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可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羅馬化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3日—1977年7月2日)是一名俄國和美國作家,同時也是20世紀一位文體家、批評家、翻譯家、詩人、教授以及鱗翅目昆蟲學家。1899年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他在流亡時期創作了大量俄語小說,包括俄語文學《天賦》,但真正使他獲得世界聲譽的是他用英語完成的《羅莉塔》。他同樣也在昆蟲學國際象棋等領域有所貢獻。

Quick Facts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可夫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 出生 ...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可夫
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
攝於1973年
出生(1899-04-23)1899年4月23日(儒略曆4月10日)
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
逝世1977年7月2日(1977歲—07—02)(78歲)
 瑞士蒙特勒
職業小說家、鱗翅類學者、教授
文學運動現代主義文學後現代主義文學
代表作天賦
羅莉塔
微暗的火
愛達或愛欲:一部家族紀事
配偶薇拉·納博可夫英語Véra Nabokov
子女迪米特里·納博可夫
受影響於安德魯·別雷、安東·契訶夫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弗蘭茲·卡夫卡古斯塔夫·福樓拜尼古萊·果戈理愛倫·坡馬塞爾·普魯斯特、托馬斯·馬因·里德、列夫·托爾斯泰詹姆斯·喬伊斯
施影響於托馬斯·品欽

簽名
Close

納博可夫在1955年寫的小說《羅莉塔》,在二十世紀受到關注並且獲得極大榮譽,他之後發表的英文小說《普寧》、《微暗的火》、《愛達或愛欲:一部家族紀事》,都展現了納博可夫對於字句斟酌以及細節描寫的鐘愛。

生平

Thumb
納博可夫在聖彼得堡的出生地,現在是納博可夫故居博物館
Thumb
作家的祖父德米特里·納博可夫,俄國司法部長
Thumb
作家的父親,弗拉基米爾·德米特里耶維奇·納博可夫,在一戰期間

俄國早年生活

1899年4月23日(儒略曆4月10日)[1]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可夫出生於聖彼得堡[a]一個顯赫而富有的俄羅斯貴族家庭,其根源可追溯到14世紀韃靼王子納博克穆爾扎,他進入沙皇政府,家族的姓氏由此而來[2][3]:16[4]。他的父親弗拉基米爾·德米特里耶維奇·納博可夫(1870–1922年)是自由派律師、記者和政治家,母親艾倫娜則是礦業豪門的女繼承人葉蓮娜·伊萬諾夫娜·魯卡維什尼科娃,金礦礦主百萬富翁的孫女。他的父親在革命前是自由憲政民主黨的領導人,著有許多有關刑法和政治的書籍和文章。[5] 表親包括作曲家尼古拉·納博可夫。他的祖父德米特里·納博可夫(1827–1904年),在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期間,擔任俄國司法部長。他的祖母是波羅的海德意志人男爵夫人瑪麗亞·馮·科夫(1842-1926年)。通過他祖母的德國血統,他也是作曲家卡爾·海因里希·格勞恩(1704–1759)的親戚[6]

弗拉基米爾是家中的長子和最受喜愛的孩子,有四個弟妹:謝爾蓋(1900–45)、奧爾加(1903-78年)、埃琳娜(1906-2000年)和基里爾(1912-64年)。謝爾蓋因公開譴責希特拉政權,於1945年在納粹集中營諾因加默集中營被殺。艾茵·蘭德回憶奧爾加(在斯托伊尼娜中學的密友)是君主立憲制的支持者,她首先喚醒了蘭德對政治的興趣。[7][8] 埃琳娜後來成為弗拉基米爾最喜歡的兄弟姐妹,1985年發表了她與弗拉基米爾的通信,是納博可夫後來傳記作者的重要來源。

納博可夫的童年和青年時期,在聖彼得堡,以及該市以南西弗斯卡亞附近的鄉村莊園維拉度過。納博可夫自稱他的童年,是「完美」和「世界主義」的。他的童年生活有幾點特別之處:家中使用俄語英語法語,所以他自幼就通曉三種語言。他講述了他的母親給他讀的第一本英文書是弗洛倫斯·蒙哥馬利的《誤解》(1869年)。事實上,納博可夫還未懂得讀寫俄語,已能讀寫英語,使愛國的父親十分失望。納博可夫在《說吧,記憶》一書中,仔細描述童年養尊處優的生活細節。他對童年往事記憶猶新,儘管日後終生流落異鄉,他仍然對童年生活優裕而感到欣慰。童年生活點滴成為他的寫作題材,從他的首部著作《瑪麗》,到到後期作品《愛達或愛欲:一部家族紀事》,均有他早年生活的影子。儘管家庭名義上信奉東正教,但家人都不太熱衷於宗教,而納博可夫對宗教失去興趣後,也沒有被逼到教堂禮拜。1916年,納博可夫繼承了叔叔瓦西里·伊萬諾維奇·魯卡維什尼科夫的羅日德斯特韋諾莊園,就在維拉莊園旁邊。但不到一年,十月革命爆發,他便自此失去了莊園。這是他唯一曾經擁有的房子。 

