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故宮遺址 | |
---|---|
明故宮中軸線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江蘇省南京市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明 |
編號 | 6-80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明故宮,又稱南京故宮,是中國明朝初期的皇宮,位於江蘇省南京市。1956年,列為第一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庚戌(1366年9月5日),當時自稱「吳王」、尚未稱帝的朱元璋命劉基等人在應天(南京)為其新宮占卜宮址。同年十二月甲子(1367年1月17日),朱元璋親祀山川之神,告曰「予自乙未(1355年)渡江,丙申(1356年)駐師金陵,撫安黎庶,於今十有二年……茲欲立郊社,建宮宇於舊城之東、鍾山之陽。國祚綿長,惟山川氣運是從。」同時集諸地工匠、軍卒數萬人,開始為自己營建宮室,即「吳王新宮」[1][注 1]。
吳王新宮選址在元集慶城(即南宋建康府城)東門之外、鍾山以南,原燕雀湖位置。吳元年九月癸卯(1367年10月23日)建成[2]。吳王新宮東西寬790米,南北長750米,有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文樓、武樓、乾清宮、坤寧宮、東西六宮等宮殿和奉天門等門闕,在四周設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3]午門之前為雲集橋,過橋入午門為奉天門,左右為東西耳房,奉天門東西兩側偏門稱為左紅門、右紅門。宮殿四周圍以城牆,高二丈五尺(9.6米),頂寬二丈一尺五分(6.8米)。宮城由於處於原燕雀湖湖底泥土鬆軟地段,因此在地基中密設木樁,主要為杉木直徑16到36厘米,長度3到6米,最長者15米。木樁之間的間距一般是8到12厘米,最密處僅為2到4厘米。此外有些地段還以黃土、碎磚層層填實夯平[4]。
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奉天殿後為華蓋殿,謹身殿。內廷之門為皇宮門,內為乾清宮、坤寧門、坤寧宮、宮左門、宮右門。中路兩側有「以次序列」的春和殿(東宮)、柔儀殿(西宮)及東西六宮。[5][注 2]。
皇城之外東北側為太廟,供奉德祖、懿祖、熙祖、仁祖神位,四祖各為一廟,外為都宮,稱作「四親廟」。宮城外西南側為社稷壇。[2]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稱帝,建立明朝,以應天府為南京,開封為北京,並於次年在鳳陽興建中都城,與應天皇宮不同的是,中都宮殿將太廟與社稷壇設在宮城正門午門之前的左右兩側,並在宮城以外增築了一道「外禁垣」,即中都皇城。由於當時全國的人力物力全被集中於中都城池和宮殿的興建,因此應天宮殿的擴建工作終止。此後數年間只對已有宮殿進行了必要的維修,並將「吳王新宮」改名為「皇城」(其範圍即後來的明南京宮城)。[6]
洪武六年(1373年)四月,朱元璋開始增築應天「京師城」(南京城)與「內城」(即後來的南京皇城),並在皇城內開設文華堂、武英堂,以宋濂為教官,擇取年少聰明的國子監監生,與年幼諸王一同讀書。在左順門內建大本堂,「聚古今圖書」、「太子、諸王就讀其間,間作東宮視事之所」;奉天門前廣場西側為右順門,門內為當時尚未就藩的秦、晉、燕、周、楚諸王的宮室。
洪武八年(1375年)九月,朱元璋放棄營建中都的計劃,集中力量修建京師應天城池與宮殿,下令「但求安固,不事華麗,凡雕飾奇巧,一切不用」。此次修建至洪武十年十月結束[注 3]。
這次改建的內容包括:
- 在午門左右增築兩闕,並開設左掖門、右掖門;
- 將原處宮城斜偏的太廟與太社稷分別遷至午門闕前東西兩側;
- 將奉天門左右的左紅門與右紅門改名為東角門和西角門;
- 在奉天殿左右建中左門、中右門;
