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晉綏軍區,也稱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晉綏軍區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晉綏軍區晉西北軍區晉綏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主要是民軍和游擊隊)在華北地區的四大根據地之一[1]

抗日戰爭

1937年9月23日,八路軍第120師奉命從榆次開赴管涔山地區。9月28日一二〇師部率三五八旅進到神池地區集結,在寧武神池朔縣一帶阻擊日軍,三五九旅開赴五台山、平山地區。9月29日一二〇師命令三五八旅七一六團副團長宋時輪,率領該團第二營組成宋支隊(宋時輪支隊、雁北支隊),開赴雁北地區開展敵後游擊戰爭。

1937年10月1日北方局委託一二〇師組建晉西北臨時省委(1937年底改稱晉西北區黨委),對外稱一二〇師民運部,機關駐岢嵐,書記趙林,副書記羅貴波,組織部長劉俊秀,宣傳部長龔逢春,秘書長饒斌,成員有程子華南漢宸趙秉彝等。統一領導晉西北和綏遠地區黨的工作。至1937年年底,先後設:

  • 晉綏邊工委/晉綏邊特委(1937年12月在偏關改組為特委):書記趙仲池,組織部長鄭林,宣傳部長胡一新(1939年10月16日率騎兵營襲擊右玉縣殺虎口的偽蒙軍李守信部一個騎兵連,左眼中彈,膝關節被子彈打碎,1940年11月26日傷勢惡化犧牲),軍事部長王寶珊(原警備六團政委)/姜勝(紅九軍團衛生部政委、358旅雁北六支隊政委)。轄南山(右玉、山陰、懷仁、朔縣)、大懷(大同、懷仁),左右涼(左雲、右玉、涼城)、清平雲(清水河、平魯、左雲)、和右(和林格爾、右玉)等五個聯合縣,機關駐偏關。偏關縣工委書記李林(女),縣長梁雷(1938年3月18日日軍突襲偏關縣政府駐地柏家咀村,戰鬥中梁雷受重傷,被日軍用刺刀刺死,頭顱被日軍馬刀割下,先後帶到偏關城、清水河縣懸掛示眾)。
  • 岢嵐地委:前身為河保偏中心縣委(書記趙秉彝)和神五岢中心縣委(書記白堅)。地委書記趙秉彝黃恩明任組織部長,機關駐岢嵐,轄河曲、保德、偏關、神池、五寨、岢嵐等縣
  • 靜樂地委:前身是忻崞中心縣委(書記為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袁任遠)。地委書記胡全慕純農任組織部長,崔岩(1943年3月29日任綏南地委書記時在涼城縣旭泥壩溝被日偽軍襲擊被俘,逃脫時胸部中彈犧牲)任宣傳部長,機關駐靜樂杜家村。轄靜樂、忻縣、寧武、崞縣、陽曲等縣。1939年春末,慕純農任地委書記兼組織部長,饒斌任地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和統戰部長,武裝部長張雲峰(1945年4月時任綏南地委書記,工作途中在和林格爾縣羊群溝鄉陽坡村遇敵被俘後,被刺刀捅死[2])兼獨立營營長。由於統戰原因,地委機關在晉西北不能公開,即以獨立營的名義對外,通過戰總會、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等群眾組織的掩護進行工作,把其中骨幹分子發展為中共黨員,成立支部。
  • 臨縣地委:轄臨縣、離石、方山、興縣、嵐縣等縣。書記宋應、組織部長魏懷禮、宣傳部長胡權,機關駐臨縣白文鎮
  • 興嵐保中心縣委:1938年1月設立。馬林趙秉彝)擔任中心縣委書記。

1937年11月,警備六團東渡黃河到達偏關,派王恩惠營進入平魯活動。成立:

  • 平魯工委書記屈健(縣犧盟特派員),平魯六支隊,支隊長劉華香
  • 右玉工委書記賈丕謨(警備六團派出),右玉七支隊,支隊長傅生麟
  • 偏關八支隊,支隊長李林(女);
  • 右平游擊大隊,隊長於加珍
  • 大懷左游擊大隊,隊長藺於明
  • 朔縣獨立營,營長張明才(老紅軍)

1938年4月宋時輪支隊應經廣靈蔚縣到平西地區,與鄧華支隊會合。晉綏邊特委從平魯右玉抽調柏玉生王平、龍鳴(馮凱)等到右南接收宋支隊留下的工作,成立了右山朔懷縣「動委會」,柏玉生任主任。不久中共右山朔懷縣委成立,龍鳴任書記。

1938年8月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關於改變敵後黨的領導機關的通知》,決定在敵人後方的省委改稱區黨委。據此,晉西北臨時省委改稱晉西北區黨委。

1940年1月15日,晉西北軍民代表大會在興縣蔡家崖召開,出席大會的有各抗日民主黨派、軍隊、農工青婦各群眾團體的代表一百餘人。成立晉西北新軍總指揮部,續範亭任總指揮,羅貴波任政治委員,統一領導暫一師、工衛旅、決死第二、第四縱隊等部隊。鑑於晉西事變趙承綬的第二行署舊政權已經垮台,會議決定建立抗日民主革命新政權,組成新的行署領導,公推續範亭為晉西北行政公署(即山西省第二游擊區行署)主任,牛蔭冠任行署副主任,仍維持舊的行政區劃,轄四個專員公署:

  • 第二(岢嵐區)專員公署:專員張國聲
  • 第四(臨縣區)專員公署:專員蘇謙益
  • 第八(文交區)專員公署:專員顧永田,副專員康世恩。1940年2月11日在交城田家溝,顧永田與日軍遭遇,在激戰中英勇犧牲,時年24歲;康世恩繼任行署專員。
  • 第十一(雁北區後改為五分區)專員公署:1940年2月1日,晉綏邊(晉西北十一專署)在右南縣尖山村召開各界人士參加的代表會議,成立第十一專員公署,推舉屈健為專員,武養民為副專員,李林為專署秘書主任,柏玉生為公安局局長,下設民政、財政、教育、總務等科,並制定了本地區的八項施政綱領。

按照中共派陝甘寧留守兵團主任蕭勁光王若飛吉縣與閻錫山談判達成的協定,以汾離公路為界,路北為新軍籌糧區,路南為舊軍籌糧區。晉西南大批幹部撤至晉西北。1940年1月25日,中央發出《在閻錫山繼續反共情況下對山西工作的指示》,要求晉西北建立新政權,擴大和整頓軍隊,解決財政問題;晉西北、晉西南兩個區黨委合併為晉西區黨委林楓(原晉西南區黨委書記)為書記、趙林(原晉西北區黨委書記)為副書記,王達成為組織部長,張稼夫為宣傳部長,龔逢春為社會部長,楊樹義為統戰部長,劉俊秀為民運部長,負責晉西北地方工作和晉西南地下黨的領導。2月10日,中共中央和軍委發出《關於戰略方針的指示》,要求晉西北黨政軍領導「將南起汾離公路,北至大青山脈間的地區,作為鞏固根據地,以建立西北和華北的戰略樞紐」。晉西北軍政委員會按上述指示,確定軍隊任務:開展文水、交城、孝義、太原、陽曲等平川地的游擊戰爭,與晉東南相呼應;開展同蒲北段的游擊戰爭,與晉察冀邊區相呼應,開展綏遠的游擊戰爭並加強地方工作。晉西區黨委下轄:

