臘戍轉回八莫的時候,險些被日軍截住。

修建西祥公路

隨着戰爭急劇惡化,中國陸上對外交通僅存一條滇緬公路。國民政府為了溝通川、康(即西康省,1955年併入四川省)、滇三省陸上交通,與滇緬公路銜接,便於補給運輸,支援川、甘、陝三省的抗戰,決定修築西祥公路(今四川西昌至雲南祥雲)。1940年10月,參謀總長兼軍委運輸統制局局長何應欽和交通部總長張家墩指令成立交通部西祥公路工程處,杜鎮遠兼任工程處處長。經勘測,全線總長約548公里,其中雲南境內長約288公里,西康境內長約260公里。施工中,杜鎮遠充分運用多年來「分段並修」的築路經驗,將全線劃分為12個總段,36個分段和金沙江橋工處,提出「多挖少填、多繞少橋,先求其通,後求其備」的16字方針,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13]。整個工程於1940年11月開工,1941年6月建成,8月在西昌舉行通車典禮,僅耗時10個月,創公路工程建設又一奇蹟[10]

抗戰結束

1942年,杜鎮遠出任粵漢鐵路管理局局長。1945年5月5日,他出席了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10]。抗日戰爭勝利後,杜鎮遠兼任交通部廣東區特派員,負責接收路、郵、航、電各項要政。年底奉命修復粵漢鐵路。他招回舊部l萬多人,工人3萬人,組成11個工務總段,12個橋工處,採用分段承包方式,歷時一年半,將全線修復通車。並在湘潭煤礦另闢鐵路,接通湘江,便利煤運。1948年4月,杜鎮遠當選為國大代表,出席了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1949年4月,年屆花甲的杜鎮遠被任命為交通部顧問,不久辭去這一職務,率全家去九龍醫治耳疾[6]

晚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龍雲與中共中央接洽,杜鎮遠於1950年5月攜眷回國。經中央財委陳雲薄一波等介紹,他到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任顧問工程師、參事室參事。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61年12月在北京病故,終年72歲[14]。1979年恢復名譽,同年12月27日,杜鎮遠的骨灰盒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15]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