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以一定严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实与论据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判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批判性思維(英語:Critical thinking),或稱批判性思考、思辨能力、嚴謹的思考、明辨性思維、審辨式思維等,是對事實、證據、觀察結果和論據的分析以形成判斷。也是積極和熟練地概念化、應用、分析、綜合和/或評估從觀察、經驗、反思、推理或交流中收集或產生的訊息的智力訓練過程,作為信念和行動的指南。[1] 該主題存在幾種不同的定義,通常包括對事實證據的理性、懷疑和不帶偏見(英語:Bias)的分析或評估。 批判性思維是自我導向、自律、自我監控和自我糾正的思維。[2] 它的前提是同意嚴格的卓越標準並謹慎使用它們。 它需要有效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克服先天自我中心主義[3][4]和民族中心主義等的承諾。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10月6日) |
批判性思維一詞描述了合於理智的反思性思維[5]。將外行人的思維導向科學的方法論標準(參見科學方法)尤為重要。 外行人在知識社會中扮演公民的角色尤其重要。[6]
批判性思維的最早記錄是柏拉圖所記載的蘇格拉底的教導。 其中包括柏拉圖早期對話的一部分,蘇格拉底在道德問題上與一個或多個對話者進行接觸,例如質疑蘇格拉底逃離監獄是否合適。 [7]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和反思[7]。
蘇格拉底確立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人們不能依靠那些"權威"的人。蘇格拉底堅持認為,一個人要過上好的生活,或者要過上值得過的生活,他必須是提問者,或者必須有一個質疑的靈魂。[8]他確立了在我們接受值得相信的想法之前提出深入思考和問題的重要性。
蘇格拉底確立了這段話的重要性:「尋找證據,仔細研究推理和假設,分析基本概念,不僅要注意說了什麼,而且也要注意做了什麼」。[9]蘇格拉底在提問方式中強調,需要思考清晰和邏輯的一致性。他問人們問題,以揭示他們的非理性思維或缺乏可靠的知識。蘇格拉底證明,擁有權威並不能確保準確的知識。他確立了質疑信仰的方法,密切檢驗假設,依靠證據和合理的理由。柏拉圖記錄了蘇格拉底的教導,並發揚了批判性思維的傳統。亞里士多德和隨後的希臘懷疑論者完善了蘇格拉底的教導,運用系統思維和提問,從一目了然地確定現實的真實本質。[10]
蘇格拉底為批判性思維的傳統設定了議程,即反思地質疑通常的信念和解釋,仔細區分合理和合乎邏輯的信念,和另一些它缺乏足夠的證據或合理基礎來保證的信念——無論這些信念對我們本土的自我中心主義多麼有吸引力,無論它們如何服務於我們的既得利益,無論它們多麼舒適。
「批判思維」翻譯自英文「critical thinking"一詞。這個英文詞語最早出現在 1815 年的英國文學雜誌《批判評論》中。不過這個詞語當時的意思大概是泛指文學評論。這個詞語的意義後來受康德哲學的影響,慢慢改變。到19世紀末期時,變成了一種普遍的思考方法,以及教學目標。例如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杜威提出「反思性思維」這個理念時,也用到「批判思維」這個名稱。不過,也有與杜威同期的學者比杜威更早用到「批判思維」這個名詞。[11]
在1941年最早提出此觀念的美國學者Edward Maynard Glaser認為「批判性思考」必須具備三項特質:
- 傾向以審慎的態度思慮議題和解決難題。
- 對理性探索與邏輯推理的方法有所認識。
- 有技巧地應用上述的方法。[12]
1990年,一群美國學者發表了聯合聲明,對「批判性思考」做了以下界定:
