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標準時間
日本所采用的标准时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標準時間(日語:日本標準時;英語:Japan Standard Time;縮寫:JST)是日本所採用的標準時間,比世界協調時快九小時(即UTC+9)[1][2][3],與韓國標準時間、印尼東部時間、雅庫茨克時間及朝鮮標準時間是同一時區。由總務省管轄的情報通訊研究機構(NICT)原子鐘生成和提供。[4]該組織確定的UTC稱為「UTC(NICT)」,並進行調整和管理,目標是與國際計量局確定的協調世界時(UTC)的差異保持在±10納秒以內。有時簡稱為日本時間。日本廣播公司 (NHK) 等廣播電台以及 NTT 的時間信號(特別節目117)在日本全國使用 NICT 報告的標準時間。於福島縣及佐賀縣各設有無線電呼號「JJY」的授時信號發射台,供日本國內電波鐘表校準時間之用。[5]
![]() | 此條目可參照日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另一方面,日本中央標準時間(縮寫:JCST)是由日本文部科學省下屬的大學間研究機構國立自然科學研究所(NINS)的國立天文台確定的時間,並以真實信號的形式顯示,水澤校區的天文計時室運行銫原子鐘。天文計時辦公室於2022年4月加入天文信息中心,截至2023年2月,在水澤校區運營,但正在逐步遷至三鷹校區。 此外,在日本國家天文台根據法律法規編制的日曆書《曆象年表》和科學資料書編制的《科學年表》中,將中央標準時間定義為中央標準時間=協調世界時+9小時。
當表示日本標準時間 (JST) 和協調世界時間 (UTC) 之間的差異時,寫為「12:31:40 (UTC+0900)」(日本標準時間為 12:31:40)。
標準時間和中央標準時間
日本與「標準時間」相關的法律法規並不完善,雖然法律法規中出現了「標準時間」和「中央標準時間」的名稱,但並未出現「日本標準時間」的名稱。
日本法律法規對標準時間沒有任何具體定義,只是將日本的標準時間定義為「東經135度子午線的時間」,並將該標準時間稱為中央標準時間。
不過,標準電波的發射和標準時間的通知,由總務省國際戰略局技術政策課負責。此外,根據郵電部長官(總務大臣的前身)根據法律法規發佈的郵電部通知,標準無線電波報告的標準時間設定為比協調世界時早9個小時(該規定自1971年郵電部通知(1972年(昭和47年)1月1日起實施)。NICT據稱負責根據法律法規發射標準無線電波並報告標準時間。
此外,日本國家天文台的設立目的是為了確定和顯示中央標準時間(這一目的是從原東京大學東京天文台的目的延續而來,於1955年(昭和30年)修訂)。因此,中央標準時間可以說是日本國家天文台根據法律法規確定並表示為中央標準時間的時間。
關於NICT報告的標準時間與日本國家天文台確定和顯示的中央標準時間之間的關係,這兩個組織都運行有助於創建國際原子時的原子鐘,這些時鐘確定的時間分別是協調世界時(UTC)+9作為標準時間和中央標準時間。但是,無論時鐘的不確定性多麼小(精確度和精確度非常高),它們都不是同一個時鐘,因此時間永遠不會完全匹配。對此,管轄NICT的總務省和管轄日本國家天文台的日本文部科學省聯合發佈通知稱,NICT報告的標準時間與日本國家天文台確定的中央標準時間的偏差將在NICT計算並公佈。
有關過去的關係及其背景的信息,請參閱#History of Standard Time Reports。
夏令時(夏季時間)
1952年夏令時法案廢除後,夏令時並未被法律採納。 1948年至1951年《夏令時法》生效期間,夏令時的有效期為5月第一個星期六(僅1949年4月)至9月第二個星期六。 2004年至2006年7月至8月(同年結束)在北海道札幌市試行的所謂「北海道夏令時」,是在不改變標準時間的情況下,試圖將開始和結束時間提前一小時,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夏令時。
與 JST 定義相同的標準時間
以下標準時間比協調世界時 (UTC) 早9小時,就像日本標準時間 (JST) 一樣(嚴格來說,由於標準原子鐘不同,因此存在輕微的不確定性(誤差))。
- 澳大利亞西部夏令時間 (AWDT) - 於2006年至2009年進行試點,但從未實施。