Thumb
羅日德斯特韋諾莊園

納博可夫的青春期,也是他第一次認真從事文學工作的時期。1916年,納博可夫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詩集》(Stikhi),書中收錄了68首俄文詩歌。當時他就讀於聖彼得堡的特尼舍夫學校,他的文學老師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維奇·吉皮烏斯一直批評他的文學成就。《詩集》出版後不久,在一次社交活動中,弗拉基米爾·吉皮烏斯的堂姐、著名詩人季娜依達·吉皮烏斯對納博可夫的父親說:「請告訴你的兒子,他永遠不會成為一名作家。」[9]

流亡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後,納博可夫的父親曾任職於聖彼得堡的俄國臨時政府十月革命爆發後,納博可夫舉家離開聖彼得堡,前往克里米亞。他們本沒有打算長期離國,便寄居朋友的莊園裏,1918年9月,他們移居至由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控制的利瓦季亞,而父親則出任克里米亞地方政府的法律部長。

1918年11月,德軍撤走;1919年年初克里米亞白軍起義失敗後,納博可夫一家離國前往西歐,開始背井離鄉的生活。1919年從俄國流亡之後,納博可夫一家先在英國定居,納博可夫成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學生,最初修讀動物學,後來學習斯拉夫語羅曼語。負笈劍橋的經歷,亦成為後來寫作《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和《榮耀》等作品的素材。

1920年,納博可夫家人遷往德國柏林,父親亦於柏林創辦流亡人士報章《船舵》(Rul')。1922年6月,納博可夫於劍橋取得法文與俄文學位後,便跟隨家人前往柏林。

柏林歲月 (1922-1937)

1922年3月,納博可夫的父親在德國柏林,被俄羅斯君主主義份子Pyotr Shabelsky-Bork刺殺。暗殺者真正的目標其實是流亡政黨立憲民主黨領袖帕維爾·尼古拉耶維奇·米留科夫,但納博可夫的父親卻因捨身掩護米留科夫而身亡,因此,納博可夫日後的小說反覆出現角色因誤會而被錯手殘暴殺害的情節,例如,在《微暗的火》中,刺客錯將詩人約翰·謝德認作逃亡的君主,而將其刺殺。父親逝世後不久,納博可夫的母親和妹妹葉蓮娜移居布拉格,以遺孀的身份領取政府撫恤金。

納博可夫留在柏林,在那裏成為流亡人士之間頗有名氣的詩人和作家。他以筆名 V. Sirin寫作,這個筆名出自俄國神話生物西琳鳥。他的寫作收入不多,因此他也靠私人教授英語、法語、網球和拳擊幫補生計。[10]迪特爾·齊默(Dieter E. Zimmer)曾寫到他在柏林的15年歲月:「他從未喜歡過柏林,最後他非常不喜歡柏林。他住在柏林活躍的俄羅斯社區里,這個社區或多或少是自給自足的。他留在那裏,只因無處可去。他只認識幾個德國人。除了女房東、店主和警察總部的移民官員之外,他認識的德國人很少。」[11]

1922年,納博可夫與斯韋特蘭娜·西維特訂婚。1923年初,因為女方父母擔心納博可夫不能養活妻子,女方解除了婚約。[12] 1923年5月,納博可夫在柏林的一次慈善化裝舞會上,邂逅了猶太律師的女兒薇拉(Vera Slonim,1902年1月5日-1997年4月7日)[10] 兩人在1925年4月於柏林成婚,[10] 獨子德米特里於1934年出世。

1936年,薇拉因為德國反對猶太人的環境而失去工作。同年,行刺納博可夫父親的兇手,坐上了流亡白俄群體的第二把交椅。同年,納博可夫開始尋找於英語國家的職位。1937年,納博可夫離開德國,移居法國,在那裏他與俄國移民伊琳娜·瓜達尼尼有過短暫的戀情。 他的家人跟着他去了法國,途中最後一次造訪布拉格,然後先後住過康城芒通昂蒂布弗雷瑞斯,最後在巴黎定居。1940年5月,納粹德軍進軍法國,納博可夫一家乘搭尚普蘭號輪船前往美國。只有弟弟謝爾蓋沒有登船離開,他於1945年1月9日死於諾因加默集中營[13]