  • 臨縣(四)地委:轄臨縣、方山、嵐縣、離石。書記宋應,組織部長魏懷禮,宣傳部長胡權,社會部長黃石山(分管離石、林南工作),武裝部長賈懷光
  • 岢嵐(二)地委:轄岢嵐、保德、偏關、神池、五寨、河曲
  • 靜樂地委:轄靜樂、忻縣、寧武、崞縣
  • 文交(八)地委:原文交中心縣委撤銷,建立文交地委,轄文水、交城、汾陽、陽曲、清太徐五個縣委。1940年1月,中共晉西區黨委決定派饒斌去文交地委任書記,2月末到達八地委所在地──交城山區米家莊。宣傳部長先是劉英,8月調張永青擔任。組織部長先是李伯林,7月調范敏擔任。民運部長李伯林,社會部長陳郁發。武裝部長李文林兼任游擊支隊隊長,副隊長王金榮(一二○師來的長征幹部),支隊領導着以縣為單位建立的四個游擊大隊,即汾陽第一游擊大隊、文水第二游擊大隊、交城第三游擊大隊、清太徐第四游擊大隊。支隊直轄一個警衛連。抗聯主任朱建書,下設工、農、青、婦四個救國會。工救會秘書張旭初(趙尚朴趙尚志的哥哥),農救會秘書宋丕顯,青救會秘書曾茄,不久由馮直擔任,婦救會秘書先是楊華甫後是王恆芳。地委建立後,先抓四項動員工作,即動員青壯年參軍,擴充部隊;動員人民獻金,解決財政困難;動員交糧,解決吃飯問題;動員婦女做軍鞋,解決脫產人員穿鞋問題。1940年4月初,第八軍分區在交城縣東坡底村成立,分區設在決死二縱隊,司令員為韓鈞、副司令員侯俊岩王逢原任政委。韓鈞、王逢原均為地委委員。8月,晉西軍區派羅貴波任總指揮,參與指揮百團大戰。韓鈞、侯俊岩參加指揮。1940年9月改稱八地委,增轄同蒲路西段榆(次)太(谷)祁(縣)的工作。1941年5月,武裝部長李文林帶領基幹連在汾陽頭道川活動時被敵人俘虜;李文林表現惡劣,向日軍供出許多情況,並接受日軍的派遣任務,偽稱是脫逃回來的,被送回興縣接收晉西區黨委審查;李文林在審查清楚問題後,1943年被槍斃。由於根據地被敵人蠶食而縮小,很多幹部集中到交城山區。為加強交城的工作和根據地建設,交城一分為二,成立交東和交西兩縣。交東縣委書記劉光,縣長郝振乙,抗聯主任華國鋒,下轄六個行政區。交西縣委書記是趙琦,縣長是張英,抗聯主任由趙琦兼,下轄四個行政區。
  • 雁北(十一)地委:1940年8月下旬晉綏邊特委改為雁北地委,歸綏蒙區黨委領導,李登沄任社會部長。
  • 直屬興縣委

另組織「晉西北軍政委員會」,賀龍為書記,關向應為副書記,委員有甘泗淇、周士第、肖克、王震、林楓、陳士榘趙林、張宗遜、李井泉、彭紹輝、羅貴波等,統一領導黨政軍各項工作。成立了「晉西北軍政民聯合委員會」,賀龍為主任委員,常務委員有關向應、甘泗淇、林楓、續範亭牛蔭冠羅貴波等。1940年5月,一二〇師共有49個縣政權情況:

  • 被敵佔領縣城而中共建有政權者:汾陽、文水、交城、清源、徐溝、陽曲、忻州、崞縣、代縣、朔縣、平魯、左雲、右玉、大同、懷仁、護縣、武川、固陽、歸綏、陶林、和林格爾、托縣、涼城、清水河、包頭、集寧、豐鎮、陽原、陽高、山陰、應縣、靈邱、廣靈、淶源、蔚縣、繁峙、寧武、神池、靜樂、偏關、五寨
  • 被敵摧毀後,中共收復縣城,重新建立政權的有:嵐縣、保德、河曲、岢嵐、方山
  • 被閻軍佔領又被我佔領者:興縣

1940年晉西北大旱,嚴重缺糧。軍隊和機關普遍以黑豆、苦菜充飢,每天每人只供應八兩黑豆。八分區有山區,又有平川,大批軍隊去八分區籌糧。除八分區的駐軍二縱隊、工衛旅、地方游擊隊外,還有決死四縱隊、一二○師特務團。當時的縣、區政府主要設在山裏,沒法解決這麼多的給養問題,部隊就自行派人到平川搞糧食、布匹、醫藥等。

1940年9月11日,晉西北行署召開第二次行政會議,對行政區劃作了調整,晉西北行署(山西省第二游擊區行署)共轄八個專署,一個游擊區,一個直屬縣。即:

  • 二專署,轄河曲、保德、岢嵐、五寨、偏關、朔縣、神池、寧武、靜寧、崞縣、崞山、忻縣等十二縣。專員樓化蓬。
  • 三專署,原靜樂區辦事處改稱。轄靜樂、嵐縣、陽曲等三縣。專員劉墉如。秘書主任孔庸智。
  • 四專曙,轄臨縣、臨南、方山、離石、離東等五縣。
  • 八專署,轄交城、文水、汾陽、交西、太原、清徐、榆太、祁北等八縣。
  • 十一專署,轄平魯、右玉、右南、山朔、懷仁、左雲、大同等七縣。
  • 直屬縣:興縣。
  • 綏察行署轄
    • 綏西專署
    • 綏中專署
    • 綏南專署
    • 綏東遊擊區

1940年10月10日,晉西北「百團大戰」結束。一二〇師、晉西北新軍地方武裝從8月20日以來,曾打到太原、汾陽、靜樂、忻縣、崞縣、朔縣、和大同附近,共進行大小戰鬥三百餘次,斃傷日偽軍六千八百餘人,俘日軍四十七人,俘偽軍三百五十人,繳獲長短槍八百八十五支,大炮六門,破鐵路一百七十五公里,破公路九百四十里,破橋樑七十四座。

1940年11月7日,晉西北軍區興縣李家灣成立。賀龍擔任司令員,政治委員為關向應,副司令員續範亭,副政治委員林楓,參謀長周士第,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軍區以下按行政區劃設四個軍分區

  • 第二軍分區:駐保德縣。司令員彭紹輝,政委張平化,副司令員張希欽,參謀長李文清,政治部主任劉惠農
  • 第三軍分區,駐靜樂縣。司令員張宗遜、政委李井泉,副司令員賀炳炎,參謀長李夫克,政治部主任朱明
  • 第四軍分區,駐臨縣。司令員王尚榮,政委白堅,副司令員雷任民,參謀長谷志標,政治部主任楊其良
  • 第八軍分區,駐交文聯合縣。司令員韓鈞,政委王逢源,副司令員侯俊岩,政治部主任廖井丹
  • 直屬軍分區:1941年3月6日,興縣與河西神府區組建。陳漫遠任司令員。

1941年3月初,中共沿河工委建立。工委機關駐清澗縣界首村,對外稱黃河商店。晉西區黨委派王文達任沿河工委書記,黃石山任副書記。黃河商店經理白德高負責經營業務。工委管轄區為離石、中陽、石樓、永和、隰縣、大寧等六縣。1943年5月改為沿河地委,范明擔任書記。下設三個縣的工作委員會:石隰工委,永大工委,中離工委。由於梁化之徐端推動「流動工作隊」搞自白運動、「肅偽」,沿河地委認為再派人去建立黨的組織很困難。1943年11月,晉綏分局決定撤銷沿河地委,所有幹部同志調回分局另行安排。