- 在謹身殿左右建後左門、後右門;
- 文華堂與武英堂改名為文華殿與武英殿。[7][注 4]。
- 原設於文華殿附近的大本堂被撤廢,其藏書之所改名「文淵閣」[8]。
- 重建奉先殿;
- 應天內城正門命名為承天門,在承天門與午門之間增建端門。
此外,在洪武八年至十年的這次增建中,朱元璋還將洪武六年增築的應天內城改名為「外禁垣」,並將原先修建的皇城與外禁垣一併統稱為「皇城」,這一叫法一直持續到永樂初年營建北京宮殿。弘治年間修訂的《大明會典》中將南北兩京的宮城稱作「內皇城」,外禁垣為「外皇城」。嘉靖年間,開始稱北京宮城為「紫禁城」,但直至萬曆年間重新修訂《大明會典》,才正式將宮城和外禁垣區分開來,宮城改名叫「紫禁城」,外禁垣稱為「皇城」。
洪武八年改建後的皇城承天門、端門兩門均為城門式建築,但城台之上未建造城樓。皇城其他三門為北安門、東安門和西安門,規制亦相同。此外還在承天門之外修築了一座「外禁門」,稱為廣敬門。[9]為了加強宮城的防衛,還在宮城與外禁垣之間修築了一道「小禁垣」,北、東、西三面各開「上門」——北上門、北上東門、北上西門、東上門、東上北門、東上南門、西上門、西上北門、西上南門[10]。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再次改建應天皇宮,工程內容包括[11]:
- 在宮城奉天門前修建內金水橋,皇城承天門前修建外金水橋;
- 在承天門外增設宮牆,圍成T字形廣場;
- 承天門前廣場東西修建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
- 承天門前廣場南端的「外禁門」廣敬門改名為洪武門,原應天「京師城」正門洪武門改名為正陽門;
- 承天門與端門城台之上各修建五間城樓建築;
- 承天門前廣場修建左右千步廊;
- 承天門前廣場東側建吏、戶、禮、兵、工五部衙門(南京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門外),西側建五軍都督府。
明南京宮殿的規模至此完備。
朱元璋在建設應天宮殿的時候注意了風水的問題,以紫金山的富貴山為靠山。但是由於選址的局限,內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雖然在施工時採用了打入木樁、巨石鋪底,以及用石灰三合土、碎磚、黃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後仍然出現北部地基下沉的問題,宮殿地勢前高後低,風水不吉。此外內宮在下雨時容易形成內澇,排水不易,比如正德年間後宮興寧宮「前除積水幾尺」[12][注 6]。同時宮城位於南京城東偏,距離城外過近,尤其是紫金山居高臨下,俯瞰宮城,因此在戰時不易防衛。
建文二年(1400年)九月,京師皇城承天門失火,建文帝採納翰林院文學博士方孝孺的建議,改謹身殿為正心殿,午門改名為端門,端門改名為應門,承天門改名為皋門,正陽門改名為輅門[注 7]。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率軍攻破應天,建文帝在宮中舉火,燒毀奉先殿,皇后馬氏自焚死,建文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則不知所終。明朝馬生龍所著《鳳凰台記事》稱「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以備臨禍潛出。」朱棣登基稱帝後,下令在奉天殿之西重建奉先殿[注 8]。