我們認為批判性思考是一種有目的而自律的判斷,並對判斷的基礎就證據、概念、方法學、標準厘定、背景因素層面加以詮釋、分析、評估、推理與解釋……有理想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凡事習慣追根究底,認知務求全面周到,判斷必出於理據,心胸保持開放,態度保有彈性,評價必求公正,能坦然面對主觀偏見,判斷必求謹慎,且必要時願意重新思量,對爭議點清楚瞭解,處理複雜事物有條不紊,搜集相關資料勤奮不懈,選取標準務求合理,專注於探索問題,而且在該問題該環境許可的情況下堅持尋求最精確的結果。[13]
批判性思考的主要思考技能包括:解讀、分析、評估、推理、解釋、自我修正...等。 [14]
批判性思考的特質在於對想法與信念做細緻的分析與評判,藉由拒絕不恰當的想法,讓我們更加接近真理與真相,也避免因錯誤認知產生不當決策而造成遺憾。批判性思考的主要目的在於盡可能求得最理性、客觀的判斷;另一方面,也幫助我們建立嚴謹而紮實的推理結構,更容易令他人理解與認同。
許多人認為批判性思考就是批評他人,不僅缺乏建設性,也是粗魯無禮、不懷好意、狂妄自大的。然而,如果他人是對的,我們並不需要批評他;如果他人是錯的,批判性思考令我們有能力辨識他們的錯誤。但有時對錯無關緊要,有時禮貌更為重要,必要時更需顧着對方面子,給予對方台階下,幫助對方會比批評更好。因此,公開攻擊、聲討他人並不是批判性思考不可或缺的一環,相反的,濫用批判性思考批判他人以致於惹人生厭也不是應有的態度。[15][16]
低級的批判思考者(即持有弱批判性思維者)人們稱作詭辯家,他們有嫻熟的思考技巧,卻不管自身思維是否有明顯問題,他們善於挖掘他人的思考漏洞,用種種手段、技巧贏得辯論、打動他人、謀取利益。[來源請求] 亞里士多德在《辨謬篇》的第二章提到:「詭辯家的藝術式只有智慧的表象,沒有真實的智慧,詭辯者是透過看起來有智慧但不真有智慧的方式來賺錢的人」。[17]
然而,高級的批判思考者(即持有強批判性思維者)是公正無私的,他們試圖評論一切推理的真正優點與缺失,無論出於自己或他人。他們不會控制他人或逃避真相,而是用有道德、負責任的態度思考問題,他們願意聆聽自己未必贊同的論點,如有更正確的推理,也願意改變自己的觀點或立場。[18]
通過引用各自的許可問題[a]、證據來源、標準和規範等等,批判性思考在所有專業界別及學術領域中尤其重要。在科學懷疑精神的框架下,批判思考的過程涉及精心的採集和詮釋資訊,並達至合理的[19]結論。在僅反映應用本質的情況下,批判思考的概念及原則能應用於任何情景 ,所以批判思考形成一個橫跨多個相關思考方式[b]的系統,這些思考方式包括人類學思維、社會學思維、歷史思維、政治思想、心理思維、哲學思維、數學思維、化學思維、生物思維、生態思維、法律思維、倫理思想、音樂思維,或像畫家、雕塑家、工程師、商人一樣思考。換句話說,雖然批判思維的原則通用於不同範疇,但應用時應反映上文下理[c]。
由於能賦予人分析、評鑑、解說和重構思維的能力,從而降低採納、按照錯誤觀念行動或思考的風險,因此批判性思考在學術界倍受重視。
「Critical thinking」原意是指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而日語漢字譯法「批判的思考」[d]與英語原文名稱「critical thinking」都有人認為會令人聯想到負面的批評(criticize)[21]。常見翻譯「批判性思考」[22]的「批判」兩字在中文語境容易令人聯想到否定、質疑,與「邏輯清晰嚴密的思考」的意義有所差距[23]。
為此,香港教育評議會[24]曾建議譯為「明辨性思維」[25];香港政客、前保安局長葉劉淑儀則認為應該譯作「嚴謹的思考」[26][27];亦有人主張譯為「審辨式思維」或直稱「慎思明辨」[28]。教育局在最新的文件中譯更新為「慎思明辨」。
精神科醫師最上悠於2009年在其著書提倡"負面思考",內容包含這類人能夠批判的思考,但常常會被社會誤解為唱衰者,同時書中談到自身治療時遇到正面思考者有一部分的過激族群,如強逼得到癌症末期太太用快樂的心態接受治療,並猛烈批評末期治療沒見效她治療失敗是因為想法悲觀,這類過度強逼人的態度,點出正面思考的極限和不能達到的或甚至反而有害的方面。[2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