1941年3月,雁北地區劃歸晉西北改稱第五專署,專員屈健。晉綏邊特委改為晉西五地委。原特委領導趙仲池姜勝調回晉西區黨委,五地委書記胡全閻顧行),組織部長鄭林,宣傳部長胡亦仁,社會部長李登沄,民運部長龍鳴。晉西北軍區第五軍分區令員郭鵬,政委胡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陳雲開,副主任胡亦民/李傳珠,參謀長劉華香。轄區包括雁北左雲、右玉、平魯以及山陰、朔縣、懷仁、大同各一部。晉綏區黨委(1940年7月成立)改稱綏察邊區委員會,受晉西北區黨委領導。4月15日綏察行政辦事處改稱綏察行政公署,主任楊植霖,副主任蘇謙益,秘書長曹正之,行署下設民政處,處長蘇謙益(兼);財政處,處長趙金壁;建設處處長馬南風;教育處處長曹正之(兼);蒙政處處長賈力更;秘書處,馬南風(兼)。綏察行署下轄四個專員公署:

  • 綏西專署,專員李維中,副專員王建功,蒙政部長奎壁
  • 綏中專署,專員程仲一,財政科長成楓濤,建設科長任建斌。教育科長崔曼村,民政科長翁翠
  • 綏南專員公署,專員楊國興
  • 綏東遊擊區專員公署,專員楊葉澎

1941年4月開始「治安強化運動」,對游擊區和根據地加強掃蕩,在游擊區增加據點,對根據地實行「三光」和蠶食政策

1941年7月1日,以一二〇師教導團為基礎組成的抗大七分校在興縣成立。校長周士第,政委徐文烈

1941年8月1日,晉西北行署召開第十四次政務會議決定:山西省政府第二游擊區行署改稱晉西北行政公署。下轄:

  • 興縣為直屬縣。
  • 第二行政區:轄河曲、保德、岢嵐、五寨、偏關、朔縣、神池七個縣。專員樓化篷。地委書記黃恩銘。獨二旅兼第二軍分區,旅長兼分區司令彭紹輝
  • 第三行政區:嵐縣、陽曲、靜樂、嵐靜等四縣。專員劉墉如。地委書記張雪軒
  • 第四行政區:轄臨縣、臨南、方山、離石、離東五個縣。專員梁膺庸。地委書記宋應
  • 第五行政區:轄平魯、右玉、左雲、山陰、大同、懷仁、右南七個縣。專員屈健。地委書記胡全
  • 第六行政區:寧武、靜寧、崞縣、忻縣、崞山等五縣。地委書記秦仲蘇
  • 第七行政區:榆太、太原、清徐、祁北等四縣。地委書記張永青(原八地委宣傳部長)兼宣傳部長,劉英任組織部長,蕭靖任武裝部長,朱紹田(一二○師派來的手槍隊長)任敵工部長。行政上七分區不設專署,只設八專署平原辦事處,李曉村任辦事處主任。其他人員沒大變化。9月,七地委與專署辦事處在交西縣小晏峰被日軍包圍,清太徐四大隊掩護撤退;戰鬥中,辦事處主任李曉村、武裝部長蕭靖、四大隊政委馬真受傷,七地委書記張永青將死人壓在身上,才死裏逃生,四大隊傷亡很大。地委書記張永青的妻子李嵐被捕後,村幹部用銀洋買通偽軍才被解救回來。經晉綏分局批准,1942年10月撤銷七地委,所轄地區仍歸八地委領導。
  • 第八行政區:為加強平川敵占區的工作,將八地委分為七、八兩個地委。八地委轄文水、交城、交西、汾陽四縣。專員康世恩。八地委書記饒斌。八分區副司令員劉德明在日軍襲擊八軍分區司令部時戰鬥犧牲。決死二縱隊四團長王何全犧牲,工衛旅21團團長彭凱叛變投日。1941年末,專署貿易局被敵人包圍,除局長孫新人因到興縣開會未回外,人員幾乎全部被俘,其中有兩名剛從延安分配來的女同志。1942年初交西縣政府駐地薛東溝被偷襲,軍民20餘人被殺,縣長被俘。八分區從百團大戰前的轄六個縣共60萬人口,至1942年6月底,只剩32個村子6萬人左右。1942年8月,為加強八地委工作,決定調羅貴波任地委書記、軍分區司令和政委,饒斌韓鈞調回晉綏分局另行分配工作。分區駐地搬到古交岔口鄉關頭村
  • 第九地委書記鄭林。九分區司令員。行政上為第五專區東四縣辦事處,主任武養民,轄山陰、左雲、懷仁、大同。

1941年8月,晉西南工委在汾陽縣三道川成立。由龔子榮解學恭甘一飛郭萬勝孫先余郭達等六人組成。龔子榮任書記兼組織部長,甘一飛任宣傳部長,解學恭任統戰部長,郭萬勝任組織部副部長,孫先余任宣傳部副部長,郭達任統戰部副部長。率洪趙支隊(支隊長賴萬芳、政委解學恭、政治處主任吳鑒群)通過平介敵占區於十月初開至太岳區綿上縣。領導晉西南地下黨工作。

1941年秋關向應去延安療養,由林楓代理書記。

1941年7月至1942年6月,日軍採用「掃蕩」、「蠶食」相結合的進攻,在晉西北根據地設置據點二百五十多個,使游擊區大部變為敵占區,根據地面積較百團大戰前縮小三分之一,人口減少三分之二。雁北的環境更加惡化,九地委書記鄭林、組織部長李登沄、副專員武養民等先後從右南、山朔地區撤出,向朔平山區轉移。1942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華北軍分會發出《關於反對敵人蠶食政策的指示》,指出蠶食是目前敵人進攻根據地的主要手段,由於我方給敵人有效打擊不夠,造成嚴重退縮局勢。因此,必須立即展開堅決的系統的全民的反蠶食鬥爭,將政治攻勢和武裝鬥爭相結合。晉西北區黨委和一二○師政治部也指出:要開展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面的對敵鬥爭,統一黨政軍民力量,實行一元化領導。過去我們在敵人進攻面前,缺乏具體的實際對策,造成工作被動,幹部遭受犧牲。

1942年6月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決定成立陝甘寧晉綏五省聯防司令部,賀龍為司令員,關向應為政委(代政委高崗),徐向前為副司令員,林楓為副政委,下轄一二〇師、晉西北軍區、大青山騎兵支隊、晉西北新軍、陝甘寧留守兵團部隊。同時,成立陝甘寧晉綏財政經濟委員會,林伯渠為主任,賀龍為副主任,統一兩邊區財經建設。

1942年8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撤銷晉西北軍政委員會和中共晉西區黨委,成立中共中央晉綏分局,統一領導晉西北及綏遠地區黨政軍工作。關向應為書記,林楓為副書記。以關向應、賀龍、林楓、周士第甘泗淇王達成龔逢春趙林吳亮平等九人為分局委員,組織部長王達成、宣傳部長張稼夫(年底任副書記)兼城工部長,龔逢春任社會部長,蕭揚/劉惠農為秘書長。晉綏分局轄二、三、五、六、八、綏西、綏南、綏中八個地委四十餘個縣。

1942年夏,第五地委/第五軍分區的工委書記李煥濟、專員武養民、分區司令員郭鵬、政委胡全、參謀長劉華香、政治部主任陳雲開,日軍不斷向晉西北根據地發動掃蕩,擴張佔領區、增設據點,以平魯作為重點。平魯是五分區活動中心,又是從內地到綏遠大青山的咽喉要道,成為兩方爭奪的焦點。日軍實行「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鬥爭異常殘酷,人民群眾受到嚴重摧殘,右玉南山抗日根據地喪失殆盡,八路軍的黨、政、軍在平魯無法立足,最後放棄了這塊根據地,轉移到二分區的偏關縣。分區黨政軍機關均駐在偏關城北的陳家營村。平魯縣委書記李易山[3](王潤[4])、耿平(地委秘書長)、江華(地委幹事)相繼投敵叛變。分區敵工科長趙家聲調回軍區,軍區派來的李希聖任科長,不久王保(王寶)接任科長。