永樂元年二月辛未,朱棣下令修皇城蕭牆。永樂三年六月丁亥,傳旨拓展皇城西垣,將原西安門至楊吳城壕之間的地方納入皇城內,並改築皇城城牆、重建西安門。此後十餘年間,朱棣雖仍居於應天皇宮中,但同時下令升北平為北京,並改為行在所,準備遷都。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建成,次年朱棣遷都北京,此後南京宮殿不再使用,但仍作為留都宮殿及設有南京六部,委派皇族和內臣管理。明宣宗時期,曾派人修葺南京宮殿[注 9]。此後在英宗、景泰帝年間亦曾進行維修,例如正統十一年(1446年)十月「發民夫、工匠疏南京承天門金水河,修千步廊、午門外值宿板房」;景泰二年七月「命修南京皇城各門」等等。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六月丙辰夜,南京皇宮謹身殿因雷擊發生火災,延燒至奉天殿和華蓋殿,將前三殿及文淵閣全部焚毀[13]。成化十六年下令「南京皇城內宮殿不許重修」,任其圮廢[注 10]。萬曆《大明會典》亦稱「凡南京皇城宮殿傾圯,累朝以來止行護守,不許修飭」[注 11][注 12]。但此後在成化、正德年間均仍有修復南京皇城的記錄,例如成化二十二年十二月「命修南京玄武門城樓」。正德年間,南京兵部尚書喬宇入宮遊歷,此時南京皇城尚存有太廟、午門五鳳樓、文華殿、太孫宮、東宮、興慶宮、大善殿、九五飛龍殿、望江樓、內花園、西宮、武英殿、棕殿、大庖廚、八寶庫、古今經籍庫、東華門、西華門等建築[注 13]。嘉靖十四年四月壬寅,南京端門、奉天門傾圮,明世宗命欽天監擇日興工修復,遭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相反對,禮部尚書夏言也稱「南京皇城宮殿傾圯者多,累朝以來不許修飾。近日請臣往往奏欲葺理,此不知祖宗深意,非所以守成法而定民志也。」明世宗稱「乃已之命,以後勿得整修。著為令。」此後百餘年間,明廷放棄了對南京宮殿的修理[注 14]。
由於長年荒廢,因此南京皇宮的殿宇宮門幾乎全部坍塌毀損,到萬曆初年,只有供奉列祖列宗神位的奉先殿,供奉太祖、成祖帝后御容的武英殿,為兩殿準備享祀供膳的大庖廚,積貯錢糧的承運庫,及事關觀瞻的東華門、東安門等曾在萬曆三年重建[注 15]。萬曆三年致仕的張瀚在其《松窗夢語》中記述南京宮殿荒蕪之貌,稱「……迨今唯覩城郭崔嵬,而宮闕荒蕪,殿閣止存武英、奉先,猶舊物也。」[14]天啟初年,太僕寺少卿徐卿伯括南京廢銅四十七萬餘斤輸北京,二十九萬八千餘斤留鑄錢,皆南京大內各宮的銅灶、銅溝等物[15]。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一戊子,由淮安向南逃難的福王朱由崧乘船自淮安抵達南京,自三山門(今南京水西門)登岸,祭拜孝陵後,從正陽門經東華門進入南京宮城,步行拜謁奉先殿,隨後自西華門出宮,以南京內守備府為行宮[16]。此時的南京明宮城內大多殿宇已因年久失修而坍毀無存,前三殿更是早在正統十四年便被燒毀。五月初三庚寅,朱由崧自大明門入內朝,行告天禮,隨後在武英殿就監國之位[注 16]。五月十五日壬寅,朱由崧在南京武英殿即位,宣佈翌年改元弘光,建立南明政權。[16]
朱由崧在位時期,以內宮監作為朝殿[注 17],並對南京宮殿進行了一些修復工作,比如為迎接嫡母鄒氏(仁壽皇太后)而下令修建「西宮之園」(即慈禧殿)[注 18],並整修或新建了午門、奉天門、奉先殿、興寧宮等建築[注 19][注 20]:
- 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一戊子,騎馬自三山門環城而東,拜謁孝陵,隨後經朝陽門入東華門,謁奉先殿,出西華門,以南京內守備府為行宮。
- 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三庚寅,自大明門入大內,至武英殿行監國禮。
- 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三庚寅,移武英殿所奉二祖二後御容於奉先殿中。
- 崇禎十七年五月十五壬寅,即皇帝位於武英殿
- 崇禎十七年六月戊寅,改內宮監為朝殿,命肅朝班。
- 崇禎十七年八月癸酉,命修西宮之西園第一所為皇太后宮。
- 崇禎十七年十一月戊子,西宮慈禧殿成。
- 崇禎十七年十二月甲申,御興寧宮。
- 弘光元年正月甲午,修奉先殿及午門、左右掖門。
- 弘光元年四月丁卯,選淑女於元暉殿。
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初九,清軍由多鐸率領渡過長江,翌日弘光帝出逃,五月十五日,南京守備官員開正陽門投降。五月十九日,宣佈從通濟門起至大中橋北河為界,此線以東通濟、正陽、朝陽、太平、神策、金川等六門之內為清軍兵營,居民被驅趕至城西城南居住。明皇城亦在此線以東。五月二十三日,多鐸從正陽門入城,居於南京內守備府中[17]。
