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元末起义军领袖、地方诸侯军阀势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士誠(1321年—1367年),原名張九四,泰州興化縣白駒場(今屬江蘇鹽城市大豐區)人,元朝末年的民變領袖和軍閥。在元末民變群雄中,有「友諒最桀(殘暴),士誠最富」[1]之說。
吳越地區歷史 | |||||||||
---|---|---|---|---|---|---|---|---|---|
史前 時期 約前9000 | 約前1100 |
上山文化 | ||||||||
跨湖橋文化 | |||||||||
河姆渡文化 | |||||||||
馬家浜文化 | |||||||||
崧澤文化 | |||||||||
良渚文化 | |||||||||
錢山漾文化 | |||||||||
馬橋文化 | |||||||||
周 約前 11世紀 |
勾吳 約前1100﹣前473 |
于越 約前1100﹣前306 | |||||||
東甌 前472﹣前138 |
|||||||||
楚 前306﹣前222 | |||||||||
秦 前222﹣前209 | |||||||||
西楚 前209﹣前201 | |||||||||
漢 前202﹣196 |
吳(劉濞) 前202﹣前153 | ||||||||
孫吳 196﹣280 | |||||||||
晉 280﹣420 | |||||||||
南朝 420 | 589 |
宋 420–479 | ||||||||
齊 479–502 | |||||||||
梁 502–557 | |||||||||
陳 557–589 | |||||||||
隋 589﹣618 |
高智慧 劉元進 沈法興 | ||||||||
唐 624﹣907 |
陳碩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 ||||||||
吳越 907﹣978 |
楊吳 902﹣937 | ||||||||
南唐 937﹣975 | |||||||||
宋 978﹣1276 |
方臘 | ||||||||
元 1276﹣1355 |
楊振龍 陳空崖 方國珍 | ||||||||
張士誠 1355﹣1367 | |||||||||
明 1368﹣1644 南明 1644﹣1646 |
葉宗留 | ||||||||
清 1646﹣1911 |
|||||||||
錢寶通 1708 張念一 1709 | |||||||||
上海公共租界 1845﹣1943 | |||||||||
上海法租界 1849﹣1943 | |||||||||
太平天國 1853﹣1864 | |||||||||
中華民國 1911﹣1949 |
日據 1937﹣1945 |
上海市大道政府 1937–1938 督辦上海市政公署1938 | |||||||
上海特別市政府 (日佔時期) 1938–1945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今 |
分屬浙江省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蘇南)、上海市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南)、江西省人民政府(上饒市)等 | ||||||||
標註之年份為該政權統治吳越地區的時間 |
張士誠原名張九四,運鹽工出身,因不堪鹽官壓迫,至正十三年(1353年),與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與鹽販李伯升等十八人起兵反元,不久便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江北重鎮。
至正十四年正月(1354年),在高郵建國,國號為大周,年號為天佑,自稱誠王。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元朝太師兼右丞相脫脫率重兵南下攻高郵。十一月,於城外大敗張士誠軍,士誠退入城中固守。十二月,元軍攻佔外城。危急之時,元順帝聽信讒言,解除脫脫兵權,臨陣換將,元軍軍心渙散。張士誠部趁機反擊,大敗元軍。
至正十六年(1355年),張士誠繼續向南發展,攻入平江路(今蘇州市)並改平江路為隆平府。
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朝江浙行省平章達識帖睦邇派楊完者攻打張士誠,張士誠由於面臨被元軍與方國珍夾擊的情況便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至正十八年(1358年),分化達識帖睦邇與楊完者的關係,最後成功說服達識帖睦邇聯合攻打楊完者,楊完者兵敗自縊身亡。
張士誠乘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的機會,勢力不斷擴張,擁有北至徐州、南至紹興的割據實力,擁兵數十萬;並且曾多次運糧十餘萬石至元大都(今北京)。
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遣呂珍出擊大敗紅巾軍劉福通部於安豐。劉福通戰死,韓林兒投靠朱元璋。九月,張士誠自稱「吳王」,以其弟張士信為丞相,用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三人為參軍,正式割據反元。二十四年(1364年),張士誠逼迫達識帖睦邇自鴆。
此時朱元璋也如張士誠一般,自封「吳王」,兩位吳王不斷交戰,張士誠以漁鹽近海交通便利,並獲得日本倭寇力量暗中支持(朱元璋統一全國後忌憚倭寇並實施海禁,與此不無關係)。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2]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張士誠;在朱元璋消滅陳友諒之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開始對張士誠的勢力進攻,張士誠弟名將張士德尤重挫明軍(明軍大將徐達常言:「唯懼張士德」),惟惜士德之馬發狂,被徐達前鋒趙德勝擒,於金陵絕食而死,士誠力量大失[1];十一月,包圍張士誠所居的平江;吳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張士誠被俘,被押解至應天(今南京)後曾企圖自縊但被部將解救。在押往應天的船上,明史載其「至金陵,竟自縊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
另說則是朱元璋親審問張士誠,張士誠用斜眼看他,罵道:「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朱怒,賜死,或說以弓弦縊斃,又梟其首於城樓,以示官民。
目前蘇州市斜塘鎮有張士誠墓。
張士誠有養子「五太子」,投降朱元璋。
張士誠,人稱「泰州張」,盤踞江南十餘年,保境安民,輕徭薄賦,與元朝籍貫寶慶府的將領楊完者相比,楊的部隊所到之處,屠殺擄掠,不得民心,江浙人稱「生不謝寶慶楊,死不怨泰州張」[3][4]。
蘇州市中心觀前街南不遠處,有一條叫王府基的小巷,本地人稱作「皇廢基」,這裏曾是張士誠王宮所在地。蘇州至今保留着一個奇怪的風俗,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晚,古城的大街小巷裏就會有星星點點的香燭插在地上,俗稱「燒久思香」,據說那天是地藏王菩薩生日,張士誠起兵時自稱是地藏王轉世[5],而「久思」正是其小名「九四」的諧音,這香便是蘇州百姓在祭拜他,明祭「藏王」,暗祭「張王」(本地的「張王」)[5][6] 。
朱元璋原頗禮遇儒生,在儒學領袖李善長涉叛亂案時,如何發配李讓朱元璋頗猶豫,時人即以張士誠本無名,儒者獻名「士誠」,實語出《孟子》一書:「士,誠小人也。」暗譏張士誠不學無術,讒言儒生對君主之不敬,遂導致李善長遇害[7] 。
當年張士誠從常州敗退,沿途百姓怕「子弟兵」迷路,便在路邊樹立起一根根木棒,掛上燈籠,形似現在的路燈,取名「天燈」。後來。「掛天燈」作為一種節慶習俗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中葉,可見影響之久遠[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