1942年8月15日,在日蒙軍25000人圍剿下,綏察區黨委、綏察行署,大青山支隊司令部及騎兵第一、二團,轉移到晉西北偏關地區。支隊司令員姚喆、綏察區委組織部長白成銘等仍率騎兵三團、教導大隊和司令部直屬兩個連隊在綏西堅持鬥爭。綏中區大部隊機關轉移蠻漢山與司令部會合,8月17日敵萬餘人進攻滿漢山,行署隨司令部轉至西山後新店子、右玉、平魯、大小紅城,敵又合擊進攻,司令部勤雜人員、政治機關、衛生機關、工委於二十三日轉至老營,行署於二十五日轉至東昌峪。大青山游擊根據地進入最困難時期。

1942年10月,晉西北軍區改稱晉綏軍區,統一領導晉西北和綏遠地區的軍事工作。晉綏落實精兵簡政,全部主力軍縮減至二萬七千人以下,地方武裝以四千五百人為限。新軍總指揮部、決死二縱隊司令部合併為八分區司令部;決死四縱隊司令部改為六分區司令部;三、四分區合併為三分區司令部。10月20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與陝甘寧留守兵團司令部合併。

1942年10月24日至11月11日晉西北臨時參議會在陝西胡家莊召開,參加大會的參議員一百四十五人,選舉續範亭武新宇為晉綏邊區行政公署正副主任,賀龍、劉佑卿張文昂白如冰杜心源王達成張韶芳張雋軒劉菊初樊沚如劉路德孫良臣王繕常躍五武進卿王法文湯平郭順道梁選眾等十九人為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委員。並決定張雋軒為行署秘書長,杜心源孫良臣為民教處正副處長,白如冰黎化南為財政處正副處長,張韶芳樊沚如為建設處正副處長,張文昂為晉綏高等法院院長,林楓為議長,劉少白牛蔭冠為副議長。閻秀峰程進楊廉浦郭丙鱗劉墨林陳顧三等六人為常駐臨參會議員。

1942年10月24日晉綏分局決定將綏遠大青山地區與雁北(第五分區)合併,綏遠區黨委改為塞北工委,書記高克林,副書記胡全,塞北軍分區司令員姚喆,副司令員郭鵬,政委高克林,副政委張達志,機關駐偏關,統一領導大青山與雁北地區的黨政民工作。成立第六軍分區,司令員雷任民,副司令員孫超群,政治委員劉文珍,副政委龍福才,參謀長王蘭麟,政治部主任劉仰嶠,轄區為寧武、忻縣、崞縣、靜樂四縣,地委書記秦仲芳,專員馬孔智

1942年10月31日毛澤東致晉綏分局書記電林楓:「晉西北只有人口七十萬至一百萬,望檢查如此迅速縮小的原因,與周、甘商討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向敵人擠地盤的具體方案(即具體的積極的全面的反蠶食鬥爭),必須振奮軍心、民心,向敵人取積極政策,否則在縮小前途甚壞。」晉西北根據地面積比百團大戰前縮小三分之一,人口由三百萬減少到一百萬,耕地面積下降到戰前的百分之八十四,勞力減少了三分之一,糧食產量下降三分之一,棉花產量只及戰前的百分之三十,軍隊每人每天只供七兩黑豆。11月4日晉綏分局根據毛澤東「把敵人擠出去」的指示,在興縣蔡家崖北坡村,召開了晉綏分局、行署、軍區、抗聯以及各專署、軍分區負責同志參加的晉綏高幹會議,決定主力部隊以三分之一的兵力,地方武裝以二分之一的兵力,組成武裝工作隊。深入敵後開闢工作。實施第二次精簡,三、四專署合併為三專署,嵐縣劃歸三專署;五專署委託綏察行署代管,五專署東四縣辦事處撤銷,五、九地委合併為五地委,朔縣劃歸五專署;離東縣劃歸八專署,八專署平原辦事處撤銷,七、八地委合併為八地委。機關人員由一萬五千人,減至七千人。團以上領導機關由9151人減至3580人,其中軍區、軍分區兩級機關人員由7132人減至1754人,撤銷新軍總指揮部;決死四縱隊司令部改為六分區司令部;撤銷四分區,與三分區合併,由三五九旅司令部兼任;五軍分區編為雁北支隊;新軍暫一師三十六團、三十七團合編為三十六團;工衛旅二十一團、二十二團合編為二十一團。暫一師和工衛旅番號保留,指揮機關取消。決死第二縱隊四、五、六團合編為第五支隊、第六支隊,決死四縱隊十九、三十五團改編為第十九支隊、三十五支隊。原一二〇師獨一旅指揮機關轉移到陝甘寧邊區。精簡後,軍區部隊主力軍由三萬人減至二萬五千人,地方武裝由6520人減至5000人。成立晉綏財經建設委員會,由白如冰主任委員,武新宇張韶芳等任委員,該會為財政、經濟、金融、建設等項工作的研究指導機關。

1943年6月,陝甘寧晉綏五省聯防司令部調晉西北三分區駐守的一二〇師三五八旅西渡黃河,保衛陝甘寧邊區。與此同時,冀中軍區第三縱隊第十八、二十七、二十九、第十七、二十二、二十六、三十二等七個團;警備旅第一、二團先後到達晉西北地區。中共中央軍委任命呂正操為晉綏軍區司令員,林楓兼任政委,續範亭周士第為副司令員。

1943年7月,以興縣、神府縣(代管縣)、嵐縣組成第一分區(一專署)。地委書記吳亮平、專員白忍,副書記王一夫,副專員毛鳳翔。分區司令由二十七團團長馬仁興兼任,政委王興隆

1943年11月,由冀中調來的冀中軍區三縱隊第十七、二十二、二十六團合編為第十七團,歸晉綏三分區指揮,第十八、二十七、二十九團合併為第二十七團,歸晉綏軍區直接指揮,冀中三縱隊警備旅旅部與晉綏八分區領導機關合併,警一團改編為第一支隊,警二團改編為第二支隊,歸晉綏八分區指揮。

1944年8月,晉綏邊區行政區划進行了新的調整,撤銷一分區。

  • 興縣、嵐縣仍為直轄縣,神府為代轄縣。
  • 二分區轄保德、河曲、偏關、五寨、神池、岢嵐;
  • 三分區轄臨縣、臨南、離石、方山;
  • 六分區轄寧武、靜寧、忻縣、崞縣;
  • 雁北區(五分區)轄朔縣、右玉、右南、平魯、左雲、懷仁、大同、山朔;
  • 八分區轄交城、交西、文水、汾陽、太原、靜樂、陽曲、離東、清徐、榆太、祁北;
  • 綏蒙行署下設三個分區
    • 綏南分區轄歸涼、豐涼、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
    • 綏中分區轄歸武、薩縣、武固、固陽、包頭。
    • 綏西分區

晉綏邊區面積約為三十三萬二千五百七十多平方華里,人口一百九十八萬多人。

1945年1月第二次將興縣、嵐縣、神府縣組成第一軍分區,馬仁興為司令員,二十七團撥歸第一軍區指揮。2月8日再次成立第一專署,轄興縣、嵐縣、神府縣,專署機關設在興縣。沈越為專員(兼興縣縣長),王一夫為地委書記(兼興縣縣委書記)。

1945年4月25日晉綏軍區春季攻勢從二月十七日以來,共作戰五百三十七次,斃傷日偽軍一千五百九十人,俘虜和瓦解偽軍八百一十人。收複方山、嵐縣、五寨三縣城及據點五十四處。奪取了離嵐、五三兩條公路。解放村莊七百二十四個,人口九萬四千。至此,晉西北抗白根據地已擁有九個完整縣:興縣、嵐縣、臨縣、方山、保德、河曲、岢嵐、偏關、五寨。為加強綏蒙地區我軍力量,從陝甘寧邊區派出八路軍騎兵旅增援大青山。騎兵旅旅長康健民、政委王再田、政治部主任袁光。晉綏軍區九團,在團長李應發、政委白炳勛率領下向綏西挺進。