清朝滅南明後,改南京為江寧,將明皇城改為八旗駐防城,是為江寧滿城,設置將軍及都統二衙門於明故宮中。此後明故宮內殘存的宮殿被陸續拆毀,康熙年間,曾取明故宮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廟宇。由於明故宮已經成為廢墟,康熙及乾隆二帝南巡駐蹕江寧時,均以江寧織造署為行宮。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後,沒有使用靠近紫金山的明故宮作為宮殿選址,而是在城中另擇新址營建新宮,此間曾從明故宮拆去大量石料和磚瓦。至太平天國滅亡時,明故宮的宮殿和宮牆已基本無存。
國民政府時期,曾計劃以明故宮地區為中央行政區,但由於財力和戰爭的原因,該計劃沒有全部實現。1929年修建的中山東路從明故宮遺址中穿過,將其劃為南北兩部。1930年代,在明故宮北半部遺址範圍內修建了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資料陳列館、中央博物院(現南京博物院)和勵志社總部(今鍾山賓館)等幾處建築,明故宮遺址南部成為一處小型機場。明故宮機場亦是中國首座軍用機場。
- 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庚戌,明太祖命劉基等人卜地,做新宮於中山之陽[18]
-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吳元年)九月癸卯,新宮落成[18]
-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戊寅,明太祖自舊內遷居新宮[18]
- 1369年(洪武元年)九月癸卯,下令建中都宮闕,如京師之制[18]
- 1373年(洪武六年)辛未,命築京師內城(皇城),周圍二千五百七十一丈九尺[18]
- 1375年(洪武八年)四月丁巳,罷中都役作;九月辛酉,詔改建大內宮殿[18]
- 1377年(洪武十年)十月,改建大內宮殿成[18]
- 1380年(洪武十三年)六月丙寅,雷震奉天門[18]
- 1385年(洪武十八年)九月丙寅,置午門、端門、承天門、東上門、東中門、東安門、西上門、西中門、西安門、北上門、北中門、北安門門吏各四名[18]
-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五月辛丑,雷震玄武門、奉天門吻獸;六月癸卯,雷震洪武門吻獸[18]
-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建端門、承天門、東西長安門,建內外金水橋[18]
-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壬子,置皇城長安、東安、西安、北安四門倉,儲糧給守御軍士[18]
-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乙酉,明太祖崩於西宮[18]
- 1399年(建文元年),京師宮殿毀壞[19]
- 1400年(建文二年)八月癸巳,承天門災;九月壬戌,方孝孺請改謹身殿為正心殿、午門為端門、承天門為皋門、正陽門為輅門,從之[19]
- 1402年(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六月乙丑,靖難師入京城,建文帝舉火於奉先殿,不知所終;六月庚午命建文所改諸殿名、門名悉復舊名[19]
- 1403年(永樂元年)二月辛未,修皇城蕭牆及衛士值廬[19]
- 1405年(永樂三年)六月丁亥,拓西安門外地,改筑西華門外皇牆,並重建西安門[19]
- 1406年(永樂四年)二月庚午,重建承天門[19]
- 1409年(永樂七年)十一月丁亥,置皇城四門倉及長安門供用庫、東安門廚房[19]
- 1414年(永樂十二年)正月,明太宗御午門觀燈[19]
