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無產階級[1]拉丁語proletarius,英語:proletariat),或意譯為勞動階級,或半音譯為普羅階級、全音譯為普羅列塔利亞,指的是工薪族社會階層,他們唯一擁有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是他們的勞動力(工作能力)[2],這類階級的成員一般被稱作無產者

法國畫家歐諾雷·多米耶英語Honore Daumier的油畫《三等車廂英語The Third-Class Carriage》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三等車廂里工人階級旅客的貧窮和堅韌。

按照19世紀,德國思想家,哲學家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哲學定義,無產階級是受到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被迫接受微薄的工資來經營生產資料,而生產資料屬於企業所有者階級,即資產階級。亦定義無產階級是與資本主義階級相對立的社會階級。

少量佔有生產資料,但通常收入甚微,難以透過獨立勞動維持生活的社會階級通常被稱為半無產階級。

拉丁字字源

Thumb
雅各布-貝克爾英語Jakob Becker所畫的《回家的收割者》(Heimkehrende Schnitter),其為浪漫的景色

拉丁文字Proletarius原是指古羅馬城邦中無土地、無財產、靠工資生活且不需要納稅服兵役並不受奴役的公民的社會結構,可譯作普羅大眾、平民百姓,而論述馬克思主義時,譯作無產階級,字源由Proles(子嗣)一字所衍生,意味該階層的唯一貢獻是延續香火並供應勞動力,帶有輕蔑之意。

無產階級的分類

Thumb
朱塞佩·佩利扎·達·沃爾佩多英語Giuseppe Pellizza da Volpedo的《第四階級英語The Fourth Estate (painting)》是20世紀一場工人罷工的象徵,現代無產階級的最著名代表之一。描繪了罷工者隨意走向光明,他們的影子堅定地在他們身後

無產階級(無產者)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無產階級一詞指在社會中不佔有生產資料,靠出賣勞動力來獲取生活資料(維持生計)的社會階級。相對的,在社會中佔有生產資料的社會階級則被馬克思定義為資產階級(亦稱資本家)。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屬於不可調和的對立關係。

馬克思主義理論把無產階級劃分為普通無產階級和下層無產階級。在實際使用的含義中,近似的等同於近代以來出現的,主要受僱於資本家,依靠僱傭工資生活的工人群體。在馬克思的理論中,無產階級是被資產階級透過剝削其生產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剩餘價值)以獲得利潤的對象,因此,其大多在生存水平線上掙扎,教育相對低落,直到難以生存時,便容易鋌而走險,當人數夠多時,便可能會起來革命,嘗試推翻現有政府及資本家。

半無產階級(半無產者)

半無產階級(Semi-Proletariat),指一種不完全依賴工資維持經濟生計的僱傭勞動力。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則是指處於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主體與生產工人之間的勞動階級,半無產階級只佔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經營很小規模的生產和其他營業。他們通常不能完全靠獨立勞動為全部生活來源,經常出賣勞動力,收入甚微。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半無產階級包括貧農、絕大部分半自耕農、店員和小販等,是一個數量極大的階級。他們遭受帝國主義地主、商人、高利貸者以及資本家的殘酷剝削,生活困苦,瀕臨破產的邊緣,革命性很強。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中,半無產階級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是無產階級革命隊伍的主力之一。

流氓無產階級

流氓無產階級(德語:Lumpenproletariat,構詞自德語:lump「破布」與德語:proletariat「無產階級」),是無產階級中的一個子集,特指那些在社會中沒法找到工作的人,如妓女乞丐無家可歸者。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流氓無產階級自身的特性通常使之難以產生階級意識,因此難以對無產階級革命做出貢獻,甚至可能會阻礙無階級社會的建立。

無產階級的組成

工人階級

Thumb
1934明尼亞波利斯市的工人階級鬥爭
Thumb
印度底層勞工

工人階級(又稱勞動階級勞動階層等;英文working class),在無產階級的組成中占絕大部分。

工人階級是靠出賣勞動力(體力勞動以及腦力勞動)來維持生活(獲取生活資料)的社會階層。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工人階級因為在社會中通常不佔有生產資料,或所佔有的生產資料不足以滿足其生存需求,因此他們只得被迫出賣自身勞動力給社會中佔有生產資料的社會階級——資產階級以獲取生活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工人階級中既存在完全不佔有生產資料而出賣自身勞動力的無產階級,也存在自身佔有的生產資料無法滿足生活而被迫出賣勞動力的半無產階級(如中國的農民工)。

資產階級通過與無產階級建立僱傭關係,將自身所佔有的生產資料下放給為自己生產所效勞的工人階級。資產階級通過這種方式將自身所佔有的生產資料與工人階級的勞動力結合起來以完成商品的生產,並從中剝削工人階級所創造出的價值——即剩餘價值

工人階級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階級,但他們的大部分勞動成果被資產階級所剝削。

依據列寧主義斯大林主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觀點,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工人階級社會主義國家統治階級,並經由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來領導國家。

Remove ads

農民階級

農民階級指以農業為職業的人,其中包括以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自然經濟產業為職業的人,又有稱牧民漁民等。其中僱農和貧農等下層農民(不佔有或少量佔有土地)屬於無產階級(或半無產階級)的一部分。

下層農民

下層農民,即佃農,僱農以及貧農等,他們通常不佔有或少量的佔有耕地。他們通常因為無法獨立勞動養活自己和家庭而要靠出賣勞動力(外出打工)來維持生活,因此他們屬於無產階級或半無產階級的一部分。

中農

中農通常都擁有自己的耕地(即掌握生產資料),並且中農的立場通常會根據自身的實際經濟情況在上層農民與下層農民之間搖擺不定。某些比較富裕的中農可能會僱傭僱農或貧農來為自己勞動,而某些較為貧窮的中農則可能會因為收入不足而去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彌補家庭收入,所以部分中農通常屬於半無產者[3]