1945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在晉綏分局下設三個區黨委,在晉綏軍區之下設三個二級軍區;在晉綏邊區行政公署之下設呂梁、雁門兩個行署和綏蒙政府,分別領導十一個專署,五十七個縣。晉綏軍區部隊統由賀龍、李井泉指揮,成立南北兩線指揮部。

  • 呂梁區黨委及軍區:張宗遜為區黨委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貴波解學恭為區黨委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呂梁行署主任王世英,副主任湯平。1946年4月,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彭紹輝任呂梁軍區司令員,羅貴波任呂梁區黨委書記和軍區政委。
    • 三分區轄臨縣、臨南、方山、婁煩四縣
    • 四分區轄離東、離西、中陽、石樓、永和、隰縣六個縣
    • 七分區轄汾陽、平介、孝義、靈石四個縣
    • 八分區轄文水、交城、陽曲、清源、徐溝、太原六個縣
    • 九分區轄洪洞、趙城、蒲縣、汾西四個縣。
  • 雁門區黨委及軍區:以呂正操為司令員,高克林為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許光達為軍區副司令員,孫志遠為軍區副司令員,蘇謙益為區黨委副書記。主任劉墉如、副主任馬林
    • 二分區轄岢嵐、五寨、河曲、保德、神池、偏關六個縣
    • 五分區轄平魯、左雲、右玉、朔縣、懷仁、大同、山陰七個縣
    • 六分區轄忻縣、崞縣、寧武、靜寧四個縣
    • 十一分區(綏南專署)轄和林、清水河、托縣、涼城四個縣
  • 綏蒙區黨委及軍區:以張達志為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姚喆為軍區司令員。蘇謙益為區黨委副書記。主席烏蘭夫、副主席楊植霖
    • 綏中專署轄陶林、集寧、武川、豐鎮四個縣
    • 綏西專署轄歸綏、包頭、固陽、武固、薩縣五個縣。
  • 晉綏邊區行署直屬一專署,轄興縣、嵐縣、神府三縣。

中央軍委決定:設立南北兩線兩個指揮部。

1946年3月17日呂梁、雁北兩行署撤銷(區黨委、軍區機關仍繼續保留),行政區劃基本恢復戰前狀況,新劃區、村也包括人口、面積和工作需要,參照戰前區划進行了適當調整,調整後,晉綏邊區共分八個專區(專署也相同),一個綏蒙政府,轄五十一個縣,二百二十四個區,二千五百二十三個行政村,共計有人口三百零七萬八千多人,面積四十九萬三千平方華里。

1946年11月20日至12月12日,晉綏野戰軍二縱隊獨四旅和太岳兵團第四旅在晉西南發起了自衛反擊戰役,連續解放了永和、大寧等七縣城,生俘閻軍晉西地區上將總指揮楊澄源等五千二百餘人,這一勝利,使晉西南晉綏內地聯成了一片。

1947年10月14日晉綏分局決定,將七、八兩個分區合併為八分區,綏蒙區黨委與五地委合併。

1947年12月17日晉綏行署專員會議決定,撤銷一專署,興縣、嵐縣、神府三縣為邊區行署直屬縣;撤銷綏蒙政府;五、十一專署合併為五專署;新設十專署。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電令把原屬太岳沿同蒲路趙城洪洞(均含)以南直至蒲洲以東的路西各縣均劃歸晉綏解放區管轄,原晉綏之太原附近各縣則劃歸華北解放區管轄。5月上旬臨汾解放前,成立晉南工作委員會,作為晉綏分局的派出機關,武新宇任書記,龔子榮任副書記。臨汾解放後,西北局副書記馬明方兼任書記,武新宇和龔子榮任副書記,張稼夫向毛澤東要求去晉南工作,毛澤東批准後,張稼夫仍作為晉綏分局副書記兼任晉南工委副書記和臨汾縣委書記。晉南工委管轄晉綏分局第九、十、十一地委(太岳三地委)和臨汾縣襄陵縣臨汾市三個直屬縣市,共轄三十一個縣、市。晉南全區面積3.26萬方公里,人口263萬餘人。

  • 隰縣分區—轄隰縣、蒲縣、永和、大寧、石樓、汾西、洪洞、趙城8縣。
  • 新絳分區—轄新絳、汾城、鄉寧、稷山、河津、吉縣、曲沃7縣。
  • 運城分區—轄芮城、臨晉、萬泉、聞喜、平陸、安邑、夏縣、永虞(新設縣、永濟和虞鄉各一部組成)、永樂(新設縣,永濟、和芮城各一部組成)、猗氏、解縣、榮河、運城13個縣。
  • 另有臨汾縣、臨汾市、襄陵縣等3個直屬縣市。

1948年8月15日晉中軍區、晉中行署正式成立,羅貴波任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牛蔭冠史懷璧任行署正、副主任。全區轄三個專署二十一個縣,直屬華北大區領導。

  • 一專區:轄五台、盂縣、平定、定襄、壽陽、陽曲、忻縣7縣。
  • 二專區:轄徐溝、清源、晉源、交城、文水、汾陽、孝義7縣。
  • 三專區:轄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5縣及平遙市。

1949年太原市人民政府新成立,原晉中行政公署撤銷,該署原轄各專署、縣府均暫歸併太原市人民政府領導。

1948年9月19日西北軍政大學陝甘寧晉綏行政學校相繼在山西臨汾成立,賀龍兼任軍政大學校長,武新宇任行政學校校長。

1948年12月25日晉綏軍區發佈通令:奉西北軍區轉軍委電令,決定以晉綏軍區之第九、十、十一分區組成晉南軍區,直屬西北軍區領導。任命馬佩勛為司令員,馬明方兼政委.

1949年2月7日至15日,晉綏行署代表、晉南行政公署代表參加在延安召開的陝甘寧邊區第三屆參議會常駐委員會及陝甘寧邊區政府委員會聯席會議,會議決定: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將陝甘寧和晉綏兩邊區政府合併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原晉綏行政公署撤銷,原屬縣分別劃歸晉西北晉南管轄,統受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賀龍參加了聯席會議,作了當前形勢與任務的報告。會議確定本年基本任務是:全力支援解放大西北。2月23日陝甘寧邊區政府任命趙秉彝為晉西北行署主任,秦仲方喬鍾靈為副主任。1949年3月13日陝甘寧邊區晉南行政公署成立,行署主任武新宇,副主任霍維德,轄九、十、十一分區和三個直屬縣市。

晉西北行署區,轄4個分區及2個直屬縣,共23個縣,面積4.57萬km2,人口213.98萬餘人,計為:

  • 五寨分區——轄河曲、保德、五寨、神池、偏關、岢嵐6縣。
  • 離石分區——轄臨縣、離石、中陽、方山4縣。
  • 雁北分區——轄朔縣、山陰、懷仁、平魯、左雲、右玉、大同7縣。
  • 雁南分區——轄寧武、代縣、靜樂、崞縣4縣。另有興縣、嵐縣2直屬縣。

1949年3月,綏蒙區劃歸華北局。

1949年4月25日,由於太原解放,撤銷晉綏軍區,機關人員集結到臨汾整訓,準備南下四川。5月1日《晉綏日報》停刊。自一九四零年九月十八日創刊起,該報出刊二千七百七十一期。

1949年6月2日晉南行署發佈通令:奉邊區政府令,決定將晉西北行署撤銷,成立五寨中心專署,領導晉西北各專署縣,中心專署受晉南行署直接領導。6月3日晉綏分局指示,晉南工委積極籌備西進南下工作,決定將工委所屬三個地委和行署所屬三個專署合併為晉南中心地委和中心專署,領導機構設在新絳縣城,中心地委書記彭德,副書記賈啟允,中心專署專員秦穆伯,副專員岳維藩。6月6日晉南專署成立,領導晉南二十九縣,專署之下設五個中心縣。1950年1月1日,撤銷晉南行署,劃歸山西省人民政府管轄。