- 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月,遷都北京[19]
- 1425年(洪熙元年)四月癸卯,修南京皇城[20]
- 1426年(宣德元年)二月丙寅,修理南京宮殿[21]
- 1433年(宣德八年)十二月乙亥,修南京宮殿及門[21]
- 1438年(正統三年)正月戊戌,修南京東安門倉[22]
- 1442年(正統七年)正月庚午,南京西安門內失火,焚毀廊房及簿籍數以萬計[22]
- 1443年(正統八年)七月辛未,雷震南京西角門吻獸[22]
- 1446年(正統十一年)十月丁巳,發民夫、工匠疏南京承天門金水河,修千步廊、午門外值宿板房[22]
- 1449年(正統十四年)六月丙辰夜,南京謹身殿因雷擊發生火災,延燒至奉天殿和華蓋殿,將前三殿及文淵閣全部焚毀[22]
- 1451年(景泰二年)七月己酉,命修南京皇城各門[22]
- 1460年(天順四年)四月庚戌,改造南京皇城外守衛值房百餘間;七月丙申,因久雨造成坍塌,命修南京皇牆及內外城垣[22]
- 1463年(天順七年)正月丁酉,南京西安門木廠火災,延燒皇城城牆[22]
- 1466年(成化二年)三月己酉,以南京皇城守備衛兵多老弱之人,武器均為朽鈍之物,承天門外東西牆下開為菜園、糞坑,命兵部大臣簡衛兵、修戎器,皇城內有敢開墾、污穢者治重罪[23]
- 1467年(成化三年)四月庚子,修南京端門、承天門損壞樑柱;六月戊申,雷震南京午門城樓[23]
- 1469年(成化五年)閏二月庚辰,修南京承天門[23]
- 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四月,南京大風,拔太廟樹,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門吻獸[23]
- 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十二月戊戌,命修南京玄武門城樓[23]
- 1488年(弘治元年)五月丙子,雷震南京洪武門吻獸;南京宮城內花園火災[24]
- 1490年(弘治三年)七月壬子,驟雨壞午門西城牆[24]
- 1494年(弘治七年)七月庚寅,南京大風,壞殿宇、城樓吻獸[24]
- 1506年(正德元年)三月丁未,雷震南京東安門皇城脊瓦,命守備太監傅容等修葺[25]
- 1517年(正德十二年)九月辛卯,因久雨坍塌,詔修南京太廟、孝陵明樓[25]
- 1522年(嘉靖元年)七月己巳,南京暴風雨,郊社、陵寢、宮殿、城垣吻脊、欄楯皆壞,翌年命南京工部會同內外守備官修理[26]
- 1525年(嘉靖四年)七月乙卯,雷震南京長安左門吻獸[26]
- 1531年(嘉靖十年)八月壬午,雷震南京午門[26]
- 1534年(嘉靖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南京太廟失火,燒毀前後殿、東西廡、神廚庫。此後南京太廟未被修復,而是建起圍垣,將其封閉起來,南京太廟的香火歸併到南京奉先殿祭祀[26]
- 1535年(嘉靖十四年)四月壬寅,南京端門、奉天門傾圮,命欽天監擇日興工,以後勿得整修[26]
- 1536年(嘉靖十五年)六月壬申,雷震南京西上門吻獸[26]
- 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十月癸未,南京修理皇城興工[26]
- 1578年(萬曆六年),雷震南京承天門左檐;十二月己亥,南京奉先、武英二殿及承天門工竣,賞禮部尚書陶承學等銀二十兩、紵絲二表裏,兵科給事中王良心、御史林應訓各升俸一級[27]
- 1588年(萬曆十六年),雷震南京西安門[27]
- 1612年(萬曆四十年),在南京皇宮前宗人府後立《疏通溝渠碑》,記述疏通皇宮溝渠以解皇城外水患之事[27]
- 1623年(天啟三年),南京大內左傍宮火災[28]
- 1626年(天啟六年)十月辛酉,南京西華門內土中埋存的舊木材起火自燃,水澆三日始滅[28]
- 1634年(崇禎七年),南京大風,吹落皇城門匾[28]
