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摩訶衍(藏語:མཁན་པོ་མ་ཧཱ་ཡཱ་ན,威利轉寫:mkhan bo ma hva ya na),又稱和尚摩訶衍(藏語:ཧྭ་ཤང་མ་ཧཱ་ཡཱ་ན,威利轉寫:hwa shang ma hva ya na)、摩訶衍那、瑪哈雅納、或大乘和尚,是吐蕃帝國時期的一位漢人禪僧。「摩訶衍」(महायान,Mahāyāna)的梵文意思是「大乘佛教」。
摩訶衍原為唐朝的禪宗僧人,屬於東山法門。他是神秀派的一位禪師,駐錫於長沙的麓山寺,神秀派遭到以菏澤神會為首的慧能派禪師的猛烈批判,受到打壓。後來他離開長沙,來到沙州(今敦煌)一帶弘法,並成為神秀派在這裏的重要人物。日本藏學家上山大峻在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獻中發現關於他的記載,這與漢文文獻《頓悟大乘正理決》是了解其思想的史料。[1]
786年,沙州被吐蕃攻陷。當時在赤松德贊的支持下,佛教剛剛在吐蕃興起,因此邀請不少沙州的禪僧來到拉薩弘法並翻譯經書,摩訶衍便是這些禪僧中最著名的一位。在拉薩弘法期間,禪宗以無念、無想、無作意等簡單易懂的教義獲得了大量信眾。根據敦煌出土漢文文獻《頓悟大乘正理決》的記載,赤松德贊的王妃沒廬薩墀潔莫贊(法名絳求潔贊)、姨母以及蘇毗王子都拜摩訶衍為師進行修行。[2]相反地,天竺來的密宗受到了巨大衝擊,各作論著,對對方進行攻擊和詆毀。天竺僧人的主將是蓮花戒,主張漸悟;唐朝僧人主將是摩訶衍,主張頓悟,雙方關係達到水火不容的狀態。
792年,蓮花戒的奏請禁止禪宗,摩訶衍則奏請與天竺僧人辯論,落敗者主動離開拉薩。漢傳佛教的禪宗與天竺密宗在桑耶寺舉行辯論。這場被稱為「拉薩法諍」的辯論長達三年,最終兩派的諍論得以平息,但其結果至今仍是一個謎。後世藏傳佛教史書大多記載:赤松德贊認定漢人落敗,天竺僧人獲得了勝利,落敗的摩訶衍向蓮花戒獻上花環,隨後帶領禪宗僧人主動離開了拉薩,返回唐朝。但是,敦煌出土的漢文禪宗文獻《頓悟大乘正理決》(794年)卻記載,摩訶衍獲得了勝利,禪宗被赤松德贊定為正統派系並得以弘揚。[3][4]雖然學術界對此次辯論結果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是一致同意的是:西藏在此辯論之後,推崇天竺金剛乘佛教,而非漢傳佛教,但禪宗的頓悟思想亦深深影響了藏傳佛教。[5]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