上層農民

上層農民是指農民階級中的偏上層中農,富農和地主,他們通常擁有自己的耕地(生產資料),並且大多數並不勞動,而是通過僱傭下層農民以完成生產,因此他們在階級劃分上並不屬於無產階級而是屬於剝削階級,並不屬於無產階級的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根據經濟狀況,對全國農村人口進行劃分,其中劃分標準為(以下簡稱《劃分標準》):

  1. 如果家庭擁有土地,家庭成員不參加勞動,只依靠地租收入或僱傭農工耕種,屬於「地主」,家中土地要沒收分給其他農民,只給留下相當全村平均人口用有的土地,自行耕種。或者根本不留土地。地主屬於被打倒的階級,地主家庭的子女禁止在軍隊服役,禁止擔任黨政職務。
  2. 如果家庭擁有土地,雖然也收取地租或僱傭農工,但自己和家庭成員也參加勞動,為「富農」,多餘土地也要沒收,但不屬於被打倒的階級。
  3. 如果家庭擁有土地,但基本是自給,不收取地租,屬於「中農」。如果在農忙時也僱傭臨時工,要算取僱工與自己全家勞動所得的比例——「剝削量」。剝削量超過20%為「富裕中農」或「上中農」,屬於不被依靠的對象。低於20%為「中農」,屬於「團結對象」。如果家庭收入不足,尚需出外打工,為「下中農」,屬於被剝削的依靠對象。
  4. 如果家庭只有很少土地,主要收入依靠打工,為「貧農」。
  5. 如果家中沒有土地,完全依靠打工為生,為「僱農」。貧農、僱農是共產黨在農村的主要依靠對象。[3]

其他

現代無產階級是一個政治概念,是相對於資產階級的獨立的階級。無產階級是以反對資產階級的任何一個革命者組成的集體概念。

據列寧主義理論,無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不同的是:工人階級屬於經濟範疇劃分的階級。工人階級主要為被剝削階級中沒有生產資料,依靠工薪生存的被壓迫勞動者集體。而無產階級是為了反對資產階級誕生的資產階級的掘墓人。舊時代的無產階級包含了工人階級、農民中的貧僱農和中農、自食其力的小商人和知識分子、被壓迫的下級軍人和自覺反對資產階級的任何階層的革命者。公有制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無產階級,指生產資料公有制之後的全體勞動者。工人和農民只是社會主義社會中不同的經濟階層,而不再是獨立的階級。社會主義社會獨立的經濟階層,因為沒有了壓迫和剝削的資產階級,也就不存在被壓迫階級,因此無產階級這個概念不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內部區分,而是根據國際形勢,作為反對資本主義的國際共產主義力量存在,所以,無產階級專政主要指意識形態領域中以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為指導思想的統治意識。其中更多內容為反帝國主義、反封建、反壓迫、反剝削、反侵略的無產階級革命思想。

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列寧主義對無產階級的概念內涵也在不斷豐富發展,其認為物質層面的標準應該讓位於精神思想層面的標準,即是否掌握政權、是否擁有生產資料都在其次,無產階級的首要標準應是有無共產主義信仰理想、是否自食其力並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是否反對剝削他人不勞而獲等。

無產階級專政

無產階級專政,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是指由無產階級統治的政體,是從廢除資本主義邁向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的統治;在此過渡階段,無產階級得壓制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反抗力量,打破階級制度的社會關係,以創建一個新的無階級社會

無產階級專政的構想最早是由卡爾·馬克思(1818年至1883年)提出,讓作為多數者的無產階級取得獨裁專政的體制;由於馬克思認為各國政府都是階級獨裁專政,所以他認為無產階級專政並不會比其他的政府形式來的更糟。馬克思認為:「(1)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2)階級鬥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3)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恩格斯在給《法蘭西階級鬥爭》寫的1891年序文中,認為「巴黎公社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實例」。

列寧認為:「機會主義……不承認在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期,在推翻資產階級並完全消滅資產階級的時期有階級鬥爭。實際上,這個時期必然是階級鬥爭空前殘酷、階級鬥爭形式空前尖銳的時期」,「……一個階級的專政,不僅對一般階級社會是必要的,不僅對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無產階級是必要的,而且,對於介於資本主義和『無階級社會』即共產主義之間的整整一個歷史時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這一點的人,才算領會了馬克思國家學說的實質……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當然不能不產生非常豐富和繁雜的政治形式,但本質必然是一個,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無產階級的其他定義

現代非馬克思主義的中文用法(即通俗化的,一般民眾化的用法)中,資產階級與布爾喬亞之類的稱呼時常被用來指代富人。而無產階級和普羅大眾等稱呼(普羅是從無產階級Proletarian的頭音而來)則時常被用來指代窮人。

在這裏並不是以判斷其是否掌握生產資料的方式來進行階級劃分,與馬克思主義中對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劃分方式有區別。

近代無產階級的出現

十九世紀,由於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原有的手工業和農村經濟破產,因而出現了大量的貧窮人口湧向城市,他們除了向工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換取收入以外,便無法生存下去。由於機器的改良,需要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因而工人間為了工作機會出現了激烈的競爭。資本家通過壓低工資、使用女工和童工、延長勞動時間和減少勞動保護條件來降低在人力方面的成本。所以工人的生存狀況降低到人道的底線以下。很多工人失業時候被迫以乞討賣淫為生;而有工作時,則被迫一天勞動十幾個小時才能勉強餬口。

在二十世紀晚期起,這個無產階級的詞語,有人使用草根階層取代指更廣義的各業基層人員。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