Remove ads

國共內戰

1945年8月11日與8月21日,從陝甘寧晉綏聯防軍中相繼分出晉綏野戰軍、晉綏軍區,歸中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與晉察冀軍區部隊聯合發起平綏路戰役,收復了豐鎮、集寧、卓資山、陶林、和林、涼城、清水河、托克托、薩拉齊、武川、百靈廟、四子王鎮、興和等13座縣城。

晉綏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後賀龍),政治委員林楓李井泉代理),副司令員續範亭周士第,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張平化,政治部副主任張平化/冼恆漢

  • 呂梁軍區:1945年8月,中央和晉綏分局決定撤銷晉西南工委,成立呂梁區黨委,張宗遜任呂梁區委書記(不久羅貴波調任呂梁區書記兼軍區司令員、政委),解學恭任副書記,行署主任湯平。由358旅兼呂梁軍區。駐離石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358旅調走後為彭紹輝,副司令員馬佩勛,副政治委員羅貴波解學恭(呂梁區黨委副書記),參謀長張希欽,政治部主任羅貴波兼,政治部副主任何輝。以陽曲、婁煩、盤繳以南,汾河以西地區劃為呂梁區。1945年9月呂梁軍區將所轄第2、第5支隊和洪趙縱隊等依次改編為獨立第11、第13、第14團。11月7日,呂梁軍區奉命組建獨立第四旅,轄第十ー、十三、十四團。旅長頓星雲,政治委員楊秀山。1945年11月13日晉綏軍區向中央軍委報告《建軍概況》載,呂梁軍區的地方支隊有:離石支隊(800人),人民自衛軍(700人),永樓支隊(150人),中石支隊(50人),清太徐支隊(200人),靜樂支隊(500人),臨縣支隊(700人),洪趙支隊(600人),孝義支隊(400人),汾陽支隊(500人),平介支隊(500人),文水支隊(500人以上)。12月,呂梁軍區組建獨立第十團(以離石支隊為基礎),獨立第十六團(以臨縣支隊為基礎),獨立第十八團(以平介支隊為基礎)。1946年3月,呂梁軍區第四、七、十軍分區撤銷。第四軍分區併入第三、九軍分區,第七軍分區併入第八軍分區,第十軍分區併入第九軍分區。1946年底,呂梁軍區司令員王震(兼),副司令員彭紹輝、馬佩勛,副政治委員羅貴波、解學恭。參謀長張希欽,政治部主任王恩茂,副參謀長唐健伯,政治部副主任何輝。下轄;第三、八、九、十軍分區。1947年4月,第二縱隊西渡黃河,不再兼呂梁軍區,編入西北野戰兵團,令建呂梁軍區機關,彭紹輝任司令員,羅貴波任政治委員。1947年12月28日,西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批准,以呂梁軍區第51、第55、第58團為基礎組建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獨立第7旅,隸屬第1縱隊建制,暫歸晉綏軍區指揮。1948年8月撤銷呂梁區委,設晉中區委,歸屬華北局。第9、10分區改由晉綏分局直屬。原呂梁軍區機關及直屬部隊改編為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機關。
    • 第3軍分區:1940年9月,晉西區委、晉西北行署決定組建晉西北三地委、三專署,轄靜樂、嵐縣、陽曲(西)、寧武、崞縣(西)、忻縣(西)等縣,地委專署機關駐婁煩廟灣鄉水峪村後溝4眼土窯洞。地委書記先後由慕純農/張雪軒/王文達,組織部長崔一生,宣傳部長李建平/王文達,抗聯主任楊新,專員劉墉如。1941年7月21日晉西北行署第14次政務會議決定,三專署分為兩個專署:將寧武、忻縣(西)、崞縣(西)等縣新組成六專署,三專署轄嵐縣、陽曲、靜樂3縣,仍駐婁煩地區。將晉綏軍區第3軍分區機關大部和特務團及第17團合編,組建獨立第3旅,歸晉綏野戰軍建制。司令員陳剛 政治委員 秦立聲 副政治委員 李夢齡 政治部主任 賀翼章 副參謀長 劉子儀。1945年9月轄臨縣、臨南、方山婁煩等縣。司令員高士一,政治委員張國聲。1946年底司令員陳剛,政治委員秦力生。1947年8月改為晉綏軍區直轄。
    • 第4軍分區:轄臨縣、臨南、離石、離東、方山等5縣。1945年9月轄離石、離東、中陽石樓等縣。1946年4月撤銷。地委書記宋應,專員梁膺庸。司令員楊秀山 政治委員劉文珍 副司令員張新華 參謀長谷志標 政治部主任顏龍茂
      • 離石支隊 支隊長 朱玉庭 政治委員 高詩德 政治處主任 馬文東
      • 第5支隊 支隊長 王文禮 政治委員 李惲和
    • 第7軍分區:1941年8月從第八行政區劃出第七行政區,轄祁北、榆(次)太(谷)、清(源)徐(溝)、太原4縣。設七地委、第八專署平原辦事處(七專署),地委書記張永青,辦事處主任李曉村。1945年9月恢復第七地委,駐孝義山區,轄汾陽、孝義、平介鐵北縣。司令員兼政委兼地委書記馬佩勛,副書記甘一飛兼宣傳部長,政治部主任陳遠波。1946年3月併入第8軍分區。1947年1月,中共晉綏分局和晉綏軍區決定恢復第七軍分區,仍歸呂梁軍區領導。轄區為汾陽、孝義、平(遙)介(休)等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馬佩勛。1947年10月撤銷,併入八分區。
      • 洪趙支隊 支隊長 李述應 政治委員 吳鑒群
    • 第8軍分區:轄文水、汾陽、交東、交西四個縣。1938年3月,一二〇師民運部副部長王邦秀帶工作團(成員有肖靜、李文林、陳郁發等),深入到清源。太原、徐溝、交城、文水等縣,開展建黨工作。1938年3月,文交汾清太徐中心縣委成立,劉英任中心縣委書記,肖靜分管組織宣傳,李文林分管武裝,陳郁發分管敵工、縣委機關駐交城縣寨上村。1940年1月八專署黨政領導機關成立,地委書記饒斌,組織部長李柏林(後為范敏),宣傳部長胡亦仁,武裝部長李文林,社會部長陳郁發,專員顧永田(1940年2月11日顧犧牲後副專員康世恩升任),秘書主任郝振乙,公安處長蘇坡,抗聯主任米建書。1941年8月從第八行政區劃出第七行政區。司令員王長江。1945年9月轄交城文水清源徐溝、太原、陽曲、靜樂等縣。司令員侯俊岩,政治委員張永青。1946年2月起,地委書記甘一飛兼政委,參謀長楊文安,政治部主任曹光琳。1946年底司令員侯俊岩。解放戰爭中「堅持平川游擊戰爭,加強邊山對敵鬥爭,鞏固山區根據地」的方針,後方為交城陽曲山區。地委書記饒斌,專員康世恩。1947年主力編入七縱第21師。晉中戰役副書兼組織部長梁樹棠犧牲。八分區於1948年7月中旬全部解放,接管汾陽、孝義、文水、清源、徐溝城。
      • 第1支隊 支隊長 林子元 政治委員 趙均一 參謀長 原金豐 政治處主任 趙信林
      • 第2支隊 支隊長 林海清 政治委員 孫繼錚
      • 第6支隊 支隊長 張獻奎 政治委員 陳玉發
      • 五十團(即文交支隊)
      • 第17支隊:活動於清太徐地區
      • 第18支隊 支隊長張久德。活動於陽曲