- 伊爾庫茨克標準時間 (IRKT) - 在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周圍使用(自2014年起為-1小時)。
- 蒙古夏令時間 (MNST) - 於2007年廢除,但於2015年恢復。隨後於2017年再次廢除。
沿革
日本標準時間是在1886年7月13日公佈的明治19年勅令第51號《本初子午線經度計算法及標準時之件》(本初子午線経度計算方及標準時ノ件)中制定。1888年1月1日起,將東經135度線的時間確定為日本標準時間,以東經135度線為日本標準時子午線。

臺灣日治時期的1895年6月17日,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原台灣布政使司衙門宣佈在臺灣「始政」[6][7][8],採用「本邦一般ノ標準時」。明治28年12月28日公佈「標準時ニ關スル件」,以東經135度(GMT+9:00)地方時為「中央標準時」,東經120度(GMT+8:00)作為台灣、澎湖群島、八重山群島及宮古群島的標準時間,稱為「西部標準時」,並自隔年1896年1月1日起實施[9]。1896年1月1日至1937年9月間採用日本標準時的「西部標準時」(UTC+8)[10];隨後朝鮮、關東州等外地及滿洲國都納入「西部標準時」[9]。1937年10月1日至1945年間,因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日本內地與外地同為「中央標準時」(UTC+9)[11][12]。1945年戰爭結束,9月19日《臺灣總督府官報》公告,9月21日起廢止1937年改用日本中央標準時的法令,恢復時區為UTC+8[13]。
1948年至1951年的美國佔領日本時期,在美國主導下的日本當局依據《夏時刻法》(夏時刻法),於每年5月(1949年為4月)第一個星期六至同年9月第二個星期六實施夏時制。1952年美國結束佔領日本,日本政府在行政權移交後廢止《夏時刻法》,此後日本沒有實施夏時制。
2013年5月22日,時任東京都知事的豬瀨直樹在產業競爭力會議上提出了將日本標準時間提前2小時(變更為UTC+11)的提案。其目的是通過提早東京金融市場的開始來提高東京市場的存在感。政府表明要探討這個提案[14]。但後無下文。
日本標準時間提供和標準無線電波
NICT 傳輸標準無線電波,以便在國內外廣泛提供日本標準時間 (JST)。該波發射的標準頻率和標準時間信號比使用國家標準銫原子頻率標準、氫微波激射器和實用銫束原子鐘的信號保持更高的精度。此外,由於標準無線電波使用不易受電離層影響的長波傳輸,因此24小時內的平均頻率比較可以達到1×10−11的精度。
1999年6月10日,「大高戶山標準電波發射站」(福島縣田村市宮古路町大高戶山)開通。但由於九州和沖繩地區接收信號差等問題,無法覆蓋日本全境,因此2001年10月1日,在佐賀縣佐賀市富士町的羽根山開通了羽根山標準電波發射站,使得日本全國範圍內接收標準電波成為可能。
小金井站和神戶分站創建的日本標準時間信息將用於通過對大高戶山發射站和羽金山發射站的原子鐘進行遠程監控和時間比較來保持日本標準時間供應的準確性。
NTP
自 2006 年以來,NICT一直使用NTP伺服器提供時間信息服務,以通過互聯網實現時間同步。 NTP伺服器地址是 ntp.nict.jp。通常,由於NTP伺服器處理能力的限制,一般用戶不應該直接使用直接連接到原子鐘等的NTP伺服器,但該伺服器由FPGA組成,具有每秒超過100萬個請求的處理能力。它是一個安全可靠的系統,旨在供一般用戶直接使用,旨在成為一個在直接連接到日本標準時間的同時支持無處不在的社會的時間同步基礎設施。
UTC 和 JST 轉換
您可以通過將如下所示的UTC+9值轉換為 JST 來進行轉換。
IANA 時區數據庫
IANA 的時區數據庫包括日本的一個標準時間。
日本標準時間的變化
2013年5月22日,時任東京都知事豬瀨直樹在產業競爭力委員會上提出將日本標準時間提前兩小時(UTC+11)的提案。其目的是通過提前開放東京金融市場來提高東京市場的存在感。政府表示將考慮該提議。然而,此後十多年來,似乎沒有對這一提議進行具體的討論。
參考連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