在歐洲生活的這些年裏,納博可夫出版了9部俄文長篇小說:《瑪麗》、《王,後,傑克》、《防守》、《眼睛》、《榮耀》、《黑暗中的笑聲》、《絕望》、《斬首之邀》和《天賦》,並發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譯作品、詩集、詩劇和劇本。劇本《事件》與《華爾茲發明》在巴黎以俄語上演。

美國生活

赴美後,納博可夫一家最初居於紐約曼哈頓,納博可夫則在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擔任義務昆蟲學家;1941年成為衛斯理學院比較文學住校講師,每周教授俄語三日。學校特別為他設立教職,讓他有足夠收入和空餘時間,進行創作和研究鱗翅類昆蟲學。納博可夫也是衛斯理學院俄語系的創辦人。1941-42年,他和家人都住在麻省韋爾斯利,而1942年9月至1948年6月則住在麻省劍橋;1944年,他在美國各地舉行巡迴講座後,回到韋爾斯利教授俄語;1945年與薇拉歸化成為美國公民;1942年以後,他同時擔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館長一職;1948年至1959年則在康奈爾大學擔任俄國與歐洲文學教授,學生包括日後成為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魯思·巴德·金斯伯格。金斯伯格指納博可夫深深影響了她的寫作生涯。1952年,納博可夫同時兼任哈佛大學斯拉夫語文客座教授。

每年夏天,納博可夫會到美國西部旅行,採集蝴蝶樣本,他在旅途中動筆創作小說《羅莉塔》,而妻子則擔任「秘書、打字員、編輯、校對、翻譯和書目編撰;他的經紀、營業經理、律師和司機;研究助理、教學助理和後備教授」。納博可夫試圖把未完成的《羅莉塔》稿件焚毀,但被妻子阻止,並指妻子是他生命中最幽默的女子。

1953年6月,他舉家搬到俄勒岡州阿什蘭市;他在那裏完成《羅莉塔》,並動筆創作小說《普寧》。他跑到鄰近的山丘找尋蝴蝶,並寫成詩歌《Lines Written in Oregon》。1953年10月1日,他們一家回到紐約,他後來也在紐約教授年輕作家托馬斯·品欽

他在留美期間出版了《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實生活》、《尼古拉-果戈里》、《俄國三詩人》、《庶出的標誌》、《故事九則》、《確證》等書。

1955年,《羅莉塔》遭四家美國出版社拒絕後,轉由巴黎的奧林比亞出版社(Olympia Press)出版。1958年,《羅莉塔》在美國出版。期間他還出版了《菲雅爾塔的春天》、《普寧》、《納博可夫十三篇》,並與獨子德米特里合譯米哈伊爾·萊蒙托夫的小說《當代英雄》。

晚年在瑞士蒙特勒

Thumb
蒙特勒宮酒店
Thumb
Thumb
在瑞士蒙特勒附近的墓地

1961年10月1日,納博可夫夫婦移居瑞士沃州蒙特勒,長住在費爾蒙特萊蒙特勒宮酒店,直到生命終結。1977年7月2日去世。[14] 遺體安葬於蒙特勒附近的Clarens公墓[15]:xxix–l

昆蟲學

納博可夫在昆蟲學上的成就同樣令人矚目。他花很多業餘時間在蝴蝶上,納博可夫自己不會開車,所以每次外出捕捉蝴蝶時,都是由妻子薇拉載他。他們為追逐一隻蝴蝶,可以跋涉十幾英里。他對捕獲的蝴蝶進行分類,並用顯微鏡仔細觀察。1940年代,他還出任了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鱗翅目部的負責人,組織收集得來的標本。[16]不過納博可夫是自學成才的學者,在世時,不少鱗翅目專家對他的研究成果不以為然。

納博可夫主攻灰蝶的其中一支,他認為這種灰蝶在數百萬年前從西伯利亞白令海峽遷徙至美洲大陸,即由阿拉斯加飛越千山萬水到達智利。他於1945年公佈此結論,稱這種灰蝶有過五次大遷徙;他亦將這種灰蝶在美洲大陸的分佈區域形容為一隻「大馬蹄」,但結論遭到學界尖銳批評。2011年1月,英國皇家學會宣佈,學者經過為期十年的基因研究,證實納博可夫的研究成果具有充足的科學依據,並認為他對完善灰蝶分類系統,作出「重大貢獻」。[16] [17]

作品列表

紀念

1985年,小行星7232以他的名字命名。

註釋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