    • 第9軍分區(晉西南):抗戰勝利時,晉西南工委領導洪趙支隊以太岳區為依託開展晉西南的工作。1945年8月29日工委機關和洪趙支隊,從太岳區返回晉西南,在西景、汾西、洪洞、趙城等地活動的游擊區設立九地委、九分區。成立洪趙支隊,支隊長黃忠學,地委書記賈長明兼政委,轄靈石大隊、汾西大隊、洪趙大隊等各縣大隊。1945年10月,九地委、九專署移駐汾西縣勍香鎮,轄汾西與隰縣、蒲縣、石樓、永和、大寧等5個縣。1946年1月停戰後打開了農村局面。1946年4月十地委併入後副書記楊一木,正式成立第九軍分區,司令員黃忠學,賈長明兼政委,副司令員周智高,參謀長於錫武,政治部主任潘振華。1946年8月14日至9月1日,陳賡的四縱隊與頓星雲、楊秀山的獨四旅進行了洪趙戰役,橫掃了洪洞、趙城、霍縣、隰縣、汾西、靈石等縣城的閻軍,九分區成了解放區。9月22日至24日的臨浮戰役,消滅了胡宗南起家嫡系整編第一旅。1947年組建晉綏第七縱隊,第一、第二支隊編為七縱第19師的第55、第56團,師長何輝燕,副師長周智高,政委朱少田。九分區又在各縣組建了獨立營。
      • 第一支隊:1946年9月由石樓、永和、大寧、蒲縣等縣大隊組建。
      • 第二支隊:1946年9月洪趙支隊改稱。
    • 第10軍分區:1945年12月,將沿河地委(晉西工委、晉西支隊)所設的石隰工委、永大工委、中離工委基礎上組建第十地委、第十軍分區。駐永和縣境,後方在延川縣的延水關。轄永和縣、石樓縣、大寧縣、隰縣。地委書記楊一木,組織部長黃恩銘,宣傳部長楊毅,專員閻子祥,司令員白炳棟。呂梁十三團派一個連(團參謀梁樹德、指導員蘆德義)為分區軍事骨幹。[5]1946年4月併入第9軍分區。
  • 綏蒙軍區:1942年11月組建塞北軍分區。1945年9月,晉綏軍區報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批准,塞北軍分區擴編組建綏蒙軍區。司令員姚喆,政治委員張達志/1946年春高克林 副政治委員張達志(1946年春降任) 參謀長鄧家泰/樊哲祥 政治部主任饒興
    • 綏蒙軍區騎兵旅:晉綏軍區騎兵旅劃歸綏蒙軍區建制。旅長康健民,政治委員李佐玉,參謀長王智,政治部主任王弼臣。 駐平魯縣白堂鄉窩窩會村
      • 第1團:團長朱秉才,政治委員張治珍,政治處主任王星昌
      • 第2團:團長黃厚,政治委員賴萬生,副團長余有清,政治處主任薛志明。1947年7月調陝北戰場
      • 第3團:團長姜文華,副團長汪賢才,政治處主任包盛標
      • 第9團:團長胡定發,政治委員白炳勛,參謀長 羅天澤,政治處主任楊鎮高
      • 第27團:團長興中,政治委員鍾生溢,副團長 韓雙亭,副參謀長仇太興,政治處副主任謝特山
    • 偏清支隊:支隊長羅成章,政治委員王堅,副政治委員陳壽華,副參謀長梁子俊
    • 陶(林)集(寧)支隊:政治委員慕湘
  • 雁門軍區:1945年9月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批准成立。司令員呂正操兼/張經武,政治委員高克林/朱明,副司令員許光達/孫超群,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孫志遠/王定一,參謀長王蘭麟
    • 第2軍分區:轄河曲、保德、偏關、岢嵐、神池、五寨等縣。抗戰時期獨二旅兼二分區,旅長彭紹輝/許光達。在保德縣馮家川設有後方基地,有旅醫務處、傷員休養所、後勤供應站、後方工廠等。抗戰八年,日軍五次進保德縣燒殺擄掠,都沒到過馮家川。司令員李文清,政治委員劉華香/傅子和,政治部主任田麟勛,副參謀長陳陽春。地委書記杜心源。專員張國聲/樓化蓬(1940-1943)/梁膺庸/趙希愚/辛蘭亭
      • 神府第5支隊:支隊長李加夫,政治委員王展,副支隊長李伐東,政治處主任崔明山
      • 朔平支隊:支隊長梁子俊,政治委員戴金川
    • 第5軍分區(塞北軍分區):抗戰初期設立八路軍120師中共晉綏邊特委左(雲)右(玉)涼(城)縣委、右(玉)山(陰)懷(仁)縣委。獨立6支隊(雁北支隊)為其軍事骨幹。雁北五軍分區司令員郭鵬、政治部主任陳仲凱駐偏關縣,政委兼雁北工委書記是胡權。1941年秋鄭林任雁北工委組織部部長兼第九地委書記。1942年6月雁北的環境更加惡化,九地委書記鄭林、組織部長李登沄、副專員武養民等領導先後從右南、山朔地區撤出,向朔平山區轉移。1945年9月,中共雁北工委撤銷,五地委、五專署重新成立。司令員王赤軍、地委書記李登瀛兼政委,副司令員范忠祥,參謀長周智高,政治部副主任沈新發。1946年7-8月的晉北戰役,使得五分區成為解放區。1948年8月察綏戰役發動前夕,五分區組建晉綏第十四旅,轄46團(懷仁支隊、山陰獨立營整編)、第45團(平魯、左雲、右玉3縣的縣大隊、獨立營整編)、第44團(偏清支隊),五分區司令羅斌任旅長兼政委,北上綏蒙地區投入察綏戰役。1949年5月,晉綏邊區西雁北地委、專署撤銷,機關幹部調新區工作,並組成山陰中心縣,作為東西雁北合併前的過渡機構,管轄山陰、平魯、朔縣、左雲、右玉、懷仁、大同各縣。1949年6月,地委書記李登瀛帶領1000餘名幹部南下川南新解放區。1949年8月24日,第二批南下幹部400多人開赴新區。1949年9月2日,雁北西部地委劃歸察哈爾省,同雁北東部地委合併成立中共雁北地委和雁北行署,轄陽高、大同、渾源、廣靈、靈丘、應縣、懷仁、山陰、朔縣、平魯、右玉、左雲12個縣。繁峙劃歸忻縣地區
      • 騎兵大隊:大隊長王榮福
      • 清河支隊,支隊長周子高
    • 第6軍分區:1941年7月21日三分區北部獨立為六分區,轄寧武、忻縣(西)、崞縣(西)等縣。司令員孫超群,政治委員梁任芥。副政治委員龍福才,參謀長王蘭麟,政治部主任王立聲。1947年主力編入七縱第20師。
      • 第19團:團長鍾志明,政治委員謝才先(謝采賢)
      • 第20團:團長龍福才(兼)
      • 第35團:團長黃新義,政治委員羅斌
    • 第11軍分區(綏南):1941年3月設立。司令員黃立清,地委書記李權超/崔岩/張雲峰/李雲龍/張毅忱,副政治委員袁光,參謀長曾征。專員楊國興/馬南楓/程仲一/高銘卿,鄭天翔(1945年6月-1946年)。所屬43、44、45團和托(克托)和(林格爾)大隊、豐(鎮)涼(城)大隊、懷仁支隊、山(陰) 朔(縣)支隊等部。1945年8月27日,賀龍部收復涼城縣城新堂後,綏南地委、專署機關遷往新堂。1946年9月上旬,傅作義部向綏南解放區大規模進攻,綏南地委、專署、涼城縣委、政府機關被迫轉移撤到馬頭山區燒夭貝(今屬涼城縣曹碾滿族鄉王三順行政村所屬的一個自然村)至1948年8月21日第二次綏包戰役發起後離開燒夭貝。
      • 第3支隊:支隊長 高學貴
  • 第1軍分區:司令員陳漫遠兼,政治委員劉長亮。位於興縣後方。晉綏軍區直屬。
  • 抗大第7分校:校長王長江,政治委員楊尚高
  • 軍區教導團:團長李夫克,政治處主任鍾師統
  • 軍區直屬第32團(赴東北) 團長 李化民,政治委員鄧東哲
  • 河防司令部:司令員向黑纓
  • 神府支隊:支隊長劉籍甫,政治委員劉北垣,副支隊長賈蘭芝,副政治委員郝子標
  • 獨立第4旅:1945年11月7日以呂梁軍區第11、第13、第14團為基礎組建。
  • 晉綏野戰軍:司令員賀龍兼,政治委員林楓(不久赴東北)/李井泉,副司令員張宗遜,副政委李井泉,參謀長張經武(後許光達代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後孫志遠),副參謀長李夫克,政治部副主任冼恆漢。下轄:

1946年6月,發起晉北戰役,組建晉北野戰軍,歸晉綏軍區建制。

1946年8月2日,晉北野戰軍發動大同集寧戰役。8月29日,中原突圍的第359旅返回邊區,列入晉綏軍區建制。

1946年11月10日,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雁門軍區,將所轄第五軍分區、第十一軍分區撥歸綏蒙軍區建制,所轄第二軍分區、第六軍分區直屬晉綏軍區領導;撤銷晉綏野戰軍和晉北野戰軍,部隊統一編成3個縱隊歸晉綏軍區建制:

獨立第一旅:旅長王尚榮,政委朱輝照 第三五八旅:旅長黃新庭,政委余秋里

1946年11月成立晉綏軍事政治幹部學校,校長賀龍兼,副校長周士第、王尚榮。

1946年12月,成立新的第十(鄉吉)軍分區。第十軍分區的武裝是呂梁調來的第十團和石永支隊。司令員陳國棟,政治委員廉懷德/彭德張德任副司令員、司令員。轄區為新絳、稷山、河津、鄉寧、吉縣、汾城、曲沃等7個縣。

1947年6月,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綏蒙軍區第5、第11軍分區和呂梁軍區第7軍分區機關撤銷。

1947年7月31日,晉綏軍區劃歸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晉綏軍區下轄:

  • 呂梁軍區
    • 第1軍分區:1947年12月撤銷。1948年5月重建。
    • 第2軍分區
    • 第3軍分區
    • 第6軍分區
    • 第7軍分區:1947年1月重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馬佩勛。1947年10月併入第8軍分區。
    • 第8軍分區
    • 第9軍分區
    • 第10軍分區
  • 綏蒙軍區
    • 第5軍分區:1947年10月撤銷
    • 第11軍分區:1947年10月撤銷
      • 騎兵第1團:1947年9月調西北戰場
    • 綏蒙軍區騎兵旅:1947年9月第2團調西北戰場
  • 延屬警備區
  • 綏德警備區
  • 冀中警備旅
  • 特務團
  • 教導團
  • 晉綏軍事政治幹部學校:1945年11月10日,抗日軍政大學第7分校(欠第2大隊)為基礎組成。賀龍兼任校長,周士第、王尚榮任副校長,傅傳作任教育長,鍾師統任政治部主任。
  • 晉綏通信學校:1947年5月西北無線電通信學校、晉綏軍區電報訓練隊和中央軍委三局電報訓練隊合併成立

1947年9月,綏蒙軍區騎兵旅第2團和第11軍分區騎兵第1團調赴西北戰場,脫離綏蒙軍區建制。

1948年3月17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改編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晉綏軍區改為其下的二級軍區。1948年5月,重建第1軍分區。

1948年7月,晉綏軍區組建西北野戰軍第七縱隊,下轄:

  • 第10旅
    • 第37團:第3軍分區
    • 第56團:第9軍分區
    • 第59團:第10軍分區
  • 第12旅:忻縣解放後,第6軍分區所屬的三個團合編為第12旅。
    • 第40團
    • 第41團
    • 第42團

1948年7月撤銷呂梁區委與呂梁軍區,第8軍分區劃歸晉中軍區,其餘軍分區由晉綏軍區直屬。成立晉中區委,隸屬於華北局。晉中區黨委書記羅貴波、副書記解學恭武光,委員9人,甘一飛為區委委員並先後兼任民運部長、宣傳部副部長。晉綏八分區改為晉中二分區,甘一飛兼任二地委書記、軍分區政委。

1948年7月成立晉綏分局臨汾工委。1948年11月改為晉南工委。1949年6月,晉南工委撤銷,成立晉南中心地委,上屬晉綏分局領導,下轄運城、永濟、新絳、稷山、隰縣五個中心縣委和臨汾、襄陵、曲沃、趙城五個直屬縣委。1949年10月,晉綏分局撤銷,晉南中心地委歸西北局領導。1950年,晉南中心地委撤銷,成立運城地委和臨汾地委。

    • 第10軍分區:1949年2月晉綏十一地委改為新絳地委。
    • 第11軍分區:1941年5月中條山戰役後,晉豫區黨委決定開闢中條山抗日根據地。條西地委成立後,先後組建了康俊仁游擊支隊、抗日游擊第九支隊、十支隊、中條山抗日挺進縱隊第四支隊等2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建立了新絳、聞喜、夏縣、平陸和安邑5個縣級抗日政權。太岳第五軍分區和太岳第五專署分別於1943年冬和1944年8月成立。抗戰勝利後太岳五地委下轄聞喜、夏縣等14個縣委和汾南工委。1945年12月太岳五地委改為太岳三地委。1947年12月28日運城全境解放。地委書記柴澤民/劉植岩。地委副書記李志敏,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賈啟允,地委常委、農會主席韓洪賓,專員張學純。1948年1月10日國民黨再度佔領運城,2月7日撤離。從此,運城獲得徹底解放。1948年5月,臨汾解放時,太岳第三軍分區的47、48、49團及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機關編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五縱隊為第45旅,後為第62軍186師。1948年7月太岳三地委劃歸晉綏分局呂梁區委領導,改稱晉綏十一地委。1949年l月,平陸、安邑、夏縣獨立營升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60軍178師533團。1949年2月晉綏十一地委改為運城地委。

1948年8月,綏蒙軍區重建第5、第11軍分區。以晉綏軍區第2軍分區機關為基礎重建綏蒙軍區第5軍分區。


1948年9月,組建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下轄:

  • 第11旅:以第43、44、45團組建
  • 第14旅:由第2軍分區第34團、大(同)左(雲)支隊、懷仁支隊合編
  • 騎兵第1旅:綏蒙軍區騎兵旅改稱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發佈《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的通令,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晉綏軍區歸西北軍區建制。1948年12月25日,西北軍區決定,以晉綏軍區原第9、第10、第11軍分區為基礎,成立晉南軍區,直接受西北軍區領導;撤消第1軍分區;將原第2、第3、第5、第6軍分區依次改稱五寨、離石、雁北、雁南軍分區。

1949年5月1日,晉綏軍區決定,以原五寨軍分區為基礎,成立晉西北中心軍分區(又稱晉北軍分區);同時,撤銷五寨、離石、雁北、雁南軍分區。5月26日,中央軍委決定,晉南軍區併入晉綏軍區,並以原晉南軍區為基礎,成立晉南中心軍分區(又稱晉南軍分區),歸晉綏軍區建制。1949年6月22日,綏蒙軍區與第8軍合併,成立綏遠軍區。8月1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山西軍區。9月,晉綏軍區所屬山西境內的晉西北、晉南軍分區移交山西軍區建制,機關併入西北軍區,晉綏軍區番號撤銷。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