- 1641年(崇禎十四年),南京大內因竊賊盜銅,為滅跡而放火焚毀西宮[29]
- 1644年(崇禎十七年),弘光帝在武英殿即位
- 1645年(弘光元年),命修奉先殿、午門、慈禧宮等宮門殿宇。是年清兵陷南京,明亡
- 1649年(順治六年),以明皇城為八旗駐防城,即江寧滿城
形制
所有城門皆無存
- 北上門,在玄武門外
- 北上東門,在玄武門外東側
- 北上西門,在玄武門外西側
- 東上門,在東華門外
- 東上北門,在東華門外北側
- 東上南門,在東華門外南側
- 西上門,在西華門外
- 西上北門,在西華門外北側
- 西上南門,在西華門外南側
除西安門外皆無存
- 奉天門,正殿前門。左為左紅門(後更名東角門),右為右紅門(後更名為西角門)。門外兩廡有左翼門、右翼門,南為內五龍橋。
- 奉天殿,坐落於三台之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殿左為中左門,殿右為中右門。殿前為廣庭,東為文樓,西為武樓。
- 華蓋殿,坐落於三台之上,奉天殿之後,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攢尖頂。
- 謹身殿,坐落於三台之上,華蓋殿之後,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殿左為後左門,殿右為後右門。
明初在宮城東路建有八寶庫、古今經籍庫、文華殿、奉先殿、春和宮(東宮)、太孫宮。文華殿規制甚小,奉先殿規制則仿照太廟寢宮,設靈床、懸燈、木椅等。東宮、太孫宮各有寶座、龍床,床皆五彩雕鏤,宮前多植梅樹。宮城西路有興慶宮,內藏衣物、扇子千餘箱。又有大善殿,在小城之上,城下為宮城內河石樑。大善殿設六門,為明太祖覽讀之所,殿後有石假山,下假山為望江樓,樓後為九五飛龍殿,面闊九間,殿基座有天宮壁,內藏佛龕。九五飛龍殿後為內花園,園內有梅竹松柏及各色花卉,中央有亭,四面各有五色琉璃石台一座。內花園旁為西宮,為明太祖燕居之所,並駕崩於此。西宮前殿面闊五間,設寶座龍床,後殿亦面闊五間,中為沉香木寶座,兩旁內間有龍床,各含小床,可以周回。西宮左右廂房十四間,宮後為御用廚,爐灶以銅磚砌成。西宮左右又有十二院,每院宮殿三間,左右廂房八間,廚房三間。出西宮為鬃殿,鴟吻檐脊皆鬃所成,四周為格,凡四十壁。南為武英殿,旁為大庖,為祭祀時準備祭品之所[注 13]。
太廟在承天門內之東,廟前有石橋,門內有東西井亭。太廟丹陛三重,殿宇九間,中設靈位,面南一位,面東三位,面西三位。殿後為寢宮,各有靈床,床左右懸懸燈,床前素壁,壁前各設方木椅,椅上籍黃褥,褥上各設裳衣,椅麓設履[注 13]。
現狀
明故宮現存午門、東華門、西安門門闕,以及金水河、玉帶河、內外金水橋(五龍橋)、柱礎、碑刻等建築遺蹟。午門兩闕已於民國大陸時期拆除,城台上的木殿宇結構已毀,僅存柱礎。明故宮中路前三殿的位置被開闢為明故宮遺址公園,午門、金水橋、奉天門遺址周圍地區被開闢為午朝門公園。原明故宮的其他區域現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軍區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單位管理。[30]
圖集
-
明故宮午門遺址
-
午門正面
-
午門全景
-
午門白石須彌座上的雕花圖案
-
午門白石須彌座上的方勝紋圖案
-
午門門券內的門閂石洞
-
午門門券內城磚上的造匠戳記
-
午門城台上的柱礎
-
自午門城台上俯瞰金水河和內金水橋
-
午門內金水橋
-
奉天門遺址處的雕花石屏
-
奉天門遺址雕花石屏細部
-
奉天門遺址處的蟠龍石雕
-
奉天門遺址處的「方孝孺血跡石」
-
奉天門遺址處的石構件
-
奉天門遺址處的石獅
-
自奉天門遠眺奉天殿遺址
-
謹身殿遺址處北望內宮方向。黃色宮門為現代復建建築,其位置約相當於乾清宮
-
明宮城東華門遺址
-
西安門
-
西安門門券
-
西安門城台上的柱礎遺蹟
-
明故宮奉天殿遺址前的仿建宮門
-
南京玉帶河
-
南京玉帶河文物保護碑
-
玉帶河介紹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